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学》经典讲解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 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 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 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 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2.1 《茶经》 2.2 唐代咏茶诗 2.3 宋代咏茶诗
第2章 中国茶文学
2.1 陆羽和《茶经》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 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 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 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 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 (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 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 为“茶圣”。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 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 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 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 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 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簁 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 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 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 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 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茶文化是中国千年文明的瑰宝之一,其中传承着众多的诗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珍品,更是关于茶的传说、品味和体验的宝贵资料,为后人探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源泉。
以下是对几篇茶文化诗词文学作品的简析:
《茶经》: 这是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是唐代的陆羽所著。
它在中国茶艺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茶叶的种类、泡茶的方式,揭示了泡茶的时间、茶具的选择、水的质量等茶道中诸多细节,深入浅出,娓娓道出。
唐代的《观绿》诗中写道:“白露侵堤草,夜寒下渚鸥。
翠阴消未得,遍处是凉秋。
山随赤日尽,江入碧云浮。
闲话传芳思,更待慕清求。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秋日的景色,绿色的茶叶与秋日的景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此种景色对诗人的内心也有所影响,能使人心静神宁,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瞬间。
因此,唐代的文人雅士们开始创作形式各异的茶文学作品。
唐代最著名的茶叶赞美诗就是陆游的《茶经讲》。
在诗中,陆游赞扬茶叶的美妙之处,强调了饮茶的益处以及泡茶的过程,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茶道文化,被后人称为“茶圣”。
唐代的茶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短诗和词歌,还有长篇的散文。
韩愈的《茶品论》就是一篇代表作,以他自己的经验,详细地描绘了茶的工艺制作、品味和质量等方面的细节和知识要点,成为了茶道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总之,茶文化中的诗词文学作品是展现它深厚历史和文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精髓,也是茶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经典的表述方式,和精美的内涵,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为我们喝茶提供了做法和理论的文学依据。
中国茶文化赏析第三章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提出的饮茶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七碗” 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 “七碗”说,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 卢仝七碗茶歌诗中写道: 说。卢仝七碗茶歌诗中写道: 一碗喉吻润;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轻灵; 六碗通轻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二、中国茶道的源流和演变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没有茶道 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 用茶解毒; 年前的神农时期, 5000年前的神农时期,用茶解毒;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茶叶从野生变为人工栽培, 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茶叶从野生变为人工栽培,成为珍 稀物品; 稀物品; 西汉时期,茶叶饮用方式是调饮---茗粥; ---茗粥 西汉时期,茶叶饮用方式是调饮---茗粥; 汉宣帝刘询时期,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开始销售, 汉宣帝刘询时期,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开始销售,人们学会了 煮茶; 煮茶; 东汉末年,吴王孙皓“以茶代酒” 东汉末年,吴王孙皓“以茶代酒”即诸葛亮邀羌族首领品茶 议事,说明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议事,说明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后,《晋书》曾有东晋宰相谢安用茶 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后, 晋书》 果招待客人,荆州刺史桓温用茶过宴请宾客的记载, 果招待客人,荆州刺史桓温用茶过宴请宾客的记载,意味着 茶饮已经成为一种宴请宾客的礼仪; 茶饮已经成为一种宴请宾客的礼仪; 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上至权贵、 南北朝时期,饮茶已成为上至权贵、下到平民的一种生活嗜 好与习惯。 好与习惯。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中国茶_长春版

《中国茶》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九版块的一篇课文,这一板块以“饮食文化”为主题,共选入三篇文章,分别是《豆腐颂》、《说吃》、《中国茶》。
“民以食为天”,生活当中“吃”可能离我们最近,但是单元主题冠以“文化”二字,就不单单只是饮食的问题,而应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要知道,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
本板块主题的安排及选入的三篇文章,所承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体会语言文字,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希望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比较、辩论等,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引起深深的思考。
