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荧光探针(DiI)光学转换及其电镜样本的制备

合集下载

一种小分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一种小分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一种小分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小分子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探测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首先,该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荧光染料与一种特殊的载体分子结合即可。

这种载体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透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细胞膜上自发结合,并产生强烈的荧光信号。

其次,这种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细胞分子成像、酶活性检测、蛋白质定位等多种生物学实验中。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的一些生物活性分子的水平,如钙离子、离子基团、ATP等,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

最后,该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实验流程也非常简单。

只需将其加入到细胞培养液中,等待一定的反应时间,即可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其他荧光成像仪器观察到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总之,该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制备简单、应用广泛、实验流程简便等优点,将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工具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期待该小分子荧光探针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1 -。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自由基检测研究要点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自由基检测研究要点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自由基检测研究摘要荧光分析法在生物化学、医学、工业和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其原因在于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且荧光现象具有有利的时间表度。

由于物质分子结构不同,其所吸收光的波长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定性鉴别物质。

荧光探针技术是一种利用探针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某些体系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检测某种特殊环境材料的结构及物理性质的方法。

该技术不仅可用于对某些体系的稳态性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可对某些体系的快速动态过程如对某种新物种的产生和衰变等进行监测。

这种技术具备极高的灵敏性和极宽的动态时间响应范围的基本特点。

羟基自由基(HO·)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是生物体内活性氧代谢产生的物质,当体内蓄积过量自由基时,它能损伤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因此,近些年来人们为了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自由基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

而快速、灵敏和实用的自由基检测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荧光探针检测自由基具有操作简便、响应迅速、选择性高等多种优点,我们将着重研究一类苯并噻唑结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检测。

关键词:荧光探针,苯并噻唑,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检测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PROBES AND DETECTION OF FREE RADICALSABSTRACTApplications of 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in biochemistry, medicine, industry and chemical research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reason is that 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and the flurescence phenomenon has a favorable time characterization. Sinc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the absorption wavelength and fluorescence wavelength of the emitted light is different, this feature can be characterized using differential substances. Fluorescent probe technology is a method using photophysical and phot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researching some systems’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detecting a particular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material. This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steady-state nature of certain system, but also can monitore fast dynamic processes of a certain system such as the production and decay of a new species. This technology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 degree of sensitivity and very wide dynamic range response time. Hydroxyl radical(HO-·)and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O2-·) is a substance produced in vivo metabolism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hen the body accumulates excess free radicals that will damage cells thereby causing chronic diseases and aging effects. Thus, in recent years peopl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ch diseases, the study of free radicals has become a hot spot. And fast, sensi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Using the fluorescent probes for the detection of free radicals is a simple, quick response, high selectivity variety of advantages. We will focus on the study of a classof synthetic fluorescent probes of benzothiazole structure and detection of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Key words:Fluorescent probes, Benzothiazole,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Detection of free radicals目录1 绪论 (1)1.1 引言 (1)1.2 荧光 (1)1.2.1 荧光的产生 (1)1.2.2 荧光探针结构特点 (2)1.2.3 荧光探针传感机理 (3)1.2.4 常见荧光团 (3)1.2.5 荧光探针的性能 (5)1.2.6 影响荧光探针性能的因素 (5)1.2.7 荧光淬灭 (5)1.3 自由基 (6)1.3.1 自由基的间接检测技术 (6)1.3.2 自由基的直接检测技术 (7)1.4 研究现状 (8)1.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 (8)1.4.2 2-(2-吡啶)-苯并噻唑啉荧光探针 (8)1.4.3 PF-1和PNF-1 (8)1.4.4 香草醛缩苯胺 (8)1.4.5 Hydroethidine类荧光探针 (9)1.4.6 二(2,4-二硝基苯磺酰基)二氟荧光素 (9)1.5 选题背景和意义 (10)1.6 课题研究内容 (10)2 荧光探针的合成 (11)2.1 引言 (11)2.2 还原文献 (11)2.3 新探针合成 (11)2.3.1 2-(4-二甲氨基苯)-苯并噻唑 (11)2.3.2 2-(4-氰基苯)-苯并噻唑 (12)2.3.3 2-(苯)-苯并噻唑 (12)2.3.4 2-(4-甲基苯)-苯并噻唑 (12)2.3.5 2-(4-硝基苯)-苯并噻唑 (13)2.3.6 2-(水杨醛)-苯并噻唑 (13)2.4 合成小结 (14)2.5 实验药品及规格 (14)2.6 实验仪器及型号 (1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6)3.1 引言 (16)3.2 荧光性能测试 (16)3.2.1 荧光性能待测溶液配制 (16)3.2.2 荧光性能测试结果 (16)3.2.3 测试谱图 (17)3.3 1H NMR数据 (21)3.3.1 2-(2-吡啶)-苯并噻唑 (21)3.3.2 2-(4-二甲氨基苯)-苯并噻唑 (22)3.3.3 2-(4-氰基苯)-苯并噻唑 (23)3.3.4 2-(苯)-苯并噻唑 (24)3.3.5 2-(4-甲基苯)-苯并噻唑 (25)3.3.6 2-(水杨醛)-苯并噻唑 (25)3.3.7 2-(2-噻吩)-苯并噻唑 (26)3.4 反应条件控制及处理 (27)3.5 结论与展望 (27)参考文献 (28)致谢 (30)译文及原文 (31)1 绪论1.1 引言荧光分析法在生物化学、医学、工业和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日俱增, 其原因在于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 且荧光现象具有有利的时间表度。

