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深井大断面软岩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应用

深井大断面软岩硐室群围岩控制技术应用谢军峰;王传奇【摘要】车集煤矿主采的28采区工作面采深均超过800 m,采区泵房埋深约1 050 m.采区排水硐室属于三维立体交叉硐室群结构,密集的巷道布置必然使得应力集中严重,要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对支护提出较高要求.在深井软岩高水平应力围岩条件下巷道顶帮均采用长锚索加长锚杆,通过高强让压锚索支护技术、充分调动围岩的自稳能力,在顶板、两帮形成了稳定的锚固承载结构,有效抑制围岩初期变形,同时实行分阶段支让协同控制技术,采用不同性能的单一支护的组合结构,保证了围岩的稳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深井软岩;大断面硐室群;围岩控制【作者】谢军峰;王传奇【作者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46;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54车集煤矿28采区位于26采区下部,二2煤层底板标高在-810~-1 060 m范围内,在11—15勘探线之间,西部浅部以F5正断层为界,深井以DF024和DF025正断层为界,东部以DF082断层煤柱为界,上部与26采区为邻,下部至井田边界。
28采区泵房埋深约1 050 m,矿区深井软岩软化临界深度约710 m,泵房硐室掘进断面30.9 m2,净断面25.8 m2,开挖体积1 467.8 m3,属深井大断面软岩硐室。
28采区地质柱状如图1所示。
密集大断面硐室出现失稳破坏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力集中程度高。
泵房硐室的规格和尺寸随排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吸水井及配水巷的布置使泵房成为立体巷道密集区域,容易造成巷道围岩应力集中,从而产生破坏[1-2]。
(2)硐室围岩稳定性差。
受泵房硐室空间限制,硐室、巷道之间岩柱尺寸不能过大,各巷道与硐室的支护强度有所区别,支护强度低的巷道易出现破坏,进而影响泵房硐室的稳定性。
深井马头门软弱围岩控制技术

1工程概况潘一东矿井副井马头门东西长74m,其中东马头门24m,西马头门50m,马头门结构复杂,内含信号硐室等12个硐室,马头门设计为直墙半圆拱形,主要位于花斑泥岩中,墙1m以下为砂质泥岩,马头门上下段井筒处于花斑泥岩、砂质泥岩中。
马头门共设计6个断面,最大掘进断面97.2m2,最小掘进断面59.5m2;净断面最大为宽×高=7.6m×9.5m,最小为宽×高= 7.6m×5.41m。
支护形式采用锚网索喷+钢筋混凝土支护。
2马头门支护结构和围岩控制技术由于马头门及其上下段井筒均处于花斑泥岩、砂质泥岩软岩中,根据马头门施工特点和施工工艺,马头门支护和围岩控制技术采取抗放结合,以主动强力支护为主的技术路线,通过优化工程支护结构,有步骤分次实施针对性支护和围岩控制。
2.1井筒地面预注浆在地面预注浆施工时,明确马头门段为重点注浆段,采用标号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液浆,水灰比0.75:1。
注浆时采用增大注浆压力,多次轮注措施,确保岩体裂隙充填浆液密实。
2.2优化马头门上下段井筒支护结构副井马头门上下段井筒段井壁设计优化为锚网喷+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锚杆为Φ22mm、长2500mm的高预应力锚杆,间排距800mm×800mm,喷射混凝土厚度70mm,强度C20;钢筋环筋Φ25mm,竖筋Φ22mm,壁厚850mm;拱顶、摇台窝下部各增设2道暗圈梁,南、北侧井筒与马头门相贯处壁各增设深井马头门软弱围岩控制技术Deep Well Horsehead Ingate Weak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Technology孔翔(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安徽淮南232001)KONG Xiang(HuaiNanMiningIndustryGroupPanYi Mine,Huai’nan232001,China)【摘要】论文以潘一东井副井马头门软弱围岩控制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深井大断面马头门工程的支护结构优化及围岩控制技术。
深部极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

3.1 巷道矿压观测3.1.1 巷道表面位移测站的布置根据该煤矿的具体情况,布置4个测站,具体如图2所示,在两顺槽内距离切眼30m 处布置第一个测站,60m 处布置第二个测站,100m 处布置第三个测站,200m 处布置第四个测站,每个测站布置1个测面。
3.1.2 表面位移测点布置及安设在每个测面的顶、底板和两帮的中部各布置1个测点。
采用“十字布点法”进行布置测点,每个测面中测点的设置如图3所示。
1 1316回采巷道围岩概况某煤矿1316回采巷道埋深在600~750m 之间,位于某向斜的轴部附近,残余构造应力有一定的影响;而岩石强度特低,且泥砂化现象比较严重,属于极软岩层。
且受高垂直和水平方向应力影响,对于围岩变形的控制极其困难,为国内外罕见。
2 极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策略我们在分析目前回采巷道围岩的各种控制,总结该煤矿现有的各种支护基础上,提出了高强全锚索支护控制顶板、两帮及底角锚杆支护的非均匀围岩控制策略。
回采巷道布置的锚杆、锚索支护如下图1。
(1)高强全锚索顶板支护每排7根支护的锚索(规格为2φs18.9),间排距800mm×800mm ;再采用2根锚索(规格为2φs18.9)加强进行补强,间距1600mm,排距2400mm。
(2)两帮及底角锚杆支护两帮各采用锚杆d=22mm,l=2500mm 的高强左旋无纵筋等强螺纹钢锚杆2根,间排距800mm×800mm。
两底角各距两帮300mm、倾角30°打底锚杆。
从两帮底角距底板200mm、倾角20°打角锚杆,必要时在巷道底板中部辅以卸压切缝。
