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

合集下载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

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明朝的商业发展: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业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商人不仅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在商业道德方面树立了标杆,为后世商人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对明代的市场商人和商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市场商人的兴起明代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商人的兴起。

市场商人是以经营市场贸易为主的商人群体,他们通过在市场上买卖货物,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明代的市场商人分为两类:一是专职从事市场买卖的商人,如城隍堂的商贩;二是兼营市场买卖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在农闲或业余时间经营市场买卖。

明代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市场的形成,市场商人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商品,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市场商人的兴起推动了商品交流和贸易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

二、商业道德的重要性商业道德在明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业道德是指商人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守法守约、公平交易等。

商业道德的遵守有利于商人的长期发展。

诚实守信可以树立商人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促进商业交易的持续发展。

公平交易可以保持市场的公正和竞争的公平,维护市场秩序。

同时,商业道德还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

商人遵循商业道德可以提高社会的信誉度,塑造社会风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商业道德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三、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明代商业道德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商业观念,同时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地方风俗的影响。

明代商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诚实守信:明代商人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商人取得信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商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公平交易:明代商人强调公平交易的原则。

商人应公正对待他人,不得搞垄断、掠夺或欺诈行为。

公平交易的实践促进了市场通过竞争来配置资源,实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

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

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

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

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明清商学

明清商学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无德有才限制使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 二、做人 • “来之无当,去之甚速,钱财物业,来之 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永远,若剥削贫 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 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儿必招横祸,人 命火盗,概不可测。” • “财溺于人,其爱义取者希。得起于众, 所争贪嗜者多。” • “人皆人,贪廉无辨。心非心,真伪难 知”
• 1.汇聚经商基本常识的代表作:如《新 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 商旅 门》, • 2.商贾行为规范的代表作,如《士商类 要》、《客商一览醒迷》到《商贾便 览》; • 3.经商经验之谈的代表作;如《生意世 事初阶》、《贸易须知》; • 4. “坐贾”人员专业技术要求的代表作; 《典务必要》、《当行杂记》。

开中法大致分为开中(政府招标)报 中(商人投标)﹑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 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 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 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 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 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 2.纲运法 • 1618,巡盐御史龙遇奇在两淮大力推 行盐法改革,将淮南盐引分为十纲,每年以 一纲行旧引,九纲行新引。每纲20万引,每 引包括(7.64两,引价0.65,税3,运费3两) 这就是著名的“纲运法”。其实质是由官府 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即纲商, 由纲商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 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 “窝”、“窝本”、“窝引”。获得“窝本” 需要交纳巨资,而拥有巨资能够占得“窝本” 的盐商,大多是来自徽州和山陕之地的同姓


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 圣贤大于士。
何心隐《何心隐集》
• 士商异术而同志,以雍行之艺,而 崇士君子之行,又奚必缝章而后为 士也。 • 且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 贾何负于耕?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docx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据此可知,宋代A.农民的负担不断减轻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C.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2.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的是春秋时期,在各类手工业中,制车业需要聚集的工匠人数最多;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时期不仅出产了大量的兵车,而且还有大量用于人员或货物运输的车辆。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制车业A.私营为主、面向市场B.服务战争、分工细密C.技术垄断、工匠匮乏D.规模较大、产品多样3.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是中国古代农业A.经验丰富B.农具繁多C.灌溉发达D.技术先进4.下表所示为商代农事耕作与夏历、殷历月份对照表。

这反映出商代A.农业历法混乱B.农业技术先进C.农事安排细密D.小农经济兴盛5.魏晋南北朝时,连续不断的战乱使中原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为新的国家政权所占有, 屯田制逐渐流行开来,屯田一般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各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系统,不属郡县统辖。

据此可知,屯田制的实行A.使被抛荒的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结合B.促进了井田制的恢复C.解决了豪强地主广建封建庄园问题D.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6.下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7.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按照官吏的品级确定占田与荫亲族为佃客的数量;东晋有送兵制,州郡长官离任,官府以兵送给离职的官吏;北齐时,皇帝也常将大量人口送给官吏作为其劳动人口。

这A.承认了私人依附人口的做法B.消除了威胁皇权的潜在因素C.有利于政府官员队伍的稳定D.促进了官僚阶层的均衡发展8. 汉武帝时期,朝廷招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 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

私自煮盐者受钛左趾的刑罚,工具和 产品没收入官。

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原因

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原因

十五、十六世纪的明代,经济、社会、政治要素的共同作用,催生现今为各地乐道的十大商帮,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后,“商帮”这个词又一次变得合时。

