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工作点选取
805电子管特性及其电路设计简析

805电子管特性及其电路设计简析——版权所有:HIFIDIY论坛Juline 805电子管是一种灵敏度高,性价比高的大功率电子管,容易制成20W以上输出功率的单管A类放大器。
因此有不少玩家参与尝试制作,也产生了大量试制电路。
但是,往往出现的问题是,频响不宽,音色不平衡,功率不大。
本文就805管的本身特性展开一些简易分析,供大家设计制作参考。
1,805电子管特性概述。
805电子管原形是一款丙类发射用电子管,屏耗 Pa = 125W放大系数 u = 50内阻 Ri = 10K,其屏栅特性曲线见图:2,按照常用线路的工作点分析:现在常见电路工作点往往是:屏压Ua = 1050V屏流Ia = 100mA负载阻抗RL = 7~10K就此工作点,在屏栅特性曲线上简易作图,得:对805动态工作情况简易分析如下:805静态工作点,Ug1 = +18V,此时有栅流大致12mA 左右Ua = 1050VIa = 100mA假设推动电压为对称正弦波当805电子管动作点移动到负半周某点A处:Ug1 = +45VUa = 300VIa = 168mA此时如果要输出完整对称的正弦波,正半周A'点,根据特性曲线应当为:Ug1= -9VUa = 1630VIa = 40mA输出功率根据负半周,大致为Po = 0.5(1050 - 300)/(168 - 100)*1000 = 25W此时栅极动作范围是Ug1 从-9V ~ 45V栅流变化范围是0mA ~ 40mA (粗略值)以上要说明的是,805在Ug1 = 0V ~ -9V 区间内,基本是无栅流的。
此时,805输入阻抗近似趋向无穷大(实测在10K左右)而当805在Ug1 = 0V ~ +45V 区间内,栅流是递增的。
此时,805输入阻抗降至几百欧姆到几千欧姆之间。
另外注意到,805的内阻,随着电压递增而递增,随着电流递增而递减。
失真分量和失真定性在后面将简述。
3,常见805电路推动形式不外乎两种:a;阴极输出器直接耦合b;推动变压器耦合在此不讨论主观评价,仅从原理上,实际测试结果上做一说明:常见阴极输出器直接耦合如图:此类阴极输出推动,常采用多极管的三极管接法直接耦合805。
电子管三极管的选用原则

电子管三极管的选用原则一、三极管的品种和型号三极管的品种是很多的。
就内部结构而论,有单三极管和含三极组的复合管两类。
后者包括双三极管、双二极三极管、三二极三极管、三极五极管和三极七极管等等。
依特性参数来划分:大致有S≥5毫安/伏的高跨导三极管、S=2~4.9毫安/伏的中跨导三极管和S<2毫安/伏的低跨导三极管;有μ≥50的高放大因数三极管、μ=10~49的中放大因数三极管;有内阻Ri>15千欧的高内阻三极管、Ri=2~15千欧的中内阻三极管和Ri<2千欧的低内阻三极管等等。
需要说明: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接收用交流式三极管;并着重从甲1类电压放大工作状态方面考虑它们的选择和应用问题。
二、选用三极管的一般准则由于三极管品种繁多,加以各种无线电机器设备的电路结构、性能和对它们提出的要求各有不同,在选用三极管时就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求合理和得到最好的效果。
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将下面六点作为选用的一般准则。
1.从特性参数方向考虑重点考虑跨导S:在选择三极管时,一般应首先以S为重点来考虑。
S在各特性参数中占有首要地位。
在极大程度上它是决定三极管品质高低的指标。
一方面,S越高,三极管的品质因数G也越高(G是S 和μ的相乘积),从而三极管的品质也越高。
另一方面,S越高,三极管的等效噪声电阻Req越低(这可以从近似式Req=2.5/S中看出)。
在选择三极管时,尽可能要求它具有高G和低Req显然是肯定的;这当然只有从S的高、低中去寻求答案了。
例如,在调频制超外差式收音机和电视接收机里,高频部分都工作在超高频频带(30~300兆赫),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减低噪声电平,就必须提高信号噪声比,也就有必要应用高S三极管,如6N3之类,来作高频放大和变频等工作,这是因为高S三极管有着比多极管低得多的Req。
在具有多级放大的优质低频放大器,尤其是在电影录音用的低频放大器中,为了尽可能地减低放大管内部噪声电平和谐波失真也必需应用高S三极管担任前几级放大工作(有时也容许用S接近5毫安/伏的中S三极管),尤其是在第一级放大中。
电子管使用常识大盘点

