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

要会学习,不要死读书本许多临床医学生只会读书本,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内外妇儿的教科书全部背下来,因此,要学会一些窍门,用最少的内容,记住要点.学解剖的时候,你可以总结一些顺口溜,如左肺两叶右肺三,左边是脾右边肝;前膀胱后直肠,子宫在中间。
神经内科更是错综复杂,难以记住。
学12对颅神经的时候,你就可以总结成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神经)舌下全;然后再记每条神经的主要功能。
再比如,脑疝是神经内、外科的急症,你只要学会了下面的顺口溜,自然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脑疝、脑疝;瞳孔散大,昏迷瘫痪;呼吸不好,面色难看;先给馒头(甘露醇mannitol的译音),再把针穿(指脑室穿刺引流)。
遇到昏迷的病人,你记住十个字(低低传糖尿,脑神中毒肝),基本不会漏诊。
低(低血压-各种休克)低(低血糖)传(传染病)糖(糖尿病昏迷)尿(尿毒症),脑(脑外伤)神(神经内科疾病)中(中暑)毒(各种中毒)肝(肝昏迷)。
还有一些小窍门,可以自己编制,方便学习和记忆。
"神经系统的记忆口诀(一)概述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2)神经核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二)脊髓1.外形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感觉传导通路(2)

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楔束副核 楔束副核(同侧)→经小脑下脚→旧小脑
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后角固有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内交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
Ⅲ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薄束核 楔束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神经节细胞 中央突 薄束 楔束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肌、肌腱、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
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Ⅲ
腹后外侧核的 轴突 丘脑中央辐射
Ⅱ 后角固有核的 轴突 交叉 上行 改名
Ⅰ 脊N节细胞 中央突 后角固有核 周围图 后根 脊神经
起点—皮肤 终点—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1)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2)延髓和脑桥交叉(三叉丘系交叉) (3)经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不 同 区 域 损 伤 、 视 野 缺 损
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以强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引起 两侧瞳孔缩小。
直接对光反射: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射的一侧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睫状神经节
3.第三级神经元的传导纤维均通过内囊,然后将信息 分别投射(经丘脑中央辐射)到大脑皮层各感觉中枢。 (经内囊)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纹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状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2012 神经生物学思考题(含答案)