一种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荧光探针在科学研究、生物医药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粘度是流体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医学、生物学和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开发一种准确、灵敏、实用的荧光探针来检测粘度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一种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合成新型荧光探针,或者对已有的分子进行改造来实现。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荧光基团和胶质分子进行结合,利用荧光基团受粘度影响而产生的荧光强度变化来实现粘度的检测。

下面我们以一种荧光基团-聚合物相互作用的探针为例介绍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制备该荧光探针的具体步骤如下:1.合成荧光基团:首先需要合成一种对粘度敏感的荧光基团,可以选择荧光染料或类荧光物质,并在其结构中引入特定的基团,以增强与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2.合成胶质分子:选择一种聚合物作为胶质分子,并经过合成和修饰,使其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荧光增强性。

3.荧光基团和胶质分子的结合:将合成好的荧光基团和胶质分子以一定的摩尔比混合,并通过化学键合或物理吸附等方法使其结合成荧光探针。

4.物理特性测试:对合成好的荧光探针进行物理性质测试,包括荧光光谱、粘度-荧光关联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该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强度的变化来检测样品的粘度。

当荧光探针与胶质分子相互作用时,受到胶质的约束,其荧光强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反映出样品的粘度。

通过建立荧光强度与粘度之间的关联曲线,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样品的粘度。

除了在实验室中用于粘度检测,该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体内粘度检测、细胞内粘度变化监测等。

同时,该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食品、环境等领域,对液体的粘度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一种检测粘度的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具有灵敏、准确和实用的特点,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

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

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其中生物荧光探针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标记生物分子,以便于研究其分布、功能、相互作用等信息。

本文就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荧光探针的种类及特点生物荧光探针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荧光分子和荧光蛋白两大类。

荧光分子包括有机染料和无机荧光物质,其特点是荧光强度高、发光寿命短、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调节,灵敏度高等。

荧光蛋白则是一类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天然蛋白质,其特点是发射光波长范围广、荧光强度高、发光寿命长、对细胞毒性低等优点。

二、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化学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

化学合成法通常是通过改变染料或荧光物质的结构来调节其激发和发射光谱,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

基因工程法则是将荧光蛋白的基因序列克隆到靶细胞里,使荧光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实现细胞内定位和生物过程的研究。

三、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生物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分析、诊断和治疗等多个领域,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细胞成像生物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细胞成像,对细胞转运、信号转导、代谢等生物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例如,荧光蛋白可以用于跟踪细胞膜变化、蛋白质定位和表达等。

有机染料和无机荧光物质则可以用于跟踪细胞内的特定分子,如金属离子、离子通道、荷电分子等。

2、分子诊断生物荧光探针可以用于分子诊断,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结合或酶催化反应等进行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乙酰胆碱酯酶荧光探针可用于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水平,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3、药物治疗生物荧光探针可以用于药物治疗过程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抗癌药物荧光探针可以用于跟踪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生物荧光探针的展望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功能更加多样化、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新型生物荧光探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引言荧光探针是生物分子和细胞成像领域的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新型荧光探针的开发和性能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其中,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由于其在生物分析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介绍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制备方法1. 原料准备制备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首要步骤是准备所需的原料。

一般来说,所需原料包括萘酰亚胺、溶剂、硼酸等。

2. 反应制备制备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的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

首先,将萘酰亚胺溶解在溶剂中,加入适量的硼酸溶液,并充分搅拌混合。

然后,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反应一段时间。

最后,将反应产物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和纯化。

3. 鉴定方法制备完成的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需要通过一系列鉴定方法来确认其结构和纯度。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NMR)分析、红外光谱(IR)分析等。

三、性能研究1. 荧光特性研究制备完成的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可以通过测定其荧光特性来评估其性能。

