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用评级理论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评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对于金融、电子商务、租房、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相对完善,各国在信用评估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将就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概述1. 美国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信用评估体系发达的国家,其信用评估机构主要有三大征信机构,分别是Experian、Equifax和TransUnion。

这三大征信机构收集个人的信用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房贷等信用记录,利用这些信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信用评估服务。

美国的个人信用评估还包括FICO信用评分系统,通过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判断申请人的信用状况。

2. 欧洲欧洲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比较完善。

比较著名的是德国的Schufa和英国的Experian。

欧洲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还包括了消费者信用报告,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信用报告来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并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息。

3. 亚洲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也比较先进。

特别是韩国,其信用评分系统非常成熟,不仅涵盖了金融信用,还包括了消费信用和生活信用等方面。

韩国的信用评估在贷款、就业、租房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

1. 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在国外,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比较规范和统一,这有利于提高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平台,整合各类信用信息,减少信息孤岛现象,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和传递。

应采取措施规范各类征信机构的行为,提高信息征集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2. 加强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在国外,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得到了很好的实践,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比较健全。

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范围和原则,规范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披露行为,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国内外社会信用制度研究述评.

国内外社会信用制度研究述评.

一、国外社会信用研究述评以下从信用制度的理论基础、西方信用制度的研究、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建设和主要模式以及次贷危机和信用制度等四方面对国外社会信用研究进行述评。

1.信用制度的理论基础。

信用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两大主题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解决的办法是建立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

在信用关系中,信用交易主体双方之间的信息一般是非对称的,同样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信用制度的建立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决策,以及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将信用交易从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过程.从而使信用主体主动选择守信行为。

克瑞普斯(Kreps,1986)认为,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信任。

信用是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是当事人产生合作行为减少机会主义的前提。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能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

信用制度本身是一种制度.信用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守信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经济行为。

以上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信用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2.信用制度的研究。

尽管西方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但关于信用制度的专门的理论研究较少.对信用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用的功能、银行信用风险量度与管理等。

在信用功能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理论,即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信用调节论。

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不创造资本,只转移资本,银行通过信用方式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起着媒介的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

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信用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也各具特色。

本文就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美国是最早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国家之一。

其信用评分系统是由三大信用评估公司(Equifax、Experian、TransUnion)共同建立的。

这三家公司收集个人的信用信息,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信用报告和评分服务。

借此,金融机构、零售商和其他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从而更科学地评估其信用风险。

同时,美国的信用评估体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民间信贷机构(如LendingClub)参与其中。

这些机构收集个人借款信息,将其汇集到一起,以便向投资者推荐最合适的借款人。

通过这种方式,个人信用评估已经成为了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式,打通了传统银行与市场之间的壁垒。

与此同时,欧洲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也在变革之中。

由于欧盟的合作,现在欧洲各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更加统一。

此外,欧洲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还将数字身份证制度(即eIDAS)与信用评估相结合。

通过数字身份证,欧洲的个人信用信息可以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地管理和保存。

对于我国,国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一个更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另一方面,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打通传统银行与市场之间的壁垒,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个人信用评估。

总之,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对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本国的实际情况下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将互联网金融与个人信用评估相结合,以促进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指通过对个人信用行为的记录和评估,为个人提供信用评级和信用报告的一种信用评估体系。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为我国构建和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信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已经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贷款、信用卡、房屋租赁等。

通过信用评估体系,信用机构可以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为个人提供相应的信用额度和服务。

这使得信用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个人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水平,降低了信贷风险,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信用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在发达国家,信用机构之间可以通过共享个人信用信息,实现信息的互通和互信。

这就意味着,个人在一家信用机构建立良好信用记录后,可以受益于其他信用机构的信任和优质服务。

信用机构也可以通过共享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我国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个信用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整个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效能。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个人信用意识的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个人普遍注重对个人信用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意识到,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信用评级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优惠,同时也可以避免信用风险带来的后果。

他们主动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遵守信用规则和约定。

相比之下,我国个人信用意识还相对较弱。

我们应该加强对信用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在制度、技术和意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金融和社会管理工具。

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包括了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监管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社会管理和消费者的信用建设都具有启示意义。

1. 德国德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由私人信用评估机构和公共信用评估机构共同构成。

在德国,有多家信用评估机构收集和管理个人信用数据,并将其用于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提供信用评分和信用报告。

德国政府也设立了信用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对信用评估机构的监管和管理。

2. 美国美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由三大信用评估机构主导,即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

这三家公司负责收集、管理和评估美国消费者的信用数据,从而生成个人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

美国的信用评估体系不仅用于金融领域,还在雇佣、租房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3. 日本日本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由日本信用情报机构(JICC)主导。

