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一练:《牛顿在暴风雨中》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牛顿在暴风雨中》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会读,会写生字、新词,掌握“像”、和“向”的不同用法。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7、8节。
3.我要学会文中连续用几个动作把句子写具体的好方法。
学习过程朗读课文,使用“手机”拍照、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巩固复习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罕见——()仿佛——()害怕——()担心——()究竟——()打扰——()(2)照样子写词语。
乱蓬蓬(ABB)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咯吱咯吱(ABAB)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比较在遭受暴风雨袭击时弟弟、妹妹以及牛顿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读9、10小节,讨论这两小节矛盾之处,体会妈妈怎样的心情?4. 讨论牛顿的妈妈回到家,牛顿的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5.读读你喜欢的句、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妈妈____________着腰,_________________着脖子,__________________着狂风,焦急地____________牛顿。
(2)牛顿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家。
小时候为了了解风力的大小,在暴风雨中专心致志做实验。
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看下面这句话,仿照课文,通过想象把意思写具体。
(选一做)暴风雨来了!爷爷找眼镜。
上海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十九课《牛顿在暴风雨中》课内复习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1、字hǎn jiàn tâdàbào fēng yǔxíjīfàn làn bádìãr qǐái dǎhūlādān xīn jīng huāng shīcuîguāmùxiāng kàn xīn gān qín g yuàn pãng bïfāzhǎn lín tîu hún shēn jùlídǒu peng biān fúqiáng dàjiūjìng liǎo jiěbïzǐjiāo jíxún zhǎo kōng kuàng dǎrǎo yán jiūtiáo jiàn chēng mãn mian fēng kuáng2、词语比一比,组词语。
蓬()拔()))篷.()拨()跋()烂()撑 ( ) 矿 ( ) ( ) 扰 ( )掌 ( ) 旷 ( ) 脖 ( ) 优. ( )多音字。
( ) ()() ()( ) ()()()( ) ()() ()( ) ()()() 加偏旁部首( ) ()() ()( ) ()()()( ) ()( ) ()3、日积月累,填上恰当的词语。
( )成灾( )而起惊慌( ) 相看心( )情( ) ( )发展非常少见。
——()从心底里自己愿意()形容风大雨大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情节,整理句子,在句前加上序号。
1)、妈妈着腰,着脖子,着狂风,焦急地牛顿。
2)、牛顿是_____国_______家。
一次,一场( )的特大暴风雨( )了英国..河水( ),树木(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0 沪教版()-word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九个词语。
能辨析“像”和“向”,并能正确运用。
2、预习课文,默读课文第9、10节,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观看暴风雨片段,引入课题。
(出示中国台湾的暴风雨画面。
)师:就在今年的八月八日,“莫拉克”台风袭击了台湾,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咆哮着奔向台湾同胞的家园。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房屋在风雨中摇晃。
狂风呼拉拉地吹着,让人心惊胆战!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会怎么样呢?师:我也会像大家一样躲在房间不出门。
但是在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也袭击了英国。
学生交流。
(出示第一节)学习生字:罕、袭、泛、滥。
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有一个人却冲入暴风雨中!他就是16岁的牛顿!2、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3、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台湾的暴风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暴风雨的可怕,继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会怎样表现,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牛顿进行对比,产生疑问,增强求知欲。
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生交流。
(谁愿意解决这个问题)原来他是在了解风力。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避而不及呢,可他却是冒着暴风雨在了解风力,你觉得牛顿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呢?三、合作学习,体会牛顿执著研究的精神。
1、自读课文,同桌讨论。
2、课文时怎么描写牛顿研究风力的呢?出示7节。
学习生字。
圈出表示牛顿动作的词。
指导有感情朗读。
学生看图复述并伴随着风雨声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这时牛顿的样子已经是狼狈不堪,他的头发(接读第六节)3、不管狂风暴雨如何地吹打,牛顿依然沉浸在对风力的研究试验之中,而他的弟弟妹妹此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第一节的最后一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一课时:了解牛顿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牛顿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板书: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的故事;•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2.学习牛顿的故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了万有引力?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万有引力?–你们能想出其他类似的发现吗?4.分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5.探究问题(15分钟)•提问:如果没有暴风雨,牛顿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暴风雨是如何帮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暴风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
6.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知识?7.延伸拓展(5分钟)•提问:你们能想象牛顿是如何做实验或观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牛顿,能发现哪些其他的自然现象?8.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的其他成就,并写一篇简短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的故事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和逻辑推理的环节非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课⼀般被认为是语⾔和⽂化的综合科。
语⾔和⽂章、语⾔知识和⽂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也可以说,语⽂是运⽤语⾔规律与特定语⾔词汇所形成的书⾯的或⼝语的⾔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顿在暴风⾬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顿在暴风⾬中》原⽂ 公元1658年9⽉3⽇,⼀场罕见的特⼤暴风⾬袭击了英国。
河⽔泛滥,树林连根拔起。
⽜顿家的⽊头房⼦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分害怕。
“哥哥在哪⼉呢?”弟弟担⼼地问。
“会不会被⼤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
“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等着,千万别出去。
”妈妈说。
这个时候,⽜顿真的被⼤风“刮跑”了,不过,是他⾃⼰⼼⽢情愿的。
