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摘要: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是在矿山、隧道、地下工程等领域中应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由于软岩的力学性质较差,围岩的稳定性常常受到严重威胁,给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带来巨大挑战。

软岩巷道大变形支护问题一直是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也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

随着我国资源开采由浅部向深部转移,软岩支护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随着各种支护材料和方法的研发与改进,使得围岩控制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可靠,然而由于软岩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基于此,本文以实际案例为例对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神经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支护1.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该技术是指在深井、隧道或地下工程等软岩地质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和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1]。

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解决软岩巷道工程中的围岩问题至关重要。

深井软岩巷道的围岩通常具有较差的力学性质,容易产生变形、开裂、坍塌等不稳定现象,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采用了多种支护和加固措施来增强围岩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2]。

但是软岩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围岩控制工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技术手段。

2.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应用研究2.1背景介绍新安煤业位于深部中生代侏罗纪软岩煤系地层,岩石巷道的开挖后很快受到风化影响,特别是在遇水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膨胀和剧烈变形。

这导致新安煤矿在建井期间先期掘进的4000多米巷道几乎全部受到破坏。

长期以来,新安煤业一直受到软岩巷道大变形灾害的困扰,巷道出现严重的底臌、顶板下沉、巷帮鼓出等现象。

最严重的巷道顶板与底板直接闭合,顶底板移近量超过3000mm,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导致了矿井生产成本的急剧增加,每年巷道的维修成本超过5000万元。

近年来,新安煤业的领导非常重视深部软岩巷道的治理工作,组织了中国矿业大学等煤炭行业单位开展了钢管混凝土、恒阻大变形锚索、高强锚杆等支护工艺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持续的高地应力作用下,巷道仍然无法改变持续变形而需要不断翻修的局面。

深井软岩巷道顶板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深井软岩巷道顶板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图 1 岩 层 柱 状 图 60 m 5 0 m。 顶 板 锚 杆 配 合 K M T 3型 钢 带 进 行 支 护 ,钢 带 梁 长
40m 0 0 m;帮 部 采 用 M6 0钢 带 , 实 体 煤 帮 梁 长 30 mm,煤 20 柱 帮 为 20 m 4 0 m。 钢 筋 网 用 5 5 n 钢 筋 焊 接 ,宽 度 应 在 .I l n
岩石 名称 层厚/ m 桂状 岩性描述 2 ~6 : 0 — 灰色 .中厚层状 ,成分石英 ,长石、 . . 0 5 = 0 细泥岩 4 次圆状 ,分选较蔫 ,钙 质胶结 ,具 O 交锚层理 见少量植物 叶部化石 砂质泥岩 5 3 \ ... / . . 深灰色 以块状 为主 18 s 中粒砂 岩 0 5 2 \ 一 一 ・ 灰 白色 .中厚层状成分为石英 ,分 . —. 6 5 … J
21 0 1年第 9期

炭 工

深 井 软 岩 巷 道 顶 板 围 岩 稳 定 性 控 制 技 术
谷 满 ,姜 光
( .中平 能 化 集 团平 煤 股 份 六 矿 ,河 南 平 顶 山 1
2 中 国矿 业 大 学 矿 业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4 70 ; 6 0 0
丁 一 27 一 2 10工 作 面 运 输 平 巷 位 于 六 矿 丁 一 采 区 ( 水 二
1 —3 0 6
21 0
黑色 ,块状半壳 .裂隙面充填有
泥岩
平) 中下 部 ,机巷长 6 0 5 m,工作 面标 高 为 一5 5~一5 9 9 4 m,
地 面 高 程 为 20 6 m,方 位 角 为 3 9 ,煤 层 平 均 倾 角 为 1。 3。 0, 走 向 N ,倾 向 N W E。煤 层 平 均 厚 度 为 3 8 . m,煤 质 松 软 , 中 部 含 02~ . m 泥 岩 夹 层 。 围 岩 以 泥 岩 、粉 砂 岩 为 主 ,多 . 08

