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三章笔记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八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八「知识点」第三章“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解析」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示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十五)汉赋文体渊源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
关于赋的源起,《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
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结构,对汉赋产生了必然影响。
(十六)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无论内容还是形制,标记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铺排夸饰,排比譬喻,富丽细致。
整个作品除“方术之士”一节,其余各节无不具备这个特色,这就形成全文层层铺叙夸饰的整体特征。
第二,与“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一样,《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的喜怒哀乐。
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辞赋比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在遣词造语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第四,以主客(吴客与楚太子)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记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十七)《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除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示手法。
(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的上述特点,表白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述志,而在于逞竞才学和炫耀文字。
实际上,不止司马相如,也不止《天子游猎赋》,汉代所有大赋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逞才炫耀性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汉大赋的这一鲜明特色,使这一文体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有汉以来实用文风的束缚,曲折而执著地实现了文学表示自身的长足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3)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类是“坎壈咏怀,⾮列仙之趣也。
”如《游仙诗》其⼀、另⼀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之主题,以⾼蹈轻举、复⾷采药为主旨。
如《游仙诗》其六。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
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动,⾊泽丰富。
如“风⽣梁栋间,云出窗户⾥。
” 第四章杰出诗⼈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境界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少年罕⼈事,游好在六经”,⼀⽅⾯“学不称师,⽂取皆达。
” ⼆、陶渊明达到了⼀种物我⼀、⼼与道冥的⼈⽣境界。
他领悟到⼤⾃然的不息⽣机是⾃⼰⽣命的安归之所,完全融⼊到⾃然中去。
没有⽤语⾔赞美⾃然,⽽⾃然的美去从⼼⾥流露出来。
⾯对⼈⽣的苦患,以⽼庄的⽆为的⽞学⼈⽣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量。
陶渊明摆脱了⼈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然合⼀的境界,由此⽽创造了格⾼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贡献,就是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园诗。
⼀、亲切⾃然地描绘出⽥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描,流露出对⽥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那纯净的⼼地和平静的⼼境,与简朴恬静的⽥园风光交融为⼀、 ⼆、真实地描写了⾃⼰的躬耕⽣活,对劳动的艰⾟诗⼈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中于西⽥获早稻》写出了诗⼈的⼈⽣观“⼈⽣归有道,⾐⾷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以求⾃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为。
如《归园⽥居》其三“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
带⽉荷锄归。
” 三、陶渊明的⽥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素⼼挚友的往还,如《移居》⼆⾸。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学的另⼀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味,⽽是意味隽永。
平和淡泊的⼈⽣境界,⾃然流露于诗。
2012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第三章第三节游仙教程

2012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笔记:第三章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1.郭璞及游仙诗识记:郭璞生平。
知识渊博,精通文字训诂,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尤善卜筮。
诗、赋兼善。
理解:游仙诗。
其渊源可上溯到先秦。
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
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简单运用:郭璞《游仙诗》内容及艺术。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
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2.东晋玄言诗及其特点识记:孙绰《答许询》。
满篇“道”、“神”等玄学词语,平典似《道德论》。
简单运用:①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的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
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②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贡献:①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
②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串讲笔记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编先秦文学[单选、多选]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条关于上古歌谣的重要论述出自《尚书〃尧典》。
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3.“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
”这首著名的《弹歌》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4.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首以咒语形式表达的祝词出自《礼记〃郊特牲》。
5.“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原始歌谣出自《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6.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
7.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简答]1.简述神话的性质。
一般地说,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
我国学者对神话的解释,一般是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神话的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像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
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
这样,使这则神话融入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
古代文学史 (一)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上古传说文学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领会)(选择)1、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形式。
2、原始歌舞是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1)《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载于《吴越春秋》。
(3)《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应用)(选择)1、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2、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3、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最精彩是黄帝的故事。
黄帝大战蚩尤。
三、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应用)(选择)(简答)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神话中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四、神话和传说的联系与区别(识记)(简答)1、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涵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影响(识记)(简答)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节《诗经》一、《诗经》(识记)(选择)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有三家诗鲁、齐、韩,先后散佚。
今传为《毛诗》。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按音乐不同分为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另有笙诗6篇,不在其中。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三章笔记1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三章笔记1第三章先秦散文简单运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
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历史散文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识记:《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逸周书》、《春秋》。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文字古奥迂涩。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
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
《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示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2.《左传》理解:《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
《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
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综合运用:《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文学性的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极少索然无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三章笔记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
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
第三章两晋诗坛
识记: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
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
(晋末宋初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
第一节太康诗风
1.太康诗歌的特色
简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