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
中国服饰的变化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服饰

清 末 底 层 百 姓
服 饰
服 饰 文 化 纷 出
1911 1949 ~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而传统着装习惯仍然具有一定的 惯性力量, 惯性力量,长袍马褂还是民国初 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年北京街头最常见的服饰。 当然,童装也发生了变化。 当然,童装也发生了变化。
从服装的变化上,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 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 展为前提的, 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 追求个性” 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 提高的一个表现。 提高的一个表现。
人 光 顾 的 估 衣 摊
布 庄
服饰
1911~ 1911~1949
贫富阶层迥异
服饰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 放运动愈演愈烈, 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 在两个方面最先焕发出解 放意识——婚姻和服饰。 ——婚姻和服饰 放意识——婚姻和服饰。
女装变革
金 嗓 子 周 璇
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旧交替 新中国刚成立时,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 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 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 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 穿一条长裙。 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 机织的“洋布” 粗棉布、麻布。 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 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在参加工 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 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 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 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 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 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 最崇尚、青睐的“时装” 其中, 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 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 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 其革命。 其革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服饰

END.
17
12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 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 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 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 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 轻松和愉悦。
服饰
Ⅳ NO.
制作者:合肥一中 欧阳凌旭 朱庭丽
1
2010.4
等级森严(1900~1911)
服饰
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下摆开衩的数目上。 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 开衩。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 份与社会等级。服装的式样、颜色、质地 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清代男 子的服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2
7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 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 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 色变得丰富多彩了。连衣裙“布拉 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款式更 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 装”和“学生装”出现了。还有一 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 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 的欢迎。“文化大革命”时,青少 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 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当 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 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 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 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 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 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服饰8服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 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 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 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80年代,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 选服装。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 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服饰 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 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 尚潮流。
中国服饰的变迁唐秀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 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将北方狩猎民族的裤装,带钩,靴 等引入中原。服装形式是改去下裳 而着裤。穿起了胡服。 这种的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意义深远。这就是中国服 装史上第一次改革。
发展中的旗袍
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 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 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 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 为重要。狭义地说,旗袍就是 民国旗袍,当然还可以包括民 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 的旗袍。
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旗女之袍
民国时期的新旗袍
当代时装旗袍
新式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 ——新旧交替,革命色彩
中 国 服 饰 的 变 迁
• 原始社会 • 商周 • 春秋战国 • 秦汉 • 隋唐 • 宋元明清 • 民国 • 新中国成立后
原始社会(起源)
1、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2、服饰的源头:旧石器时代晚期 3、《易· 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
山顶洞人饰品
贯头衣、 披单服
商周时期—奠定上衣下裳
皮 、 革 、 丝 、 麻
上 古 商 周 服 饰
上 衣 下 裳 形 制
佩玉 腰 饰 带 钩
金属工艺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 服饰创新—— 深衣
深衣 ,是将身体深藏之意,是一种特 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 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 作规范。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 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幅巾
袴褶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高齿履
笏头履
隋 唐 时 期
幞头
隋唐男子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沧桑变迁。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仅是衣物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文化符号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早期服饰的简约与朴素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的服饰以兽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作而成。
这些早期服饰基本上呈现出简约、朴素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服饰开始与农耕、手工业的兴起紧密相连。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也逐渐在服饰中体现出来。
例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开始采用皮革、毛皮等保暖材料制作服饰;南方地区则以纺织品为主,注重轻便舒适。
二、封建社会的服饰等级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服饰逐渐成为区分贵贱、等级分明的象征。
在封建时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每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服饰。
皇族贵族的服饰华丽豪华,常采用丝绸、金边、龙纹等装饰,以彰显其独特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士人的服饰则正式而朴实,注重庄重与端庄。
农民和工人的服饰则力求舒适耐穿,更多地注重实用性。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与融合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顺应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服饰逐渐西化,开始引入了西方的服饰元素。
男性开始穿着西装、长裤,女性则更多地选择穿着旗袍等西式服饰。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例如,在旗袍等服装中,设计师融合了传统绣花、刺绣等元素,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进行巧妙的融合。
四、当代中国的服饰创新与复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服饰也得到了重新发现与推崇。
许多设计师从传统服饰中寻找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风格。
在当代的舞台、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国传统服饰的身影。
这些服饰不仅为表演艺术增添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成为世界各地观众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服饰共19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服饰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古代服饰