⽜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都被⾬⽔淋透了。
他像个疯⼦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次,他都测量⼀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块刻在墙上。
有⼏次,他⼀起跳就⽤双⼿把⽃篷往两边撑开,样⼦就像⼀只蝙蝠。
⽜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的风究竟有多⼤的⼒⽓,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阵⼀阵地刮,⽜顿⼀次⼀次地跳。
妈妈看着看着,明⽩了是怎么回事。
他没有打扰⽜顿,⾃个⼉悄悄地回家去了。
她想:这孩⼦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篇⼆】⼩学三年级语⽂《⽜顿在暴风⾬中》教案 教学⽬标: 1、⾃主认识本课8个⽣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指导掌握“暴”的字形。
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
积累“罕见、仿佛、担⼼、惊慌、空旷、⼼⽢情愿”等词语。
2、分⾓⾊朗读课⽂,能有感情地朗读⽜顿在暴风⾬中是怎么做的句⼦,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 沪教版()三上19、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和积累9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7、8节。
3、初步学习根据句子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做法,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是什么?(可怕,灾害)板书:暴风雨。
(暴——书写指导)师:暴风雨真是太可怕了,人人避之不及!2、结合实际,引导质疑。
师:你会在暴风雨来临时做些什么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3、补板书:19.牛顿在。
(顿——顿左边的的最后一笔:竖提)师:可是有个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偏偏要出现在暴风雨中,他是谁?简介牛顿4、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起读读这个课题。
围绕课题提问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我请10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找找答案。
2、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3、现在谁能来回答,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
找到句子中的词来描述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特大——特别大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4、指明同学读这句话。
(强调特大)全班一起读这句话。
5、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6、出示第1节: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1 沪教版()-精选文档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
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第四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名人,有认真学习的(生:陈毅),有刻苦练功的(生:梅兰芳),有孵小鸡的(生:爱迪生)。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
(电脑出示牛顿的画像)认识他吗?生:认识!师: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牛顿?生: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牛顿小时侯的故事,名字叫:(电脑出示课题:学生读《牛顿在暴风雨中》),让我们和牛顿一起走进暴风雨。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师:先听陈老师读一读课文,大家听一听,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生: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课文。
要求:遇到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笔作一个记号,等一会儿提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师:请几个小朋友分节读课文。
(1---4,5—8,9—10)其他小朋友听一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课文里有没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呆会儿一起提出来。
师:来,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没有矛盾的地方?生1: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向着风”?什么是“背着风”?生2:老师,牛顿为什么要“向着风”、“背着风”、还要“撑开斗篷”跳?生3: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
这里的刮跑为什么要加引号?生4:牛顿为什么是向上跳?而不是向前、向后跳?生5:老师,我找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
既然妈妈是去找牛顿回家的,那为什么好不容易找到他,却没有打扰他?生6:牛顿每跳完一次,为什么要在墙上作记号呢?生7:牛顿的全身都被淋透了,那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跳”?(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分类对问题进行板书)一次一次地跳、不停地跳?向着风?背着风?撑开?“刮跑”?向上?打扰?刻?师:小朋友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一、教学任务
1.知识目标: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家的功绩,感悟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的词语,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做出发现的过程。
2.提高学生思辨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释牛顿的发现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科学家是你们听说过的?他们有哪些发明或者发现?
学习
1.学生阅读《牛顿和苹果》一文,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出现了哪些关键词?
•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物理学的真理?
•牛顿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发现的物理学原理。
巩固
1.讨论牛顿的发现对科学的意义和影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
1.请学生回家练习朗读文章,以及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牛顿和苹果》一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2.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思考和表达,理解牛顿发现物理学原理的过程和意义。
3.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贡献和奋斗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班级姓名得分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比一比,再组词。
扰()撑()泛()蓬()
拢( ) 掌( ) 眨( ) 篷( )
课后练习:
1、选词填空
向像
(1)、站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下看,公路上的小汽车就()块块栏木在移动。
(2)我要()班里的好学生看齐。
2、照样子,运用恰当的动词把句子写具体。
例: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1)、妈妈拖地板。
(2)、我找资料。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
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选择合适的义项填空。
(填序号)
“浑”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浑浊②糊涂,不明事理③全满
浑身()浑蛋()浑水()(2)、根据画线句子提出问题并解答。
问题:
回答:
(3)把下面的被子句改为把字句。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
(4)、回答问题。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