JICC收集和管理着日本个人的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提供信用评估服务。

与此JICC也致力于信用风险预警和预防,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二、对我国的启示1. 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估机构在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相对分散,各大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信用评分系统,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估机构,负责收集、管理和评估个人信用数据,从而提供客观、公正的信用评分服务。

2. 加强个人信用信息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是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基础。

在国外,各大信用评估机构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在我国,也需要建立起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传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促进信用评估信息共享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得益于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

国内外信用制度理论研究及其完善

国内外信用制度理论研究及其完善

国内外信用制度理论研究及其完善引言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构建和维护信任关系的手段,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用制度的研究和完善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信用制度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完善的方向和策略。

一、国内信用制度理论研究现状1.1 信用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信用制度是指一套规范个体或机构信用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它包括了信用评估、信用记录、信用奖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信用制度的研究和完善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

1.2 国内信用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信用制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他们对信用制度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定义。

其次,研究者们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信用制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在国内信用制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理论研究的深入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多学科融合和综合应用方面。

其次,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导致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评估的不足。

二、国外信用制度理论研究现状2.1 国际信用制度的发展历程国外的信用制度研究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各国信用制度的差异和特点。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和金融体系的深化,国外学者对信用制度的研究逐渐深入,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和评估方法。

2.2 国外信用制度理论模型国外学者对信用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

他们通过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揭示了信用制度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

2.3 国际信用制度评估和比较研究国外学者还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信用制度的评估和比较研究,总结了不同制度设计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

这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完善信用制度方面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1.1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定义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定义是指通过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定个人信用状况的一套制度化工具。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对个人消费行为、还款记录、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评估,从而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该评估体系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雇主、房东等在与个人交往时更准确地评估个人信用水平,从而减少信用风险和提高效率。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旨在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信用评估机制,激励个人维护良好信用记录,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在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各国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广泛应用这一制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2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指通过对个人信用记录和行为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综合评定个人信用状况,为金融机构、零售商和其他企业提供参考,以便决定是否与其合作或提供信贷服务。

这一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个人的信用风险,从而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信贷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的成功率。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消费者信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存在可以激励个人维护自身信用良好的动力,有助于培养消费者守法守信的信用观念,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水平。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在于其对金融服务效率、消费者信用意识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正文2.1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进展为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建议。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那时,美国信用评估机构(如FICO)开始推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用于评估个人的信用状况。

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不断完善,从传统的信用评分模型发展到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信用评估。

欧洲和亚洲国家也相继建立了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英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由信用报告机构Experian、Equifax和TransUnion组成,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服务。

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用于评估个人的信用风险。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主要特点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数据多样化。

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个人的贷款、信用卡、房屋贷款、手机账单、水电费缴纳情况等多个层面。

这样的数据多样性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个人的信用状况。

2. 数据共享和整合。

国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基于大数据技术,将各个数据源的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形成全面的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人的信用风险。

3. 公平公正。

国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注重公平和公正,避免主观因素对信用评估的影响。

在美国,个人有权利获取和校正自己的信用报告,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对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启示与建议国外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给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提供了启示。

以下是一些建议:3. 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在推进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的要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保障个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信用评级理论进展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信用评级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然后分别从信用评级稳定性研究与信用预测模型研究两条主线对
近些年国外主要信用评级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分析得出对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信用评级;评级理论;评级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引言
信用的发展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由于最近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信用风险评估已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评级机构由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缺乏透明度等原因备受瞩目。

信用评级提供了一个衡量发行人履行其财务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途径,当实施一个信用评级时,评级机构需要考虑到发行人及发行的具体因素,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以及监管和法律因素。

对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这些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家主权、企业债券和金融机构等的评级可被视为能为投资者提供这些受评主体的
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问题和信用风险信息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提供公司在财务状况存在问题的信息方便了资本配置。

因此信用评级机构总体上应该是公正的,因为他们不仅有利于减少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不对称信息,同时也起到了灵活监督的功能。

此外,评级是一系列有序的措施,它不仅应反映目前受评对象的财务状况,也应能提供他们未来财务状况的信息。

目前在预测债券评级时有大量的研究使用了多元判别分析、排序选择模型、非参数技术和混合方法预测来预测债券评级或者违约预测。

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于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授信机构制定正确的授信决策至关重要。

在金融机构贷款组合的扩展中,信用评估实践中较小的精度提高的潜在利益都是巨大的,即使能让信用评估准确性增加百分之一,也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模型化评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增加正确分等级的可能性。

