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后世影响。
2. 司马迁的历史观2.1 历史的客观性司马迁强调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记录历史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个人主观意愿或政治偏见。
他奉行"察物情而动心"的原则,力求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2.2 高瞻远瞩司马迁具备深入思考和洞察未来趋势的能力,在《太康地记》中他不仅回顾了先秦时期各国争霸之战略,还预测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趋势。
2.3 强调人物作用司马迁关注历史中重要人物的作用,并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展现历史中个人英雄与悲剧的存在。
他倡导史书应该详记杂事、激励进取,以此来启示后代人。
3. 司马迁对历史观的传承3.1 继承先秦历史学司马迁在《太康地记》中继承了先秦时期类似于"春秋繁露"之类的纪事本末体文风,同时保留了注释和评论等元素。
这种传承使得《史记》更富有阅读性和可读性。
3.2 整体观念的塑造司马迁创新地采用纪传体写作,《史记》将帝王纪、列传等不同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历史记载。
这种整体观念对后世编纂大型通志有着重要影响。
3.3 历史教育思想司马迁着力揭示历史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历史教育培养民众对社会政治变革进行透彻思考,并警示后世君主应遵循正确的治国理念。
4. 司马迁的历史观对后世的影响4.1 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影响深远,他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编纂通史的基础,并成为学者研究历史和撰写著作的重要参考。
4.2 对社会政治产生启示司马迁强调人物作用和历史教育思想,在后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变革,对于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
4.3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司马迁通过《史记》将先秦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承下来,使得后世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看司马迁

我看司马迁第一篇:我看司马迁我看司马迁司马迁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思想家,可敬之处在于其遭遇不公后的忍辱负重,还有其作为思想家的治史观点和治学精神。
司马迁的不幸来源于李陵事件。
本是判了死刑的司马迁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官小家贫的司马迁在绝望中决定自杀,可是想到人总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此轻巧地死去是毫无意义的,便痛下决心,接受这残酷的,既摧残肉体和精神,又侮辱人格的腐刑。
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完成《史记》的编写成为他努力地活下去、忍辱负重的最强大支柱。
正是因为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是不仅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更着眼于个人的价值与品格。
不同于历来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不再是一味地赞颂帝王的丰功伟绩,而是有着鲜明的爱憎,它既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可以说,司马迁完成了从“正史”向“实录”的蜕变。
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明白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
由此便可窥探司马迁独特的思想。
或许直到司马迁的出现,之前的历史学家都只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有的甚至连史学家都称不上,顶多算的上是歌功颂德的笔者。
司马迁的出现使史书的范围变得宽广,他的笔触联系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有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又有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司马迁也因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现代的学生,对司马迁皮毛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传承司马迁“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体悟其渗透于《史记》中的思想,成为一个正视历史,有良知与准则的人。
第二篇:看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写《报任安书》传到麻辣时评作者赵津《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自己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0436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4.png)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第一篇: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
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
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
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
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
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
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
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
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
关键词:历史观史记读史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
尤其作为史官,领统治者的饭票为统治者做事,为统治者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
然而,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
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
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
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
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魅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
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
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
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司马迁的史记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司马迁的史记心得体会(通用15篇)司马迁的史记篇1当时间的流水冲过了千年的堤岸,我们回望古人凭借的只有那些留在书籍上的古老文字。
透过饱蘸墨香的方块字,我们看见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忘却了自身的荣辱得失在奋笔疾书,笔下流淌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这篇课文讲了司马迁受父亲司马谈的临前嘱托,要完成这部史书。
