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吸附法从草甘膦生产废水中回收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合集下载

草甘膦母液处理技术

草甘膦母液处理技术

草甘膦母液本质上属于高浓有机废水,可以通过传统的焚烧、催化氧化、催化氧化+生化的方法进行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

然而由于草甘膦母液复杂的水质特征,如可生化性差、盐分高和水质波动大等,在处理的同时往往会付出高昂的处置成本。

利用焚烧、催化氧化、生化处理等处理工艺虽然可以有效地处理草甘膦母液废水,但却很大程度地浪费草甘膦母液废水所含的大量可回收利用资源(废水中含无机盐15 %—20 %、草甘膦0.5 %—1.5 %),而且还会不可避免的生成一些二次污染物,更增加了草甘膦母液废水处理负担。

为了实现草甘膦母液废水中无机盐、草甘膦等有效成分的回收,不少研究学者及草甘膦生产企业开发了很多新型处理方法:压力驱动膜分离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方法,其中吸附和膜分离法以其高效的分离效果而成为目前草甘膦母液废水应用较广的处理方法:1.膜浓缩法膜浓缩分离利用渗透性将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进行分离,可以有效起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其中对于甘氨酸法草甘膦母液,通过膜法可将无机氯化钠和大部分水从母液中分离出来,浓液中氯化钠含量降低至1 %,并有效提高浓缩倍率。

分离出的淡液需经过蒸发浓缩和除盐等处理;对于IDA法草甘膦母液,因原水副产物较少,可将淡液循环用于合成工艺,且膜处理后浓液盐含量较低,可增大用于配置30 %水剂的母液利用率。

DMP法:由于合成工艺过程加入的液碱导致DMP法草甘膦母液废水呈现强碱性,这是不利于膜及膜组件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因此需要在母液废水进入膜组件之前加入一定量的浓HCl将其pH调节至中性。

在经纳滤膜组件分离后,母液废水中的无机盐和醇类等小分子物质与草甘膦、增甘膦、双甘膦等大分子物质分离,前者进入淡液1,后者进入浓液1。

母液废水中的所有无机盐几乎全部存在于淡液中,其浓度高达15 %-20 %,且主要为NaCI,因此在经蒸发结晶之后可以获得工业盐。

由于增甘膦、双甘膦等杂质的存在会严重影响30%草甘膦水剂的配置过程,因此需要利用纳滤膜组件分离增甘膦、双甘膦与草甘膦(双甘膦分子量:227.00,增甘膦分子量:263.09,草甘膦分子量:169.00),使前者进入浓液2,后者进入淡液2后再经纳滤膜组件3浓缩得到浓液3,并用于配制有效成分30 %的草甘膦水剂或用于草甘膦原粉的提取,所得淡液III主要为水及部分小分子有机物,经常规生化处理后可达到排放标准。

草铵膦废水处理解决方案

草铵膦废水处理解决方案

草甘膦是世界上使用广泛的一种除草剂,可在环境中积累和转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草甘膦是大多数除草剂中存在的有效成分,其通过抑制杂草生长来确保作物产量,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它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草甘膦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也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为草甘膦可以通过农业径流或其他途径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而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被用作居民饮用水来源。

因此,选择有效的技术去除农业径流中的草甘膦是非常必要的。

一、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1、吸附法吸附法由于其设计简单、无毒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几十年来,很多人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吸附去除水环境中的草甘膦。

吸附剂大多使用生物炭,比如活性炭,其成本低、具有高度的芳香性和多孔性结构,这些特点可以提高去除效率。

此外,化学改性方法可以有效地改性生物炭表面性能,以获得较高的吸附性能,如用硫脲改性猪粪制备的生物质炭使得表观吸附量增加。

或采用生物炭吸附草甘膦,所使用的生物炭吸附剂是由巴西油桃木壳经过清晰、干燥后,切割形成小碎块,再放入马弗炉内在380℃条件下碳化,最后去灰、干燥,筛出44-74μm颗粒而制得。

