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 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导学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百年来民生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历程。
2、分析民生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2)理解民生变迁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难点(1)深入剖析民生变迁的深层原因和历史意义。
(2)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学习方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书籍、资料,了解民生变迁的背景和细节。
2、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的民生状况,找出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3、小组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等。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关注点。
从百年前的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全面小康,中国的民生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历史展览,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百年民生变迁的阶段划分1、清末民初(1900 1919 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封建统治的腐朽、列强的侵略,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大多数人处于贫困、饥饿的边缘,教育机会稀缺,医疗条件极差。
2、民国时期(1919 1949 年)在这期间,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民生状况进一步恶化。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思潮和社会运动兴起,如五四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工业,进行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4、改革开放时期(1978 2012 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中 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学历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学历案一、学习主题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二、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民生在过去百年间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历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民生状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培养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
三、学习资源1、历史文献、书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等。
2、影像资料:纪录片《百年民生》、相关历史影片等。
3、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研究网站、博物馆线上展览等。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大致情况。
2、思考自己身边民生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展示一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民生状况的图片,如清末百姓的生活场景、民国时期的街头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画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所反映的民生差异。
(三)知识讲解1、清末民初的民生状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政治动荡、经济落后、外强入侵等。
分析百姓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艰难处境。
举例说明一些典型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饥荒、疾病肆虐等。
2、民国时期的民生挑战讲述民国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军阀割据对民生的影响。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工人的劳动条件恶劣、城市贫民的生活困境等。
介绍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改革家为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努力。
3、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改善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对民生的积极影响。
讲述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政策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分析在工业建设过程中,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逐步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飞跃阐述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和重要举措。
展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举例说明科技创新对民生的改善,如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四)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推动力量。
2、探讨民生发展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 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 始发生质的变革。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为:生活在和平稳定年代的祖国花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主要 铁路一览表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图: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闸北分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人工接线台
图:上海电话局各局容量及 中继线分布图
当前状态
图①:可视电话已进入梅州大地
图②:移动电话普及。
图③话
通变影 讯的响 工快着 具捷人 的和们 变简的 迁便社 和,会 通深生 讯刻活 事的。 业改 的变 发着 展人 ,们 使的 信思 息想 的观 传念 递,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 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国民经济调整等重大史实。
难点: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活动方案】活动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自主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材料二:……“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活动二探索与失误——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1~P52第二目内容及下列材料,完成表格;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确定要把钢铁作为全党的第一位大事来抓,年计划要完成1070万吨,实现翻一番。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还有一个季度要完成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根本办不到的。
既然中央已经决定,只能完成任务,于是便号召全民大炼钢铁,大搞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中共中央发表公报,宣布粮食、钢铁的产量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特大的跃进。
从此,“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并称为三面红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70年
2010年
活动1:以照片看历史
皇帝的“新装”
皇后的“花衣裳”
1946年11月,国共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同民盟部分代表的合影
上海“德大”西餐厅
园林式住宅
“四合院”
沙市江边洋房
福州洋楼林立 福州英国领事馆
历史遗迹: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70年代 衣
改革开放以后
食
住
社会 风尚
活动3:以“段子”读历史
微博段子:
现如今,连“九零后”都在怀旧啦!我爱
回忆,但我并不怀旧,我不太愿意回到过去, 真的。过去?过去是什么?冬天太冷,夏天太 热,住房太挤,电视太小,规矩太多,钞票太 少。
11998822年年
三、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 外因 欧风美雨: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统