可以利用荧光光谱仪对荧光探针进行荧光发射和吸收光谱分析。

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溶剂的极性、温度和pH值等条件,研究荧光探针的荧光发射峰值、量子产率和荧光强度等参数。

2. 离子识别性能研究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离子的识别来实现的。

因此,研究其离子识别性能是探讨其应用潜力的关键。

可以通过荧光光谱方法研究荧光探针与目标离子的结合行为,如结合常数、结合方式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组织模型和生物样品来研究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离子识别性能。

3. 生物应用研究萘酰亚胺离子荧光探针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荧光探针,其在生物应用领域的潜力非常广阔。

可以通过细胞成像实验来研究其在细胞水平上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探针在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和分布情况,从而实现对细胞内离子含量和位置的监测。

DiI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说明书

DiI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说明书

DiI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包装 C1036DiI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10mg产品简介:DiI 即DiIC 18(3),全称为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 ,是最常用的细胞膜荧光探针之一,呈现橙红色荧光。

DiI 是一种亲脂性膜染料,进入细胞膜后可以侧向扩散逐渐使整个细胞的细胞膜被染色。

DiI 在进入细胞膜之前荧光非常弱,仅当进入到细胞膜后才可以被激发出很强的荧光。

DiI 被激发后可以发出橙红色的荧光,DiI 和磷酯双层膜结合后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参考下图。

其中,最大激发波长为549nm ,最大发射波长为565nm 。

DiI 的分子式为C 59H 97ClN 2O 4,分子量为933.88,CAS number 为41085-99-8。

DiI 可以溶解于无水乙醇、DMSO 和DMF ,其中在DMSO 中的溶解度大于10mg/ml 。

发现较难溶解时可以适当加热,并用超声处理以促进溶解。

DiI 被广泛用于正向或逆向的,活的或固定的神经等细胞或组织的示踪剂或长期示踪剂(long-term tracer)。

DiI 通常不会影响细胞的生存力(viability)。

被DiI 标记的神经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存活长达4周,在体内可以长达一年。

DiI 在经过固定的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迁移速率为0.2-0.6mm/day ,在活的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的迁移速率为6mm/day 。

DiI 除了最简单的细胞膜荧光标记外,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胞的融合和粘附,检测发育或移植过程中细胞迁移,通过FRAP(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检测脂在细胞膜上的扩散,检测细胞毒性和标记脂蛋白等。

用于细胞膜荧光标记时,DiI 的常用浓度为1-25µM ,最常用的浓度为5-10µM 。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中文摘要双光子吸收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与单光子吸收材料相比,双光子吸收材料在分辨率、穿透深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用于显微成像、微纺织技术、三维数据存储、光限幅、上转换发光、光动力学治疗以及药物靶向释放等诸多领域。

特别是双光子显微技术,以近红外的激光为光源对生物样品进行成像,具有穿透性强,空间分辨率高,背景荧光干扰小,以及对生物样品的光损伤较小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传统的双光子材料常常具有大共轭结构,水溶性差、细胞穿透能力差、生物毒性也较大,并不适用于生物成像。

因此,设计合成具有较高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有机小分子用于生物体内细胞、血管、组织成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双光子吸收特性的荧光小分子,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它们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合成了一类以寡聚苯乙烯为骨架的双光子次氯酸荧光探针OPV-HOCl,并将其应用于活细胞及组织内的双光子成像。

在寡聚苯乙烯骨架上引入次氯酸识别基团——氧硫杂环戊烷,通过1H-NMR、13C-NMR、HRMS 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进一步研究了该探针对次氯酸的响应性能,测定了其双光子吸收截面。

加入次氯酸以后,探针分子末端的氧硫杂环戊烷基团被氧化,并生成醛基。

由于分子内强烈的电荷转移导致产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提高了近15倍(从78.9GM提高到1131.5GM),因此OPV-HOCl可以作为一个双光子“turn-on”型次氯酸荧光探针。

此外,该探针还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好、pH适用范围宽等优点。

MTT实验表明该探针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

由于该探针优异的次氯酸响应性能和较小的生物毒性,我们成功地将其用于小鼠胶质瘤细胞BV-2中次氯酸的检测,研究表明该探针可以透过细胞膜,并对细胞中外源性次氯酸和脂多糖诱导产生的内源性次氯酸具有高选择性的快速响应。

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

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

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通过光激发产生荧光信号的分子或纳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

荧光探针的设计机理和未来发展方向是本文将探讨的主题。

一、荧光探针的设计机理1.荧光分子荧光分子是荧光探针的基础,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在受到光激发后,分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其返回到基态时,会以释放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不同结构的荧光分子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荧光分子作为探针。