考虑其不需要化学活性,吸收性生物炭似乎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低成本替代品。

还有一种将桉树树皮活性炭对草甘膦进行吸附实验。

首先,将桉树树皮反复冲洗以分离杂质,再将树皮切成碎片,在300℃马弗炉内放置2H;其次,将烧焦树皮置于棕色瓶中,在60℃条件下加入H3PO4和正磷酸,并用NaOH中和静置一晚;最后,再用20%甲醇和去离子水洗涤,经烘箱干燥后制得桉树树皮活性炭。

实验表明,酸性活性炭具有多孔表面,拥有更强的草甘膦去除能力;提高温度也能增强其去除效率,这揭示了其吸热性质;在非均质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中,吸收率为97.84%。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纳米CuFe2O4改性生物炭,发现其对草甘膦的吸附量为269mg/g。

总之,吸附法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草甘膦处理方式,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吸附剂对草甘膦没有选择性。

浅探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工艺研究及母液中甲醛的消除

浅探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工艺研究及母液中甲醛的消除

浅探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工艺研究及母液中甲醛的消除引言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

其有效成分是N-(phosphonomethyl)glycine,通常由氨基甲酸和甘氨酸通过催化氧化合成法合成草甘膦。

在这个过程中,母液中常含有甲醛这种剧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研究如何有效消除母液中的甲醛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1.工艺原理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是目前主要的合成工艺之一。

其原理是将氨基甲酸和甘氨酸经过一系列催化反应,生成草甘膦的中间体,最终形成草甘膦。

这种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废气排放少的优势,因此受到广泛应用。

2.工艺中的关键问题在实际工艺中,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反应过程中母液中仍有残留的甲醛,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合成过程中反应物的选择、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3.工艺改进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改进反应条件,优化催化剂的选择等途径,提高氨基甲酸和甘氨酸的转化率,减少甲醛的生成,从而降低母液中甲醛的含量。

还可以尝试引入新的合成方法,如生物合成等,以期获得更为环保、高效的合成工艺。

二、母液中甲醛的消除研究1.甲醛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甲醛是一种剧毒物质,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损害,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

有效消除母液中的甲醛是十分重要的。

2.消除途径目前,针对母液中的甲醛,主要采取物理吸附、化学转化等方法进行消除。

物理吸附是通过吸附剂将甲醛吸附在其表面,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化学转化则是通过将甲醛转化为其他相对无害的物质来实现消除。

3.消除效果评价在选择消除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消除效率、成本、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等因素。

只有兼顾了这些因素,才能够选择最为适合的消除方法。

结语双甘膦催化氧化合成草甘膦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生产方法,然而其中的母液中常含有甲醛这种剧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废水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

废水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

废水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废水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摘要:废水中高浓度磷的排放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发展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以去除磷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综述已有研究成果,对废水吸附法除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除磷吸附剂种类、工艺流程、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废水除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其中高浓度磷的排放是一大问题。

高浓度磷的排放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容易引发水华等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磷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废水吸附法除磷的原理废水吸附法除磷是通过吸附剂与废水中的磷发生化学反应,将磷固定在吸附剂上,从而使得废水中的磷被有效去除的一种方法。

吸附剂常用的有活性炭、金属氧化物、天然矿物等。

三、废水吸附法除磷的影响因素1. 吸附剂种类:不同种类的吸附剂对磷的吸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金属氧化物类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而活性炭由于其大孔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2. 废水pH值:废水的pH值对磷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废水的pH值越高,磷的吸附能力越强。

3. 废水中其他离子的存在:废水中存在的其他离子对磷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离子会竞争与吸附剂上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降低磷的吸附能力。

4. 吸附剂用量:吸附剂的用量对磷的去除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用量过少会导致未能完全吸附磷,用量过多则浪费成本。

5. 废水中磷浓度:废水中磷浓度的高低对吸附剂的选择、用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常用的废水吸附法除磷技术1.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吸附剂,其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吸附废水中的磷。

2. 金属氧化物吸附法:金属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尤其是铁氧化物。

通过制备金属氧化物吸附剂来去除废水中的磷。

3. 天然矿物吸附法:一些天然矿物也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如沸石、膨润土等。

草甘膦废水治理技术

草甘膦废水治理技术

草甘膦废水治理技术综合利用草甘膦废水主要成分为氯化铵和少量甘氨酸,可以作为肥料以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谷内粗蛋白的含量,肥效相当于氯化铵,但对农田土壤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

