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

合集下载

吾与点也的意思

吾与点也的意思

吾与点也的意思吾与点也的意思 1◇文高平《咏归图》文高平作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东方式生活理想,深究起来,我以为无非两个:一个是孔子喟然叹曰的“吾与点也”,另一个便是陶渊明精心构想的“桃花源”。

孔子圣人,万世所尊。

然而,这样一个享誉古今的圣人,他的志向和理想居然并非“高大上”,的确颇耐人寻味。

在《论语·侍座》中,孔子与学生那段精彩的对话,确乎值得仔细咀嚼和体味。

孔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析各自的志向。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他又问冉有:“求,尔何如?”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孔子再问公西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最后他问曾点:“点,尔何如?”曾点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接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的志向,可以说再平凡不过了。

可偏偏出人意料的是,孔子居然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没有说明理由。

但仔细琢磨,曾点所说的话里,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心身愉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图景,而这样理想的生活,谁不心向往之呢!更为重要的是,我以为,曾点的理想,契合了孔子内心深处的灵魂,或者说契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某些核心理念。

古往今来,困扰人类的无非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心之间的矛盾,中外概莫能外。

多少具大智慧的哲人,为求其解苦苦探索,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理念。

合天人、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理念。

孔子曾经深入研究注解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

它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吾与点也”论述

《论语》“吾与点也”论述

《论语》“吾与点也”(古代文学作业)“吾与点也”出自《论语·先进》篇中的《侍坐》一节,该篇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的故事。

各弟子阐述完毕以后,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为什么在诸多弟子之中唯独称赞曾皙呢?为什么在四位弟子之中唯独曾皙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呢?我认为应该从孔子的个人经历以及晚年的思想来加以分析。

在原文中,子路在孔子提问之后,抢着回答,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来治理大国,体现了他的积极“为政”思想。

然而子路的抢答行为却不够谦让,这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谦谦君子气度。

故而“夫子哂之”。

再看冉有,就比较谦虚了,他表示自己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地方,总的来说就是只能于小国“为政”,不能擅长礼乐之治。

到了公西华,当时公西华相比于其他三位师兄最为年幼,他更加谦虚,直言自己没什么能力,但愿意学习,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参加祭祀会盟,志向虽小,但也体现了“为政”思想。

反观曾皙,曾皙在一开始就阐明了其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然后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郊游图景,从表面上看曾皙的个人理想是“不求为政”的。

综上观止,前三位弟子的“为政”思想明明正是是符合儒家思想当中高扬的“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为何孔子却独独赞同看似不求为政的曾皙?古往今来,人们对此原因争论不休,大体归于两个方面:积极的一方面认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图景符合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因此获得孔子的赞同。

消极的观点认为孔子晚年因仕途不顺,主张“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了消极避世的隐居思想。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过于片面。

第一,从孔子思想的发展变化来看,孔子一生都是倡导积极入世,积极救世的,为此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即使他的政治生涯十分短暂,曾做过鲁国司寇,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历经了“堕三都”的失败,和周游列国的不得志,“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到了晚年深感“吾道穷矣”的悲哀。

再谈“吾与点也”的原因

再谈“吾与点也”的原因

再谈“吾与点也”的原因《论语?侍坐》一直是中学教材的保留篇目,除了这篇文章在语录本的《论文》中稍显与众不同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孔子的理想――礼治的大同国家。

而对于文中孔子对四人的态度有所差别的原因,多年来的说法一直未变,但若仔细分析,恐怕可以做另一种解释。

历来的人教社教参在分析其原因时,都认为:孔子强调“吾与点也”是因为孔子不喜欢子路的直率而又鲁莽的自傲的性格。

依据是孔子让他们各自言志时,“子路率而对曰”,一个“率”字,成了孔子厌恶的口实。

同时对由有、公西华也不满,原因是这二人与子路恰好相反,过于谦让,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从文章散后一段“安见方六七十……非诸侯而何”中可以看出。

而赞成点则是因为曾皙的政治抱负与孔子的一致,曾皙对社会生活场景生动形象的描绘与孔子的理想十分契合,因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详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157-164,人教社教师用书各种版本相同)但这种说法至少有以下问题,孔子哂子路等人,与“与点”所选择的角度不一致。

