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GDP数据及分析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GDP与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GDP与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GDP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

GDP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情况。

GDP的概念和意义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包括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方面。

GDP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市场活力。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推动。

其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除此之外,劳动力的素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也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GDP与经济增长的关系GDP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GDP的增长来显示。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时,表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增长,生活水平有可能提高。

然而,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健康。

还需关注GDP的结构、环境问题、社会进步等方面。

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

GDP与经济政策的关系GDP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常常以促进GDP的增长为目标。

通过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调控经济运行状况,推动GDP的稳定增长。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产业政策和创新引领等措施来提高GDP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GDP的局限性尽管GDP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GDP无法准确衡量黑市经济和非市场价值的生产。

其次,GDP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社会公平性的影响。

此外,GDP也无法衡量生活质量、人民幸福感和创新力等非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学中的GDP测算方法

宏观经济学中的GDP测算方法

宏观经济学中的GDP测算方法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宏观经济学中,GDP的测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一、产出法测算GDP产出法测算GDP是通过统计各个生产部门的产出值来计算的。

产出值是指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产出”。

为了避免多次计算同一产品的价值,测算GDP时通常采用净产出的方式,即从总产出中排除掉生产部门间的中间消耗,得到最终产品的价值。

二、支出法测算GDP支出法测算GDP是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各个行业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来计算的。

最终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投资支出是指生产单位购买设备、建筑等资本品的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购买货物和服务以及对社会保障等的支出;净出口额是指国家对外贸易的净收入。

三、收入法测算GDP收入法测算GDP是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来计算的。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其报酬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通过统计各个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可以得到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总收入,即GDP。

以上三种测算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产出法强调从生产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的贡献,适用于分析不同行业间的贡献和比较;支出法则从需求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适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和消费趋势;收入法则从分配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的效果,适用于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不平等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际测算GDP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因此公布的GDP数据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为了减少误差,国家通常会对各种测算方法进行综合,以提高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总之,GDP测算方法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内容,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数据

宏观经济学数据

投资
1832.7
18.4%
政府购买
1743.7
17.5%
净出口
-370.7
-3.7%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
美国(单位:亿美元)
中国(单位:亿元)
GDP 104290 100% GDP 107898 100%
居民消 费
政府消 费
资本形 成总额
净出口
73853 15875 18824 -4263
重要的是记住GDP包括了什么,遗漏了什么。
2. 国民生产总值(GNP)
定义: 在某一既定时期内由一国永久居民生产
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向国外的要素支出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定义: 扣除了折旧损失后一国居民的总收入。
NNP=GNP-折旧
4. 国民收入(NI)
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
4.通货膨胀率
定义: 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P

CPIt

CPI t 1
100%
CPI t 1
CPI与RPI
价格指数
140
120
100
80
CPI
RPI
60
40
20
0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2年GDP分产业比例图(单位: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46535.7, 40%
第二产业, 53540.7, 46%
第一产业, 16117.3, 14%

GDP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指标

GDP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指标

GDP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核心指标,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GDP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GDP是指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计算方法得出:生产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生产过程中增加的价值来计算GDP,包括工资、利润和税收等。

支出法则是通过统计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支出来计算GDP,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等。

2. GDP的作用GDP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具有以下几个作用:2.1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GDP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2.2 判断经济增长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GDP数据,可以计算经济的年增长率,从而了解经济是否持续增长并评估其发展速度。

2.3 比较国民经济水平:通过国际比较GDP数据,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参考。

2.4 政策制定依据:GDP数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如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社会福利政策等。

3. GDP的局限性然而,GDP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3.1 忽略非市场经济:GDP只能计算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忽略了非市场经济,如家庭内务劳动、企业自用产品等。

3.2 忽略环境影响:GDP并未考虑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

3.3 忽略贫富分配差距:GDP无法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因此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4.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GDP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4.1 市场扩大:GDP的增长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GDP

宏观经济学GDP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
从支出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onsumption)+投资(Investment)+政府 购 买 (Government purchase)
Y=C+I +G
从收入角度: 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onsumption)+储蓄(Saving)+政 府净收入(Net revenue of government)
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但目前中国实践,面临着 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
挪威、芬兰、法国、美国、墨西哥等率先实行了绿色GDP 。
三、核算GDP
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常用的 是后两种方法。
收入法(income method)
利息 (Interest) 工资 (Wages)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租金 (Rent) 间接税 ( Indirect tax) 折旧 (Depreciatio n) 利润 (Profit)
GDP折算指数(Corrected index number of GDP)
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 实际GDP
GDP不足之处:
(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 务劳动,地下经济,DIY活动等,不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 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inancial Math Chen Xueying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宏观经济学GDP的核算方法分析

