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年鉴2015: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市进口总额
上海统计年鉴(连接!) 2011

2011上海统计年鉴1.第一篇——综合▪表1.1 行政区划(2010)▪表1.2 主要气象指标(2010)▪表1.3 各月主要气象指标(2010)▪表1.4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表1.5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发展速度▪表1.6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指标▪表1.7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表1.8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平均增长率▪表1.9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上年增长(1978~2010)▪表1.10 上海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2010)▪表1.11 主要年份人大情况▪表1.12 主要年份政协情况2.第二篇——人口和劳动力▪表2.1 主要年份常住人口▪表2.2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表2.3 主要年份外来人口▪表2.4 户数、人口、人口密度和平均期望寿命(1978~2010)▪表2.5 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 (2010)▪表2.6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表2.7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迁移▪表2.8 各区、县户籍人口迁移(2010)▪表2.9 各区、县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0)▪表2.10 各区、县户籍老年人口年龄构成(2010)▪表2.11 各区、县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2010)▪表2.12 主要年份婚姻情况▪表2.13 主要年份涉外婚姻情况▪表2.14 主要年份在沪外国常住人口▪表2.15 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2008~2010)▪表2.16 各行业职工人数(2010)▪表2.17 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10)▪表2.18 各行业在岗女职工人数(2010)▪表2.19 主要年份城镇新就业人数▪表2.20 主要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表2.21 主要年份新增就业岗位▪表2.22 主要年份离休、退休及退职职工人数▪表2.23 在岗职工人数变动 (2010)▪表2.24 主要年份离岗职工人数▪表2.25 主要年份职业介绍所▪表2.26 历次人口普查资料3.第三篇——国民经济核算▪表3.1 上海市生产总值(1978~2010)▪表3.2 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100,1978~2010)▪表3.3 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978~2010)▪表3.4 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1978~2010)▪表3.5 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978~2010)▪表3.6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三次产业分)▪表3.7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按三次产业分)(以上年为100)▪表3.8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1978~2010)▪表3.9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构成(1978~2010)▪表3.10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所有制分)▪表3.11 主要年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按产业分)▪表3.12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分配▪表3.13 上海市生产总值(支出法)(1978~2010)▪表3.14 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1978~2010)▪表3.15 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1978~2010)▪表3.16 资本形成总额和指数(1978~2010)▪表3.17 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表3.18 主要年份旅游产业增加值▪表3.19 主要年份信息产业增加值▪表3.20 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年末数(1978~2010)▪表3.21 存货年末数(1978~2010)▪表3.22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资产总额(1978~2010)▪表3.23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固定资产(1978~2010)▪表3.24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存货(1978~2010)▪表3.25 全员劳动生产率(1978~2010)4.第四篇——财政收支▪表4.1 财政收支(1978~2010)▪表4.2 主要年份地方财政收入▪表4.3 主要年份各区县级财政收支▪表4.4 地方财政支出(2008~2010)▪表4.5 主要年份全市税收收入5.第五篇——能源生产和消费▪表5.1 主要年份能源消耗基本情况▪表5.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78~2010)▪表5.3 主要年份能源消费总量▪表5.4 主要年份平均每人生活用能源▪表5.5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2008~2010)▪表5.6 主要年份能源终端消费量▪表5.7 主要年份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表5.8 主要年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表5.9 能源终端消费量(实物量)(2010)▪表5.10 煤炭、石油、电力平衡表(2010)▪表5.11 电力建设情况(2008~2010)6.第六篇——固定资产投资▪表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管理渠道分)(1978~2010)▪表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经济类型分)(1978~2010)▪表6.3 主要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表6.4 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10)▪表6.5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2008~2010)▪表6.6 工业各行业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10)▪表6.7 主要年份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0)▪表6.8 主要年份新增固定资产▪表6.9 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7.第七篇——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表7.1 主要年份上海关区出口总额▪表7.2 主要年份上海关区进口总额▪表7.3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关区出口总额▪表7.4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关区进口总额▪表7.5 主要年份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表7.6 主要年份上海市出口总额▪表7.7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市出口总额▪表7.8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市进口总额▪表7.9 主要年份进出口商品检验情况▪表7.10 主要年份直接吸收外资情况▪表7.11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和金额(2010)▪表7.12 主要年份引进技术设备实际到货金额▪表7.13 主要年份对外经济合作情况▪表7.14 海外企业情况(2009~2010)▪表7.15 国际会展(2009~2010)▪表7.16 主要年份旅行社接待经营情况▪表7.17 主要年份旅游景点基本情况▪表7.18 主要年份国内旅游者来沪人数和人均消费支出▪表7.19 旅游星级饭店基本情况(2010)▪表7.20 主要年份国际旅游入境人数8.第八篇——价格水平▪表8.1 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2010)▪表8.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2010,以1990年价格为100)▪表8.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4 主要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5 主要年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6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7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1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6~2010,以1995年价格为100)▪表8.