图1 回采巷道锚杆、锚索支护布置图3 回采巷道矿压实测内容及观测方法通过在巷道表面布设测站,观测巷道顶板下沉量、底鼓量、两帮的收敛量;通过向巷道周围岩体安装多点位移计观测深部围岩位移量;通过钻孔窥视仪器,观测巷道围岩破碎情况。
深部极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徐建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1)摘要:本文通过对某煤矿深部极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情况,提出了两帮适当强度支护、底角高强锚杆支护控制底鼓、高强全锚索支护控制顶板的非均匀围岩控制策略,实际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发展及展望

3、实验实施: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设计并进行现场试验,对大断面巷道围 岩进行加固控制,记录围岩变形量和应力分布数据,验证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参考内容三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周围岩层的压力逐渐增大, 容易导致巷道变形、破裂等问题,给煤矿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煤矿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 过一系列先进的支护方法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巷道围岩的改性和卸压,提高围岩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望未来
未来,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创新:加强围岩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引入新的物理模型和计算方 法,提高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同时,结合先进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对围岩 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研究。
2、技术应用: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研发更为高效和可靠的围岩控制技术和 装备。例如,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支护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优化,开 发新型化学注浆材料以提高注浆效果和安全性。
2、更高的生产效率:该技术通过多种支护方法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延长 巷道的使用寿命,提高煤炭开采效率。
3、更低的成本:该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支护材料的消耗和维修成本,提高 煤矿生产的整体效益。
4、更加灵活的应用:该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矿井条件和开采需求,采取不 同的支护方法和控制系统,以实现最优的支护效果。
3、市场前景:通过推广先进的围岩控制技术,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 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随着绿 色开采和智能开采的不断发展,围岩控制技术将在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矿井向深部延伸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深部开 采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应力环境和高风险的地质条件,给巷道围岩控制带来巨大 挑战。因此,深入了解深部煤矿应力分布特征和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矿井 安全性和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李智峰(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摘要矿井开采进入深部以后,原有的支护方式及支护强度已很难适应深井煤巷的变形特征,巷道围岩变形根本无法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该文通过对深井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锚杆为主的联合支护技术,实现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长期稳定,也为该类巷道推行锚杆联合支护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深井软岩锚喷支护中图分类号TD3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2-27作者简介:李智峰(1972-),男,辽宁彰武人,中级职称,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本科。
现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煤矿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与范围显著增加,巷道布置出现了以下发展方向:(1)在巷道层位方面,永久性巷道从岩巷向煤巷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缩短建井周期;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回采巷道从岩石项板煤巷向煤层项板巷道和全煤巷道发展。
