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维果斯基生平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4年病逝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低级机能——生物进化高级机能——历史发展(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摘要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理论主要内容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专题讲座(二)专题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2-1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着作。
主要着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

摘要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学的奠基者,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出现“维果茨基研究热",各国心理学家纷纷研究维果茨基的理论,挖掘理论所蕴藏的价值。
列昂捷夫和达维多夫是苏俄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成员。
在完善与发展维果茨基的理论过程中,列昂捷夫创立了“活动心理学理论”,达维多夫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对苏俄心理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心理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教育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对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启示的述评:一是从心理起源与心理发展、活动、教学与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列昂捷夫与达维多夫对维果茨基认知理论的发展;二是详细阐明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最佳期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和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三是介绍了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知发展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现代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
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进行探究和评析,可以为我国当今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本文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实践方面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活动;教学与发展;最近发展区;教学最佳期;心理发展AbstractVygotsky is o n e of t11e found erS of。
SoViet-R-ussla mentm s c l e n c e a nd i11itiator of t he Socio-Cllltural-Historical Sch001.Since1980s,r ese arc he s o n t he Vygotsky’s psychology have been a foc us all o V e r tlle world.Psychologists矗om V暑uriouS coull仃ies did r esea rch eso n thjs meo巧aIld印plied it to teaclling practice,觚d sch01ars a11 o V e r t he w orl d stiU haVe beenwor虹ng Ve巧h ar d to t印tlle reservoir of its theoretical VaJue.L eon ti eV aIld DavidoV、ve re t11e f.amous psy ch0109ist s d证ng me Soviet—Russia and tlle ke y memberS of也e Soc io-C ult urm-Hist ori cal Sch001.During deVelopment and im pro Ve men t o f Vygotsky’smeoⅨLeontieV create d acti Vities psychology theoⅨ肌d DaVidoV fIomed m e u11iquepromo血g deVelopment teac Kn g m eo ry.T h e t、Vo theories haVe played a仃emendouS role iIlm e SoViet-Rllssia psych0109y aIld have ha d a伊eat irrlpact o n th e nema tion al pSycholo醪The Socio-Cultural-His torical School’s tll eo巧coV ers a great deal of m e education and teaclling field an d s o a f.a r-r ea cmn g iInpact on“.Tbis枷cle isⅡle co m me n t t0m eCo咖tion development theo巧a11d the educ“011al e111i曲teIunent:development of Vygots坶’sCo鲥tion development tlleory and t11e d evel opm ent矗FirSt,it elaborates the VygotSky’som LeontieV a11d Davi doV to the vygotsky’s Cognition meo巧deVelopment五_om the se fou r a sp ec t S舔f ol lo w:m e psych010西cal origin aIld t he psyc hologic al de Velo pmen t,actiVe,也e teaching锄d the deVelopmem,cllil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phaLse.Second,it expoullds协detail恤e“ghtenment t0the education of the vygotsky’s Zone of Pr oxiIIlal D“e10pment t:h eo巧and Best educated pe riod tlleoⅨ舔weU雒t11e LeontieV’s ActiVe tlleo巧肌d DaVid0V’s Expansibili够teac]№g meo黟nlird,it also eXp la i ll S也e m o d em educ ati onal rnodel —supp ort teac lling,tl le coope ratiVe teaclling aIld m e interactiVe teaclling influence d by social cultU啪Kstorical school co口蛳on deVelopment meory.n carries on也e mqui sition an d th e ev al uat io n t0 me Socio-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s meo ry'p ro Vid es m e m eory baSis for all-arourld deVelopmem ed ucatio n arld educatiorlal refom in o u r c oul lt巧.H ope如l ly that t11is anicle c a n p roVi deⅡl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the teaClling method a11d teach ing practice.洫irrlprovememPr oxhal DeV elopment;Key words:ActiVities;T eacKng a nd deVelopment;The Zone ofThe best educati ona J p er iod;P sy cho lo gic al deVelopmentII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维果茨基认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A.科技研究B.历史研究C.人类遗传研究D.人类生理研究【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927年,维果茨基从批判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要求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是()A.心理机能的起源B.心理机能的发展C.心理机能的范围D.心理机能的概念【解析】A3.维果茨基认为,我们应当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叫作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叫作()A.关键期B.转折期C.危机期D.最近发展区【解析】D4.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是()A.天赋B.科技发展C.遗传D.文化【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是()A.精神分析学B.行为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遗传决定论【解析】C6.下列选项不属于心理工具的是()A.符号B.记号C.语言D.刀【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工具的概念。
D项是具体的器械,属于物质工具。
7.人的心理的发展所受的的制约因素是()A.生理发展水平B.所受教育水平C.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D.遗传【解析】C8.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是由于使用了()A.心理工具B.物质工具C.语言D.逻辑思维【解析】A9.老师问:“除了家里的门,还有些什么门?”同学们纷纷说:“人家的门”“铁门”“天安门”“玻璃门”“冰箱门”“脑门等”。
这种思维属于()A.假概念B.复合型复合C.链状型复合D.弥漫型复合【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合型复合的概念。
1发展心理学概述2

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认知: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特点):
前道德判断阶段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举例
A. 有个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去吃饭,就 去开饭厅的门。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
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约翰不知道这些
,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
实际的外部操作。 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班杜拉的实验
儿童观看暴力影片:
第一组 攻击行为的结果 儿童的攻击行为 奖励 多 第二组 惩罚 少 第三组 无结果 基线水平
后来的研究表明:儿童即使没有看到攻击行 为受到奖励,他们也会去模仿它(角色榜样 的作用)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
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发展的起源:动作(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
思维活动)。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
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前道德 判断阶段
4-5岁
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他律道德 判断阶段
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
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
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自律道德 判断阶段
