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统计年鉴宏观经济数据处理:表3.2 主要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2017)

合集下载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1.03.03•【字号】•【施行日期】2011.03.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

“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

图1“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

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上海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C0203

上海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C0203

表2.3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人口与就业人 口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1098.281283.351321.631352.39 # 非农业人口645.23864.46986.161097.60就 业从业人员(万人)698.32787.72745.24836.87 职工人数(万人)422.81508.10390.14335.7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30 1.50 3.50 4.50宏观经济国民经济核算上海市生产总值(亿元)272.81756.454551.157450.27 第一产业11.0032.6083.2096.71 第二产业211.05482.682163.683788.22 # 工 业207.47446.881956.663492.89 第三产业50.76241.172304.273565.34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亿元)59.06316.801947.103261.42 居民消费48.25257.161521.052476.19 政府消费10.8159.64426.05785.23 资本形成总额(亿元)47.96321.892117.943607.10 固定资本形成31.69248.341933.013246.16 存货增加16.2773.55184.93360.94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27.91227.081869.673084.66 # 房地产投资8.16566.171175.46财 政全市财政收入(亿元)190.67284.361752.703325.14 # 地方财政收入169.22170.03497.961119.72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26.0175.56622.841395.69价 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100.50106.30102.50102.2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100.10104.8096.40100.90外商直接投资签订合同项目 (个)203.001814.004334.00 签订合同金额 (亿美元) 2.1463.90116.91 实际到位金额 (亿美元) 1.7731.6065.41能源消费能源终端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3098.825219.776916.29 生产消费2849.844766.786343.05 生活消费248.98452.99573.24产 业农 业耕地面积 (万公顷)36.0132.3228.5924.57 农业总产值 (亿元)18.2668.16216.50248.89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万吨)粮 食260.88244.36174.00106.29 棉 花12.10 1.220.120.18 油菜籽11.6318.1715.71 6.94 牛 奶 6.3422.6825.9525.20 蔬 菜145.45186.79377.00436.65 猪 肉12.8623.3225.9620.79 水产品21.4027.3628.8734.41工 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514.011642.756968.1814017.51 轻工业266.02846.632880.744010.79 重工业247.99796.124087.4410006.7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品钢材(万吨)360.08609.591544.461818.41 发电量(亿千瓦.时)199.32284.10553.09766.15 程控交换机(万线)95.231091.642054.28 微型电子计算机(万部)0.7742.04996.09 移动通信设备(万部) 1.6057.67 半导体集成电路(亿块)0.1223.9354.87 汽 车 (万辆) 1.04 2.8125.2955.96 # 轿 车0.26 2.4625.1554.99 金属切削机床 (万台) 1.74 1.38 2.23 1.40 民用钢质船舶 (万综合吨)25.1839.07118.81296.17建筑业总产值 (亿元) 5.5575.62631.641724.40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234.03747.881909.114672.53交通运输、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货物运输量 (万吨)19645267775220668741 旅客发送量 (万人次)1763383568938968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7955139592044037896 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万TEU)45.60561.201455.40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1.5910.23171.70347.46 年末电话用户 (万户)9.3845.69549.00868.00 局用交换机容量 (万门)10.9374.17685.40912.00批发和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54.10333.861722.272454.61 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303.431305.414103.436181.68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30.2674.31547.101600.26 进口额 1.3321.10293.56865.06 出口额28.9353.21253.54735.20国际旅游上海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数 (万人次)24.0289.30181.40491.9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亿美元)0.56 2.3116.1330.89金融保险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9349.8319994.05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7254.2614972.01保险费收入 (亿元)0.178.99127.23307.11 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 (亿元)0.17 2.2236.2070.86教育、科技、文化教 育专任教师数 (万人)高等学校 1.63 2.58 2.05 2.87 普通中学 5.70 4.13 5.01 5.13 小 学 4.92 5.88 4.43 3.75 在校学生数 (万人)高等学校 5.0612.1322.6841.57 普通中学100.2648.3179.5482.78 小 学87.06110.1978.8653.74 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 (亿元) 2.0511.3593.79155.35科 技科技成果 (项)694209211021629 国有经济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21.9486.1671.0371.11 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 (万人)11.2011.5812.23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亿元)10.1376.73170.28文 化出版数量图 书 (亿册) 3.92 2.98 2.54 2.67 期 刊 (亿册)0.47 1.73 1.85 1.93 报 纸 (亿份) 6.4116.1616.7719.71 故事影片产量 (部)10161012电视节目制作时间 (小时)21721038344766 家庭、生活、环境家 庭家庭总户数 (万户)291.69415.28475.73490.58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 (人) 3.80 3.10 2.80 2.80婚 姻准予登记结婚 (万对)8.9810.779.3112.49 离婚人数 (万人)0.08 3.27 6.367.26住 宅市区人均使用面积(平方米)9.116.320.4 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4.5 6.611.814.8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7.0853.5859.84生 活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406.002182.0011718.0016683.00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元)357.001936.008868.0012631.0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281.001665.005565.007337.00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193.001262.004138.006329.00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18.18252.162524.056960.99工资职工工资总额(亿元)28.12146.78614.53837.39 职工平均工资 (元)672.002917.0015420.0024398.00卫 生医 院 (个)388.00462.00459.00489.00 医 生(万人) 3.35 5.82 4.99 4.38 医院床位数 (万张) 4.68 6.217.318.50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 (亿元) 4.4647.22449.90672.58 自来水售水量 (亿立方米)9.1112.2519.7521.82 城市排水管道长度 (公里)1301189239206469 用电量 (亿千瓦时)147.09264.74559.42821.44 城市煤气供应量 (亿立方米)8.3112.7221.3124.00 年末出租车运营总数 (辆)1720112984294348709 运营公交车辆数 (辆)298362641793918186 道路长度 (公里)9051631664111825 公共绿地面积 (公顷)383983481210979火灾、交通事故火灾发生数 (起)214651645134 火灾损失额 (万元)186819191681 交通事故发生数 (万起)0.76 4.13 2.71 交通事故损失额 (万元)13452039119149注:1.2000、2004年从业人员为在岗从业人员.2.本表总量指标中的价值量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上海2008统计公报

