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交通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
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通,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ppt课件

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Nhomakorabea在 1874年引进中国。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 名黄包车。黄包车多为单座,轮子类似现在 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快。 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 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 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 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 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在经济上进行控制, 垄断汽油的配给,用于其军事目的,致使大 量汽车不能行驶,才促使了三轮车的兴起。
水路交通
水陆交通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 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 船厂.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 设计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蒸 汽轮船。
陆路交通
在上海租界区,随着外国侨民的增多,西式 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 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 宜雨。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 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驾车出游,成 为一种时髦
汽车,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 海的。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1902年1月30日,工部局开会讨论通过了为 上海第一辆汽车颁发牌照的决定。汽车落户 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有外侨陆续携汽车 来上海,或从国外订购汽车。受西风熏陶的 华人也开始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只 有5辆,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
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 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 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 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是京沪线的 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 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 运载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 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 正式开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 费困难而停航。
交通工具变迁一百年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是指从外界撷取 电力作为能源驱动的铁路机车, 电源包括架空电缆、第三轨、电 池等。同样使用牵引电动机的电传动柴油机 燃气机车等并不属于电力机车。 1835年荷兰 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制以电池供电的二 轴小型铁路车辆 。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 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 5吨的标准 轨距电力机车。
通车后,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 往西藏观光的旅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 为人们熟知。
马车
一号铜马车
二号铜马车
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 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 共前后两乘.经过修复后,在 秦俑博物馆辟专室对外展 出。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
有人力肩扛而行。清末民初仍被使 用。
轿子
黄 包 车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 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 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 车。
自行车
中国老式自行车↑ 美国特种部队专用自行车→
轮船
“伊丽莎白2号 ” ↓
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 船——“克莱蒙特” 号轮船
“维多利亚女王”号→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作为 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 车轮的机车。根据机车上内 燃机的种类,可分为柴油机车和燃气轮机车。 由于燃气轮机车的效率低于柴油机车以及耐 高温材料成本高、噪声大等原因,所以其发 展落后于柴油机车。在中国,内燃机车的概 念习惯上指的是柴油机。
中国交通工具的变迁

有 轨 电 车 转 盘
上海南京西路铺 设有轨电车轨道
解放后,拆除有轨电车轨道
无轨电车则开通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 没有,被当时报刊称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 “按电车之制,轨有多种,因地制宜,而无轨之法 则创自上海,环球各国未之先有,差足称豪”。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 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 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 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 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 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 九人,分坐两边。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 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 “出租车队”。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 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 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 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 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的。他们出出入入,均乘 坐轿子。
随着上海租界外国侨民的增多,式样洋派的西 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 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 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雇日人 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 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 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 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 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 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 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 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中国古代道路的变迁

中国古代道路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
以下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步行和简单的交通工具,如独木舟、木筏等,道路多为自然形成的小径。
2. 奴隶社会:
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道路,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如商朝的“周道”,周朝的“周道”和“驿道”。
3.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时期,道路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建了著名的“秦直道”,连接了中原与边疆地区。
汉朝时期,道路系统进一步扩展,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道路建设达到鼎盛,如“长安城”的街道规划,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 宋元明清:
宋朝时期,道路建设继续发展,城市街道规划更加完善,出现了专门的“马道”和“人行道”。
元朝时期,由于疆域辽阔,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便于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
明清时期,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如明朝的“京师九门”和“十三陵”的道路建设,清朝的“京杭大运河”的维护和扩建。
5. 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道路建设开始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如柏油路、水泥路的铺设。
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公路建设成为重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现代化道路逐渐兴起。
中国古代道路的变迁不仅体现了交通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从原始的小径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道路建设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时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