8、9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 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 p146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 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 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 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 化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 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p146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从广义的教学来看,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 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前的儿童 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称为自发型教学。 第二个极限点是学龄儿童在学校跟教师学习,称为反应型 教学。
学前儿童的教学则处在自发型与反应型之间,可称为自发 反应型教学。处于自发反应型阶段的幼儿,其教学的特点 是从自发的一端向反应的一端运动,这种运动的全部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接近于自发的一端,后半阶段 则接近于反应的一端,在整个幼儿期,自发与反应的比重 明显地发生变化。因此,幼儿期是一个充满过渡性和发展 性的时期,它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p158
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动物的心理机能从其结构上看是直接 的,而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比低级心理机能多一个中介环 节,使它具有了间接的性质。所谓中介环节,就是在心理 活动中运用心理工具。心理工具的使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 生了质的变化。p149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维果茨基 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 性增强。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别化。p150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2.复合思维时期。 维果茨基将复合思维分为五个亚型:p153 联想型复合。 集合型复合。 链状型复合。 弥漫型复合。 假概念。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日常概念的发展起始于具体性和经 验的范围,并进一步向概念的高级特性——认识性和随意 性发展,而科学概念则是在认识性和随意性的范围里开始 并继续向上延伸到个人经验和具体性范围。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统称“低级的”心理机能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共 性是:
1.这些心理机能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2.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3.就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都是直接的、非中
分的(不需要工具作为中介); 4.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足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 是高级心理机能。
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 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低级心理机能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其本身 也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之分。简单的低级心理机能指 感受性,最原始的感觉能力;而复杂的低级心理机 能指动作思维。p146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指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起初是社会 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向;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 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范畴。这就是维 果茨基为我们揭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的,而文化究其根源来 讲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化的东西 都是社会的。因此,一切高级心理机能乃是内化了的社 会方面的关系,乃是个性的社会结构的基础。
通俗地讲,日常概念是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渐概 括起来的,而科学概念则是由概念体系的演绎中不断延伸 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系统 性,而后者缺乏系统性。科学概念的系统性是儿童在掌握 系统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国此,掌握是儿童意识发 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儿童掌握概念, 尤其是科学概念,其实质是教学与发展的问题。p155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 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 水平,而下—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p156-15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指出,“学校中教学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好比是最 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关系一样”。童年期的教学只 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与皮 亚杰不同,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依赖的是正在成熟的功能, 而不只是限定在已经成熟的功能中。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它 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学 的任何学科总是建立在未成熟的基础之上的。p157
在维果茨基看来,高级心理机能的成分、发生结构、行 动方式——总之,它的全部实质都是社会的。p148-149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高级心理机能是通过什么机制而实现其发生和发展 的——中介理论。
首先,维果茨基把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具有的自 然行为,另—类是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行为的工具也分 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从最简单的器械到现代化的 机器。另一类是心理工具——各种符号、记号、语词、语 言。人运用心理工具进行心理活动和精神生产。
高级心理机能具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共同特性:
1.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 的而自觉引起的;
2.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所有这 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3.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内符号或 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他的有关高级心理机能 学说的逻辑结果……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 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引导并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 程。这些内部的发展过程现在对儿童来说只有在与周围人 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才可能实现。一切活 动只有经过内化的发展进程,才能成为儿童自身的内部的 财富——高级心理机能。p158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2.复合思维时期。
维果茨基之所以称这个时期为复合思维,是因为 儿童的这种思维已经不再是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 的联合,而是将一类功能上有某种联系的具体事 物加以联合的思维形式。因此,这是一种功能意 义上的复合体。以物体的功能组成物品的复合体 虽然不同于以本质特性形成概念,但却也是有重 大意义的一个进步,它标志着儿童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了自己的自我中心状态向着扬弃含混主义的 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p152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 关系,这个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对词的关系。
首先,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言语各有不同的发生 根源和发展路线。
其次,维果茨基认为,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 着决定性的特殊的意义 。p151
4.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 规律所制约;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 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虽然 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前者是种系发 展的产物,后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儿童掌握的言语结构,成了他思维的基本结构。此 时,儿童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言语,儿童思维的发展取决 于对思维的社会方式的掌握,也就是说取决于言语。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导致概念发展的道路 基本上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概念 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时期又包含着若干 个小阶段。p152
但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不同的心 理机能却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对于一个具体 的儿童来说,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的发展的成 分,也包括历史的发展的成分。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针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问题,维果茨基第一 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起源学说,就是说,人的一切 心理高级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高级 心理机能同样属于心理现象,它们当然离不开大脑 的物质基础,但物质基础不等于心理发展的根源。 高级心理机能不能从生物学中寻找根源,而只能从 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 。p147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概念形成的过程
1.概念含混时期。
这一时期可细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现为尝试与错误。儿童凭借猜测对物体作出 分类,一旦发现错误就作调换。
第二阶段表现为儿童依自己的知觉揭示给他的主观联系 对物品加以分类。
第三阶段是概念含混时期向第二个时期过渡的阶段。此 阶段中概念的含混性形象建立在较为复杂的基础之上, 把儿童在以前知觉中连结起来的物品的代表归结为一个 意义。p152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