三篇文章,尤以“中国茶”为重。
学生在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中,对“吃”是一种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茶》,应放在整个单元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知中国的饮食文化。
1、初识记得刚拿到课本,轻轻翻开书,《中国茶》这一文题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看着“中国茶”这三个字,心头不由得涌起一种自豪感。
“茶”同中国的瓷器一样,是中国的象征。
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
这从“茶”这个字的字形中就可看出一点端倪。
中国的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从字形来看,茶乃会意字,上面为草字头,下面为木,中间为人,谓之人在草木中。
在自然界中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的东西会得以长久,成就经典,并带来释然。
想到这一层,我就想,何不就从“茶”字的构成意义导入,将汉字文化与茶文化有机相容。
如此不是更能引发学生对茶文化的探究欲望吗?2、相识“中国茶”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我想,应该是从悠久的历史和其深远的影响吧。
打开书,认真拜读后,感觉真是和预想的一样,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围绕着“中国茶”主要介绍了中国饮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先叙述了中国人从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开始饮茶,这说明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接着介绍到了唐代初步形成茶文化,不但影响东亚一些国家,而且对汉语史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影响力;然后介绍茶在民间普及,并影响中国的语言生活,最后写茶叶输出的历史以及“茶”字的译音不同的原因。
中国茶教材解读

3、围绕中国茶,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这个问题正是思考与交流的第1题 ,因为学生已 理出了课文叙述的顺序,明确作者采取总分总的构段 模式,自然会把精力放在文中的第二大部分来研读课 文,通过细读课文的第2—9自然节 ,学生知道课文围 绕 “中国茶” 叙述了中国人从神农尝百草的时代就开始 饮茶,这说明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到了唐代,茶开始 初步形成一种文化,不但影响东亚一些国家,而且对 汉语史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影响力;然后介绍了茶在民 间普及以后,对中国语言生活的影响;最后写茶叶输 出的历史和“茶”字译音不同的原因等几方面内容。
课前,我先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他们在品茶 的过程中会真正感受到茶特有的韵味。把语文学习 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教学 时,学生可向伙伴介绍从家里带来的茶叶,也可展示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如:茶的具体作用价值有:延 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预防和治 疗辐射伤害、抑制和抵抗病毒菌、美容护肤、醒脑 提神、利尿解乏、降脂助消化、护齿明目等,以激 发学生对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感受茶是一种文化; 难点:解决学生的年龄与茶的距离, 以及文中出现学生不了解的历史知识。
五、理念定位:
语文课标提出: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 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 接触,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
六、教学策略:
(一)、注重实践感悟,激发学生兴趣。
4、重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茶的距离较远,教 学前要引导学生观察家里人饮用的茶叶,鼓励学生饮茶、 品茶,尽可能和学生一起搜集与茶的相关资料。思考与 交流的第2题,主要关注中国茶的历史和影响,关注文 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作用,细读 课文后,他们会发现大量事例:从中国开始饮茶的时间、 形成茶文化的时间和对东亚一些国家的影响、在民间普 及的时间和对中国语言生活的影响,茶业输出等内容, 都说明了中国茶的历史是悠久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茶文学

中国茶诗词诗经里的茶《诗经》与茶诗的滥觞诗歌是现实最敏感的神经。
当南方嘉木以绿意盈盈的佳叶滋润我们先祖的生活之时,诗歌在神游万仞的文学的王国里,率先闪现出茗茶的绿色身影。
茶与诗歌的联姻,使大千世界中茶这个自然物件陡然升华到一个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的极美的天地。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认为其中“荼”字即为“茶”字之祖,故而有“荼”字之诗自然而然就是茶诗。
但也有持反对意见者,甚至举出诸多前人例证。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之时。
而西周初年茶已用作贡品,这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确切记载。
虽说巴山蜀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诗经》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 就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1[1]茶的食用虽非现在的品饮,却可证明当时黄河流域已确有此物。
《诗经》中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七首:《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鸱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忝稷茂止”。
对于这些“荼”字,专家解释各异。
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 第一,“荼”字作茅、芦之类的白花解,作田间杂草解,肯定非茶之说。
如《郑风·出其东门》、《豳风·鸱鸮》、《周颂·良耜》。
第二,“荼”为引申义,因荼之味苦而引申出其他意义,如《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中国茶文化阅读与答案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

中国茶文化阅读与答案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中国茶文化阅读与答案|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茶文化产生之初就是由儒家积极主动入世的思想已经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存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明确提出"以茶养廉",以对付当时的奢华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暴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启温和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存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温和家多酒徒。
例如:竹林七贤。
后来温和之风发展至通常文人,但能够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就是少数,而茶则可高尝且始终保持冷静,于是温和家们就转为不好茶。