(2)在巷道断面形状与大小方面,拱形断面向矩形断面发展,以提高掘进速度与断面利用率,回采巷道有利于采煤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小断面向大断面发展,以满足大型采掘设备与高开采强度的要求。
(3)在回采巷道数量方面,单巷布置向多巷发展,以满足高瓦斯矿井及大型矿井运输、通风的要求。
(4)从巷道赋存条件方面,埋深从浅部向深部发展,简单地质条件向复杂地质条件发展,特别是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问题,增加了巷道支护难度,对支护技术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1-3]。
因此,本文从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针对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巷道支护方式和技术参数,通过现场工业试验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1深井软岩巷道破坏机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也随之增加,由于围岩强度小,巷道围岩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塑性变形临界或强度极限,要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必须由深部岩石来承载巷道动压,当一个平衡点被破坏,就要求有一个新的平衡点来支持,这样必然造成巷道围岩松动圈增大,由浅入深,因而巷道收敛变形量急剧增加,稳定性差,给巷道稳定性控制带来困难。
软岩巷道支护围岩控制技术

( . o i a t n C a Mie S I i i n ry o h . F y n , n e 2 6 5 1 K uZ E s r o l n , D C X n eg . d e jE C , ua gA h i 3 13
20 , ( 0 81 3 8 )
参 考文 献 [】 李辰龙 . “ 1 三软 ”厚 煤层 大采 高 高产 高效综合技 术 【 . 徽科技 ,0 71 J安 1 l 2 0 ,2
作者 简介 曹伟 巍 (9 7 ) 男 , 徽 阜 南人 , 理 工程 师 , 18一 , 安 助 20 毕 业 于 昆明理 工 大 学采矿 工程 专 业 ,现在 口 06年 孜 东矿从 事技 术管 理 工作 。 ( 收稿 1期 :0 0 1- 袁 赵 高产 高 效综 采设 备 配套 技 术 的应 用与推 广[ .煤,0 81 () J 】 2 0 ,78 [ 贾维 志,徐伟 . 3 】 大倾 角 大采 高综 采工作 面 高产 高 效 实践 『1 安 徽 建 筑 工业 学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
Ke c v  ̄ tc n lg r ul c a ie nn c t ih o t u n ih yr o e e e h o o yf lme h nz d miig f ewi hg u p t d hg o f a h a e f in ya i u n a n fce c t uZh a g Co I i L Mie
2 巷 道 变 形 特 点 及 原 因分 析
21 变形 破坏 特点 .
根据 榆树 井矿 区水 文 程地质 条件 , _ T 二 侏罗 系地 层 垂 直应 力为 8 ~ .5 a . 8 MP ,第 一 应力 为 水 平 应 力 , 2 2 大
深井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

深井开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摘要】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岩体承受的地应力不断升高,深部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较浅部存在差异,浅部巷道的围岩控制理论很难适用在深井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深井巷道。
结合深井巷道围岩的特点,对巷道围岩的变性特征及围岩支护加固技术进行论述,提出了改善围岩受力状态、加强关键部位支护、联合支护的巷道围岩控制方法。
【关键词】深井开采;高地应力;巷道围岩控制;支护加固;联合支护绪论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约70%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张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的开采活动,使得浅部煤炭资源日益匮乏,进入深部开采的矿井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埋深大于1000m 的煤炭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50%以上。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应力不断增大,煤岩体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导致了深井开采巷道围岩变形严重,收敛变形速度快,巷道的稳定性差,难于维护。
进入深部开采环境后,巷道受到高地应力、构造应力、高围压、高孔隙水压作用,巷道围岩赋存环境与浅部开采条件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巷道围岩在强度和变形性质上与浅部有着明显的差别。
因此,对深部开采巷道开挖后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对其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1 深部巷道矿压显现的特点(1)巷道围岩应力普遍超过巷道围岩强度,特别是在煤层巷道和软岩巷道中,无论是大巷还是采准巷道,矿压显现都比较强烈。
随着采深的增加,巷道围岩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巷道矿压显现的影响程度随之增大;(2)巷道变形持续时间长,在巷道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在采动应力的作用下巷道围岩剧烈变形,难以维护,且当应力运移趋于平缓时,巷道围岩的流变仍在不断继续;(3)深部巷道压力具有来压迅猛,围岩变形和压力大,且巷道四周同时来压,以及底板臌起强烈等特点。