不太赞同另外三人,着重从人的性格方面入手;而赞成曾皙,则突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就如我们去比较两个人一样,一定要拿一方的短处,证明其很差,反过来去拿另一个人的长处,以证明其优秀,二人相比点缺乏交集,这样的比较能让人信服吗?其二,认为子路过去鲁莽、草率、自大自傲,及冉有、公西华过于自谦与《论语》中其它章节孔子对他们的评价相矛盾。

其三,一般评论只是说曾皙的政治抱负与孔子的理想相吻合,因而受到肯定,确有商榷之处;另外曾皙的政治抱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与孔子的理想相契合等等问题,又语焉不详。

其实,就第一点而言,很好理解,以二人毫无交集的方面加以比较,很显然应不是孔子的本意,只是后世评论者的见解。

孔子对子路是十分熟知的,子路最初拜孔子为师时就十分直率,且常常为难老师,但孔子十分耐心,不断地对子路加以引导,使子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子路不仅尊儒服学礼仪,且始终紧随孔子周游各国,又任孔子的护卫。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与的意思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与的意思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与的意思
夫子,即指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喟然叹"可以理解为深深地叹息,表示他内心的感慨和忧虑。

"吾与点也中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则对话。

其中,"吾"是孔子自称;"点"意指墨点,引申为细微之处;"中"可以理解为准确地把握、理解;"与"则表示跟随、追随。

所以,整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孔子自谦地说自己在理解和把握细微之处上,跟不上别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追求进步的态度。

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有限,虽然他是当时的圣人,但还是会有不足之处。

他认为自己在理解问题的微妙之处上并不比别人更出色。

孔子的这种态度表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谦逊,也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和有才华,总会有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

唯有保持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并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并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侍坐章》原文译文

《侍坐章》原文译文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三子者出,曾皙后。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赤,尔何如?”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

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

以下为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翻译。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2. 每月不知其几千人。

3. 皆大喜,言“得其所哉!”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5.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 莫春者,春服既成。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8. 知我者其天乎!9.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解题步骤1. 理解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翻译。

2. 对每个文言文实词进行分析,理解其含义。

3.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翻译。

三、解题过程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旁边坐下。

2. 每月不知其几千人。

翻译:每个月不知道有多少人。

3. 皆大喜,言“得其所哉!”翻译:大家都非常高兴,说“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啊!”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翻译:王曾经对庄子说喜欢音乐。

5.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孔子感慨地说:“我和点是一样的!”6. 莫春者,春服既成。

翻译:到了春天,春天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8. 知我者其天乎!翻译:了解我的人大概只有天了吧!9.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翻译:他为人处世,发愤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快乐的人。

四、总结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要求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有准确的把握,并能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仔细分析每个实词的含义,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通过练习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

《侍坐》注释及翻译

《侍坐》注释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以;因为。

一日:一两天。

乎:于。

尔:你们。

居则日:(你们)平日说。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则:就。

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

知:了解。

则何以哉:意思是,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以:用、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摄: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之:指代千乘之国。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接着。

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饥馑:泛指饥荒。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及:等到。

比、及:在这里都是到的意思。

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

知方:知道为人的道理。

方:道,指是非准则。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夫子哂之。

4“求,尔何如”5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论《论语》中的“吾与点也”

论《论语》中的“吾与点也”

以俟 君 子 。 赤 , 何 如 ? …‘ 尔 ”对 日 : “非 日 能 之 。 愿
学 焉 。 宗庙 之 事 , 会 同 , 章 甫 , 为 小 相 焉 。 如 端 愿 ”
“ , 何 如? 点 尔 ”鼓 瑟 希 , 尔 , 瑟 而 作 , 日 : 铿 舍 N- “ 乎 三 子 者 - gl ” 日 : 何 伤 乎 ? 亦 各 言 其 异 e  ̄。 子 _ g “

“吾 与 点 也 " 出 处 与 含 义 的
“ 与 点 也 ”出 自 《 语 ・先 进 》 , 篇 多 评 弟 吾 论 篇 此
子 贤 否 。 其 《 坐 》 节 , 载 了 孔 子 跟 学 生 一 起 畅 侍 一 记
谈理 想 的故事 。这段文 字如 下 :
卑 的 认 为 自 己 只 能 在 小 国 “ 政 ”, 仅 能 使 百 姓 富 为 且 足 , 对 于 更 高 层 次 的 治 理 , 己 则 是 无 能 为 力 。 冉 而 自 求 的 话 虽 谦 逊 , 其 志 向 仍 是 “ 政 ” 但 为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2 (0 2 0 0 1 0 3— 0 0 2 1 )2— 0 4—0 5
《 语 》是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的 言 行 录 , 儒 家 学 派 论 L 是 的 开 山 鼻 祖 之 作 。 自董 仲 舒 “ 尊 儒 术 ” , 就 成 独 后 它 了古 代 文 人 的 必 读 书 籍 。唐 代 又 被 立 为 经 典 , 与