所以后期发生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就是以僧人、道士、文人居多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上开拓。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迈向繁琐、小事、奢华,丧失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杂的茶艺生气。
文人也有心以茶事整体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期望在茶中整体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切合,即为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在由元至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似,一就是茶艺简约化;二就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切合,以茶整体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至清初,细致的茶文化重现,制茶、烹饮虽未返回宋人的繁杂,但茶风趋向缠绕植物,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发生了玩物丧志的女性主义。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总结词
全发酵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
详细描述
红茶是中国的另一大茶类,经过全发酵过程,茶叶色泽红润,口感醇厚。红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步骤,其中发酵是形成红茶特有品质的关键环节。
半发酵茶,色泽青黄,口感清香。
总结词
乌龙茶又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类。其色泽青黄,口感清香持久。乌龙茶制作工艺包括晒干、晾青、揉捻、杀青、复揉和干燥等步骤,其中晒干和晾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重要环节。
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主动为客人送行,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客人也要向主人道别,并表示感谢。
在茶馆中,人们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或打闹。同时也要注意卫生,不要随意丢弃垃圾或破坏环境。
在茶馆中,人们还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不要进行违法活动或扰乱社会治安。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财物安全和茶,色泽黑褐,口感醇和。
详细描述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和发酵,茶叶色泽黑褐,口感醇和。黑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等步骤,其中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环节。
轻度发酵茶,色泽黄绿,口感醇厚。
黄茶属于轻度发酵茶类,其色泽黄绿,口感醇厚鲜美。黄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闷黄、干燥等步骤,其中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环节。
泡茶流程
02
泡茶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温壶温杯、置茶、注水、闷香、倒茶、分茶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要泡茶者熟练掌握。
泡茶技巧
03
泡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注水方式、闷香时间等。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泡茶技巧,泡茶者需要根据茶叶的种类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香气。
茶文化的特点包括饮茶环境的美学追求、泡茶技艺的精湛、茶具的精美绝伦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文学》经典讲解一、先秦汉魏六朝茶文学先秦两汉六朝茶诗1.《诗经》:茶诗的滥觞◆《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西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官学,分别亡于三国魏时、西晋和南朝宋时。
《毛诗》属“古文时”,东汉时立于官学,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诗经》中的诗本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也叫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多为采风所得,少数是贵族作品,160篇;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飨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宋时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关于茶诗起源的争议◆《诗经》中出现“荼”字的诗歌共七首,其中“荼”字的解释大体可为三种:(1)指茅、芦之类的白花,或田间杂草。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注音、解释),有女如荼。
”▪《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周颂·良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2)因荼之味苦而引申出其他意义。
▪《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3)可做野菜解说,也可用“荼”自加以说明。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2 .魏晋时期的涉茶诗▪左思《娇女诗》▪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孙楚《歌》(《出歌》)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驰骛翔园林,菓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止为荼菽剧。
吹嘘对鼎铄。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
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
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茶学文献价值:▪关于茶饮的普及范围:一般官宦之家;▪关于茶器:鼎、铄;◆文学价值:▪体现出慈父之爱;▪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的《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骄儿诗》。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节选)重城结曲阿。
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
峣檗临太虚。
高轩启朱扉。
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
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
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
民食恒有余。
郁郁小城中。
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
高甍夹长衢。
借问杨子宅,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①冠:谓超众。
②六清:即六饮。
《周礼•天官•膳夫•浆人》:“凡王之馈(进献食品)……饮用六清。
”郑玄注:“六清,水、浆、醴、(酉京)、医、酏(yi3)。
” ③溢味:满溢的香味。
九区:九州。
◆张载:西晋文学家。
字孟阳。
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生卒年不详。