司马迁很认真的去写。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降落到他身上。
司马迁为了一位将军辩护,却得罪了汉武帝。
入狱后,受了酷刑。
但是,这些伤痛并没有阻止司马迁写史记的进展。
经过了13年的奋斗,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忍辱负重的他终于出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也终于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耻辱与困难,只要坚强不懈任何事都会成功。
如果坚持不住烈日的晒打,骆驼怎能在沙漠中行走。
如果不经起滂沱大雨,怎能出现美丽的彩虹。
如果不经过逆境的折磨,人怎能懂得坚强。
总之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司马迁以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而谈迁,就是重于泰山的人。
在明末清初,浙江有一位史学家谈迁。
他从小立志要写一部史书。
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6次修改,完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但是,就在书稿即将复印的前一天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了他家,只见家徒四壁,以为锁在竹箱里的是珍贵的'财物,遍整个箱子偷走了。
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么大的一击,深深地打在谈迁的身上。
他茶饭不思,决定重新撰写这部史书。
他为了让书的内容更加完备、翔实,就到了许多地方寻访,广泛收集前朝的逸闻。
他穿着一袭破衫,四处奔波。
又经过了多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精彩。
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更大更突出的成就!司马迁的史记心得体会篇2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价值取向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价值取向简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间。
它记录了从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全书共计130篇。
《史记》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更是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其中得以体现的典范之作。
历史观1.责任感与使命:《史记》认为,编写历史是为了告诫后人,警示当今,通过对过去君王的正面与负面案例进行评述和展示,强调了历任君王对国家和民众所负有的责任与使命。
2.实证主义:《史记》注重事实记录,并尽可能以可靠的证据支持事件的真实性。
司马迁以"既往今来之变乱成败"为治学原则,在确保事实准确性上力求完善。
3.政治家视角:司马迁本身是个思想活跃并具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将历史视为政治学的应用,关注统治者的远见、决策和才能,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总结。
价值取向1.道义取向:《史记》强调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提倡君王应以仁德为本,宽厚待民。
司马迁通过选材和评述,表达了自己对于道义行为与人性的高度重视。
2.以实话为根基:司马迁一直坚持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人行为,反对虚伪和谄媚。
他试图通过呈现真相来激励后世君王和政治家的品质。
3.警示与劝诫:《史记》在描述历史事件中,经常深挖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训。
他希望读者通过了解历史的变革与命运,警醒并引导后人选择正确的道路。
影响与价值1.文化传承与思想启示:《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全面、纪传体通史著作,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对后世编史著作产生启示和影响,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2.历史研究方法的推动: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使用的实证主义和道德评判标准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方法产生巨大影响,并被学者们广泛接受与应用。
他的历史观念和判断标准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框架。
3.价值观引领与人文关怀:《史记》强调人类品质、政治才能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传世经典之一,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这部工程宏伟的史书包含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并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精彩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他特有的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历史学家之父,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在《史记》中得到了体现。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镜子,是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指导人们行为的宝贵经验。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大量历代文献资料,以及自己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到的历史观。
司马迁强调了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和准确性。
他坚信只有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才能给后人提供有价值的教训,并且通过详细描写古代人物和事件来还原历史。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历史中的道德评判,认为历史应该以佳话记载正人君子,并以劣事列举暴殄天物之辈。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展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关注民众生活的观点。
他深入挖掘并记录了众多历代统治者和著名人物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困苦。
可以说,《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中国文化及其演变过程的强烈关注。
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写作风格,使得这部史书异军突起,并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首先是司马迁流畅而严谨的文字表达。
他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倒装等,使文章生动而有力。
同时,他紧密结合实际情节编排,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兴趣,并通过这些情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是司马迁对于人物塑造的精准描写。
他通过详细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栩栩如生。
同时,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还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各个角色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是司马迁对于独立思考和审视权威观点的态度。
他在《史记》中经常直接引用与官方历史观不同或相左的观点并进行解释,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相追求与正义之心。
