.局部解剖学..pdf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1

局部解剖学-1

局部解剖学定义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人体局部分区,由浅入深地研究各区域内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层次毗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的科学。

学习目的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要成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就必须认真、扎实地学好局部解剖学。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理论实际:亲自动手进行尸体解剖操作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1、珍惜爱护尸体2、不怕脏累,团结协作3、认真做好预习4、严格解剖操作5、仔细观察辨认6、做好小结讨论人体解剖的局部划分一、人体的层次和基本结构(一)皮肤薄厚不等,一般背侧面较厚,腹侧面较薄。

(二)浅筋膜薄厚不等,内含皮神经、浅动静脉、浅淋巴管、淋巴结。

(三)深筋膜参与构成肌间隔、神经血管束、筋膜鞘、被囊和筋膜间隙。

(四)肌在腕、踝部,长肌腱表面多包有滑膜鞘(腱鞘)(五)血管注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区别。

注意存在的变异。

动脉:静脉:(六)淋巴管与淋巴结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成群分布的淋巴结。

(七)神经多为白色带光泽的条索状结构,常与血管伴行,注意与血管的区别。

二、解剖器械及其使用1、解剖刀的使用2、止血钳的使用3、解剖镊的使用三、解剖操作的基本技术1、切割2、剥离(钝性剥离、锐性剥离)四、解剖操作注意事项1、课前做好复习,明确本次操作中应观察到的结构。

2、同组同学合理分工,协调合作。

3、严肃认真,避免自伤和误伤。

五、局部解剖学理论课本与实习操作安排上肢部解剖一、上肢的境界与表面解剖(一)境界:以锁骨上缘外侧1/3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与颈部分界。

以三角肌前、后缘上端与腋前、后襞下缘中点的连线与胸、背部分界。

(二)表面解剖1、体表标志(1)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冈、喙突;肱骨内、外上髁、尺神经沟;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等。

(2)肌性标志肱二头肌及肱二头肌腱;鱼际、小鱼际等。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Functions of aqueous humor:
Supply nutrition for cornea and lens, maintain intraocular pressure.
Metabolic disorder of aqueous
anterior
chamber posterior
chamber
lacrimal sac
nasolacrimal duct
inferior nasal meatus
Extraocular muscles
1. Superior rectus turns the eyeball superomedially 2. Inferior rectus turns the eyeball inferomedially. 3. Lateral rectus turns the eyeball outward. 4. Medial rectus turns the eyeball inward. 5. Superior obliquus turns the anterior pole of the eyeball inferolaterally. 6. Inferior obliquus turns the eyeball superiorly and somewhat laterally. 7. 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 elevate the upper eyelid.
Correction of vision
long sight:
visible image behind the retina
short sight:
visible image in front of the retina

局部解剖学(复旦大学)

局部解剖学(复旦大学)

第二节 颈前区
下颌下三角
颈动脉 三角
颈部三角的划分与境界
颈前区的皮肤切口
层次解剖
1 颈浅层结构 • 皮肤 • 颈浅筋膜、颈阔肌(platysma muscle) • 颈前静脉和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 • 颈浅丛(耳大神经和颈横神经) 2 颈深层结构 • 颈固有筋膜、颈静脉弓和颈袢(ansa cervicalis) • 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颈总动脉 颈内动、静脉 迷走神经(心支) • 颈深淋巴结(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
颈外侧区的浅层结构
颈外侧区的深层结构
复习思考题:
1. 在颈外侧三角,如何确定颈浅丛和副神经? 2. 绘简图表示你解剖出的臂丛根、干与前斜角肌 及锁骨的局部位置关系?
第二部分 头部 (the head)
概述 面部 颅部 颞下窝与下颌后窝 咽 眶

第一节 概述
颅部和面部的特点: 头皮: 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组成
1、前方:颈前外侧区(固有颈部) 颈前区(颈前三角)舌骨上区 颏下三角
下颌下三角 舌骨下区 颈动脉三角 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颈外侧区(颈后三角) 枕三角
锁骨上三角
2、后方:项部
颈部分区
颈部结构安排的特点
颈视为连接头与躯干、躯干与上肢的桥梁
由于运动的灵活性是颈部的机能特点,加上 发音、吞咽、呼吸等活动,增加了颈部各结构 间的活动范围
③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A. 动脉
B.静脉
颅顶的血管 Roof blood vessels of the skull
开颅取脑
1
皮肤切口
2
3
4

局部解剖学全册课件

局部解剖学全册课件
局部解剖学全册课件
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
实验分组合作及卫生管理
胸壁
• 切口
浅层结构
乳房
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
深层结构
胸廓内动静脉穿支
肋间神经前皮支 肋间后动静脉穿支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胸肩峰动脉
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
学习要点

乳房淋巴回流途径;