含有机及无机化合物的废水可以将其与粘土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进行煅烧,并将其结合成硅酸盐相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将280克粘土与20mL石灰乳中和的化学废水混合及揉和,这种废水中含有氯化氢38.25g/L、磷酸66.4g/L、甘氨酸35.2g/L、草甘膦46.2g/L及其它有机物质12.2g/L,所得的物质经五小时后经模压、干燥,并在920~930℃煅烧,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砖块2。

在制备草甘膦中间体双甘膦时产生大量的酸性含氯化钠的废水,可对其或浓缩后加入一定量碳酸氢铵,充分反应,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和含有氯化铵的滤液。

碳酸氢钠能回收利用于双甘膦的制备,滤液经浓缩后可得到氯化铵副产物3。

草甘膦生产废水回收三乙胺时,当碱化后,即有油层分出,可分出油层,油层中的三乙胺的浓度可达85%。

对油层和水层分别进行分馏回收三乙胺,较之直接进行分馏回收三乙胺具有回收率高的优点,可降低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三乙胺单耗4。

草甘膦生产废水中的草甘膦可以用氯化钙溶液进行沉淀处理,所得沉淀经酸化及软化后所得的溶液可以达到产生企业所要求的标准,草甘膦的回收率达95%,COD去除率达到95%5。

物化法天然的水滑石或经500℃煅烧过的水滑石是草甘膦的良好吸附剂,但对疏水性的除草剂缺乏良好的吸附作用6。

草甘膦废水可以用活性氧化铝Al-1进行吸附处理,当草甘膦的质量浓度为10000mg/L,COD为30000mg/L时,用10mL活性氧化铝Al-1对100mL废水进行处理,草甘膦的去除率达>98%,COD去除率达>50%7。

草甘膦生产废水可以用吸附法进行处理,吸附剂以40~75目的果壳类活性炭为最有效。

活性炭对草甘麟的吸附能力随pH值升高而显著降低, 适宜的pH值范围为1.0~2.0,废水中的盐份和有机胺类杂质对活性炭吸附草甘麟的能力有显著影响。

草甘膦废水中有用成分利用的试验研究

草甘膦废水中有用成分利用的试验研究
1 1 主 要 仪器 及试 剂 .
3 i 即得到白色蜂窝状产品 C C2 0r n a a I 。
电 动 搅 拌 器 ; R K一— 箱 形 电 阻 炉 。 S J 29型 WMX
2 结果 与讨论
2 1 不 同处理 工艺 效 果 的对 比 .
型微波密封溶解 C D速测仪 , H 2 O P- C型酸度计。
透明清液为 C C2 物。
1 33 C C2 品的 生产 . . a l产
将沉降清液用 H I C 调节 p H=7 0 , . 后 蒸发浓缩
烘 干至 浆状 , 至箱形 电阻炉 , 温至 2 0℃并 恒重 移 升 6
1 试 验 部 分
草 甘 膦 废 水 中有 用 成 分 利 用 的试 验 研 究
李启辉 , 周锡 波 , 黄燕梅 , 余在 华
(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 院, 广西 南宁 摘 500 3 0 4)
要: 采用 F no . ( e tnMg OR) 法处 理草 甘膦废水 , 2 同时 利用废 水 中的有用成 分生 产工业 级 C C2产 品, aI 探讨
中图分类 号: 0 X7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6 190 (0 8 0 .0 70 1 7 .9 5 2 0 )80 4 .4
农 药 草甘 膦 的生 产废 水属 于 有毒有 害的工业 废
L 。 C C2 量 为 2 %左 右 , _ , a l含 0 主要 污染 物有氯 乙
但是 在 常 温常压 下既 要 除去 废 水 中 的毒 害 有 机 物 , 又要 同 时 利 用 预处 理 废 水 生 产 出 C C2 品 , 而 a l产 从
中和反应 : 在废水中加入适 量的 c c s  ̄ o 进行 中 和反应 , 直至无气泡 为止 , 这时反应 液的 p 4 呈 H= ,