明代乌纱
王品裝「古地稱唐青有絲力於的古 參,飾舄代上木代絲用、的採概時 加一。」另行屐的履不麻不集念稱 大般舄,有走,雲、同、斷狩,鞋 典穿有在一,在頭晉材草提獵人為 活舄不鞋種也鞋錦朝料等高等們履 動要同的加有底履用製材,生採。 時與顏前木用有,絲作料人產用原 的冕色部底以二還線鞋製們勞獸始 必服,有的造齒有編子作開動皮時 備搭以翹鞋成,木織,鞋始。包期 服配紅起,木可製的如子利隨裹並 飾,色的稱拖以鞋鞋漢。用著腳沒 。是為鞋為鞋在 子代古皮生部有 帝上頭 的泥 、的代革產便鞋 。 、 ──
外衣
腰带 下裳 官服和官帽 鞋履 发式 面妆 首饰
般與族例都定同規服逐不古 的男、如要的人定有步同代 服子各:以,物了別完,由 飾相級清人也、穿,成中於 形似官代的就不衣上了國統 制,員上等是同戴自冠大治 ,稱的至級說禮帽天服約階 略來者同。,從之要 古冠官太界與地服下此後和 代服帽后定被位裝及,至社 服。服,如統等制平貴周會 飾以裝下何治等度民賤代成 的下樣至穿者因是百有期員 特根式王衣之素依姓別間地 点據大公戴間來據,,,位 :一體貴帽,制不都衣才的 。
清 代 马 褂
中國古代的外衣款式多種多樣,原始人把獸皮圍在上身即為上衣的雛形。不管如 何變化,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上衣,如:唐代短襦(一種窄袖短上衣),另 外有無袖短上衣;另一為衣裳相連,如:春秋戰國的深衣和清代旗袍。據此而隨 時代和季節出現不同的變化,如魏晉時期流行的「裲襠」,是一種無袖馬甲,多 為軍人穿,後來民間也流行起來;又如明代婦女愛穿的秋田衣,是用各種碎面料 拼接縫製而成,色彩豐富豔麗;再如雨天穿的蓑衣,或冬季穿的斗篷,也都是外 衣的各種變奏。
清代康熙皇帝的靴子
千姿百態,豐富多彩。髮式的變化也是隨 著社會的變革和人們发髻審美觀念的變化 而發展的。歷代的髮型都有其代表性和特 徵,但不論怎樣變化,都是在三種髮式中 發展:(一)披髮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 的髮式,古今皆有。(二)結髮式:結髮 在髮型變化中佔主導地 位。古代男女都把 頭髮盤在頭上,這是由於夏季天熱,或戴 冠需要而結髮。因此結髮在歷代都是髮式 造型的基本表現手法。(三)辮髮式:辮 髮也是古代流行的髮式,婦女編辮髮很常 見,男子在商代和清代也有編辮髮的習 慣。
1990年至今服饰变化中国简略概括

从1990年至今,我国的服饰变化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服饰行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其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此深入探讨,以期呈现出一幅关于我国服饰变迁的全景图。
一、 1990年至今服饰变化我国简略概括1. 19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影响在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服饰行业。
传统的我国服饰逐渐被西方的时尚潮流所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时尚化的穿着,服饰材质和款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国外品牌的进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的服饰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为我国服饰行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2. 200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与新兴时尚产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服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2000年代,我国的时尚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外品牌争相涌入,时装周、时尚杂志等时尚活动也日益增多。
互联网的兴起为服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商评台的崛起使得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服饰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新兴时尚品牌层出不穷,时尚观念不断刷新。
3. 2010年代至今:我国元素与国际化并存进入2010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在服饰设计中得以复兴和融合,这种“我国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一种时尚趋势。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既有国际大牌的涌入,也有我国本土品牌的崭露头角。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在时尚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成为时尚产业的新方向。
我国服饰行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多元、包容、创新的发展态势。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从1990年至今的我国服饰变化来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时尚变迁,更是对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映。
服饰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的变迁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
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
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
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
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
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
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
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
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
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
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
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
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
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
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
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
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
大的工农群众中普及,服装更趋向于实用、结实、朴素,形成了黑、灰、蓝时代。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式的长袍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仍保留了上穿中式服装,下穿西式长裤的习惯。
特别是冬天,男女都很讲究穿中式的棉祆,一般都要在棉祆外面罩上一件罩衣。
最早的罩衣与中式棉袄没什么两样,后来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制作方法,既有中式传统服装的结构,又采用西式服装的裁剪方法,在棉袄的填充料上除棉花之外,还有驼毛、丝绵等,款式是立领、对门襟,用中式的布制纽扣,袖子不连衣身,而是采用西式绱袖子的方法,穿着大方,很受人们的喜爱。
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改进服装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
这个号召正好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首先响应的是妇女和儿重,女青年们穿上了花布罩衫、绣花衬衣、花布裙子等,男子也普遍穿着春秋衫、两用衫、茄克衫、风雪大衣等,还有的人把压在箱底的西服、西式大衣也翻了出来。
这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在穿着上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1966年开始的为期10年的“文革”期间,服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西服和旗袍被定为“四旧”,一些有西服的人怕被抄家,就把西服之类的服装拆掉。
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也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很多受人们欢迎的服装面料和服装款式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四旧”的帽子,有些花色品种被批判为反动图案。
本来已经日益丰富多彩的服装,这时重新变得单调起来。
本来是一些正常的穿着,只是稍
稍鲜艳一点,就被指责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繁荣,穿衣观念大大改变,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新式的双排扣西服,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们的眼界大开,对于多年一惯的老款式感到厌倦,穿西装的要求随着时代而兴起了。
1984年首先从上海掀起了“西装热”,进而影响了全国,仅上海一地当年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
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
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
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
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
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
的人们首选服装。
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