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精选5篇]
![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fea3d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4.png)
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精选5篇]第一篇:史记司马迁赏析初步对《史记》和司马迁其人的初步理解《史记》不是一部官史,它的内容涵盖广泛而有文学的深刻性和欣赏性。
作者司马迁身在史官世家,却未只沿袭前人的方法陈其事,而是以他个人极高的文识修养结合一生经历的强烈情感感受,把‚无生命的史‛写得详实有情,而丝毫不欠缺一部文明通史所应体现的世间万事的厚重真实,司马迁以其进步的历史观念开创了许多种作史手法的先河。
司马迁用一生中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史记》的资料整集,同时秉笔直书,让史实富有灵魂。
先说司马迁其人。
司马家先祖为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夏之时就已显扬功名。
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儿子司马迁,不要让这一要事的延续断送在他手里,要把史作传承下去。
了解这一史家直到迁这一代的命运,看的出司马迁的史家后人的身份只是他完成文史伟业的一部分支持;借用司马迁对史事的追根溯源的探究思想,我体会到,《史记》作者其本人,其性格、阅历和强烈的情与理的抒发,才是真正起基础基本作用的。
司马迁少年时聪慧,在黄河之北、龙门山南有过耕种畜牧生活,所以他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又能很好地融合思想学术与自然真理在人之社会的运用。
加之他后来转益多师,对各派思想有着慷慨豁然的理解,同时迁一生阅书无数,可见其个人本身的极高文学素养对《史记》的完成有多大的铺垫前提。
后来他经历了不仅他人生的,而是历史上也让人难以接受的痛难---宫刑,以及一段时间的缧绁之幽,身心具损,在《报任安书》中真切详尽地说明了迁对自己的李陵之祸所带来的各种苦难的阐述和思考:身体巨大痛楚,腐刑后难言的沉重羞辱,一直的监狱生活则让他受尽羞辱愤恨---‚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于是他讨论至生死,《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思考各种人生之辱,‚最下腐刑极矣。
‛看透生死欺辱之时他‘退而深思’,抓住更稳重的人生奋斗之源,‚勇者不必死节。
试论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试论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的变动、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天。
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用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又进一步从经济的角度来记载汉代政治的变迁。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鲜明的思想倾向。
他看到统一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大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上述几个方面,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深湛见识和进步见解。
1.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继承了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
如在《武帝本纪》中揭露汉武帝妄想长生不老,沉迷神仙方术不醒悟。
2.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为闾巷
之人的作传。
他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所以他也把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
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如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的刺客荆轲。
3.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史记》反映的大一统思想。
司马迁用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例反映了大一统的封建等级秩序。
十二本纪作为主线贯穿全书,象征着帝王在大一统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其他八书、三十世家、十表、七十列传都是围绕十二本纪所展开的。
4. 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体现在他变化发展的历史观。
十二本纪通过记录王朝的兴盛衰落以致不断更替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发展变化;八书通过记述从远古到汉代的礼乐制度沿革也反映了世事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第一篇: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
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
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
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
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
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
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
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
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
关键词:历史观史记读史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
尤其作为史官,领的饭票为做事,为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
然而,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
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
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
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
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
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
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
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纪》中最浓墨重彩的几件事迹我认为有义战斩宋义初立威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树立威望、垓下之围英雄末路。
义斩宋义是他初立威信第一步,惟其如此,他才做到上将军的位置,在项梁死后收复他的部队,才能不再屈居项梁从属的位置,他这一番锋芒初露精彩万分,让人为之喝彩。
斩上将军宋义的前提是宋义作为上将军却不执行援赵灭秦的任务,鼠目寸光地认为作壁上观等秦军与赵军两败俱伤时收渔翁之力,并以“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来否定项羽远见秦军吞并赵军会更强大不可收拾不如现在援赵合力灭秦建议与其高瞻远瞩决策的能力。
如果任由宋义旁观下去,不仅他们楚军陷于危机,而又跟从一个昏主的软弱。
但项羽岂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
夫以次将军之身,义斩上将军,收复军队,带军破秦,读之实在让人扬眉吐气酣畅淋漓。
义斩宋义一事虽小,却体现了项羽的先见之明、运策之能、刚毅果断之志。
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形象就此树立起来,但这还只是风华初露。
紧接着项羽率楚军围秦军,援赵军合力攻秦。
巨鹿之战不好取胜,楚军一直受挫,项羽命令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何等的魄力,何等的霸气。