电子管使用常识大盘点电子管作为“胆机”和各种电子管设备中的关键性枢纽器件,它的质量与工作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胆机”的音质质量和设备的工作性能。
合理正确地选择和使用电子管很重要,下面就向使用者介绍一些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要点一选用电子管时,首先应根据具体应用电路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选择合适的产品类型。
例如,对于一般放大电路来说,前置级要求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应选用高放大系数的电压放大三极管或五极管。
三极管的噪声较小,但增益低于五极管;五极管虽然增益高,但失真度大于三极管。
因此,放大器的最前级通常是选用五极管,后前级一般采用三极管。
又如,在工作信号极小的最前级,如果需要附加信号自动压缩或扩展电路,可采用遥截止式五极管。
否则,为了避免波形畸变,尤其是在工作信号较大的后前级,应采用锐截止式五极管。
再如,当电子管工作在高频电路时,应选用工作频率符合要求、极间电容较小的高频电子管。
其次,应保证所选电子管的各项参数符合应用电路的要求,尤其是极限参数都要留有足够的余量。
比如,用于功率放大级的电子管,应根据输出功率的要求来选择。
功率放大管中,三极管的失真度小,内阻亦小;而束射四极管具有功率灵敏度高、需要推动功率小的优点。
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的中、小功率放大级多采用束射四极管的原因。
又如,当功率放大级为推挽电路时,应选择两只特性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功率放大管(即“配对管”)。
一般说来,三极管的一致性较好,比较容易挑选。
而束射四极管由于栅丝间的特殊排列,稍有偏离就会引起特性的偏差,所以尽管型号完全相同,但因静态和动态工作特性的不同常会出现较大差异。
要点二电子管都是通过专门的管座接入工作电路的。
常见管座是用陶瓷或电木等绝缘材料做基座,上面有可插入电子管管脚的插孔与焊接电线的焊接片等。
管座为配合不同电子管也相应设计成各式各样的,但其插孔数与相应电子管的管脚数一般是一样的。
不过有的电子管只有四只脚,但设计也得适用于八脚管座。
电子管的基本知识机制做准备工作

电子管的基本知识机制做准备工作电子管又叫真空管,美国人称为Tube,英国人称为Valve。
J.A.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只二极管Diode,使整流直流电源的使用成为现实;De Forest Lee于1907年在二极管的基础上研制出三极管Triode,使放大器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衍生出的五级管Pentode和束射四极管Beam Tetrode,使电子管可以工作于更高的频率和输出更大的功率。
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的电子管,由于跟本文关系不太紧密,所以略过不提。
相对于晶体管放大器,电子管放大器体积大、重量重、效率低,而且从指标上来讲失真大,所以当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放大器面世时电子管遭受了人们的冷遇。
直到1970年情况才有了改观,美国Audio Research公司的William Zane Johnson先生在美国HiFi大展上展出了他研制的电子管放大器,引领了电子管放大器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必然在于电子管放大器虽然有自身固有的缺点,但是也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电子管的非线性失真指标虽然高,但大多发生在低次谐波上,实际上对听感的恶化不大,反而往往更加好听;晶体管的非线性失真则有发生在高次谐波上,对听感的恶化较大。
电子管有助于声音的人性化,甜美自然的声音听来更加让人愉悦放松,同时电子管的失真特性也有利于掩盖音源的不足;而电子管的不足在于低频控制能力稍欠和大电流输出能力不足,不过在推动耳机时的表现不会让人无法接受。
电子管电路的特点则是构架简洁,用管数量和放大级数都少,很有些Simple is the best的味道,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财力拿下尽量好的管子。
下面尽量简单地说一下电子管工作原理,了解这些原理将直接有助于处理实际电路问题。
电子管由外部的玻璃壳体、内部的几个电极和连接电极的管脚组成。