2012神经生物学思考题1.叙述浅感觉传导通路。
⑴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第Ⅰ、Ⅳ到Ⅶ层)→脊髓丘脑束→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⑵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三叉丘系→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下部2.叙述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基本过程。
轴突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的建立→轴突枝芽长出与延伸→靶细胞的神经重支配→再生轴突的髓鞘化和成熟(1)轴突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的建立:损伤远侧段全程以及近侧端局部轴突和髓鞘发生变形、崩解并被吞噬细胞清除,同时施万细胞增殖并沿保留的基底膜管规则排列形成Bungner带,这就构成了轴突再生的通道。
同时,施万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分子等,为轴突再生营造适宜的微环境。
(2)轴突枝芽长出与延伸: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建立的同时或紧随其后,在损伤神经近侧轴突末梢的回缩球表面形成胚芽,长出许多新生轴突枝芽或称为丝足。
新生的轴突枝芽会反复分支,在适宜的条件下,轴突枝芽逾越断端之间的施万细胞桥长入远侧端的Bungner带内,而后循着Bungner带一每天1mm到数毫米的速度向靶细胞延伸。
(3)靶细胞的神经重支配:轴突枝芽不断向靶细胞生长延伸,最终达到目的地并与靶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4)再生轴突的髓鞘化和成熟:在众多的轴突枝芽中,往往只有一条并且通常是最粗的一条能到达目的地,与靶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其他的轴突枝芽逐渐溃变消失,而且也只有到达目的地的那条轴突才重新形成髓鞘,新形成的髓鞘起初比较细,也比较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轴突逐渐增粗,髓鞘也逐渐增厚,从而使有髓神经纤维不断趋于成熟。
3.Concept and stage of memory,Types, and features of each type of memory①从心理学来讲,记忆是存储,维持,读取信息和经验的能力。
《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解大题重点内容:(自己归纳的,难免有遗漏。
记得多看书)颞下颌关节和上下肢六大关节的组成、结构(即辅助结构)和运动。
膈肌的位置,起止点,裂孔及平对高度。
咽的分部及其通连关系。
食管狭窄位置、平对高度及距切牙的距离。
十二指肠形态、分部(4部)。
空、回肠的鉴别要点(8点)。
简述: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3部),狭窄(3处)和弯曲(2个)。
女性尿道的起止和特点。
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
子宫的位置、分部(4部)和固定装置(4条韧带)。
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2条韧带)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分部(4部和2口)。
门静脉的起止和属支,主要侧支吻合部位(3处)。
主动脉分部和各部的主要分支;头颈、胸、腹、盆部和上下肢的主干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分布。
胸导管起止(行程),收集的淋巴干名称。
脑室的组成,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四条感觉传导路(要求: 第Ⅰ级神经元名称,周围突分布,中枢突名称和终止;第Ⅱ级神经元名称位置,发出纤维的名称、交叉终止;第Ⅲ级神经元名称,发出纤维行程和投射部位)1. 躯干、四肢深感觉(本体觉+精触觉)传导路2. 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触压)传导路3. 头面部感觉传导路。
4. 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5. 列出与听觉有关的神经结构(核团、纤维束、皮质中枢)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名称。
膈神经的行程。
12对脑神经,尤其是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所连核团、主干行程,主要分支成分及分布。
大题举例,虽然多了点,而且有很多重复,仅供参考。
1.面动脉体表最易触摸到的部位和依据?面动脉最易触摸到的位置:下颌骨体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咬紧上下牙齿使咬肌收缩最易触摸到面动脉。
2.精神紧张就会引起心跳加剧,呼吸不均匀等,是由哪种神经兴奋造成?何神经相对受抑制的结果?精神紧张所产生一系列症状是由于植物性神经中交感性神经兴奋占优势造成的,也是副交感性神经相对抑制的结果。
1.从右肘正中静脉注射治疗肝病的药液,述药液到达肝脏所经过的途径?(可用箭头表示)药液→右正中静脉→右贵要静脉→右肱静脉→右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内各级血管→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脏.3.试述腹股沟管的构造及通过的内容。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和机体的内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再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冲动,经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产生相应的感觉。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运动功能良好,但肢体控制能力较差。
究其原因,感觉是人体认识世界的第一门户,当错误的感觉输入时,便没有正确的运动输出。
头面部的感觉是人体与外界发生联系最紧密的中间介质,头面部感觉输入可通过植物神经参与人体情感表达同时可通过与颅内脑膜的联系进而影响颅底张力从而影响全身的肌肉张力,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科研究生程煜将头面部感觉进行系统整理,呈现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1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特异性传导路)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主要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舌咽神经的上神经节、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和面神经的膝神经节内。
其周围突分别组成相应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 的感觉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角膜、口、鼻腔) 粘膜的浅感受器;其中枢突一般认为全部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其中,半月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脑桥臂的根部入脑桥后,一部分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皮,另一部分纤维不分支,直接上升或下行。
升支终于三叉神经主核,主要传导触觉;向下行的纤维和降支构成三叉神经脊束,行于延髓外侧部,向下可与脊髓的后外束相续,其中多数纤维止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主要传导痛、温觉。
舌咽神经上神经、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面神经膝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起入后,也经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又神经束内的少量纤维可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侧的网状结构和孤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投射存在着定位:来自眼神经的纤维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腹侧,降至颈髓2~3节,终于尾侧亚核;来自下颌神经的纤维位于脊束的背侧,仅降至延髓上段,止于嘴侧亚核;来自上颌神经的纤维在脊束中的位置居前二者之问,降至延髓下段,止于极间亚核。
神经传导通路

视束
动眼神
经副核
经节 约肌
动眼神经
节后纤维 瞳孔缩小。
睫状神
瞳孔括
双眼视野
睫状神经节
外侧膝状体 顶盖前区
动 眼 神 经 副 核
瞳 孔 对 光 反 射 通 路
视觉区
(四)听觉传导通路
由4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蜗螺旋神经节内 的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 第4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内侧膝状 体
感受器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 觉)、三叉神经脊束 核(痛温觉)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功能:传导头面部的浅感觉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 压觉)冲动至对侧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学要求: 1、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 通路。 2、掌握躯干和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传 导通路。 3、掌握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4、掌握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 路。 5、熟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Nervous system pathway 一、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压觉传导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细胞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
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 面 部 浅 感 觉 传 导 路
感觉传导通路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 核。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 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 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临床表现:
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 侧。
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 侧。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 元组成。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 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 向上行,称内侧丘系。 临床表现: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 两眼瞳孔缩小。
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通路:
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 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 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 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至瞳孔扩 约肌。
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叉并延为视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