过去有过“商帮”的地方,以新×商帮为名,如新晋商、新鲁商、新浙商;过去没商帮的地方也称自己为新×商;如历史上本无京商,但还煞有其事地开会研讨新京商。

看来理解一点历史上的“商帮”还是必要的。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

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有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很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结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按照这些条件,学界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商,临清、济宁、聊城、烟台这个带的鲁商,以宁波为中心的浙商,以龙游县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和江山五县)的龙游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西洞庭山(现在吴县的东山镇和西山镇)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与晋商同时兴起、亦被称为晋商小兄弟的陕商。

这十大商帮最活跃的时期是明清,但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即使时间并不相同。

为什么十大商帮形成于明代?商帮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商品经济发展又是生产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宋代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经过元代之后在明代又迎来了一个经济高潮。

明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达到传统农业下的完备。

人力犁、风力水车得到广泛使用,龙骨车得到改善,并使用了畜力。

水利建设有了相当发展,到15世纪初,明代共开塘堰40897处,河4162处,修渠堤岸5048处。

在农业方面,发明了砒石拌种、骨灰蘸秧根、区田法、提塘耕作法。

福建、浙江有了两季稻,广东还有三季稻。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地域性商帮一、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F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

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他们不仅在海营商,还有许多也是“陆地商”,“水陆两栖”,海上贸易也做,陆地贸易也做。

明清福建商人,把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经营,进行多种形式贸易,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地方商帮。

点评: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福建商帮却在海外南洋、T灣等地开辟出新的商业场地。

福建商帮中的许多商人,正是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无畏地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在福建帮这棵枯树上开出了新枝,使福建商帮的商业精神在海外华人和T灣的福建籍人身上得到延续。

二、广东商帮内涵丰富道光十年,英国议会对曾在中国作过商业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一次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在广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一致声称,在广州做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阳无时不普照粤人社会。

”粤商的辉煌时期,还是在近、现代。

在近代,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以及中国缓慢地迈开近现代步伐,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粤商却伴随着近代广东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广东商人发迹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

二次大战期间,广东商人虽然曾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一世纪70年代后崛起于中国南部、香港及东南亚。

点评:近代粤商发扬了古代广东商人的冒险开拓、独立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近代潮商又具有了某种开放的心态。

在近代广东商人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的某种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也许才是粤商继晋商、徽商衰落之后仍能发展,并进一步成长的原因。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授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在此董仲舒宣扬()A.君权神授B.三教合一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2.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此举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 “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此处的“太祖”最有可能是A.耶律阿保机B.元昊C.完颜阿骨打D.铁木真4. 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B.推动明朝放弃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D.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海的影响力5. 开平煤矿建成前,天津市场充斥着日本煤。

开平煤矿建成后,以质优价康的煤有力地抵制了日本煤。

当时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及天津的外轮,均争购开平煤。

这说明A.日本商品独占中国市场B.中国煤炭获得外商认可C.洋务运动摆脱资金困境D.洋务企业抵制经济侵略6. 下面是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

这一状况可以用于印证A.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B.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C.纺织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D.辛亥革命后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7.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8.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订的实际工作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关于商帮的记载

关于商帮的记载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通常由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商人组成。

商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长途贸易的兴起,各地商人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商帮。

在商帮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商人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习俗。

例如,晋商以诚信、勤奋、节俭著称,注重商业道德和信誉;徽商则以儒商、文化底蕴深厚著称,注重商业礼仪和文化传承。

历史上,商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帮通过组织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商帮也促进了地域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关于商帮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的一些商业文献和地方志。

在这些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商人和商帮的描述和记载。

此外,在清朝时期的一些小说和笔记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商帮的描写和记载。

例如,《红楼梦》中就有一些关于徽商的描写,反映了徽商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礼仪。

总的来说,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商业组织形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商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今天的商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商帮”的提法,大体上晚至清末光绪年间才能在相关文献中睹见,在实际商业活动中,有关地域和行业的“帮”的说法,至迟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较为散见了,嘉、道时期,各地有关地域和行业“帮”的说法更较为常见了①。

然而商帮在明代已实际上形成,可以说是既有研究的相当一致的看法,商帮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新事物。

今人有关明清商业和商人的论著,动辄以商帮或某某商帮之名冠之,也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只是各支地域商帮具体兴起或形成于何时,以何为标志,其背景又是什么?却很少见有专论,偶有论及者,也是人言言殊,自说白话。

今专文探讨明代各支地域商帮的形成及其背景,期望能够推进和深化对明清商业商人商帮史的研究。

一、安徽各支商帮的形成安徽商帮在明代指徽州商帮和宁国商帮。

关于徽商成帮的时代,学界已有较多看法,或谓徽商形成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大批手握钜资的徽州儒商构成商帮的中坚力量,二是商业竞争日趋剧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有结成商帮的必要。