二极管是最简单的电子管,里面有灯丝Filament (跟白炽灯的灯丝看起来差不多,通常用f表示)、阴极Cathode(紧靠灯丝的一块金属板或者灯丝本身,通常用K表示,直接使用灯丝作阴极的电子管叫直热式,有独立阴极的则叫旁热式)和屏极Plate(位于最外面的一块金属板,通常用P表示)。
电子管工作点选取

电子管工作点选取在设计音频功率放大器时首先确定的是选用电子管。
这应根据所需要的输出音频的功率来选择。
从电子管手册中可查到各种电子管在标准工作状态下的输出功率,我们可以选择到我们所需要的电子管,同时也确定了它们的应有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不是说不需要做什么设计的工作。
在很多的情况下,电子管并不能在手册中所给出的标准状态下运用,这就需要进行设计,例如,需要将电子管运用在比较省电的状态,使之具有较小的板极损耗,在较高的板压电源可以利用,这个电压是电子管所能够容许的,但与标准工作态所规定的数量不同;需要将电子管运用在与标准工作状态规定的不同的负载等等。
下面以6P6P为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它的特性曲线来选择它的工作状态的问题。
设计的步骤是这样的:1、板压及帘栅压的选定,设各选取为250伏。
2、最大的板极电流的选定;设取87毫安,这个数值应在最大额定板流值的范围之内,6P6P最大屏流为120毫安。
3、最小板流的选定:选取5毫安。
一般选取为最大板流值的0.1到0.05。
4、栅偏压的选定:根据最小板流从特性曲线上可找到相对应的最大的负值栅偏压为-25伏。
栅偏压应为这个数值的一半,故得固定栅偏压为-12.5伏.为上列各值选定时电子管的全部工作状态已经选定.5、工作点的确定:从横坐标上Ua=250的一点作垂直线与Ug1=-12.5伏的曲线相交得T点这就是已经选定的工作点.6、负载电阻的确定:根据Ia=87毫安的直线与Ug1=0的曲线相交确定O点.连接O、T两点作一直线与Ug1=-25伏的曲线相交得M点.根据O及M两点能确定当栅极电压在0伏与-25伏之间变动时相应的最低和最高板极电压.从O点得最低板压Uamin=42伏,从M点得最高板压Uamax=456伏.由之得板流的交流分量的振幅. Ima= (Iamax-Iamin)/2=41毫安变压器初级上的电压交流分量的振幅.Uma= (Uamax-Uamin)/2=207伏由之得板极负载.Ra=1000×(Uma÷Ima)=5000欧7、板耗的检验:从T点得Iao=45毫安.没有讯号时板极上的损耗为.Pa=Uao*Iao/1000=11瓦因6P6P的额定板耗为13.2瓦,可见现在的损耗是在额定板耗的限值范围以内.因之可见所选定睥这个工作点是许可的.8、输出功率的计算:输出功率可根据下列的公式计算求得P=(Iamax-Iamin)×(Uamax-Uamin)×η/8000式中是η输出变压器效率.一般输出变压器的效率当功率小与5瓦时约为0.7-0,75,大于5瓦约为0.8-0.85.在现在的情形下,设为0.75则得P=(87-5)×(456-42)×0.75/8000=3.2瓦9、畸变的计算,关于输出中的畸变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求得二次谐波畸变为分数γ2=【0.5×(Iamax+Iamin)-Iao】÷(Iamax-Iamin)=【0.5×(87+5)-45】÷(87-5)=1÷82=1.2%三次谐波畸变为分数γ3=【2×(I'a-I"a)-(I'a+I"a)】÷【2×(Iamax+I'a)-(Iamin+I"a)】式中为I'a栅极电压为0.5Ec时的板流,I"a为栅极电压为1.5Ec时之板流,从图上得I'a=68毫安及I"a25毫安,由之得:γ3=【2×(68-25)-(68+25)】÷【2×(87+68)-(5+25)】=-7÷280=2.5%总畸变为γ=3.7%10、阴极电阻的计算:阴极电阻可由下式求得Rk=1000×Ug0÷(Iao+Isg)=1000×12.5÷(45+7.5)=238欧姆式中为Isg帘栅流.在板压=250伏及帘栅压=250伏时的为7.5毫安.据此得当计算所得的输出功率不够时或输出中的畸变百分数过大时就需要另行选择电子管的工作状态.可以改变负载的斜率,改变工作点或改变板压.在提高板坟时要当心命使超过额定值或使板耗超过额定值.。
EF86工作点选择

EF86工作点选择感觉把工作电压再降低一点,如150--180V,会更好。
见兰线。
三极管工作电压取低点,声音会顺滑耐听,我的设计是供电电压取250V,屏压110V,屏流2MA,屏阻68K,阴阻1K,新春计划做台EL84单端,最后EF86入选作放大管,若无反还设计EF86就按三极接法,有反还设计的话EF86仍按标准接法觉得这条兰线的屏阻还是大了些,而且曲线的间隔不理想,你这条线用的屏压还是350V,看看这个工作点怎么样,250供电,屏阻68K,下一级6F6栅极电阻200K,68K并联200K为50K,这个50K即为EF86的负载。