宏观经济学GDP的核算方法分析

宏观经济学GDP核算方法的分析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核算GDP一般有三种方法,即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

从GDP的含义可以做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第四,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在计算GDP的时候一定要注意,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并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最终出售给消费者的那些产品。

因此,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是指一国中所有家庭的集合,企业部门是指一国中所有企业的集合,政府部门是指一国中各级政府的集合,国际部门是指与该国发生经济往来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上支出法是指在经济中收入等于支出,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收入法是指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因为在一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为该国的GDP,所以上述所有的收入之和也必定为GDP。

增值法是指一个企业的增值是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该企业所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其主要关注国民收入、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释这些经济变量的总体行为,并分析影响这些变量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是:1) 经济的总体水平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如何实现充分就业;2) 价格水平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

二、国民收入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2. 国民收入(NI)- 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收入。

3. 净国内产品(NDP)- 考虑了资本折旧后的产品价值。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1. 总需求(AD)-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

- 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

2. 总供给(AS)-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 受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和资源的影响。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1. 失业- 定义: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的人数。

- 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 通货膨胀- 定义: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 原因: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货币型。

五、宏观经济政策1.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

-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2.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 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六、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经历的波动,包括经济扩张、顶峰、衰退和低谷四个阶段。

七、国际贸易与支付1. 国际贸易- 贸易差额: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

- 贸易政策: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

2. 国际支付-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

GDP宏观经济学

GDP宏观经济学

姓消费的水平。I是Investment,是外国或中国 企业,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投资。G是government spending,是政府的消费,包括养老金,城市 建设等。NX是export-import,就是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贸易顺差。 简而言之:投资、消费、进出口。其中消费是 现阶段提高GDP的最大推动力。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 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即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 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 盈余 四项之和。这四项在投入产出中也称最 初投入价值。各常住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GDP 。计算公式为: 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 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
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


具 2. GDP是描述经济规模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 标 3.人均GDP是描述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4. GDP是描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 5. GDP是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 6. 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 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 7.GDP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 要手段 8. 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谢谢观看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 法。 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 劳务的总价值中, 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 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 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3.GDP的计算方法

3.GDP的计算方法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及其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情况一览表: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世界排名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 7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7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0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7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1997 78973.0亿元 603.9 9.3% 6420元 7751998 84402.3亿元 651.2 7.8% 6796元 821 1999 89677.1亿元 700.9 7.6% 7159元 8642000 99214.6亿元 759.9 8.4% 7858元 945 6 2001 109655.2亿元 823.0 8.3% 8622元 1041 6 2002 120332.7亿元 897.8 9.1% 9398元 1135 6 2003 135822.8亿元 987.8 10.0% 10542元 1273 7 2004 159878.3亿元 1087.4 10.1% 12336元 1490 6 2005 183084.8亿元 1198.7 10.2% 14040元 1739 5 2006 211923.8亿元 1337.7 11.6% 16024元 2052 4 2007 249530.6亿元 496.9 11.9% 18868元 2553 31、对以上数据直观、客观的归纳、分析: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

分析人士总结8条原因(参考):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7)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8)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变化:1)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较之1977年,有很大幅度增长。

增幅大大高于GDP,这可以理解为一些工作从过去的混乱,开始步入正轨的一个表现。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1.24%,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可以把这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特点(参见注2)。

2)1979-1982年,连续四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9.96%,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73%,CPI平均值3.8%。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实际负增长。

显示当时的财政政策,是黄老之术,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

而对于通过改革而释放出来的个体经济活力和财富,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征收;对于同步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税收的负担也实际上下降。

3)1983-1985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9.31%,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32%,CPI平均值4.87%。

国家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大致保持相当。

显示当时财政开始从活力恢复的国民经济中抽钱,可能是为了来应对当时政府启动城市改革所需资金。

4)1986-1988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8.62%,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56%,CPI平均值10.60%。

又回到了1978-1982年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甚至没有跑过物价水平,为实质负增长。

显示再度回到黄老道路,藏富于民。

5)1988、1989两年,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胀,1989年GDP实际上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亦然。

6)1990-1992,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6.49%,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9 .35%,CPI平均值3.47%。