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5~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12 房屋租赁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13 房屋租赁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9.第九篇——人民生活▪表9.1 从业人员报酬(1978~2010)▪表9.2 从业人员平均报酬(2010)▪表9.3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1978~2010)▪表9.4 职工工资总额(2010)▪表9.5 职工平均工资(2010)▪表9.6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10)▪表9.7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0)▪表9.8 主要年份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金▪表9.9 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金(2010)▪表9.10 居民储蓄存款(1997~2010)▪表9.11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1980~2010)▪表9.12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13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9.14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表9.15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9.16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构成▪表9.17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9.18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19 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2008~2010)▪表9.20 主要年份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9.21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1990~2010)▪表9.22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9.2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0~2010)▪表9.24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9.25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表9.2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27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28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表9.29 主要年份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第十篇——城市建设11.第十一篇——农业12.第十二篇——工业13.第十三篇——建筑业14.第十四篇——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表14.1 主要年份运输线路长度▪表14.2 主要年份交通运输主要指标▪表14.3 主要年份旅客发送量▪表14.4 主要年份旅客周转量▪表14.5 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表14.6 主要年份货物周转量▪表14.7 主要年份港口码头情况▪表14.8 主要年份港口货物吞吐量▪表14.9 主要年份国际集装箱吞吐量(按进出港分)▪表14.10 集装箱吞吐量(按内外贸航线分)(2010)▪表14.11 经营性停车场(库)营运情况(2008~2010)▪表14.12 民用车辆拥有量(2008~2010)▪表14.13 个人民用车辆拥有量(2008~2010)▪表14.14 主要年份邮政电信情况▪表14.15 主要年份邮政业务主要指标▪表14.16 主要年份电信业务主要指标▪表14.17 邮电通信水平(2006~2010)▪表14.18 主要年份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表14.19 主要年份信息服务业经营情况▪表14.20 信息技术应用(2008~2010)15.第十五篇——批发和零售16.第十六篇——金融业17.第十七篇——房地产业18.第十八篇——科学技术19.第十九篇——环境保护治理20.第二十篇——教育21.第二十一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2.第二十二篇——文化和体育23.第二十三篇——法律、公证和其他▪。
上海2008统计公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8%。
八大类价格同比涨幅呈现“六涨二跌”格局(见表1)。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3%,影响总水平上升5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8.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2.5%。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8食品115.3烟酒及用品101.7衣着10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108.3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1交通和通信97.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98.2务居住102.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2.2%,涨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0.3%,涨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5.9%。
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水平上涨5.3%。
全年房屋销售价格累计环比下降1.7%。
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下降1.6%。
在新建房销售价格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5.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累计环比下降1.9%。
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4.6%。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80.7亿元。
其中,种植业产值1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产值66.12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60.11亿元,下降4.5%。
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郊区奶牛良种率达到100%,生猪良种率超过95%,水稻、蔬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7.45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15.67万吨,比上年增长5.9%。
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2)。
表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115.67 5.9蔬菜万吨397.00-4.0生猪出栏万头258.22 2.7牛奶万吨23.29 5.6鲜蛋万吨6.200.6水产品万吨36.90-0.3品牌农业大力发展。
至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571个。
上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上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15.02.27•【字号】•【施行日期】2015.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上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根据上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本市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批发和零售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本市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145668个,从业人员194.8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2.9%和32.6%。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占75.9%,零售业占24.1%。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70.2%,零售业占29.8%(详见表3-1)。
表3-1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3.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3%,外商投资企业占4.5%。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0.5%,股份有限公司占0.3%,有限责任公司占4.8%,私营企业占85.8%。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71.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1.3%,外商投资企业占17.4%(详见表3-2)。
