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6.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列子》原文展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全文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地方(于是)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担忧而担忧人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身体屈伸和呼吸整天都在天空进行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集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应当会掉下来吗?”开导他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发光东西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呢?”开导他人说:“地不过是堆积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于是)那个杞人消除疑虑很高兴;开导他人也放了心很高兴阅读理解1如何看待开导者对“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解释?有什么作用?他解释是不科学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忧”是毫无根据瞎担心2文章最后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担心解除后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热心与善良品质他关心他人精神和耐心劝导做法是值得称赞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忧患意识”也是可以其实《列子》之后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寓意如李白《梁甫吟》中“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苦闷;文天祥《赴阙》中也有“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决心与抱负。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初一上册的语文文言文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材版本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通用的版本中的一篇文言文《童趣》的原文和译文,以供参考: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非常好,每见到细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所以时常发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这么一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因此而僵硬。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自己的身子跟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木、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作山丘、把低洼的部分当成壕沟。
我便在这个境界里感到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战斗的情形。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都被它吃掉了。
我年纪小的时候正在出神地观察事物变化的情况而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
当我看到癞虾蟆跳过来时竟然不觉惊讶地发出惊叫。
等我神情安定下来后捉住了癞虾蟆;我鞭打了几下子便将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弗知也⑷是知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乙】《诫子书》与《周公诫子》的对比阅读周公诫子》中心内容是___儿子伯禽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轻视人才。
而《诫子书》中心内容则是告诫子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修身养德,不贪淫荒漫,不冒险躁动,要有志向,有远大的目标,才能致远。
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经常被人们用作座右铭,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静寡欲,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诫子书》改写】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静谧的,以此来修身养性,节俭为要,以此来增进德行。
没有淡泊的心态,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没有宁静的环境,就不能有远大的前程。
研究需要静心,才华需要研究,没有研究就无法扩展才华,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
荒淫懒散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就无法控制情绪。
时间和年龄在不断流逝,意志和日子也在不断消逝,最终变得萎靡不振,与世隔绝,悲伤地守着贫穷的房屋,又有什么意义呢!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___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改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益处。
但有些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不尊重长者,轻视同辈。
这样做引起了别人的憎恨,就像对待仇敌一样,讨厌他们就像对待恶鸟一样。
这种用研究来损害自己的行为,不如不研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没有淡泊的心态,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进就无法控制情绪。
③人疾之如仇敌:别人憎恨他就像仇敌一般。
④恶之如鸱枭:厌恶他像对恶鸟一样。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房屋,到时候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⑶项.()为之强.()⑷徐.()喷以.()烟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B.以.虫蚁为兽扶苏以.数谏故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驱之.别院盖追先帝之.殊遇3.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答:(二)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⑵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⑷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⒉选出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A.无何..如拳如豆,遂不可见..,见宫殿数十所B.倏忽C.逾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楼渐低,可见其顶D.未几⒊翻译下列句子: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⒋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⒌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到为初生阶段;为发展阶段;是高潮阶段。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⑴与友期.行⑵去后乃.至⑶相委.而去⑷下车引.之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5.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四)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⑴天雨.墙坏():⑵而邻人之父.亦云():⑶暮而果大亡.其财():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译文:(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答: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答:(五)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此书为西汉淮南王编著。
成语“”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⑷此独以.跛之故()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参考答案:(一)1.⑴张开对着,向着⑵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⑶脖子同“僵”,僵硬⑷慢慢用 2.A 3.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4.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二)1.⑴经常⑵连绵不断⑶隐隐约约⑷通“才” 2.B3.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⑶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4.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5.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三)1.刘义庆2.⑴约定;⑵才;⑶丢下;⑷拉3.“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守信用、讲礼貌。
(四)1.⑴yù下雨⑵fǔ老人⑶wánɡ丢失2.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⑵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老人干的。
3.家富,且“天雨墙坏”。
4.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五)1.《淮南子·人间训》刘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寓言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宾客其父()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⒈《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北宋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⒉解释下列词语。
⑴当涂:⑵涉猎:⑶见往事..耳:⑷刮目:⒊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⒋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三)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⑴曳.屋许许声()⑵不能名.其一处也()⑶两股.战战()⑷几欲先走.()⒉翻译下列句子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⑵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⒊文章的末句写的是观众的反映,属于描写,以此来表现(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填空:本文选自《》,这部书相传是周朝所作,文中的孔子名,字,是我过时期国著名的、。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赴汤.蹈火及日中如探汤.B.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一儿以日.初出远日.积月累D.人不知.而不愠孰为汝多知.乎3.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答:(五)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⒈解释下列词语。
⑴犬.坐于前()⑵意.暇甚()⑶屠暴.起()⑷一狼洞.其中()⑸止.增笑耳()⒉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⑶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变诈几何哉?⒋从《狼》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答:参考答案:(一)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 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