软破岩体围岩破坏机理和巷道稳定性研究

软破岩体围岩破坏机理和巷道稳定性研究

张矿 系成 矿 母 岩 闪长 岩浆 侵 入 奥 陶系 灰 岩所 形 成 的高温 热液矽 卡岩 型磁 铁矿 床 , 体赋 存主要 矿 受闪长 岩与 大理 岩接触 带 的构造 控制 , 即矿 体 主要 赋存于 闪长 岩与 大理岩 的接触带 中 。 地壳 升降 过 在 程 中, 上部灰 岩被 浸蚀 为继 后沉积 的 巨厚红 板岩所 取 代 , 矿体 围岩产 生 较 强烈 的热变 质 、 卡 岩化 且 矽
矿 体形态 变化 较大 , 受成 矿断 裂带 影响 , 节理 、 裂 隙较 为发育 , 体性较 差 。上盘 围岩 为第 三系粘 整 土 质粉 砂 岩 ( 称 红 板 岩 , 1 2 , 盘 围 岩 主 俗 厂一 ~ ) 下 要为 闪 长岩 ( 厂一8 1 ) 矽 卡岩 ( ~ 2、 厂一4 6 , 卡 ~ )矽 岩 直接 与矿体 接触 , 2 矿 体 中夹石 主要 为 厚 ~5m, 大理 岩 ( 厂=5 ) 主要 集 中在 上盘 部位 , 般厚 5 ~8 , 一
理的支护形式 , 以及 保 证 支 护 效 果 的技 术 管 理措 施 。
关键词 : 软破 岩体 ; 回采率 ; 围岩变形机 理; 稳定性 ; 技术管理措施
中 图 分 类 号 : D3 3 T 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I 概

① 巷道 垮 冒 ;
② 中深 孑 施 工 ; L ③ 爆破 因素 。 就 以 上三 个 原 因来 分 析 , 、 中有 一 部 分也 ② ③ 是 由巷道 垮 冒间接 影 响所 致 。 因此 本文 重点 探讨 如 何维 护巷 道 的稳 定 性 , 讨合 理 的支护 型式 和如何 探 更好 的控 制采 场地 压 。
文章编号 :0 3 9 32 0 )2 O8 一O 1 O —5 2 (0 2 0 - 0 3 2

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③ 增加围岩强度可以显著减小巷道围岩的位移
综合考虑可靠性、经济性和使用方便。
三、用工字钢、U型钢、废钢轨等各种钢材加工的支架)
锚杆及其与其他形式组合的联合支护(包括锚梁、锚网、锚喷,锚注等)
① 1945~1950年,机械式锚杆研究与应用;
(四)、巷道支护理论学说
悬吊理论 锚 杆 传统学说 组合梁理论 组合拱理论 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刚性梁理论 近代学说 锚固平衡拱理论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护 理 论
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二、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一)、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分类指标
对于煤层巷道而言,采动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本区段的采动影响 和相邻区段的残余采动影响。
① 本区段的采动影响:指因本
区段工作面回采引起的超前支 承压力的影响。在工作面的正 常推进过程中,由于采煤工作 面的大面积回采,工作面前方 煤体上形成了很大的超前支承 压力作用,这个超前支承压力 的影响是煤层巷道在整个服务 期间内围岩变形和破坏的主要 原因。
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示意图
二、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一)、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分类指标确定
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与工作面老顶运动状态密切相关,井下实测资料 表明,直接顶厚度与采高的比值 N可以反映老顶的来压强度,即在同样的 老顶条件下,N值越大,老顶来压强度越小;反之,老顶来压强度就越大。 因此,可以利用N来反映本区段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
⑥ 1990~2000年,以螺纹钢锚杆为代表的锚杆加之长锚索得到了广泛应用;
⑦ 2000~至今,以高强、高预应力锚杆及锚索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筋(或型钢)混凝土支架 少量的不支护巷道
三、巷道支护机理