锁胸筋膜;
局部解剖学
崔怀瑞 667817 513041086@ 10A205/7A217
腋窝
• 位置 • 构成:一顶、一底、四壁
腋鞘及腋窝蜂窝组织
• 由椎前筋膜延续 • 包绕腋血管及臂丛 • 锁骨下臂丛麻醉将 药液注入此鞘内, 各区域感染可相互 蔓延
臂丛
根 干 股

分支
臂丛
• 外侧束
• 肌皮神经-穿喙肱肌 • 正中神经外侧根 • 胸外侧神经
臂丛
• 内侧束
• 尺神经 • 正中神经内侧根 • 胸内侧神经 • 臂内侧皮神经 • 前臂内侧皮神经
• 深层:拇收肌筋膜、 骨间掌侧筋膜
手掌骨筋膜鞘
1. 外侧鞘 2. 中间鞘 3. 内侧鞘
内侧肌间隔
小鱼际筋膜 掌腱膜 鱼际筋膜
外侧肌间隔
骨间掌侧筋膜
拇收肌 掌中隔 拇收肌筋膜
筋膜间隙
• 掌中间隙 • 鱼际间隙
掌中隔
手肌
• 外侧群 • 拇短展肌 • 拇短屈肌 • 拇对掌肌 • 拇收肌
• 内侧群 • 小指展肌 • 小指短屈肌 • 小指对掌肌
腹前外侧壁
• 皮肤 • 浅筋膜(脐平面以下)
• 浅层:Camper筋膜 • 深层:Scarpa筋膜 阔筋膜、会阴浅筋膜
(Colles筋膜)、白线

局部解剖学(建议使用)

局部解剖学(建议使用)

另:行径、神经支配均不要求。

紫色代表比较原版改变。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下肢系解预备(熟记位置)髋肌:前群:髂腰肌,腰小肌,阔筋膜张肌后群:臀大中小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股方肌,闭孔外肌大腿肌:前群:缝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内群:股薄肌,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后群: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小腿肌:前群: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分出第三腓骨肌)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后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腘肌,趾长屈肌,足母长屈肌,胫骨后肌第一节臀部(一)浅层结构神经:臀上皮神经,臀下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即臀中皮神经)(二)深层结构1.深筋膜:称臀筋膜2.肌层:浅层: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有臀大肌坐骨囊,与大转子之间有臀大肌转子囊),阔筋膜张肌。

中层:自上而下,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腱,下孖肌,股方肌深层:臀小肌,闭孔外肌3.梨状肌上孔上缘:坐骨大切迹上部。

下缘:梨状肌。

穿经结构:臀上血管神经束。

自外向内,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行于臀中小肌之间。

4.梨状肌下孔上缘:梨状肌。

下缘:坐骨棘,骶棘韧带。

穿经结构:自外向内,坐骨神经(行径,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臀区,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交点的内侧下降进入股后区,经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相对表浅,臀纹中点),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臀下血管神经束),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束,出大孔进小孔,梨状肌下孔,坐骨小孔,进入坐骨直肠窝)。

5.坐骨小孔由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骶结节韧带围成。

穿经结构:自外向内,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怎么出的怎么进)。

6.臀肌间隙沿梨状肌上、下孔通盆腔,沿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肠窝,沿坐骨神经通股后区、腘窝。

第二节股部一、股前内侧区(一)浅层结构1.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动脉(2~3)(没有股内外侧)2.浅静脉:大隐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行径: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1cm处上行,沿小腿内侧与隐神经伴行而上,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2cm处,至大腿内侧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方,至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

美容局部解剖学重点参考-新版.pdf

美容局部解剖学重点参考-新版.pdf

美容局部解剖学重点参考题型:名词解释30分;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问答题30分名词解释:1.三停五眼:“三停”指面型长度,从发缘点到颏下点的距离分为三等份,即从发缘点到眉间点、眉间点到鼻下点、鼻下点到颏下点各为一份,各称一停,共三停。

“五眼”指面型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宽度为5个眼裂的宽度。

除双眼外,内眦间距为一眼裂宽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一眼裂宽度,共是5个眼裂宽度,称“五眼”。

2.头皮:由于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垂直结缔组织小梁与皮肤紧密相连,三层不易各自分离,故临床上常讲三者视为一层称头皮3.唇珠:为唇谷中央下前方有一结节状突起,在婴幼儿最为明显。

4.鼻中隔:鼻中隔是位于鼻部中线并把鼻腔分为两个侧室的结构,由骨和软骨构成。

5.Whitnall结节:位于眶缘内颧额缝下方的骨性隆起,是很多韧带的附着点。

6.Cooper韧带:乳腺腺叶间有许多不同走向的结缔组织纤维束,由腺体基底部连于皮肤或胸部浅筋膜,称乳房悬韧带,也称Cooper韧带。

它们对乳腺起固定和悬吊作用。

7.皮瓣:具有带血供的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在形成与转移过程中,有一部分组织与本体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被转移的部分称为瓣,故称为皮瓣,又称带蒂皮瓣。