含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含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含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摘要:草甘膦是大多数除草剂中存在的有效成分,其通过抑制杂草生长来确保作物产量,在农业生产领域它发挥着关键作用。

草甘膦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也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为草甘膦可以通过农业径流或其他途径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而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被用作居民饮用水来源。

因此,选择有效的技术去除农业径流中的草甘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草甘膦;废水;处理技术引言草甘膦又称“农达”是一种内吸传导有机磷除草剂,具有除草效率高、药物残留量低、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除草剂。

目前,国内的草甘膦生产能力约为60万t/a,且仍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草甘膦的主要生产工艺有DIA(IDAN)法和二甲酯法,据统计每生产1t的草甘膦约产生4.5t的草甘膦母液及10-12t的含磷废水,而且该废水的有机物含量、盐含量、COD等较高,难以生物降解。

1吸附法采用静态实验研究D301树脂对草甘膦废水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40mLD301树脂可处理1200mg/L草甘膦模拟废水,达到穿透体积时,草甘膦去除率为79.3%;以氢氧化钠为解吸液时,草甘膦解吸率为99.6%,此时草甘膦废水浓缩48倍。

但氯化钠和磷酸盐对D301树脂吸附草甘膦均有负面影响。

研究Al-1型活性氧化铝对草甘膦的吸附效果,发现在最佳条件下,初始浓度为10000mg/L 的草甘膦去除率在98%以上,COD去除率在50%以上,效果较好。

发现生物质硅钙碳复合材料对低盐浓度草甘膦废水也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可达82%。

果壳活性炭等多种吸附介质对草甘膦的吸附性能,发现果壳活性炭明显优于柱状工业活性炭、分子筛、大孔树脂等。

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法是膜分离法,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环保、节能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纳滤膜分离草甘膦废水,对于500mg/L的草甘膦模拟废水,其截留率近95%。

采用乳状液膜法处理草甘膦废水,草甘膦的去除率达85%以上。

2蒸发浓缩法草甘膦废水中含有1%~3%左右的草甘膦,因此部分企业将该废水浓缩至一定浓度后,作为10%制剂出售,但因废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均留在产品内,此制剂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