多数预测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其他一些领域,包括金融方面用来对信用评级的预测、小型企业违约预测、建立消费者信用记分卡和在波动性预测中等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大主线:第一个是试图确定信用评级工作可靠性的研究为代表,第二个主要集中于信用预测模型的研究。

二、评级可靠性研究
信用评级机构实施评级时对受评主体提供的“真实”信用状况的能力已遭到大量质疑,既然评级工作是回顾之前而不是展望未来就可能提供误导性信息,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评级机构不具备也不可能拥有对于市场参与者不确定性和公司资不抵债等的优质信息。

比如信用评级机构都没有预测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评级机构对欧元区国家每一次的降级都加重了欧债危机的程度等。

常见信用评级可靠性争论之一是没有明确保证使得信用评
级机构能够评估信用风险好于银行内部评级。

另一个争论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家主权或者公司企业使用的外部评级方法是不透明的方法。

amato和 furfine[1]分析了对于商业周期的信用评级分配用以测试信用评级机构是否顺周期的假说,认为信用评级应该是基于周期评级理论基础上实施的,而不是依据在信用状况方面的短期波动。

评级机构之间是存在不一致的,早前研究通过分别分析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公司和非金融公司,证实了美国金融公司的评级分配明显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指定评级较高的非财务公司具有类似的违约风险。

其另一项关于评级不一致的研究认为美国银行比美国非银行企业拥有更高的投机级别的年度违约率。

morgan[2]试图使用logit回归来找出由两个独立评级机构实施的银行评级中产生的决定性因素,morgan的工作是出于银行外部的银行方面固有的不透明性,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评估由本身不透明的银行承担的风险。

galil[3]测试了企业信用评级的质量,结果明确地证实了使用公开可用的信息有利于评级的实施。

然而,评级违约风险比只使用公共信息提供了优质的信息。

iannotta[4]通过分析评级机构间的分歧研究了银行的不透明性,其得出的结论认为,如果模型考虑到风险和其他问题特性,那么将会有更少的银行分等级问题,而且分等级的概率会更高;其还认为次级债券更容易受制于评级机构间的分歧。

三、评级预测模型研究概述
第二条实证研究的主线是集中在评级预测模型上。

评级是定序测
量、等级测量,不仅应该反映目前主权国家、企业、银行等的财政状况,而且还应提供他们的未来财务状况信息。

这样的研究涉及到用于财务稳健和债券评级预测方面的方法论应用。

最近的实证研究有两组最为代表:第一组是例如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多元判别分析(mda)、有序线性概率模型(olpm)以及有序线性logit模型等的统计技术;第二组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特别是机器学习技术,如神经网络(nn),支持向量机(svm)和其他基于内核的技术。

实证研究中采用统计模型来预测债券评级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小二乘法(ols)在预测中较为盛行,与此同时大量学者应用多元判别分析(mda)来预测债券评级,altman 和katz[5]应用logistic回归和概率的混合模型进行信用预测,得到了较好预期效果。

kamstra等[6]应用有序logit回归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个体的预测来预测债券评级,通过使用穆迪的债券评级服务将他们的方法应用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部门债券上。

此后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已被应用于预测领域。

相比标准次序选择模型,运用支持向量机能显著地预测银行信用。

神经网络具有训练快捷、易于掌握、结构相对简单等优点,便于商业银行及时调整,以适应借款人集合的即时变化。

kim[7]使用非参数化技术旨在捕获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huang等[8]证实,人工智能方法相比标准的选择排序方法并不能提供优质的债券评级预测。

stjepan等将带有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合系统应用到零售业信用风险评估,证实其技术明显优于其
他技术,并能评估没有实体存在的客户的信用。

四、结语
我国信用评级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防范信用风险,借鉴与应用国外优秀评级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评级方法与监管机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d. amato, c.h. furfine. are credit ratings procyclical?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4,28 (11):2641–2677.
[2] d.p. morgan, rating banks: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an opaque indust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 (4):874–888.
[3] k. galil,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redit rat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vailable at ssrn: efma 2003 helsinki meetings, 2003.
[4] g. iannotta, testing for opaquenes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 evidence from bond credit
rat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6,30 (3): 287–309.
[5] e.i. altman, s. katz, statistical bond rating
classification using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data, in: m. schiff, g. sorte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op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76, 205–239
[6] m. kamstra, p. kennedy, t.k. suan, combining bond rating forecasts using logit[j].the financial review ,2001,37 (2): 75–96.
[7] s.k. kim, predicting bond ratings using publicly available informat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5,29 (1):75–81.
[8] z. huang, h. chen, c.-j. hsu, w.-h. chen, s. wu,credit rating analysis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neural networks: a market comparative stud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4, 37 (4):543–558.
作者简介:朱晓刚,男,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信用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