上海2008统计公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8%。

八大类价格同比涨幅呈现“六涨二跌”格局(见表1)。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3%,影响总水平上升5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8.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2.5%。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8食品115.3烟酒及用品101.7衣着10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108.3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1交通和通信97.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98.2务居住102.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2.2%,涨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0.3%,涨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5.9%。

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水平上涨5.3%。

全年房屋销售价格累计环比下降1.7%。

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下降1.6%。

在新建房销售价格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5.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累计环比下降1.9%。

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4.6%。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80.7亿元。

其中,种植业产值13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产值66.12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60.11亿元,下降4.5%。

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郊区奶牛良种率达到100%,生猪良种率超过95%,水稻、蔬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7.45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15.67万吨,比上年增长5.9%。

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2)。

表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粮食万吨115.67 5.9蔬菜万吨397.00-4.0生猪出栏万头258.22 2.7牛奶万吨23.29 5.6鲜蛋万吨6.200.6水产品万吨36.90-0.3品牌农业大力发展。

至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571个。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用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时,()不应包括在计算公式里。

A.工业总产值B.生产税净额C.劳动者报酬D.固定资产折旧【答案】 A2、下列各项指标中,不属于社会统计范畴的是()。

A.有线电视入户率B.教育经费支出C.粮食产量D.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答案】 C3、就业人员应符合在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或利润必须从事()的劳动条件。

A.1小时以上B.2小时以上C.8小时以上D.40小时以上【答案】 A4、某城市201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5.5万元,当年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0(上年为100),则2016年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为()万元。