徽商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徽人结伙经商的现象已很普遍;“徽”、“商”或“徽”、“贾”二字已相联成词,成为表达一个特定概念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运用;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

徽州商帮应是成化、弘治之际形成的。

这时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都已显现出来了②;或谓徽商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名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形成于一系列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中,形成于新安文化程度整合完成之后,勃兴于16世纪商业竞争激烈进行之际,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北京歙县会馆的建立,可以认为是徽商成帮的标志,也是徽商群体心理整合完成的标志,徽商价值观的确立,标志着徽商心理整合的完成、徽州商帮的形成③。

商人成帮未必一定要完成群体心理整合,群体心理整合的完成也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时间。

成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北京歙县会馆,直到清末,始终主要作为科举试馆与官员居停团拜的场所,“专为公车及应试京兆而设,其贸易客商,自有行寓,不得于会馆居住以及停顿货物”④,商人在其中不占主体地位。

这样的会馆,是无法作为徽商成帮的标志的。

而《徽商研究》认为徽州商帮形成的标志在成化、弘治时期都已显现出来了的看法,衡之实际情形,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关商帮名称出现的时代、前后演变等,容另文探讨。

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③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5页。

④《重修歙县会馆录》,《续录后集·乾隆六年会馆公议规条》。

弘治《徽州府志》卷1《风俗》是这样描述府属各县的经商概况的:“旧志:六县山壤限隔,俗或不同。

歙附郭,其俗与休宁近,读书力田,间事商贾。

绩溪之俗有二,徽岭以南壤瘠而民贫,岭南壤沃而民饶。

黟则民朴而俭,不事商贾。

祁门则土隘,俗尚勤俭,男耕女织,以供衣食。

婺源乃文公桑梓之乡,素习诗礼,不尚浮华。

”弘治府志前的所谓“旧志”,很可能是指元延祐六年(1319)的《新安续志》。

其时歙县还只是“间事商贾”。

可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则记载,歙县之西,“操其奇赢以相夸咤”,婺源“操什一之术不如东南”,又称:“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民鲜田畴,以货殖为恒产。

春月持余赀出,贸十二之利为一岁计,冬月怀归,有数岁一归者。

上贾之所入,当上家之产;中贾之所入,当中家之产;小贾之所入,当下家之产。

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

然多雍容雅都,善容仪有口,而贾之名擅海内。

”这段文字,实际上出自休宁人吴子玉之手,吴作有《风俗志》,仅开首作“民故不能齐事田畴,要以货殖为恒产”,以下文字略同①。

嘉靖时歙县、休宁等地已是“以货殖为恒产”,以“贾之名擅海内”,习见“上贾”、“中贾”、“下贾”。

那么何时是转变期呢?万历《歙志·风土》描写该县风习转变道:“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

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

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将歙县从商风习的形成匡定在正德、嘉靖年间。

县志的这种概括,并没有及时反映出歙县商人的经商实际,歙县等地经商成风可能更早些。

据《溪南江氏族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江才生,其妻劝他经商时说:“吾乡贾者什九,君宁以家薄废贾?”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成化末,松江老人云:“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②。

在太仓,因徽商钱璞定居陆公堰,捐资修葺,遂更其市名为“新安”③。

在嘉兴,弘治时,因“徽人”成倍收取利息,崇德知县“捕之,皆散去,阖境称快”④。

都可说明其时徽商在江南人数之众。

在全国最为重要的产盐地两淮盐场,到成化十年(1474),考中进士举人的徽商子弟已有18人。

据黄氏族谱称,“吾宗黄氏世货鹾两淮”。

黄氏家族世代经营两淮盐业已成特色。

更据《竦塘黄氏宗谱》记载,弘治时歙县人黄豹,少年时其“邑中富商大贾饰冠剑,连车骑,交守相,扬扬然,诩诩然,卑下仆役其乡人”⑤。

歙县人汪相(1435—1518年),“家世以赀雄”,而其早年即商游齐鲁,“益振其先君之业”⑥。

如果徽人经商之风未兴,外出人数不多,上述情形均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有鉴于成、弘时期当地经商成风,因此有人序万历《歙志》时称:“长老称说,成、弘以前,民间椎少文,甘恬退,重土著,勤穑事,敦愿让,崇节俭。

而今则家弦户诵,夤缘进取,流寓五方,轻本重末,舞文珥笔,乘坚策肥。

”将成、弘时期作为经商是否成风的转变时期。

万历《歙志》所说的正、嘉之际,已是全国风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徽州的休宁、歙县二县应该在经商风习的形成上时间更早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参见吴子玉《大彰山人集》卷31《志略部》。

上述看法,首先由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指出,见其《<复初集>所见明代徽商与徽州社会》,氏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李绍文:《云间杂识》。