经济增长从89年的衰退中走出,开始加快;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同步上升,但增长幅度仍大幅低于GDP增长。

7)1993-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小平南巡的东风,中国经济迅速升温。

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16.30%。

名义货币计算,GDP增长平均速度达到30.03%,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1.49%,经济全面过热。

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大幅度低于GDP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

8)1996-2007年,连续12年,在CPI保持低位、11年中有6年为实际下降的情况下,CPI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80%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高达19.27%。

远远高于GDP平均增速13.02%。

2、数字告诉我们:这30年来,分两个阶段:整个改革开发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根据上述逐年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5年,为期18年。

以名义货币计,该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算术平均,下同)17.76%,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1.87%,CPI年平均7.5%。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显著低于GDP增速,差距为5.89个百分点。

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1.24%,显示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民经济负担之重。

之后,国家财政对GDP占比逐年下降,占比年均下降1.21个百分点,到1995年达到最低点,为10.67%。

显示这一阶段的政策,是政府与民让利,藏富于民。

第二个阶段:1996-2007年,为期12年。

该阶段GDP年平均增长13.02%,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9.27%,CPI年平均0.8%。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差距为6.2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对GDP占比,以1996年为最低点兼拐点,之后开始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10.67%,增加到2007年的20.80%,年均上升0.92个百分点。

显示这一阶段的政策,是政府与民争利,纳富于官。

不仅如此,在第二个阶段的最近5年中,也即2003-2007年,剔除物价因素,GDP增长年度速度基本平稳,均保持在12-13%左右;而国家财政收入5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97%、17.47%、18.28%、22.90%、25.50%,呈现明显的增速不断上升的态势。

显示国民财富不仅在向政府集中,而且在加速集中。

3、两个阶段数字的不同,代表了政策和路线的转向:两个阶段,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差别,出现明显不同,国民财富的流向也因此截然两异。

显示两个阶段,政府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和国民财富分配路线已经完全不同。

在前一个阶段,1978-1995年实行的路线,我将其称为“赵/紫/阳路线”(简称“赵路线”)。

在第二个阶段,1996-至今,实行的路线,我将其称为“朱/鎔/基路线”(简称“朱路线”。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在时间上对应着1994、1995年;在具体路线和政策上对应着以“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路线转向(注7)。

转向之后的朱路线,其首要经济成果,就显示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比较,从第一阶段的年度平均低5.89个百分点;一变而为第二阶段的年度平均高6.2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收入占比,从1995年的的10.67%,增加到2007年的20.80%,增收占比为GDP的10.13%。

以2007年GDP总值246619万亿计,国家财政收入为5万亿,其中因为朱路线所导致的增收效能为约近2.5万亿。

4、根据数据和趋势,看看未来:同时,我们亦不妨展望一下未来,若财税政策不实行根本变革,仍然按照现形政策和方式运行:以第二阶段的平均速度计(剔除CPI物价因素,GDP年平均增长12.22%,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18.47%):到2015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将为32%,超过改革开放启动时1978年的水平;2020年,这一占比将超过40%;2024年超过50%。

进而,鉴于从2003到2007的5年间,财政占比的增长速度仍在不断加快。

即便假定按照2007年的速度水平(剔除物价因素,GDP年增长12.97%,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5.50%)不再加速:到2011年,财政对GDP占比便可达30%;2016年越过50%;2022年,达到100%,届时所有国民产出将被国家财政全部征收。

5、当前的政策,将难以为继:按照2007年的速度,到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将越过50%;2022年即可达到100%。

很显然,这样的政策,绝对不可持续。

可叹的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将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作为经济运行质量良好的象征(注8)。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财税分配制度的后果,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由于朱路线的全面实行,在第二个阶段,伴随着国家财富大幅度向政府集中的同时,衍生出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

而hu-wen执政以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政策的提出,实际上就是针对朱路线索导致的这些政治和社会后果。

治病要循根本,不彻底改变以“财富向政府集中”为主旨的朱路线,改变整个财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些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6、中国数据和美、日、德的简单比较:中国当前财政占GDP比例,可与美、日、德等西方经济大国相比较。

2007年,美国财政税收占GDP比例为18%(陈志武);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于10%。

早在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日本,而同年日本GDP是中国的2倍以上。

与欧洲比较,2007年,德国联邦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约为5500亿欧元,GDP为2.38万亿欧元,财政占GDP比例为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