利用吸附介质如离子交换树脂从草甘膦合成中的含水工艺料流中回收贵金属

利用吸附介质如离子交换树脂从草甘膦合成中的含水工艺料流中回收贵金属
p ra tr l n mi e a ia in o s a un a nAfe td by Li g o g f u tt e o e v i s e u li tr a o io o t n oe i n r lz to fXih n mo t i . f c e n l n a l, r e n i q a n e v lh rz n- h
( 明人 : 文清 , 积梁 , 发 谢 林 罗伟 ) 提 金 氰化 液 的净化 方 法
该含水工艺料流包含溶解 的贵金属且产生于通过贵 金 属催 化 氧化 N一 膦酰 基 甲基 )亚 氨基 二 乙酸基 质 (
来 制备 N一膦 酰 基 甲基 ) 氨 酸产 物 的 方法 中 , 回 ( 甘 该 收 方法 包括 :将 至 少一 部 分 产生 于通 过 贵 金属 催 化
活化处理 , 在加入 一定 量的水 泥、 石灰后 , 添加铝 再 粉膏 、 石膏 、 稳泡剂 和 自制复合外加剂 , 同配制成 共 浆料 , 经注模发气与静停 、 干热预养 、 切割堆垛 、 人釜 蒸养 、 出釜 , 后 形成 蒸 压 加气 混凝 土 轻 质 隔热 耐火 最 砖, 按重量百分 比, 具体的配方是 : 黄金尾矿 5 ~5 57 、 水 泥 l— 5 石灰 1~ 9石 膏 1 ~ .、 泡 剂 00 ~ 32 、 0 1、 . 35稳 0 .5 0 8铝粉膏 0 5 0 8 自 .、 0 . . 、 制复合外加剂 0 5 0 0 0 0 . ~. 。 0 1
该 方法 的特 点是 以黄金 尾矿 为 主 原料 并 进 行预
成 中的含水 工 艺料 流 中 回收贵 金属
本 发 明一般 地 涉 及从 含 水工 艺 料 流 、特 别是 在 例 如通 过 贵金 属催 化 氧 化 N ( 酰 基 甲基 )亚 氨基 一膦 二 乙酸 基 质来 制备 N ( 酰 基 甲基 )甘 氨 酸 产 物 中 一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 第##期 化 工 学 报$%&'!" (%'## )*#)年##月 +,-.+ /%0123&(%456751 )*#)研究论文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吸附尾液中!"#$的氧化试验王清良# )杨懿全) 杨 敬) 陈勇博) 胡鄂明) 张洪灿) 余润兰# 邱冠周#!#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8#**9"#)南华大学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湖南衡阳8)#**#$摘要%以活性炭作载体固定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构建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矿山吸附尾液全:5浓度和溶液;<条件"对生物反应器氧化:5)=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作载体比无载体时生物反应器氧化:5)=速率增加了#'8倍"由*'>?'@A #'B A #增大至#')?'@A #'B A ##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溶液中全:5因生成铁钒而不断消耗"需要定期清理反应器中的铁矾和补充:5.C 8以保持溶液中全:5浓度#生物反应器最优的操作条件是%底部通气":5)=浓度为>?'@A #时"溶液流量为#') #'8@'B A ##:5)=浓度为#?'@A #时"溶液流量为>'8@'B A #&关键词%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溶浸采铀%&'%#*'"D !D (E 'F G G 2'*8"9H ##>I ')*#)'##'*8>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K文章编号%*8"9A ##>I !)*#)$##A "!99A *!&()*+,)-.-/!"#$).0)123+,)4"+*0-56,)-.,+)30-32,)-.-/3"+78).925+.)21,85-2986+7:"*;"*;)-5"+7,-5;<!"#$#%&#'()"#**+,-.//''0#$)1,=>?@A ).93)+.9B# C >?@C )D 2+.# C >?@E ).9# F G H ?C -.9;-# G IH 1).9#J G >?@G -.97+.# C IK 2.3+.B A 'I@2+.L 8-2B !#!"#$$%$&'()*+,%-.+$"*--()/,)01($*)/()**+()/"2*)3+,%!$43#5)(6*+-(37"2#,)/-#,8#**9""84),)"2#(),#)!"#$$%$&94"%*,+:*-$4+"*,)094"%*,+;4*%<)/()**+()/"5)(6*+-(37$&!$43#2#(),"8*)/7,)/8)#**#"84),)"2#(),$>;0,5+7,%L B 5;3M N 5O75O7F %153M P %1Q 3GO 5G F ?25O32OG 5P0;"3M P F 45M 317%2Q 3GG 5&5M P 5O3GM 311F 51P %F 66%7F &F R 5="(0(3#($>,"(%%4-&*++$$?(0,)-!