③弘治《太仓州志》卷7《义行》。

④焦袁熹:《此木轩杂著》卷8《货殖》。

⑤嘉靖《新安左田黄氏宗谱》卷3《处士黄公云泉行状》,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第36页。

⑥严嵩:《钤山堂集》卷31《汪处士墓表》。

综合上述各种情形,笔者基本赞同《徽商研究》的看法,大体上可将成、弘之际视为徽商特别是歙商休宁商形成商帮的时期。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由地方文献的记载来看,其时徽人从商风习的形成,仅限于歙县、休宁、祁门三县,还不能说“整个徽州从商风习已经形成”。

祁门经商风习虽与休、歙二县同,但势头没有休、歙猛,地域范围没有休、歙广。

黟县按县志的说法,到清前期才有人经商,嘉庆志才称“为商为贾,所在有之”,可以断言,黟县经商成风是清前期的事。

婺源商人以在长江沿线贩木而出名,但也是清前期的事,而且仅限于该县东北乡人。

绩溪直到嘉庆时,农业仍是主业,外出经商之风形成相当晚。

同时,也不宜将徽商形成的时间推论得太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在河南,徽王对过往商品用强抽分,在弘治四年(1491)工部侍郎徐恪的奏议中,仍称“徽州府客人”汪玺等受害上告,而未称后世习见的“徽商”①。

上述弘治时崇德知县逮捕违禁取利之人,文献称“徽人”而非“徽商”。

凡此似乎都说明,“徽商”作为商帮群体的名称,社会上还未约定俗成。

“徽商”这一名称还未完全稳定,正说明其时徽商还处于形成过程中。

徽商的主体歙县、休宁二县商人成帮后,除了歙县商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北京参与到同籍仕绅中共建了歙县会馆外,徽商还在其它地方建立了类似的同乡同业组织。

如据后人追述,徽籍商人明代时即在常熟“虞山北麓建设梅园公所,置地厝棺,以安旅骨”②。

浙江衢州府常山县城小东门朝京坊新安里的徽州文公祠,建于天启七年(1627),实为徽州会馆③。

同省严州府遂安县的新安会馆设在关帝庙,创建于天启年间④。

明代徽州茶、漆商人在宣武门外大街创建歙县会馆⑤。

这类纯粹由徽商创立的同乡同业会馆和公益性设施已可散见,可以视为徽商早已成帮的标志。

宁国商帮少见人提及,是指形成于宁国府下辖的宁国、太平、宣城、旌德、泾县和南陵六县的商人集团。

因宁国历史上地系宣州,宁国商通常又称为宣州商人,在清代有时又与徽州商人结成集团活动,称为徽宁商人。

按照宁国地方文献的说法,明代成化、弘治以前,宁国人还多以农为重,很少有出外经商者。

当时,整个地区社会风气是“力耕织,薄商贾,敦俭朴”,宁国人是“鲜有百里之游,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积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⑥。

正德以后,宁国人也纷纷走出家门,贸迁有无,开展商业活动。

当地地方文献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宁国人经商成风的形成过程。

泾县县志称,弘治时还是“鲜事商贾,尤贱工作”,到嘉靖时则“商贾亦远出他境”,到后来更“操奇赢,走四方者多矣”⑦。

旌德县志也称,“弘治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者。

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势使然也”⑧。

所以嘉靖、万历时人张瀚说,“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

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故贾人几遍天下”⑨。

而同时人章潢在其《图书编》中,更称宣、歙之间“其民尽仰机利,行贾四方,唱棹转毂,以游万货之所都而握其奇赢,故其地内啬而外侈”⑩。

泾县的丝商,万历年间已在湖州双林镇建了“式好堂”,即是泾县旧会馆⑾;崇祯十一年(1638)在芜湖建了“卉木庵馆”,也即泾县会馆,并捐田52亩⑿。

由这些描述和商人公益性的修建可知,受徽州而影响,到嘉、万历时期,宁国人结伙外出经商已经蔚成风气,一个地域性商帮初步形成了。

二、山西商帮的形成关于山西商帮形成的时代,张正明等认为,晋帮商人在明代前期开中法和商屯实行的过程中崛起于国内商界,而“晋帮正式形成在明代中期”⒀。

而陈学文则认为,足以与徽商相抗衡的是晋(山西)商,“它崛起于明末清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劾徽王违法抽分疏》,《少司空主一徐公奏议》,《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2册。

②《昭文县为梅园公所卜建存仁堂给示勒石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③郑瀛:《文公祠记》,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

④乾隆《遂安县志》卷2《营建·坛庙》。

⑤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前言第3页。

⑥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

⑦乾隆《泾县志》卷4《风俗》。

⑧嘉庆《宁国府志》卷9《风俗》引。

⑨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