强风化软岩巷道支护及其稳定性阐述

强风化软岩巷道支护及其稳定性阐述

强风化软岩巷道支护及其稳定性阐述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煤矿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软岩巷道中,受强风化软岩的影响,巷道支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巷道壁面、顶板的高强度软岩破碎和崩落、顶板支护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确保软岩巷道的安全运营,对强风化软岩巷道支护及其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软岩巷道的支护效果和保障矿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风化软岩的特点1. 巷道岩体的强风化性强风化软岩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因受气候、水文、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岩体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氧化、水合等变化,造成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岩体强度急剧降低,岩石变得非常脆弱和易于崩落。

强风化软岩通常表现为出现岩体表面的粉化、剥离和脆化等现象,具有高度的变形性和破碎性,对巷道支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强风化软岩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质晶格结构和孔隙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得岩石的孔隙度增大,孔隙结构变得复杂,导致软岩岩体的渗透性增强。

这种多孔性的特点使得巷道岩体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很容易发生岩屑的剥离和岩体的物理分离。

强风化软岩岩体的变形性较强,受到地下水、巷道开挖和采煤震动等因素的影响,岩体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由于软岩岩体的变形性强,巷道的支护结构往往需要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以保证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强风化软岩巷道支护的技术措施1. 预处理措施对于强风化软岩巷道,在进行支护设计之前,需要对巷道岩体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巷道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岩体的崩落和塌方风险。

预处理措施包括注浆加固、槽孔锚杆支护、预应力锚杆支护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巷道岩体的整体强度,减少岩体的破碎和崩落。

2. 结构支护措施在软岩巷道的支护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软岩岩体易崩落、易变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支护措施对于保障巷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根据巷道的实际工程条件,可以选择喷锚网支护、锚杆网支护、悬梁锚杆网支护、悬吊锚杆网支护等结构支护形式,以确保巷道的整体稳定性。

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
围岩与锚杆相对位移示意图
单根锚杆的锚固作用机理
三、巷道支护机理
根据以上基本方程,分别考虑有托盘锚杆和无托盘锚杆与围岩相
互作用的边界条件,利用MATHCAD软件解出锚杆表面的剪应力及锚
杆的轴向正应力分布: ① 无托盘锚杆轴向力学作用分析
无托盘锚杆表面剪应力分布
无托盘锚杆轴向正应力分布
单根锚杆的锚固作用机理
单根锚杆的锚固作用机理
(1) 锚杆轴向力学作用理论分析
三、巷道支护机理
为研究单根锚杆的轴向力学作用,从 锚杆中取出一个单元体来研究,根据单元 体的平衡条件:
锚杆本身的平衡条件:
锚杆结构及单元体受力分析示意图
对于以砂浆、速凝水泥或树脂作为锚固
剂的胶结式锚杆,粘结剪应力同锚杆杆 体与围岩之间的相对位移成正比 :
② 有托盘锚杆轴向力学作用分析
三、巷道支护机理
锚杆表面预剪应力分布
锚杆轴向预应力分布
群锚系统的锚固作用机理
三、巷道支护机理
群体锚杆的支护作用不只是单根锚杆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一个 整体支护结构的作用。影响群体锚杆支护作用的一个最根本的客观因素是 巷道的围岩状态,在不同的巷道围岩状态下,锚杆支护具有不同的作用机 理。因此,分析群锚系统的锚固作用机理时应考虑与巷道的围岩状态相结 合,即研究在不同的围岩条件下,群锚系统是如何与围岩共同组成一个锚 固结构的,以及锚固结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稳定并且对其外围岩体发挥承 载作用的。 此外,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井下的实践均表明,护表构件以及预应力 是影响群体锚杆支护效果的两大关键因素,对于充分发挥群体锚杆支护系 统的主动、及时支护能力,提高巷道的支护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 此分析群体锚杆支护系统的护表构件效应以及预应力效应将是进一步研究 支护系统形成的锚固结构效应的一个前提,对于深入理解群体锚杆支护系 统的锚固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技术。