那么屏压120V,电流2MA,负载线见兰线:如用400vb+供电[允许的话],ug取-5v,io取1.5ma,此时失真更小些。
我反复试过的结果供参考:标准接法,EF86的屏流超过1ma声音就明显变粗,很难听,0.7-0.9ma最佳.实践证明EF86还是标准五极管接法好声,三极管粗声且放大倍数不够.网屏的EF86是正选.前置放大5极管接法耐人寻味.有一种飘逸的感觉.纯后级电压放大.三极管接法比较得当电压管的内阻高低都是相对于一个固定的工作点,U7厂家推荐的工作点都可用220K负载,而且失真更低,但带载差。
如果对带载没有要求,相对更高B+和较小的工作电流(大负载和阴极电阻)对音色有正面作用,因为同样的输出信号失真会低很多,放大倍数也大一些。
刚查了下,EF86厂家本来就提供了三极管接法的详细工作点,拿来就好了,B+350V负载100K阴极电阻应该用2.2K,呵呵。
三极管一般的规律,屏极电阻÷放大系数=阴极电阻,EF86三级接法放大系数约40倍,所以屏级电阻100K时,阴极电阻2.2K是正确的。
这个帖子给人深刻的启迪:由于现代声源发生变化,不需要过大的增益,而对频响要求较高,因此过去的老资料老电路也要适当加以变化。
电子管的内阻是变量,屏极负载电阻与高频响应有关,与增益影响不大。
部分电子管参数范文

部分电子管参数范文电子管是一种能够控制电流流动和增强、放大信号的电子设备。
它由负责发射电子的阴极、控制电子流动的网格和收集电子的阳极组成。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子管参数。
1.静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是电子管的平衡工作状态,一般由阳极电流和阳极电压决定。
在静态工作点上,电子管的功耗最小,输出信号失真最小。
2.最大灯丝电流:灯丝电流是供给阴极加热的电流,通常情况下,电子管的灯丝电流应小于最大允许值,以保证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
3.阳极电流范围:阳极电流是电子管中最主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电子管的输出功率大小。
阳极电流通常由电源电压和电阻器的选择决定。
4.阳极电压范围:阳极电压决定了电子管的供电电压大小,它会直接影响电子管的动态范围和线性度。
一般情况下,阳极电压应在电子管的工作范围内,同时考虑到电子管的耐压能力。
5.放大系数:放大系数是指电子管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比,也可以定义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
一般来说,放大系数越大,电子管的放大能力越强。
6.灵敏度:灵敏度是指电子管对输入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
灵敏度越高,说明电子管对输入信号的放大能力越强。
7.噪声系数:噪声系数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电子管对输入信号引入的噪声功率与输出信号功率的比值。
噪声系数越低,说明电子管的噪声性能越好。
8.饱和电压:饱和电压是指阳极电流最大限制值下,阳极电压达到平均值的电压值。
在饱和电压之上,阳极电流不再随阳极电压变化。
9.最大功率损耗:最大功率损耗是指电子管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它取决于阳极电流、供电电压和电子管的工作状态。
10.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指电子管对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响应能力。
频率响应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子管的工作范围和信号传输能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子管参数,它们决定了电子管的工作性能和应用范围。
在选用电子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和电路设计进行评估和选择。
电子管基本知识

电⼦管基本知识电⼦管电⼦管,是⼀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器件。