8.灰线:眼睑前缘与眼睑后缘之间有一灰色线称灰线,此线将眼睑分为一个由皮肤眼轮匝肌构成的前层和由睑板结膜构成的后层。

9.Ricketts平面:即瑞氏审美平面,指从鼻尖点至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审美平面,也称E线。

10.耳廓外展度:耳廓并非紧贴头颅,其最大横轴与头颅颞面间夹角称为耳廓外展度。

11.SMAS:即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在面颈部皮下脂肪层的深面,存在一个明确的连续性的解剖结构,它主要是由肌肉、腱膜组织排列构成。

12.体型:对人体形状的总体描述和评定。

nger皮纹:皮纹主要由皮肤的弹力纤维束和胶原纤维束在真皮内按一定方向排列牵引而形成,故又称张力线。

除张力线外,皮纹还有因皮肤自然屈伸或表情肌反复的习惯性收缩所造成的皱襞或皱纹。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5)腮腺的毗邻 上缘: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 外面:耳大神经和腮腺浅淋巴结 前内面: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部 后内面: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及茎突诸肌 颈内动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
(6)咬肌
起自颧弓下缘及深面,止于下颌支的外面。 后上部有腮腺浅部,表面覆以咬肌筋膜,浅面有面横动、静 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横过。
“危险区” V网 导V
板障V
额腹
硬脑膜V窦
(5)颅骨外膜:
帽状腱膜 枕腹
(二)颞区
1、境界: 上: 上颞线 下:颧弓上缘 前: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 后:上颞线的后下段
2、层次 (1)皮肤 (2)颞浅筋膜:上方与帽状腱膜相续,下方与颞筋膜会合。
内有耳前组和耳后组神经血管。
(3)颞筋膜: 分深、浅两层,分别附着于颧弓内、外侧面。两层间有脂肪和 颞中血管。
面V 下颌后V前支
颈内V
交通: 眼上V
面V 面深V 翼V丛
海绵窦
颞浅V
海绵窦 内眦V 面V 翼V丛
下颌后V
颈内V
危险三角
2.淋巴:面L 下颌下L和颏下L 颈外侧深L
颏L 下颌下L
3 .神经: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1)三叉神经的分布:
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 眶下神经 颏神经、 耳颞神经、 颊神经
(2)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颈支
弓状隆起,为鼓室盖。 颈动脉沟、破裂孔、续于颈内动脉管内口。
孔裂多,易骨折。
(三) 颅后窝 由蝶骨体、颞骨岩部和枕骨构成。
枕骨大孔、斜坡、舌下神经管内口、颈静脉孔、内耳门。
小脑幕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切迹疝 小脑扁桃体疝
三、硬脑膜与颅腔的分区
(一)硬脑膜及硬脑膜窦(静脉窦) 1.硬脑膜形成的结构有: 硬脑膜窦、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绪论一、局部解剖学定义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内各器官(结构)间关系的科学。

即探讨人体各局部是由哪些骨、肌肉、血管、神经及内脏组成,及组成该局部的各器官间是以何种方式相互组合。

二、局部解剖学目的和任务局部解剖学的目的和任务是,明确人体各局部内器官的数目(结论),器官间的关系(路线)及器官的内部关系(原则)。

以求获得正确的结论,确立正确的处理路线和原则。

达到对各局部进行"拆、卸、修、补、组装及重建"之目的。

三、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区别系统解剖学是按机能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的形态;局部解剖学是按局部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与器官间的关系。

四、器官间各种关系1、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人体各局部最主要的关系,在体壁和四肢,呈现封套式层次关系。

在体腔,则呈现行列式层次关系。

封套式层次关系即:由浅入深分别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和骨,前二者称浅层结构;后三者称深层结构。

行列式层次即: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及浅深间关系。

2、间接关系:间接关系即腔隙关系,器官与器官间相贴但不直接相连,其间有空间相隔。

主要出现于三大浆膜囊存在的局部,即胸部、腹部和盆部。

间接关系为局部器官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同时也为处该局部器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即天然的通道,但又是病变扩散的途径。

3、间隙关系:间隙关系是器官与器官间直接关系,其特点为器官与器官间由疏松组织连接。

既有利于器官的活动,又是进入该器官血管神经的通道,易剥离。

是处理各局部首选的路线和进路,也是病变扩散的途径即危险的局部关系。

4、其他各种形式器官间关系:韧带、隔、缔、孔、三角、沟、管等是器官间的特殊关系,也是确定各种结构的标志。

五、局部的划分1、自然划分:人体可自然地划分为8个局部,即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区、上肢和下肢。

2、人为划分:为有利于研究各局部器官间的关系,可将8大局部根据其组装特点进一步划分若干小的局部,最小的局部即一器官所占据的局部,即器官的局部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