首先,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水文和采矿排放等,以及对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影响。

其次,介绍了应用于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巷道增强、支护技术、加固技术、稳定技术、防治技术等,并举例说明了每种技术的应用。

最后,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提出了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原则。

关键词: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地质因素;稳定控制技术;稳定控制原则正文:1.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地质因素在开采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时,地质因素是影响巷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地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水文和采矿排放等。

其中,岩性是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其内部微观结构对巷道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构造因素指的是岩体的构造特征,如断层、褶皱、翘曲等,构造会影响巷道的稳定状态。

水文因素是指地下水的流量和流向,水文因素会导致岩体的浸润和潮湿。

采矿排放包括巷道排气和卸荷,这些会对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2. 应用于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技术为了保证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性,应当应用适当的稳定控制技术。

常见的稳定控制技术包括巷道增强技术、支护技术、加固技术、稳定技术、防治技术等。

巷道增强技术是指通过增加地表巷道的力学强度,使其更加稳定,常见的巷道增强技术有连续墙、不连续墙、夹层墙等。

支护技术是指把支护构件安装在巷道里,以防止岩石出现裂缝,提高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强度。

常见的支护技术有单搭锚、支护网、支护垫等。

加固技术是指对巷道墙体进行加固,以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质,加固技术有夹层注浆、初始张力注浆等。

稳定技术是指控制岩体的稳定状态,以防止岩体塌陷,稳定技术有稳固施工、局部增强施工等。

防治技术是指预防和化解巷道塌陷的技术,防治技术有岩爆、岩护、安全监测等。

3. 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原则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稳定控制原则是根据巷道地质及巷道结构特点,结合围岩强度及稳定性的评价,合理选择稳定控制技术,以保证深部极复杂软岩巷道的安全及稳定性。

动压作用下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

动压作用下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

蔗 科技
21年 期 0 第6 0
动 压 作 用 下软 岩巷 道 支 护技 术研 究及 应 用 实 践
陈艳梅
( 徐州矿务 集团张双楼煤矿 , 江苏 沛县 211) 26 6

要 针 对煤矿深部水平软岩巷道围岩力学性质及膨胀特征, 通过现场测试对巷道稳定性 的力学效应、 受采 动影响时围岩的应力变化进行
配合单体支 柱 向工作 面一端顺 序架 设走 向棚 支护 顶 板。待煤机 以上超前棚施 工结束后 , 煤机 继续 向下 运 行, 直至按上述方法施工至 5 5架处。工作面正常施工
超前棚后 , 再向前施工一峒。第二次施工时 , 先在煤壁 侧掏一腿窝 , 宽度距运输机铲煤 板不小于 10m 采 4 0 m, 用一根 ( 0 60 m半 圆木配合 3 1m单体 支柱 , } 0X 0 r 2 1 a .5 在第一次施 工的走 向棚梁 两边打一 临时带 帽点柱 , 替 掉原棚梁及支柱 , 采用 l# 字钢配合 D 15单体支 15 2 W3 . 柱在第一峒支 护处套设一 棚 , 支柱支设在 煤壁侧梁 端
3 软岩 巷道底 鼓
帮组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系统。支承压力通过两 帮传递 给底板 , 两帮岩体在 向巷 道 内移 动的同时挤 压破碎底
板岩层 , 引起破碎岩体 之间 的滑移 、 胀 , 而引起强 剪 从 烈底鼓 , 同时加剧两帮的破坏。顶板软弱下 沉 , 帮向 两 巷道 内移动 ; 帮软 弱 , 以承受 顶板 传递 的支 承压 两 难 力, 导致顶板下沉 , 两帮向巷道 内移动 。顶板与底板 的 相互作用通过 两帮传递 , 当顶板为软弱岩层 , 帮产生 两
张双楼煤矿巷道 中, 大多数 的巷道受到 采动影 绝 响, 尤其随着开采深度 的不断增 加 , 动压 的影响下 , 在 巷道强烈底鼓 变形 , 围岩难 以控制 。因此 , 开展软岩动 压巷道 的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研究顾士亮(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 针对张双楼煤矿西大巷围岩力学性质,主要是膨胀性泥岩在浅部遇水破碎、扩容的特征、深部膨胀特征,通过现场测试、建立力学模型、数值计算,对西大巷稳定性的力学效应、受采动影响时围岩塑性区及破碎区宽度及变形与采动支承应力的关系分析,分析在采动支承应力作用下的软岩巷道,其围岩破碎区、塑性区的范围,巷道变形与破碎围岩塑性区范围、峰后强度、支护的关系,研究动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机理、软岩巷道围岩流动规律,提出了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的“内、外结构”稳定性原理。