仏I C U L T U R E文旅g g〇|||g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多元的交通方式、便捷的购票流程以及越来越快的速度使得现代人的出行变得容易。
迈人新世纪,人们关于交通工具的记忆不再是牛马拉着的硬板床、拥挤而混乱的火车车厢,它变成了购票软件上的飞机票,变成了每日早晚的地铁,变成了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中国的交通变迁,很难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来概括,就让我们跟随记忆,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交通的记忆。
本刊记者/张颖颖v U MPeople's Transportation6560后:快乐的牛拉车与满城的黄色面的提到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家在辽 宁抚顺的张捷(化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牛拉车。
“那时候村里没有公路,最宽的路就是村民集体修 的用来送粪的牛车路,更没见过汽车,村里送粪用 的牛拉车是我见过的第一辆车。
那可是我们小男 孩眼中的宝贝。
”说起关于牛拉车的记忆,张捷眼 中还有着儿时的兴奋。
张捷生于1%3年,在他的印象里,牛拉车是 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
为了抢着坐送粪回来 的空车,村里的十几个小男孩每天都会提前跑到 村口等,一见到赶着牛车的叔叔出现,就立马冲过 去围着他屁股转.:可一个小小的牛车坐不下那么 多孩子,于是大家就商量着顺序,分班轮流坐i 有 时候孩子们还会比摔跤或者侧滚翻,谁做的多,就 能多搭一次牛车。
对于那时的张捷而言,坐上牛 车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空车回来时是下坡路, 车跑的也快一些,路面高低不平,车子上下颠簸, 心里又觉得刺激,又怕车翻了。
孩子们被吓得哇 哇叫,可就是不愿下车。
再后来,为了方便劳作,张捷的家里也有了牛 车。
秋收时节,张捷最爱跟着母亲去地里割麦子。
割一段路,母亲就会找几根有韧性的麦秸将割好牛拉车是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80年代,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汽车开启了中国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 —1949 )(1 )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 00 烦心的快乐 3级2010-07-05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
最后到飞机 (3 )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评论(0) 00卓尔不群 7级2010-07-07。
古代中国水陆交通的变迁作文

古代中国水陆交通的变迁作文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是经历了多次变迁的。
从最早的乘船渡河到后来的轮船和铁路,中国的交通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道路的限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水路进行交通。
早期,人们通常是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来渡河。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但是也很不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会了制造更加结实和安全的船只,比如帆船、棹船等。
在唐朝时期,水陆交通达到了巅峰,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最齐全的运河系统。
许多城市也建立了航道和码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路交通逐渐得到了改善,道路的建设和修缮使得人们能够在陆地上更加便捷地行走。
清朝时期,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但由于路况和地图不完善,马车也不能够取代水路交通的地位。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交通革命,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水陆交通的面貌。
铁路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大大提升,不再受到天气和水位等因素的限制。
这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之间交流的加强。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虽然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速度,但是水陆交通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靠人或畜扛、载 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 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 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 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 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 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 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 化而来。
黄包车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 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又 称人力车,约1870年创制。同治12 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 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 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 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 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 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 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 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 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 东洋车。
我们的未来,时代的变迁仍在继续……
天安门前的汽车
老上海SH760轿车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 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 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 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 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 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 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
制作人:王新蕾 高一(3)班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 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 上的马车、牛车、独轮车、轿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 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給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 资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 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 代化的交通事业。
进厂)仿匈牙利 车。近年来干线电 1999
架磁悬浮试验车的研
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 ND1型机车,试制出新 力机车向大功率、 时速200km/h
制
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 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一 高速、耐用方面发 行是完全进口的X2000 成功,为低速常导磁
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 建设型直流电传动调车 展,客运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2007年中国 悬浮列车的研究提供
“运十”项目于1970年8月启动(又称“708 工程”),由中央直接指挥协调,各部委、 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的262个单位参与研制, 1978年完成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 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对民用飞机工 业发展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装 配和部分制造支干线飞机,当时主要是装配 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 步与国外合作,联合设计研制100座级飞机; 第三步是2010年实现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 干线飞机。可惜的是,“三步走”没有走下 去。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建设,如今中国 的南航可以飞往世界各国。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881年唐胥铁路通 1958年9月9日,北京 1958年制成第一台 1994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
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 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 以引燃管整流的 160km/h铁路——广深 初开始对磁悬浮列车
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 (即北京二七机车工厂,“韶山”型电力机 线(
自行车
改革开放中期,也就是 八十年代初 ,中国开始流 行自行车,方便快捷成了 人民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2012年,中国有了手脚双动力的健身自 行车。该车在骑行的同时,可以推拉车 把获得向前的驱动力,实现了健身与代 步的完美结合。由于推拉车把的作用, 在骑行中,可以有效锻炼腰部、腹部、 腿部、胸部、手臂等全身肌肉。健仕美 自行车,是一款手脚双动力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是一款健身器材, 将健身器材与代步工具的完美合一。掀 开了自行车历史的新纪元。
我国最早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 年),是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 海。一辆是凉篷式汽车,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前 排为双轮座席,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实心橡胶 轮胎。采用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行驶方 向。照明用煤油灯,喇叭是手揿的。这两辆车在上 海招摇过市,引起轰动。而如今,汽车已走进家家 户户,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 内燃机车,并在线路上 速度已从每小时160
了技术基础,填补了
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作了试运行。
公里增加到200公里,速250km动车组上线运 我国在磁悬浮列车技 并向250公里迈进。 行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 术领域的空白。
外高速列车技术使中国
铁路进入了高速时代。
中国引进的波音787 中国第一架喷气支线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