随采深加大,巷道底板更易于臌起,而且底臌量在顶底板移近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 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现象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强度的增大,开采深度越来越大,矿山井巷道工程及开采作业环境的地应力和构造应力趋于复杂。
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主副暗斜井(810~1150m ) 顶锚杆:20MnSi全螺纹锚杆,φ22L2400,,间
排距700×600㎜; 帮锚杆:20MnSi全螺纹锚杆,φ18L2100,,间
排距650×600㎜; 顶锚索:φ15.24L5000,间排距2×1.8m; 帮锚索:φ15.24L6500,间排距:1.2×2.3m; 支护效果:两帮变形量较大,达到350㎜,顶板
多种锚杆支护理论 高强度锚杆与锚索支护技术的认可与应用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快速原位测试系统 动态性、系统性、信息性的锚杆支护设计方法的
普遍认可与应用 高强度、高刚度树脂锚杆支护系统 性能优良的单体风动和液压锚杆钻机、手持式锚
杆钻机 综掘机配单体锚杆钻机的煤巷快速施工工艺 锚杆支护施工质量检测和矿压监测成套仪器。 锚注技术
2B20 -971.6
65 -969.9
-940
63 -955.2
69
-1000
-1000 -1020
巷道 断层
地应力
区域
-980泵房及联络巷 主副暗斜井
垂直应力 (MPa)
26.38
26.3-31.25
水平应力 (MPa)
29 28.9~34.4
2#煤及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
层位 老顶
直接顶
岩性 中砂岩 粉砂岩 粉细砂岩互 层 铝土质粉砂 岩
2.-980m水平开拓巷道围岩结构特点分析 地质构造、巷道位置 地应力 巷道围岩条件及巷道稳定性指数 围岩控制特点
fx-9 H=2.0fx-8H=3.0
-980集中运料巷
-980集中运输巷
3 31
D 2L1
-1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摘要: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是在矿山、隧道、地下工程等领域中应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由于软岩的力学性质较差,围岩的稳定性常常受到严重威胁,给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带来巨大挑战。
软岩巷道大变形支护问题一直是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也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
随着我国资源开采由浅部向深部转移,软岩支护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随着各种支护材料和方法的研发与改进,使得围岩控制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可靠,然而由于软岩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基于此,本文以实际案例为例对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神经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支护
1.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指在深井、隧道或地下工程等软岩地质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和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1]。
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解决软岩巷道工程中的围岩问题至关重要。
深井软岩巷道的围岩通常具有较差的力学性质,容易产生变形、开裂、坍塌等不稳定现象,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采用了多种支护和加固措施来增强围岩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2]。
但是软岩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围岩控制工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技术手段。
2.深井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2.1背景介绍
新安煤业位于深部中生代侏罗纪软岩煤系地层,岩石巷道的开挖后很快受到风化影响,特别是在遇水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膨胀和剧烈变形。
这导致新安煤矿在建井期间先期掘进的4000多米巷道几乎全部受到破坏。
长期以来,新安煤业一直受到软岩巷道大变形灾害的困扰,巷道出现严重的底臌、顶板下沉、巷帮鼓
出等现象。
最严重的巷道顶板与底板直接闭合,顶底板移近量超过3000mm,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导致了矿井生产成本的急剧增加,每年巷道的维修成本超过5000万元。
近年来,新安煤业的领导非常重视深部软岩巷道的治理工作,组织了中国矿业大学等煤炭行业单位开展了钢管混凝土、恒阻大变形锚索、高强锚杆等支护工艺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持续的高地应力作用下,巷道仍然无法改变持续变形而需要不断翻修的局面。