针对西大巷围岩地质条件,依据研究的成果,寻求巷道稳定控制技术,并通过工业性试验检验,使得西大巷由研究试验前的强烈变形到研究后的基本稳定。

[关键词] 软岩;巷道;稳定性;控制[中图分类号] T D2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26083(2004)01200152030 引 言在煤矿巷道中,70%~80%的巷道受到采动影响,到深部后表现明显的软岩特性,巷道强烈底鼓、围岩难以控制,动压影响的软岩巷道的维护状况已成为制约煤矿集约化生产的瓶颈。

与一般软岩巷道相比,动压软岩巷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巷道的围岩性质、动压的影响。

对这类巷道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张双楼煤矿西大巷围岩力学性质分析,探讨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

1 巷道围岩岩性及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1)围岩工程力学性质。

岩石强度试验表明,砂质泥岩、泥岩、海相泥岩强度较小,单轴抗压强度一般20~40MPa,部分低于20MPa。

海相泥岩最大膨胀率1718%,最大膨胀力012MPa,砂质泥岩最大膨胀率2818%,最大膨胀力0131MPa。

(2)西大巷变形的主要原因。

岩石的工程力学性质差;受到7煤和9煤叠加采动支承压力作用;原支护形式不合理,难以抗拒围岩012~0131 MPa的膨胀力。

2 软岩巷道围岩受力变形分析峰值强度前的变形为线弹性变形;在岩体破坏前,不发生体积应变,但在峰值后出现塑性剪胀扩容和应变软化现象,在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的塑性扩容系数一致;曲线简化为弹性变形区(虎克定律)、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摩尔2库仑准则),对应巷道围岩变形的弹性区、塑性区和破碎区。

3 动压作用下的软岩巷道围岩受力变形动压对软岩巷道变形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塑性区岩体的蠕变。

蠕变速度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不同应力水平下峰后蠕变试验如图1所示。

(a)加载 (b)峰后蠕变 (c)峰后蠕变 (d)峰后蠕变图1 不同应力水平下峰后蠕变曲线51 2004年第1期 能源技术与管理 在稳压期间,第一阶段的轴向应力差31MPa ,第二阶段33MPa ,最大主应力提高了2MPa 。

在σ1=41MPa 的应力水平下,峰后岩石呈现稳态等速蠕变特征,自稳时间长。

在此应力水平上,增加轴向应力5%,提高到σ1=43MPa ,峰后蠕变应变却增加了130%,蠕变速率也随之增大,这表明岩石在峰后蠕变过程中,应力的微小变化将会使变形急剧增加。

因此,在软岩巷道受到动压影响时,由于高应力的作用,原处于稳态等速蠕变的围岩蠕变速度突然增大,巷道围岩变形量迅速增大。

岩体峰后蠕变对轴向压力非常敏感,软岩巷道一旦受到几倍原岩应力的采动支承应力作用,围岩在短时间内,即由稳定蠕变发展成不稳定蠕变,围岩变形速度迅速增加,同时,由于峰后岩体变形的结构性效应,围岩变形量显著增大,导致巷道失稳。