1 子 路 的 自述 标 明 , 希 望 自 己 能 够 用 自 己 所 学 . 他 的 知 识 来 为 国 家 效 力 , 极 的 参 与 到 国 家 的 政 事 中 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亦逍遥
-----从《莫春篇》品读孔子的诗性情怀
高一语文组张飞
孔子在人们的眼中是伦理人生观的倡导者和竭力维护者,这本没有错,但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孔子还有另一面,他也是审美人生观的践行者。

《莫春篇》以其诗意的画面、丰富的内涵在《论语》中独具魅力,它向我们开启了一扇以诗意的眼光看孔子的心门。

下面就让我们从孔子的“吾与点也”中领悟其“成于乐”的审美人生,跟随这位儒学大师一起“逍遥游”。

提到逍遥游人们自然会想到庄子,他的那篇《逍遥游》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审美和诗性的人生之旅。

殊不知,这还不是最初的开端,这“游”的根源还在孔子的诗意课堂里。

《论语.先进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此篇是《论语》中少见的长篇之一,且历来备受争议,各种见解众说纷纭。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不过是各言其志,作为他们的老师孔子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呢?而“吾与点也”赞同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到其他三位弟子的志向大体都是在做入世的事情,用自己的聪明才干效力一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再看曾点之志,不志于千乘之国,不为宗庙之仪,只愿在暮春时节,相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故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只有满口仁义道德、征途于以中庸仪礼治理国家从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孔子,而是一个鲜活丰满的个体生命,有着一颗自由遨游的心灵的儒雅长者。

说到底,任何的文学都是人学。

都志在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心性和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灿若星海,而最闪耀的星子都不是说教似的东西,它们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话语来体现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体验。

它们是诗性之思,告诉人们如何在广袤的大地上寻找一块栖息灵魂的地方,如何摆脱流浪,找寻自己精神的家园。

孔子和曾点所希翼的“莫春之游”不是用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哪里才是家园。

他用诗文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副悠然自得、洒脱逍遥的生活景象。

这个篇章正是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文学手法“比兴”来抒情言志。

说到“乐”,我们自然会想到音乐、乐教、乐感等范畴。

从《莫春篇》可以看出曾点是一个有着很高音乐修养的人。

当其他弟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曾点并没有正襟危坐聆听他们各抒己志。

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得知子路善于军事,他的志向在于一个“强”字;冉
有善于经济,他的志向在于“富”字;公西华知礼仪,志向在于“礼”字。

曾点却独立新意,即不谈为国也不为礼,只谈自己内心所希望的景象,在三月郊游,唱歌跳舞,吟风浴沂,岂不快哉。

在这里,没有矫情,没有紧张的心情,只有一份内心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切,一种恬淡、自然、率性而为的心境充盈在字里行间。

音乐是一种大美。

它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只是所使用的方式有别。

不管是浅吟低唱还是引吭高歌,它都能给心灵一次洗涤,给灵魂一个安居的所在。

婉约中自有情愫,豪放中也自有柔情。

它的叙述是直接的,也是审美的。

不需要借助于外物就可以让精神得以升华,乐以忘忧。

《莫春篇》选取了一年中最具有活力万物复苏的时节,同行者也是小孩和成年人,要去的地方为沂水之边,所做的事情则是“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切都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不过是所谓的“春游”而已,可是在那个动荡纷争的年代,说出了孔子周游列国之后所要达到的人生理想境界,显得难能可贵。

这幅画面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场景,然而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在这里自然之物中已经渗透了人的主观情感,而人的情感也在自然之中得到洗涤和升华。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物我同一,情景交融。

道家强调的大自然的美在此融合了一点点人情味,所以又成了儒家的诗性的审美之境。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但是他一生为拯世救民而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仍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气概。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具有拯救的高贵品质和逍遥自乐的情怀。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一书中说“中西方最为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在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庄子不必说了,孔子的吾与点也同样如此”。

孔子以“乐”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的理想,从暮春之游开始启程,让我们了解了一位圣人的诗意之旅。

正是在审美中孔子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命从从有限走向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