购统销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内因 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 发展
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社会习俗
美国传教士所拍摄晚清国民
革命军强行剪辫
中式婚礼
新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以前
近代以后
男装:长袍马褂 衣 女装:旗袍
西装、中山装 改良旗袍、裙子
14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掌握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服装款式。
2、通过归纳、比较服饰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服饰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服饰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美不美?服装美不美?【展示图片】旗袍装、五四学生装【师】请大家欣赏这张照片,说出照片里出现了什么款式的服饰?什么时候出现?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不管是文化也好社会也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现在还穿一百年前的旗袍款式呢?【生(齐声)】。
【师】大家归纳的非常好,由此可知服饰不仅仅御寒保暖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板书】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师】根据课表我们把本节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师】首先老师会带大家穿越回民国,欣赏一下我们先人的穿着打扮。
请大家根据PPT上的情景剧背景,以同桌、前后桌为单位,回答问题:当时吴老太爷为什么会“全身发抖”“昏死过去”?(从婚礼场景及来宾着装方面分析)【展示情景剧】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吴文杰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到了酒店,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四、作品要求(纸质作品)
• 1.将搜集的文字、图片、调查资料等资料, 进行整理,制作成展览作品(纸质); • 2.不得少于4张A4纸。 • 3.作品6月4日前以纸质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交 老师。
其他说明
1.选题限国内情况 2.时间跨度:辛亥革命~今 * 每组完成一个作品。 **必须是小组成员劳动所得,不得抄袭。 ***如有雷同,小组均不得分。
期末成绩评定
• 期末总成绩=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笔 记评分+期末考核分数 • 各部分所占比例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Fra bibliotek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社会实践
一、选题
选题范围: 选题范围: • 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 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 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分组:自由分组,每组5人,设小组长,班长 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下周一 上课前报给老师。
选题参考
• 社会风俗方面:婚礼 嫁妆 头饰 发型…… • 校园方面:如书桌的变迁 , 百年教室变化,或者 毕业照片百年变化…… • 服饰方面:(男装 女装 童装 …… ) • 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 • 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 迁…… • 百年社会环境变化…… • 爷爷、爸爸、我……
二、资料收集:
• 采访老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 的专业人员, • 阅读报刊杂志、书籍 • 到图书馆、博物馆 • 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 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了解民生百年变迁 的基本情况。
三、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附图片)
•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 和分析: • (1)总结:总结变迁情况; • (2)分析:尝试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 和影响;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共54张PPT) (1)

建国后
50年代后
改革开放后
• 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 们的服饰在急速变
• 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 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
电子货币,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 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 债务。由于在降低交易费用上的巨大优势, 电子货币取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 避免的趋势。
网上银行:银行利用 网络技术,通过互联 网向客户提供开户、 销户、查询、对账、 行内转账、跨行转账
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20世纪上半叶
九十年代:饕餮(tāo tiè) 时代的来临
•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 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 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 币。
• 海鲜像鲍鱼、海参、翅 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 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 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 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 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 人饭桌上的新宠。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世纪初----21世纪初
货币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时期
鸦片战争后,银两制度有新发展。有的对 外通商城市产生了新的银两记帐标准,如 上海的“规元”,汉口的“洋例”,天津 的“行化”等。
辛亥革命时期
清末进行了币制改革的讨论, 货币单位有主张用两的,也 有主张用元的。宣统二年 (1910)颁布《币制则例》, 规定国币单位为元,因清政府 被推翻而未实行。1914年北 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国币仍以元为单位,袁头即 据此而铸造。但两与元并行 的局面并未改变。
伪满洲国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马桶
人有三急,而我们总是去避讳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马桶。
我们一直因为它的用途,而总把它抛之脑后。
我们应该去了解些,尽管它的确说不出口,但它也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马桶正式名称为坐便器,古代原名虎子又叫子孙桶;至唐代,由于要
避李世民祖父,李虎的讳,故改名为马子,至现代后,才改称马桶。
马桶的发明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进出问题。
后来又演变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现在最新的喷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抽水马桶。
也有人认为抽水马桶是万恶之源,因为它消耗了大量的生活用水。
《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
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
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
唐朝皇帝因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
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马桶——一个有水箱和冲水阀门的木制座位。
1778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采用了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三球阀,以及U形弯管等。
19世纪,英国政府制定法律,规定每幢房屋都必须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马桶才开始大幅改善。
1861年,英国一个管道工托马斯?克莱帕发明了一套先进的节水冲洗系统,废物排放才开始进入现代化时期。
1885年,托马斯?土威福在英国取得第一个全陶瓷马桶的专利,其后每年都有数十项改善的专利授出。
1914年由英国人在唐山开的启新陶瓷厂(唐山陶瓷厂的前身)制造出中国第一件陶瓷马桶。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晨光初现,许多人就会揉着睡眼,拎着马桶,依次走出家门,然后,就在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前排起长队。
20世纪六十年代抽水马桶开始在欧美盛行,后来传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80年代初在北京够点档次的宾馆里才见得到,但现在连北京的厕所里都用上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