4 动压软岩巷道底鼓在采动支承压力作用下,巷道底板岩层将在拉伸应变的作用下产生离层,离层后的底板岩层抗弯刚度大大降低,容易被压曲和破坏。

软岩巷道围岩较松软,尤其受到水的侵蚀后,体积膨胀,岩体泊松比增大。

因此在动压作用下,巷道底板岩层中水平应力较大,称之为“次生水平应力”。

次生水平应力对已离层的底板岩层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位移加载过程,不但使破碎底板岩石产生较大的结构效应,而且使相对完整的底板岩层产生压曲。

软岩巷道围岩流动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巷道围岩位移矢量图2中A 区的岩石向上流动,流动速度最大,底板B 区沿近水平方向向巷道中心流动,以补充A 区鼓出的岩石,该区岩石流动速度较慢;C 区岩石在巷帮高应力作用下,向下流动,补充B 区;D 区岩石的位移方向向下,不参与底鼓。

强烈底鼓的软岩巷道,底鼓的岩石不仅来自底板,也来自两帮深部的岩石,底鼓与两帮移近往往同时发生,相互影响。

5 数值分析511 数值模型模拟范围为长×高=100m ×105m ,网格为124mm ×87mm ,共10788个单元,模型采用应力边界条件,模型的上表面施加均匀的垂直压应力10MPa ,模型两侧施加随深度变化的水平压应力,模型下表面垂直位移固定,左右两侧的水平位移固定,如图3所示。

图3 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模拟发现,无采动影响西大巷围岩塑性区比一般岩石巷道大得多,顶底板塑性区比两帮塑性区大,底板塑性区最大;当西大巷受到7煤与9煤采动支承压力叠加作用时,围岩塑性区显著增大,底板塑性区宽度达到8m ,两帮和顶板塑性区宽度达到6m 。

5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两次动压叠加作用的软岩巷道围岩变形量大于两次动压分别作用的巷道围岩变形量总和;(2)西大巷变形以底鼓为主,当7煤和9煤受采动支承压力叠加作用时,底鼓量是顶板下沉量的211倍,是两帮变形量的213倍,因此,控制底鼓是西大巷围岩稳定的关键所在;(3)底板鼓出的岩石不仅来自底板深部,两帮深部的岩石也参与底鼓,因此,控制底鼓必须控制两帮岩石的流动。

6 动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1)软岩巷道支护围岩控制原理。

一是通过注浆或锚杆提高围岩自身的强度;二是利用锚索充分调动深部外结构围岩的强度;三是提高内结构的支护强度,阻止围岩蠕变。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深井巷道围61顾士亮 软岩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2004年第1期岩控制的“内、外结构”稳定性原理,“内结构”是指锚固体、注浆体及支架等巷道支护结构,承受松动破碎围岩的变形压力;“外结构”指巷道松动圈以外的完整岩体结构,承受上覆岩体的压力。

(2)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系统原则。

顶底板和两帮构成巷道承载结构,顶板、底板和两帮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

支承压力通过两帮传递给底板,两帮岩体在向巷道内移动的同时挤压破碎底板岩层,引起破碎岩体之间的滑移、剪胀,从而引起强烈底鼓,同时加剧两帮的破坏。

顶板软弱下沉,两帮向巷道内移动;两帮软弱,难以承受顶板传递的支承压力,导致顶板下沉,两帮向巷道内移动。

顶板与底板的相互作用通过两帮传递,当顶板为软弱岩层,两帮产生向巷道内位移,底板岩层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向巷道内移动,加剧底鼓;当底板岩层为软弱岩层时,受支承压力作用而下沉,导致顶板下沉甚至离层,影响顶板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加剧底鼓。

(3)顶板卸压控制围岩变形效果。

9煤与西大巷的垂直距离为20m,在9煤中开掘卸压巷,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卸压区中心线与西大巷中心线的距离与卸压效果的关系:当卸压区中心线在西大巷中心线右侧5m时,对右帮卸压效果明显,对其它部位卸压效果不明显,松动区应位于倾向上方。