A.6.05B.5C.5.5D.6.5【答案】 B5、下列不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是()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B.外资企业C.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D.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答案】 C6、统计上划分城乡是以()为基本单位,以国家批准的市辖区、县级市、县和街道、镇、乡的行政区划为对象。

A.居委会和村委会B.城区和乡村C.居委会和城区D.村委会和乡村【答案】 A7、2017年底某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10万人,15~64岁之间的人口85万人,0~14岁之间的人口5万人,则该城市当年总抚养比是()。

A.5%B.10%C.15%D.17.65%【答案】 D8、统计工作中紧密衔接的两个环节是统计调查和( )。

A.统计监督B.统计方法C.统计分析D.统计分类【答案】 C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法人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B.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C.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D.独立拥有(或授权使用)资产或者经费,承担负债【答案】 B10、关于中间投入(中间消耗)的含义和计算原则,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间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B.它们是一次性地或短期地运用于生产过程C.中间投入价值会随着生产过程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D.计算增加值时要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价值【答案】 A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困和富裕的参考标准,恩格尔系数处于40%~50%时为()。

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1.02.03•【字号】•【施行日期】2001.0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2001年2月3日)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实现了为“十五”计划开好局的基本目标。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50.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增长幅度连续第10年保持两位数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355.53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1亿元,增长8.7%。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0.7%。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99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2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完成年度预算的111.2%。

其中,增值税111.95亿元,增长19.7%;营业税191.12亿元,增长24.3%;个人所得税78.44亿元,增长30.2%;房产税14.66亿元,增长10.7%。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促进新一轮投资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4.3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幅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

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4.02.26•【字号】•【施行日期】2014.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一、综合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160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28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8027.7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5.07亿元,增长8.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01万元。

图1 2009-201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595.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006.76亿元,增长8.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244.17亿元,增长7.8%。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7%提高到51%。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997.5亿元,比上年增长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511.14亿元,增长4%;服务业增加值1486.36亿元,增长10.3%(见表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0.2万户,比上年增长8%。

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44户,减少5.9%;外商投资企业6566户,增长0.8%;私营企业14.18万户,增长13.5%;个体工商户4.8万户,减少3%。

初级经济师第 9 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练习题 真题模拟含答案

初级经济师第 9 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练习题 真题模拟含答案

第 9 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1.【单选题】我国目前用于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是( )。

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B: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C: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D:企业间交易价格指数正确答案: 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故本题正确答案 A2.【多选题】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A: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任何国家,都具有相同数量关系B: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都具有相同的意义C: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D:按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来看是不存在的E: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平行的直线正确答案: C 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

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任何国家,并非具有相同数量关系,A 项错误。

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是不一样的,短期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长期曲线是一条直线,B 项错误。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C 项正确。

按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来看是不存在的,因为对某一个水平的失业率,可以对应多个水平的通货膨胀率,D 项正确。

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E 项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 CD。

3.【单选题】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

A: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B: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C: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D: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 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摘要:由于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数据长期遭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猜度和质疑,实现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与国际一致势在必行。

通过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系统比较,剖析我国当前就业和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不少工人下岗,更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业界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关注。

近些年来,国内文献对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等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现有指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缺乏对国际常用指标,如工作时间、就业获得和损失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统计角度研究来源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有关失业的测量,国际上主要由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调查制度两部分构成。

我国公开采用的失业测量指标是登记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即公开失业),却不能很好的反映隐性失业,所以也就不能反映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水平。

出于统计方法陈旧、指标体系欠科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统计结果难以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同。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斯基(Rawski,Thomas G2000)在《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中,通过对中国经济统计资料的重新核算,发现数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我国的统计数字提出了质疑。

随后,西方《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商业周刊》等主流媒体也纷纷炒作,指责中国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在其研究成果《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根据德尔菲法统计得出中国2001年城镇失业率为7.1%,而并非国家统计部门所公布的3.6%。

由此可见,我国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加以改进就无法同国际接轨,也就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了解我国的真实国际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