表3-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二)资产总计201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2470.0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51.1%。
其中,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8158.4亿元,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311.6亿元,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60.3%和103.8%(详见表3-3)。
表3-3按行业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13年末,本市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15003个,从业人员71.8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57.8%和22.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中国商务年鉴2015:全世界主要年份主要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2000-2013)(估计数字

立陶宛
11501 37439 37095 43485 42820 46403
拉脱维亚
9872 26158 23867 28319 28552 39651 19491 22803 33661 24880
波黑
5553 17265 16847 18318 16906 17852
乌克兰
32375 121552 141209 169334 182592 188350
匈牙利
47110 129360 129583 139440 126825 133424
斯洛伐克
20677 88629 89007 97532 92747 97713
白俄罗斯
10418 49209 55221 59735 63615 71710
爱尔兰
99317 233542 218435 237771 221966 232077
葡萄牙
118358 243731 238303 244895 218000 227324
捷克共和国
61470 205730 207016 227307 206751 208796
罗马尼亚
37439 167422 167998 185362 172044 192094
冰岛
8948 12824 13261 14666 14183 15330
阿尔巴尼亚
3611 12044 11927 12891 12345 12904
马耳他
4053 8528 8741 9584 9224 9971
大洋洲
477615 1160874 1467425 1736137 1791807 1760346
瑞典
259801 429656 488378 563110 543881 579680
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4.02.26•【字号】•【施行日期】2014.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160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28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8027.7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5.07亿元,增长8.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01万元。
图1 2009-201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595.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06.76亿元,增长8.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244.17亿元,增长7.8%。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7%提高到51%。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997.5亿元,比上年增长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511.14亿元,增长4%;服务业增加值1486.36亿元,增长10.3%(见表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0.2万户,比上年增长8%。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44户,减少5.9%;外商投资企业6566户,增长0.8%;私营企业14.18万户,增长13.5%;个体工商户4.8万户,减少3%。
2015年中国经济分析

2015年中国经济分析下面是摘录的几组近期经济数据:1. 海关总署公布的1月份进出品数据:出口2071.32亿美元,进口1752.63亿美元,进口额是五年来的最低数据(但考虑到1月份不同于以往大多改写年份,赂非春节假日)。
2.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是最近6年来商品房成交量和成交额的首次下降。
201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2169万平方米,比2013年末同期增加12874万平方米。
3. 今天会公布1月份CPI数据,多数人认为可能在1%以下,再加上之前公布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8,跌踊枯荣线。
通过上述数据明显反应出中国经济失速,哪2015年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政府将采取何利措施,企业又如何应对,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关于宏观经济走势:看了许多关于经济分析的文章,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2015年GDP与2014年相当或略有下滑,最保守的分析也在7%以上,但这可能过于乐观。
从一月份的经济走势来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几乎全线告急,无一幸免。
很多人寄希望于政府调控,可现在的政府调控的力度也不比以前了。
这是因为:第一:政府财力大减。
以前轻易喊出4万亿,但现在各地政府负债累累,还债都来不及,再加上房地产下滑,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大减,只靠政府发债和中国政府财政赤字,拉动经济上扬,怕是车水杯薪。
第二:政治经济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民间经济不能、不会也不敢轻易加入政府或国营经企业主导的经济行业中来。
许多行业包括基建,大多已经过度投资了,再投资都是无效投资,没有收益了。
第三: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下滑,银行控制风险为第一条件,不可能大规模的无限制发放贷款。
第四: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但对其它货币仍是升值,将严重阻碍出口。
综上所述,2015中国经济不会有惊喜,政府会调控,但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客观的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GDP增速为6.8%。
2015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与相关省市的横向比较

对比2015年度我省和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四省一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情况如下: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第二,增速第一。
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0116亿元、增长8.5%。
全国GDP总量676708亿元、增长6.9%,广东72813亿元、增长8.0%,山东63002亿元、增长8%,浙江42886亿元、增长8.0%,上海24965亿元、增长6.9%。
我省总量在四省一市中位居第二,与广东的差距由去年底的2704亿元缩小至2697亿元;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在四省一市中位居第一。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第二,增速第三。
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28.6亿元、增长11%。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万亿元、增长8.4%,广东9364.8亿元、增长12.0%,山东5529.3亿元、增长10%,浙江4809.5亿元、增长7.8%,上海5519.5亿元、增长13.3%。
我省总量在四省一市中位居第二,增速位居第三。
3、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第二,增速第四。
201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45905.2亿元、增长10.5%。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51590亿元、增长10.0%,广东30031.2亿元、增长15.8%,山东47381.5亿元、增长13.9%,浙江26664.7亿元、增长13.2%,上海6349.4亿元、增长5.6%。
我省投资总量在四省一市位居第二;增速在四省一市中位居第四,但已由年初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转为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4、工业增加值:总量第一,增速第一。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22.5亿元、增长8.3%。
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6.1%,广东30313.6亿元、增长7.2%,山东增长7.5%,浙江13193亿元、增长4.4%,上海增长0.2%。
我省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位居第一(注:全国、山东、上海不出总量数据)。
5、工业用电量:总量第一,增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