被封闭在玻璃容器(⼀般为玻璃管)中的阴极电⼦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引线被焊在管坐上。
利⽤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电⼦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或反馈振荡后的不同参数信号数据。
早期应⽤于电视机、收⾳机扩⾳机等电⼦产品中,近年来逐渐被半导体材料制作的放⼤器和集成电路取代,但⽬前在⼀些⾼保真的⾳响器材中,仍然使⽤低噪声、稳定系数⾼的电⼦管作为⾳频功率放⼤器件(⾹港⼈称使⽤电⼦管功率放⼤器为“煲胆”)。
电⼦管电⼦管的表⽰ 电⼦管在电器中⽤字母“V”或“VE”表⽰,旧标准⽤字母“G”表⽰。
电⼦管引脚的识别 电⼦管脚的识别基本参数 1.灯丝电压:V; 2.灯丝电流:mA; 3.阳极电压:V; 4.阳极电流:mA; 5.栅极电压:V; 6.栅极电流:mA; 7.阴极接⼊电阻:Ω; 8.输出功率:W; 9.跨导:mA/v; 10.内阻: kΩ。
发明简介 1904年世界上第⼀只电⼦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下诞⽣了。
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类第⼀只电⼦管的诞⽣,标志着世界从此进⼊了电⼦时代。
说起电⼦管的发明,我们⾸先得从“爱迪⽣效应”谈起。
爱迪⽣这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在研究⽩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块⾦属⽚。
结果,他发现了⼀个奇怪的现象:⾦属⽚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股电流,趋向附近的⾦属⽚。
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来的?爱迪⽣也⽆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称之为“爱迪⽣效应”。
后来,有⼈证明电流的产⽣是因为炽热的⾦属能向周围发射电⼦造成的。
但最先预见到这⼀效应具有实⽤价值的,则是英国物理学家和电⽓⼯程师弗莱明。
优缺点由于电⼦管体积⼤、功耗⼤、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效率低、结构脆弱⽽且需要⾼压电源的缺点,现在它的绝⼤部分⽤途已经基本被固体器件晶体管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管工作点选取
在设计音频功率放大器时首先确定的是选用电子管。
这应根据所需要的输出音频的功率来选择。
从电子管手册中可查到各种电子管在标准工作状态下的输出功率,我们可以选择到我们所需要的电子管,同时也确定了它们的应有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不是说不需要做什么设计的工作。
在很多的情况下,电子管并不能在手册中所给出的标准状态下运用,这就需要进行设计,例如,需要将电子管运用在比较省电的状态,使之具有较小的板极损耗,在较高的板压电源可以利用,这个电压是电子管所能够容许的,但与标准工作态所规定的数量不同;需要将电子管运用在与标准工作状态规定的不同的负载等等。
下面以6P6P为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它的特性曲线来选择它的工作状态的问题。
设计的步骤是这样的:
1、板压及帘栅压的选定,设各选取为250伏。
2、最大的板极电流的选定;设取87毫安,这个数值应在最大额定板流值的范围之内,6P6P最大屏流为120毫安。
3、最小板流的选定:选取5毫安。
一般选取为最大板流值的0.1到0.05。
4、栅偏压的选定:根据最小板流从特性曲线上可找到相对应的最大的负值栅偏压为-25伏。
栅偏压应为这个数值的一半,故得固定栅偏压为-12.5伏.为上列各值选定时电子管的全部工作状态已经选定.
5、工作点的确定:从横坐标上Ua=250的一点作垂直线与Ug1=-12.5伏的曲线相交得T点这就是已经选定的工作点.
6、负载电阻的确定:根据Ia=87毫安的直线与Ug1=0的曲线相交确定O点.连接O、T
两点作一直线与Ug1=-25伏的曲线相交得M点.根据O及M两点能确定当栅极电压在
0伏与-25伏之间变动时相应的最低和最高板极电压.从O点得最低板压Uamin=42伏,从M点得最高板压Uamax=456伏.由之得板流的交流分量的振幅.
Ima= (Iamax-Iamin)/2=41毫安
变压器初级上的电压交流分量的振幅.
Uma= (Uamax-Uamin)/2=207伏
由之得板极负载.