随松动区中心线距离增大,底鼓量逐渐减小,当卸压区中心线在西大巷中心线左侧2m时,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为受7煤、9煤煤柱叠加影响时的44%,其中底鼓量为43%,有效控制了底鼓。

(4)底板卸压控制围岩变形效果。

在西大巷底板开凿卸压巷,对控制围岩变形也有一定的效果,顶板下沉量在0134~0136m,底鼓量为0144~0155m,左帮变形量012~0124m,右帮变形量012~0122m。

不同的支护方式对控制围岩变形有不同的效果,网壳、高强锚杆均有较好的让压性能和较高的支护强度,再加上注浆可提高破碎围岩的承载能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网壳、高强锚杆加注浆可较好的控制动压软岩巷道变形。

从顶、底板卸压并结合不同的支护方式综合分析显示,9煤及底板卸压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9煤卸压效果优于底板卸压。

7 工程实践张双楼矿西大巷修复支护可供选择方案:网壳锚喷加注浆支护;网壳锚喷、注浆支护加煤层卸压;网壳锚喷、注浆支护加底板卸压。

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现场施工难度,西大巷修复时采用网壳锚喷加注浆的综合支护技术。

(1)网壳锚喷支护技术的特点。

①混凝土被许多小跨度双曲钢筋网壳分片包围,钢筋的弯曲变形被混凝土所削弱,混凝土所受的拉剪内力被网壳所削弱,两者相互加强,可大幅度提高支护体的承载能力;②支架构件接头处的可缩垫板使支护体具有一定的可缩性。

所以网壳配钢筋喷层也能承受较大的变形压力。

采用锚杆把网壳分段与围岩锚在一起,削弱网壳的不均匀变形,则网壳喷层的承载能力可进一步提高。

(2)采用高强度螺纹钢锚杆支护,排距900mm、间距800mm,布置一根45°倾角的底角锚杆。

(3)注浆加固。

采用高水速凝材料注浆,水灰比115∶1,注浆孔排距2m、间距118m、深度为415m,注浆压力1~2MPa。

(4)支护效果。

由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分析,4个测站的两帮移近量均大于顶底板移近量,顶底板移近量中顶板下沉量占1/3左右,底鼓量占2/3左右。

变形速度在锚杆安装后5d内最大,其中两帮变形速度达到313mm/d,顶底板变形速度达到214mm/d,以后则逐步减小,到第45d左右,变形趋于稳定,变形速度在012mm/d以下,因此,喷射混凝土支护确定在安装锚杆以后的第40~45d 进行。

与修复前相比,巷道围岩变形量下降了80%以上,巷道稳定性得到了较好的维护。

从巷道不同部位的锚杆受力分析来看,底角锚杆的轴力最大,达118kN,顶板锚杆的轴力最小,为95kN,两帮次之;在锚杆安装后3~5d内,轴力迅速上升,随后缓慢上升,约30d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便趋于稳定。

8 主要结论(1)软岩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

①岩石的工程力学性质差;②原支护形式为被动式支护、支护阻力小,难以抵抗围岩012~0131MPa的膨胀力;③随着围岩应力增大,软岩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区和残余变形区宽度增加,在应力增大的初期,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后期,围岩应变软化区宽度增长速度下降,而残余变形区宽度增长速度相对提高,因此,动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下转第38页)712004年第1期 能源技术与管理l ss=∑S2-(∑S)2/n=34.31-19.98= 14.33计算a、b值,即:b=l sw/l ww=(-1586)/190092=-0.008a=S-bW=1.154-(-0.008)(-226)=-0.65于是得到回归方程:S=-0.65-0.008W式中S为原煤全硫;W为自然电位值。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总离差平方和S总=l ss=1433回归平方和S回=b2l ww=12.17相关系数r2=S回/S总=0.849 r=0.92给定显著水平a=0.05,自由度n=15-2 =13查相关系数表得临界值r0.05(13)=0.514由于r=0.92>r0.05(13)=0.514所以该回归方程比较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