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

缠足-现在人们的看法 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之前的妇女 缠足从美学和人性方面都进行了否定。更完善 的价值观使人们意识到其实顺应事物自身发展 规律的自然变化就是美的,健康的就是美的。 现在人们每当聊天聊起缠足对妇女的残害时总 是语气中带些怒气,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 给妇女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抹灭的影响,也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缠足给人 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使人们学会珍惜,也会学 会尊重。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 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 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 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 小。前者与风俗同,后 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 "风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 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 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 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在颁布实施新法律法规的同时,“华夏共和国”政 府是“断发易服”。 发布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 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 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 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 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 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关于“易服”这件事,国家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 是要求“易清服,换汉服及西服均可,听任民间自 便。” 其实这个“断发易服”最开始是孙纲在“政务院”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辛亥百年之风俗变迁(风俗习惯)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 买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
餐桌。
三.住房的变迁
1、20世纪初: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 多为院落布局,而四 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 想的住宅形式。四合 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 的住房对称,正房朝 南,东西两侧是厢房 ,另有耳房和小院。 院中铺地砖,两旁可 种树木花草,形成一 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 境。北京的四合院是 这类住宅的典型 。
3、新中国成立后: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 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 新村。住户是普通职工。当时,工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工人住房困难受到特 别的关注。 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合作 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 家、浑然一体。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 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中国现代节日
元旦:一月一日,元旦,又称年,俗称阳历 ,是公历的第一天。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三月八日,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 新平等,发展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五月一日,这是纪念国际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节 日。 五四青年节:五月四日,纪念“五四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六月一日,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 七一建党纪念日: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 教师节:九月十日,中国教师节。 国庆节: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2、民国时期:西式建筑露峥嵘
中国传统习俗与社会风貌的演变

中国传统习俗与社会风貌的演变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习俗和社会风貌一直备受世人瞩目。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智慧,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传统习俗和社会风貌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一、传统节日的变迁中国古老的文化中,传统节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人们依照不同的季节、天象、祖先信仰等因素设定节日,以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社会交往,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传统节日也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和意义。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光代表着新年的来临,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在春节期间选择出游或前往高端餐厅,而非以往的家庭聚餐和祭祖等传统活动,从而导致了代际沟通的缺失和文化传承的流失。
二、传统礼仪的演变中国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古代的封建宫廷到现代的社会交往中,礼仪文化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生活日益快节奏和个性化的特点下,传统礼仪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
以婚礼为例,传统的婚礼从古代开始,历经千年至今,一直为中国人民珍视。
但是,在现代社会,新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礼仪,更多地选择了个性化的婚礼形式。
例如在婚礼现场表演歌舞、开展互动游戏以及通过手机直播等方式,更好的体现了长辈与年轻人的沟通和交流,也更好的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但是,这种形式也同样导致了族群底蕴的逐渐褪色,以及个人主义的崛起。
三、传统文化的流传传统文化的流传是中华文化不断演化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仅如此,这种流传还体现在文化输出和国际传播中。
相较于传统节日和礼仪,传统文化的流传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意义,也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发扬光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在互联网上发现和传播。
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产品中,通过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社交网络等多种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在海内外华人群体及各国朋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让更多人发现、了解和认识了中华文化。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习俗的变迁

迎亲
婚宴 新房 交杯喜酒
清东陵
(河北遵化)
八宝山
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丧礼趋 于简化,并出 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 式丧礼。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 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 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 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 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 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 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 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 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 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 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 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 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 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旧习 婚姻包办 礼俗冗繁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礼俗简化 新式丧礼 剪发辫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 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 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 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 证婚人一起拍照,地点 为教堂。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40年代,地点从教堂转移 到照相馆,也只有新娘与 新郎2人了。
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 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 的年代,结婚照都是这 个形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又穿 上了婚纱,在照相馆里假 背景下的婚礼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课题组长:廖明兴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指导教师:胡鸿敏一.开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
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
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
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1 婚姻礼俗的变化:(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
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
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一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
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
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