Ra=1000×(Uma÷Ima)=5000欧
7、板耗的检验:从T点得Iao=45毫安.没有讯号时板极上的损耗为.
Pa=Uao*Iao/1000=11瓦
因6P6P的额定板耗为13.2瓦,可见现在的损耗是在额定板耗的限值范围以内.因之可见所选定睥这个工作点是许可的.
8、输出功率的计算:输出功率可根据下列的公式计算求得
P=(Iamax-Iamin)×(Uamax-Uamin)×η/8000
式中是η输出变压器效率.一般输出变压器的效率当功率小与5瓦时约为0.7-0,75,大于5瓦约为0.8-0.85.在现在的情形下,设为0.75则得
P=(87-5)×(456-42)×0.75/8000=3.2瓦
9、畸变的计算,关于输出中的畸变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求得
二次谐波畸变为分数
γ2=【0.5×(Iamax+Iamin)-Iao】÷(Iamax-Iamin)
=【0.5×(87+5)-45】÷(87-5)
=1÷82
=1.2%
三次谐波畸变为分数
γ3=【2×(I'a-I"a)-(I'a+I"a)】÷【2×(Iamax+I'a)-(Iamin+I"a)】
式中为I'a栅极电压为0.5Ec时的板流,I"a为栅极电压为1.5Ec时之板流,
从图上得I'a=68毫安及I"a25毫安,由之得:
γ3=【2×(68-25)-(68+25)】÷【2×(87+68)-(5+25)】=-7÷280
=2.5%
总畸变为
γ=3.7
10、阴极电阻的计算:阴极电阻可由下式求得
Rk=1000×Ug0÷(Iao+Isg)
=1000×12.5÷(45+7.5)
=238欧姆
式中为Isg帘栅流.在板压=250伏及帘栅压=250伏时的为7.5毫安.据此
当计算所得的输出功率不够时或输出中的畸变百分数过大时就需要另行选择电子管的工作状态.可以改变负载的斜率,改变工作点或改变板压.在提高板坟时要当心命使超过额定值或使板耗超过额定值.
问得真好, 不愧是动了脑子的朋友,本人也菜谈谈个人的理解,
1楼6P6的阳极特性曲线图, 己经在左上方指明测绘曲线时的灯丝电压电流及帘栅极电压即Ua2等于250V, 图上已根据最大阳耗做出了最大阳耗的曲线(点划线,)及帘栅极曲线(虚线), 其实根据6P6P的手册提供的参数用途做为低频功率放大做单端A类功率管可直接套用手册上的参数若要重新设计根据6P6P极限参数最大阳压35OV帘栅最大电压310V. 最大阳耗13、2W,图上工作点的选择(图解法)和下面计算有些不吻合, 现就曲线图及6P6的极限参数没计, 曲线族做了栅压为OV,一5V,一10V,一15V,一2OV, 五条曲线(还应再做一条一25V曲线), 所以栅负压应为一20V/2, 即负1OV,在栅负压为一
10V时,阳压从图上看必须小于24OV否则会超出最大阳耗,取阳压23OV, 阳压23OV和栅负压1OV的交点即为工作点,阳流为50mA负载线是通过栅压为OV曲线膝部和工作点的直线,为什么阳流最大值是87mA而不是12OmA, 第一从图上看当阳流达到1O7mA时, 就已经进入最大阳耗, 第二从图上看当栅压从OV到一5V, 一5V到一1OV, 再从一1OV到一15V、、、、一2OV明显的看出曲线间隔越耒越小, 说明在栅压变化5V而阳流的变化是明显不等的, 你用图解法,就不同的阳流8OmA,87mA,105mA作图, 你就可以看出阳流选在何处最好失贞最小, 一般多极管阳压都要大于或者等于帘栅压(次高压)第一帘栅极比阳极距阴极更近,若帘栅极电压高于阳极那么阴极发射的电子将被帘栅极大最吸收形成帘栅流导致超过最大帘栅极耗散功率(2、2W),而阳极在帘栅极背后阳流必然很小甚为零. 使功率输出极小甚至无输出功率,所以帘栅极电压必须小于阳压, 使帘栅极起到加速电子飞向阳极的速度,另外帘栅极必须加上一定的正电压用于克服多极管负阻效应, 请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