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鉴赏练习题(初一下期)

合集下载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分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节气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有约不来留宿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可否改为“忙”字?为何?(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境界。

【答案】( 1)不可以。

因为“闲”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焦虑等候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境界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茫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子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邀请的朋友,只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分析】【剖析】( 1)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粗心,依据诗歌内容及主题,联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绘,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闲”都震落了。

这类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应出诗人心里的无聊与急躁。

所以,的意思是无聊,假如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境界不符合了。

(2)本题不可以直译诗句,要有适合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盖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邀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子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 不可以。

因为“闲”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焦虑等候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境界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 在一个烟雨迷茫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子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邀请的朋友,只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评论】⑴ 本题考察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粗心,联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剖析。

⑵ 本题考察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

②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宋·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 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平时谁为侣,唯应② 共月还。

【说明】① 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 唯应:只有。

(1)作者经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光景,创建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感情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幽静安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惟有明月照耀。

两处都经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怀。

【分析】【分析】⑴ 此题主要观察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光景本就充满着幽静的情素,同时再联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述的情形,即可得出“幽静安静”。

⑵ 此题为比较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第一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述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相同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

同时应当看到的是,两位诗人固然孤身一人,但其实不所以寥寂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感情:超然物外、悠闲自得。

故答案为:⑴ 幽静安静⑵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惟有明月照耀。

两处都经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怀。

【评论】⑴ 此题观察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此后,此后的诗人频频运用,并逐渐商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到的作用。

懂愉悦象的知识,自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所以,对一些常存心象,需要多做一些累积与识记的功夫。

⑵ 此题观察学生比较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一样点,再联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采纳合理角度,环绕其所①用表现手法与包含的作者感情或人生真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

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2、《竹里馆》中,诗人描述的景色甚是优美,赏析诗句,正确的是( C )
A.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发出长啸声。

其实,不论
“弹琴”还是“长啸”,都难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B.后两句写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显示了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力。

C.“幽”、“深”、“明”三字,在诗歌中都作为形容词运用。

D.这首诗体现诗人热爱隐居生活,但诗人却感到很孤独,“幽篁”、“弹琴”、“明月”等景物陪
伴着诗人都没有用。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
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
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
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4、《逢入京使》,正确的是 ( D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
遥远艰辛。

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
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
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
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5、《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 )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
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
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6、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
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
怀。

C.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不是诗人的想象,也不是艺术的夸张而是
真实的情景。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
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7、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用词精准,结合全诗,下列赏析不正确的是( D )
A.
B.诗人用词准确形象,“谁”与“暗”照应,既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没有亲友相伴的孤独,又表
明了诗人深夜思乡难寐的情状。

C.“散(入春风)”与“满(洛城)”,两者密合无间,写出其城之静的同时,又仿佛笛声无处不
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但却反衬出了诗人思乡之情至深。

D.
E.诗中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
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F.诗中,“折柳”一词为全诗点睛,折柳谐音“留”,是诗人为缓解思乡之情,借折柳作为陪伴。

8、
9、下列选项中,对于韩愈《晚春》最后两句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D )
A.
B.“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C.“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D.
E.争妍斗艳的花卉春夏秋三季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

诗人赞美它们痴迷专情、不耍心机,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神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F.
G.“杨花榆荚无才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惟解漫天作雪飞”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整首诗显得更加生机盎然了。

10、下列关于《晚春》的赏析中,正确的是?( C )
A.
B.本篇是一首写早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来。

C.
D.本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无情的草树变得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E.
F.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G.诗人描写的“草木”并不知道惜春,在浪费春天,从而侧面反映出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