博学多闻,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
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
传说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
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
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登成都白菟楼》诗约作于作者在蜀期间。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
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
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翻译:茱萸出于芳树的顶端,(在中国历史上,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但清代以后随着辣椒的传入,茱萸逐渐退出辛香料的历史舞台。
)鲤鱼出于洛水之中,◆孙楚:(约218--293)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县)。
约生于公元218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之间了。
卒于公元293年。
西晋文学家。
《晋书》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
据《隋书·经籍志》载有《孙楚集》,今佚。
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孙冯翊集》。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其赋17篇,另外,还有奏议,书信等。
◆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也。
祖资,魏骠骑将军。
父宏,南阳太守。
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
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
”因此而嫌隙遂构。
苞奏楚与吴人孙世山共讪毁时政,楚亦抗表自理,纷纭经年,事未判,又与乡人郭奕忿争。
武帝虽不显明其罪,然以少贱受责,遂湮废积年。
初,参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惠帝初,为冯翊太守。
元康三年卒。
◆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
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
”因此而嫌隙遂构。
苞奏楚与吴人孙世山共讪毁时政,楚亦抗表自理,纷纭经年,事未判,又与乡人郭奕忿争。
武帝虽不显明其罪,然以少贱受责,遂湮废积年。
初,参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翻译:孙楚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仕途,最初是做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后来当上了佐著作郎,不久又当回了石苞的参军,这时石苞已是骠骑将军。
孙军自负才气,有些看不起石苞,在某些行为上表现出对石苞挺不尊重。
刚刚到任的时候,孙楚见到石苞,对石苞鞠了个大躬,说:“是天子让我来做你的参军的。
”(石苞不高兴)因此两个人之间开始有了矛盾,石苞上书说孙楚和孙世山两个人一起讪毁时政,孙楚也上书澄清自己,闹腾了一年,事情都没有弄清楚,结果孙楚又和郭奕闹起了矛盾。
晋武帝虽然表面上没有治孙楚的罪,但是认为孙楚既然是下级,就不应该如此,于是多年都没有怎么重视他。
从此,朝廷规定,参军必须敬重府主,也是由于孙楚闹的这个事情。
◆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
”误云“漱石枕流”。
济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
”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
”*翻译:孙楚年轻的时候想要隐居,本来想对他的好友王济说:“我要隐居去了,我要将山石当做枕头,用流水漱口。
”(颇清高的样子)结果他说出来的时候说错了,说成了“用山石漱口,将流水当做枕头。
”于是,王济跟他讲:“流水怎么可以枕,石头怎么可以用来漱口呢。
”孙楚说:“我所以将流水当做枕头,是想洗洗我的耳朵;我之所以想用石头来漱口,是想让我的牙齿变得更加锋利。
”*后人或称隐居为“枕流漱石”。
◆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至楚,济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
”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王济)。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世说新语·伤逝》)*翻译:孙楚因为自己比较有才华,很少推崇佩服别人,唯独非常敬重王济。
王济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名士没有不来吊唁的。
当天,孙楚是在大家来了之后才到的,在孙楚的灵柩前恸哭,在场的宾客都被他的恸哭所感动,也都留下了泪水。
孙楚哭过一阵子后,对王济说:“平时你喜欢听我学驴叫,今天我再为你叫一次吧。
”孙楚于是学驴叫,学得非常想。
在场的宾客见状,又都笑了起来。
孙楚抬头说:“苍天为何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济离我而去呢!”◆初,楚除妇服,作诗以示济,济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孙楚《除妇服诗》时迈不停。
日月电流。
神爽登遐。
忽已一周。
礼制有叙。
告除灵丘。
临祠感痛。
中心若抽。
*翻译:孙楚的夫人去世了,孙楚在除妇服之后,做了《除妇服诗》,拿给王济看:“文辞是因情而创作,文辞又能激荡其阅者的感情,这首诗让人很是悲伤,使人更加珍重夫妻之间的感情。
”作品分析:◆在《出歌》中,茶荈与茱萸、鲤鱼、白盐、美豉、姜桂、椒桔木兰、蓼苏、精稗等食物相提并论,说明茶荈在当时是一种在贵族阶层中比较普遍的的饮品;◆孙楚的《出歌》、张载《登成都白菟楼》、杜育《荈赋》都反映出四川的茶叶经济与饮茶风尚的发展以及向其他地区传播的历史事实;◆孙楚将一些生活经验编成通俗的唱词,让人想见孙楚其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富于生活情趣。
我们或许还能由此窥见孙楚一类人他们当时的生存状况。
先秦汉魏六朝茶文赋——杜育《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瞻彼卷阿,实曰夕阳。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工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杜育《荈赋》原已经散逸,现在所能看到的《荈赋》辑自《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唐宋时代类书中的残篇断简。
有一些《北堂书钞》的版本将《荈赋》写成《茶赋》,然以作《荈赋》居多;《茶经》亦作《荈赋》;且当时尚未使用“茶”字;杜育所写的是荈不是茶;因此一般认为该篇应做《荈赋》,作“茶赋”者或是后人刻版时所改。
字词解释▪赋:1.一种修辞手法,是“六义”之一,“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2.一种文体,流变:(楚辞——)(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俳赋——律赋——文赋。
▪荈:茶的老叶,一说为晚采的茶。
(文中“月惟初秋”)▪公刘: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
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
◆杜育(?~311):字方叔,襄城人(今属河南)。
西晋文学家,司马懿的军师杜袭之孙,“二十四友”之一。
清人严可均《全晋文》有“育字方叔,襄城人。
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
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
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荈赋》是现存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的文献。
涉及茶的种植、生长、采摘、烹茶选水、茶具选择、饮茶功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