这说明现有的支护技术尚未完全解决新安煤业软岩大变形灾害治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安煤业的围岩地质条件和未来的生产布局,结合采动影响和服务年限的要求,应用国内外最新发展的支护理论、方法和技术,借鉴交通、水利等行业在软岩大变形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同时需着眼降低新安煤矿井下巷道软岩支护成本,提高支护效率,并构建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的软岩巷道支护设计与辅助决策系统。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将软岩支护从传统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防控”,从而扭转现有的巷道大幅翻修、成本高昂的局面。
这个项目的开展对于新安煤矿的安全开采和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2研究目标
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的软岩巷道大变形支护设计决策系统,旨在降低新安煤矿井下巷道软岩支护的成本,并提高支护效率。
该系统结合了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煤、岩层三维应力的长期监测技术,探索了不同煤(岩)层、不同巷道类型下软岩支护设计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特别是在“软岩-深部开采-矿压”复合灾害的情况下,进行多因素关联分析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支护设计评价体系,实现软岩支护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实现巷道维护的关口前移。
2.3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即第一胶轨联络巷软岩大变形支护新工艺。
该工艺是根据对新安煤业第一胶轨联络巷大变形灾变规律和现场地应力的实测结果,结合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的方法得出的。
我们提出了大变形地下工程缓冲层让压
协调变形设计理论,并研发了体积压缩型高延性缓冲让压新材料和施工工艺。
在
支护参数的快速决策方面,我们提出了以“喷射混凝土+低压浅孔注浆+高压深孔
注浆+高强预应力锚杆/索+缓冲层+可缩性U型钢拱架/钢格栅纤维混凝土/钢筋混
凝土”为框架的方法。
通过采用这种新工艺和决策方法,我们能够解决巷道多次
翻修和变形难以控制的难题,实现对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
2.4方案制定
第一胶轨联络巷的翻修支护参数如下:
1、喷射混凝土参数:我们采用的喷射混凝土的初喷厚度在30mm至50mm之间,复喷厚度也在30mm至50mm之间,总厚度为100mm。
2、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支护参数:我们使用的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的规格
为φ32×4000mm,排列间距为800mm×800mm。
锚杆的预应力不低于100 kN,锚
固力不低于200 kN。
3、锚索支护参数:我们采用φ18.9mm×8300mm的注浆锚索进行支护。
底板
的锚索采用φ18.9mm×6300mm的注浆锚索,锚索的排列间距为1600mm×1600mm。
4、缓冲层材料:我们使用的缓冲层材料为50cm厚的吸能缓冲结构,其体积
压缩率不低于70%,强度不低于1.0MPa。
5、支护材料:我们采用矿用钢格栅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可以进行喷实密
封处理,或者采用C40钢筋混凝土。
通过以上的支护参数和材料选择,我们能够有效地对第一胶轨联络巷进行翻
修支护,保证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5应用效果
首先,在喷射混凝土参数方面,采用30mm至50mm的初喷厚度和总厚度为
100mm的复喷厚度,能够显著增强巷道围岩的承载能力,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其次,在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支护参数方面,使用φ32×4000mm的锚杆,排列间
距为800mm×800mm,锚杆预应力不低于100 kN,锚固力不低于200 kN,能够有
效增加巷道围岩的支撑力,防止软岩变形的发生。
第三、采用锚索支护参数,使
用φ18.9mm×8300mm的注浆锚索进行支护,底板锚索采用φ18.9mm×6300mm的
注浆锚索,排列间距为1600mm×1600mm,能够有效分散巷道围岩的应力,提高巷
道的整体稳定性。
第四、采用50cm厚的吸能缓冲结构作为缓冲层材料,其体积
压缩率不低于70%,强度不低于1.0MPa,能够有效吸收巷道围岩的变形能量,减
小巷道的变形程度[3]。
最后,在支护材料方面,使用矿用钢格栅进行支护,并选
择喷实密封的喷射混凝土或C40钢筋混凝土进行固化,确保巷道的整体稳定性和
安全性。
通过这些支护新工艺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第一胶轨联络巷软岩大变形,提高巷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这一工艺的应用效果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冰冰,姜鹏飞,焦金宝等.千米深井大变形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应用实
践[J].中国煤炭,2019,45(01):61-65.
[2]张利奎,霍源,赵子文等.深井软岩巷道控制原理与技术[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11):14-15+86.
[3]鲁德丰,刘帅,王纪尧.刘桥一矿深井软岩下山巷道围岩控制技术[J].煤矿
安全,2016,47(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