2.荧光纳米结构荧光纳米结构是利用纳米材料制作而成的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稳定性等优点。

荧光纳米结构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量子点、量子阱等纳米材料的特殊光电性质。

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组成,可以改变其吸收和发射光谱,实现特定的检测目标。

二、荧光探针的发展方向1.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提高荧光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灵敏度的荧光探针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的目标物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高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可以区分不同的目标物质,防止误判。

2.多功能化与集成化多功能化与集成化是荧光探针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多功能化的荧光探针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检测多种目标物质,提高检测效率;集成化的荧光探针可以将检测和信号转换器件集成在一起,实现便携式和实时检测。

3.生物相容性与无损检测生物相容性和无损检测是荧光探针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物相容性的荧光探针可以应用于活体检测,实现对生物体内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无损检测的荧光探针可以在不损害样品的情况下进行检测,适用于医学、文物等领域。

4.智能化与自动化智能化与自动化是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的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化检测,提高检测效率;自动化的荧光探针可以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样品自动采集和处理,减少人为误差。

三、总结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和Dil散射标记 生后的C57/B6J小鼠20只,经腹腔注射戊巴比
妥钠(0.04 s/kg,i.P.)全身麻醉后开胸,用4%多聚 甲醛(pH7.2,0.1 moL/L PB配制)和0.5%一1.0% 戊二醛做心脏灌流固定。取脑后,再于4%多聚甲
万方数据
解 剖学报
41卷,4期
醛和0.5%一1.0%戊二醛中继续后固定1—2 d(4 oC)。然后,用振荡切片机对视皮质做冠状切面切 片,厚50斗m,切片保存在0.1 mol/L PB中备用。参 照邓锦波等"h‘DiI散射标记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 胞技术介绍”,进行DiI散射标记,标记后的切片放 入6孔培养板内,每孑L 1~3片,放到培养孑L中央,切 片之间尽量靠紧,以便DiI可以较为集中地散射到 切片上。吸掉培养孔中的缓冲液,使切片处于欲干 未干状态。将DiI-金颗粒弹头放置于基因枪内,在 氦气(150—180 P.S.i.)驱动下,将Dil-金颗粒散射 到切片表面。经过Dil散射后的切片用0.1 mol/L PB漂洗3次后,保留于0.1 mol/L PB中,置于4 oC 冰箱内孵育12~24 h即可。 2.光学转换和电镜标本制备 2.1 光学转换:首先配制DAB溶液。将DAB粉末 溶入0.1 mol/L PB中,加入3%H:0:混匀,配制成 0.3 g/L的DAB溶液。在进行光学转换之前,Dil散 射标记的切片要用DAB溶液预孵育20—60 rain(4 ℃)。将经过预孵育的切片移至载玻片上,固定于 荧光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再向切片上滴加新鲜的冷 DAB溶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I标记的细 胞,选择荧光较强、形态结构较好的靶部位,在20倍 物镜下利用罗丹明激发光持续照射20—40 rain,该 过程可在同一脑片不同部位之间或同一载玻片上的 不同脑片之间反复进行。在光学转换过程中,孵育 液应每隔15—25 rain更换1次,反应的全过程应在 显微镜下监控,及时终止反应。 2.2电镜样本制作:按常规电镜样本制作过程进 行,把光学转换效果较好的切片用4%戊二醛前固 定20 min,1%锇酸后固定30 rain。再经系列丙酮 梯度脱水,Epon812浸脂,然后用云母载玻片做三明 治样的包埋,按37℃(3 h)、45℃(6 h)和63℃(24 h)进行聚合。在解剖显微镜下选取阳性反应区域 (有DAB颗粒沉积者为阳性),修成0.1 mm x 0.1 mm×0.1 mm大小,将其粘于事先制备好的树脂块 的前端。70 nm超薄切片,常规醋酸双氧釉和枸橼 酸铅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Fig.1
Dil diolistic labeling.The form of Dil labeled cells was
clear.Bar=30 p,m Fig.2 The result after photoconversion.The
cell after photoconversion wag clear.Inset indicated one dendrite of
[Key words]
Neuron;DiI diotistic labeling;Photoconvertion;Ultrastructure;C57/B6J mouse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化学名称为1,1’.双十八 烷一3,3,3 7,3 7-四甲基吲哚羰花青一高氯酸盐(1,1’-
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 lindocarbocyanine
万方数据
倍数情况下,转换后的细胞往往显得较大。观察还 表明,光学转换对细胞无损害作用,细胞器显示较 好,突触结构也较清晰。图1,2是光学转换前后的 对比,与转换前相比,转换后的细胞叮以显示原有的 结构,树突和树突棘显示良好。图2框内为转换后 树突的高倍放大,细胞的树突棘清晰可见。图3,4 显示一经光学转换后的树突棘与突触前终末形成的 突触连结,可以分辨突触超微结构特征,如突触前体 和突触后体。突触前体中可见线粒体和突触小泡; 突触后体因为具有DiI标记的经光学转换的DAB 是电子高密度物质,故该部位染色较深。由于DiI 可能部分渗入突触间隙,导致光学转换后突触间隙 不清.