有着这般军魂的军队必胜。
巨鹿之战使项羽“诸侯皆属焉”是自然的,这般霸气的将军怎能不让人为之心醉为之折服呢。
从义斩宋义到巨鹿之胜一气呵成,项羽是无所畏惧的,是所向披靡的,他的果敢刚毅,霸气威武跃然纸上,在司马迁的妙笔下,项羽的英雄形象跃然而出。
垓下之围是项羽英雄末路的时候,此事刘邦就要得天下,然而司马迁从不认为失败者项羽就是窛首,他笔下的项羽没有抱头鼠窜,没有仓皇不可终日,看被围之日,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也许项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他重情重义,情之所至,性情中人,这样侠骨柔情的项羽更人性更让人怜惜。
强悍的外表下是一颗怜香惜玉之心。
他的强悍,因为至强而易折,他的至情至性,因为心怀怜惜而成为致命弱点,无怪他会输了这场较量冷酷绝情的战争,也不怪他的人格力使后人津津乐道,使当时的左右“莫能仰视”。
突围之时,即使注定末路也要力战到底,奋砍对方数十人,英雄之死也是如此长歌当哭,绝不折腰乞怜。
最最经典的当属东渡乌江,关于项羽该不该东渡乌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对于当时的项羽,人生如此辉煌,已够。
统一已成必然,不必苟然残存,项羽的毅然自刎成全了他的英雄形象,从此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若非吾故人乎。
”犀利的质问让吕马童不敢直视他,项羽自刎后众人争抢尸体倒像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喜剧,然而那已终究不是项羽所关心的了。
除了以上事迹还有项羽对樊哙的英雄惜英雄,不以他闯宴责备自己为杵,反而倍加欣赏;亦有听从外黄令舍人十三岁之子的劝说不坑杀无辜百姓等等,都是如此耀眼出彩。
项羽这个人物在司马迁笔下脱颖而出,虽然他最终是一个败者,然而司马迁并未轻视他,把他列为12本纪之一认可了他。
多谢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才给我们展示出那么潇洒霸气的一位历史英雄,他颠覆了我们历来对败者的轻蔑,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败者也可以获得尊重。
可以说,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们多了辩证而谨慎的角度看待历史,不被历史蒙骗。
二、得失观——不以武力征天下每一篇最后的“太史公曰”是精彩的点睛之笔,记录的是司马迁本人对上文历史人物与事迹的评说,从中是最可以看到司马迁历史观的。
司马迁的得失观很简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他认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项羽会最终失败。
对于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睥睨纵横的项羽失败的预测,司马迁是跳脱出历史的局限,真正去反思历史的,他很清晰地看到了武力征服的只是一时,真正使民众“皆争下项王”的,是怜外黄百姓,仁不坑杀,纳孩童之谏的仁德之举。
暴力的镇压只能促使更大的沉默,而这沉闷中孕育的是最终的爆发。
以暴制服的是外表,真正春风化雨的只能是人心,而人心是仁德培育出来的,以恶制恶终有更恶更暴,何时是头。
唯有真正的仁心,以天下为己任,同其不同,以开放的胸襟广阔的心胸包容一切,才是正确的王者之路。
而项羽的小气猜疑挤走了能臣,过刚而不懂得迂回回旋丧失了契机,妄图武力踏平坑杀百姓失了人心,其最终只有失败。
可以说,司马迁超脱的历史得失观即使到今天也不为过时,我们警戒的,不永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而再至汉朝之所以建立的原因则是因为“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
秦政不改,反施刑法,岂不缪乎。
”司马迁认为在周秦交替之际已经处于不诚信的弊端之中,而秦朝的政治措施施行残酷的刑法逆其势行之,注定灭亡。
而汉朝的兴替是改变了这种政治弊端,有礼仪有制度有信誉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当旧有的政治制度不顺应历史发展时,会被更先进的取代。
并且对于更先进的制度,司马迁是信奉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很宝贵。
尤其他对武力征服的不信奉是十分正确的,符合现代观点的。
三、史心——秉笔直书史官本色历代亡国之君莫不是昏庸好色或者残暴无情的暴君形象,而开国之君莫不是顺遂天命的英明贤德的仁君,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凸显新朝的合理合法性。
然而纵观史记,仅以《项羽本纪》与《为例,他的形象复杂饱满,司马迁从未因他是汉朝建立的阻碍者就无故黑化他,他做过好事更做过坏事拥有霹雳手段,这才是完完整整的历史人物。
如若不是史记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怎么会在历史和文学史上留下这么一位复杂而傲立的人物。
怎么会有千百年来到底该不该“过江东”的历史争论。
项羽就像一个流星,他虽败却被历史所铭记,闪耀过辉煌过。
项羽只怕是千百年来最被热爱与惦念的一位失败者。
而这一切,都是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功劳。
人们都说,《史记》是一部信史。
信史说之容易践之难,食君禄从君命,身家性命都在手上怎能不为他唱赞歌。
但幸好总有真正的史官保持了刚正不阿的本色,直书历史,还原真相,不蒙蔽后人,历史不为粉饰只在真实。
这才是纯粹,这才是史官风采。
司马迁不因高祖刘邦是汉朝建立者就隐去他曾丢弃妻儿独自逃命的屈辱历史,保留他面对父亲被绑仍泼皮无赖的无情,历史不为胜者谱写,史心不改方显清白本色。
司马迁不因汉朝把自己变成腐人就一味恶心高祖刘邦,他依旧是那个知人善任,霸气作出大风歌的成熟帝王。
感谢司马迁的求真才使我们有机会窥视历史的真相,如果仅仅是粉饰太平的文字,兴衰仅是天意为之,我们又如何以古鉴今,反思当下呢。
唯有秉笔直书,畅然惬意,才是那个能禁受住宫刑而依然不被打倒的司马迁,才使我们了解到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初心不改——史官为何记史,我们今天为何读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书其志:“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做《史记》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做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让自己的生命富有价值。
我想,这和现代的,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服务于无限的人民群众,先进意识相似。
远在那时,对于文化人士大夫们,几乎都以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然而司马迁跳脱出来,站在更高一层,愿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实在让人高山仰止,而这也是他记史的初衷。
在古代落后的记录手段下,史官记史是唯一能让我们子孙后代知晓当时发生过什么事的证据,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历史也全建立在史书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的真实与否则全凭史官的良心与自觉。
司马迁的初心不改不仅成全了我们,更成全了他自己——即使身为腐人,他也永垂不朽,不负历史的人,终究也不会为历史所负。
史官记史,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史。
我为什么探究司马迁的历史观。
我想,我们读史就像透过一扇魔镜窥视我们的今天。
读史使我们置身到另一个虚幻的环境之中旁观,然而我们置身的那个空间其实也是真实空间的虚化,以古鉴今,以史为镜不是简单的空话,真正去反思历史可以联系思考到许多当下的实际,因为有些问题是整个人类历史所共通的,读史过程中今人与古人智慧的冲撞,跨越几千年的对话与质问,擦出灿烂的火花,它灿烂千阳,它,正是我们读史者所孜孜不倦追寻的。
五、参考文献全引自史记原文并用双引号标注。
《史记》司马迁北方文学出版社第二篇:司马迁的名言司马迁的名言1、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3、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4、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5、民人以食为天。
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8、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10、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1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