CUI Zhan-junl’2,ZHAO Kai.bin93,NIU Yan.1i1,DENG Jin.b01‘ (1.Institute ofNeurobiology,He’nan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Anatomy,Medial College ofHe’nan University;
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l)diolistic labeling for long time preservation and uhrastructural study.
Methods DiI diotistic assays were done on the sections of visual codex of 20 C57/B6J mice to label neurons and glia.then
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0646630014);河南省教 育厅资助项目(2007180008) [作者简介] 崔占军(1968一),男(汉族),黑龙江省依安县 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jinbe—deng@henu.edu.cn Tel:(0378)3880292
the targeted neurons were photoconverted and prepared for uhrathin section.Results The neurons after the photoconversion
could still show fine shape with spines on dendrites and decent synapse uhrastructure.Conclusion After Dil diotistic
结果
DiI散射可以较好地显示分布于海马和视皮质 区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我们根据研究需 要对结构较好的神经细胞进行光学转换,由于荧光 在细胞各部位分布有所差异,所以荧光强度在不同 的部位有所差异,如在本实验DiI的金颗粒刚好射 中胞体的部位,使得胞体部位荧光较强,随着突起向 远端逐渐分支变细,荧光逐渐转弱,远端的树突和轴 突尤为微弱。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光学转换,神经末 梢荧光较弱的部位也可以显示出来,故在同样放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lor was deeper after Dhotoconversion.Star indicated the dendritic spine after photoconversion,black arrow indicated the synaptic vesicles,white arrow indicated the mitoehondrial under electron
i Department ofAnatomy。Medwal College ofKa咖ng University。He’rtan 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
Objectlve
In order to make the labeled neurons and glia with 1,1’-dioctadecyl·3,3,3’,3,-
崔占军等.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I)光学转换及其电镜样本的制备
·633·
氧化DAB,变为电子密度高的棕黄色沉淀∞1。了解 光学转换的机制对指导转换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细胞的荧光强度、激发光 的刺激强度和光照的时间这三方面因素。荧光弱的 细胞要比荧光强的细胞花更长的时间完成转换反 应,照射时间太长,将会导致背景变深,细胞对比将 模糊不清。光学转换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物镜的 放大倍数,由于高倍物镜时孑L径较小,故光线更为集 中,荧光强度增强,转换时间可以相应缩短。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选择Dil 分布均匀、细微结构清楚的细胞;2.要有足够荧光 强度进行转换,这样才能获得较成功;3.在反应过 程中,需要每隔15~25 rain更换1次新鲜的、制冷 后的DAB溶液。6。,以使反应过程中有充足的DAB 和H:0:参与反应;4.在转换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反 应的进度,当DiI的荧光基本淬灭时应及时终止反 应,否则会使DAB显色过重,使实验失败。
第4l卷第4期 2010年8月
解剖学 报
ACTA ANATOMICA SINICA
V01.41,No.4 Aug.2010
·631·
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光学转换及其 电镜样本的制备
崔占军1’2 赵凯冰3 牛艳丽1 邓锦波h
(1.河南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2.河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3.开封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教研室,河南开封475001)
图1 DiI散射标记。被Dil散射标记的细胞形态清晰。标尺示
30 p,m图2转换后的细胞,其形态较清楚。标尺示30 p.m框 内为同一细胞的1个树突的油镜放大,o所示为树突棘。标尺
示6 p,m 图3,4光学转换后的电镜超微结构。转换部位染色
较深,☆所示为光学转换后的树突棘,t所示为突触小泡。o所 示为线粒体。标尺示0.33“m
perchlorate,DiI)标记方法常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 如神经纤维的示踪和神经细胞的标记。近年来,用 DiI散射技术标记神经细胞取得很好的效果¨。1,但 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一是组织封片后,必须尽快观察 和摄片,时间稍久就会出现荧光扩散和淬灭现象,不
[收稿日期] 2009-06.12[修回日期]2009-07.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88,30771140);河南
the same cell with high magnification.White alTow indicated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