='&$SL B 5;1%M 5G G ;31365P 51G%T%U F O F R F 2?T 511%0G Q 515F 245G P F ?3P 5O7V G F 60&3P F 2?T511%0G M %2M 52P 13P F %232O G %&0P F %2;<43&05F 20132F 066F 25F 27F %153M P %1'L B 515G 0&P G G B %Q 5O P B 3P P B 5T 511%0G %U F O 3P F %213P 5M %0&O F 2M 153G 5#'8P F 65G T 1%6*'>?'@A #'B A #P %#')?'@A #'B A #Q F P B3M P F 45M 317%2M 311F 51',1%2F 2G %&0P F %2Q 3GM %2G 065OO 05P %T %163P F %2%T(<8:5"!.C 8$)!C <$!O 01F 2?%;513P F %2',P )G 25M 5G G 31V P %3O O T 511%0G ;51F %O F M 3&&V F 2%1O 51P %N 55;M 51P 3F 2F 1%2M %2M 52P 13P F %2F 2G %&0P F %232O M &5320;(<8:5"!.C 8$)!C <$!F27F %153M P %1'L B 5%;P F 606%;513P F %2M %2O F P F %2%T 7F %153M P %1Q 3G 452P F &3P F %2T 1%67%P P %6"T 511%0G M %2M 52P 13P F %2N 55;F 2?>?'@A #32OG %&0P F %2T &0UN 55;F 2?#')*#'8@'B A #%1T 511%0G M %2M 52P 13P F %2N 55;F 2?#?'@A #32O G %&0P F %2T &0UN 55;F 2?>'8@'B A #'M "<N-5*0%;3M N 5O75O7F %153M P %1#="(0(3#($>,"(%%4-&*++$$?(0,)-#%U F O 3P F %2#G %&0P F %26F 2F 2?%T 0132F 06 )*#)A *)A #*收到初稿")*#)A *!A #>收到修改稿&联系人及第一作者%王清良!#D !D *$"男"硕士"教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K"7")4"**+,"%)*#)A *)A #*'F -55"06-.*).9+2,8-5%W 1%T 'XK (Y J F 2?&F 32?"2B Q Z & G F 23'M %6!-2.*+,)-.),"1%G 0;;%1P 5O 7V P B 5(3P F %23&(3P 013&.M F 52M 5:%02O 3P F %2%T+B F 23!>##>8**"$S引 言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核能原料"在自然界多以=8价存在"不利于直接酸法浸出"需另外加入氧化剂"使之氧化成=!价才便于浸出+#H ),&目前"我国铀矿山主要采用溶浸采铀工艺!包括地浸和堆浸$进行生产"通常采用的氧化剂是<)C )-C )等"氧化剂首先氧化溶液中:5)=为:5"="再由:5"=氧化[8=为[!=&地浸工艺溶液中:5浓度一般为*'> #'*?'@A #"堆浸工艺:5浓度为"'*>'*?'@A #"浸出液;<值为#'I )'>&浸出液中的铀经过离子交换吸附回收"吸附尾液再补加硫酸和氧化剂"作为溶浸剂循环使用&<)C )价格昂贵"经济投入较大"C )需要专门的贮运设备和加入装置"成本较高"且维护麻烦+"H 8,&为了节约氧化剂成本"构建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0(3#($@>,"(%%4-&*++$$?(0,)-"简称='&$+>H !,高效生物反应器"在酸性和通气条件下"利用='&氧化吸附尾液中:5)=为:5"="再通过:5"=氧化矿石中的[8=!以[C )存在$"实现:5氧化剂的循环利用&因此"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应用"已成为铀矿冶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5)==#()C )=)<==' &):5"==<)C [C )=):5"==".C )A8[C )!.C 8$8A"=):5)=目前"在铀矿冶领域"='&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立体弹性载体式生物反应池&它存在占用场地面积大-菌体密度小-保温困难和氧化:5)=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考虑到活性炭相对于立体弹性载体-硅石+I ,-玻璃+9,-聚氨酯泡沫+D ,"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且价格便宜"设计并加工了活性炭作载体的固定床生物反应器+#*H ##,"吸附固定='&"分别参考铀矿地浸#?'@A #-堆浸矿山>?'@A #的:5)=浓度和溶液;<条件"对影响生物反应器氧化:5)=效率的各条件进行了探究&# 材料和方法B O B 菌种与培养试验所用='&菌种取自某铀矿山"经纯化后冰箱保藏"试验前先活化"后使用&='&培养参照D \培养基"成分见表#&培养基配制完毕后"用分析纯硫酸调节;<值为)'#"放入.<K H +水浴恒温摇床中"调节温度">]"转速#8*1'6F 2A #&此培养液作为扩大培养的接种液&模拟溶浸采铀矿山:5浓度和溶液;<条件+""#),"将#**6&='&菌种与#**6&培养基!#?'@A #:5)=$混合"转入>**6&锥形瓶中"测定;<和-B "放入.<K H +水浴恒温摇床中"调节温度">]"转速#8*1'6F 2A #"定时监测;<和-B &当电位上升至>>*6$以上!:5)=氧化率高于D *^$"再进行扩大培养"经过若干次培养后"获得与地浸采铀工艺:5浓度相近的菌液&采用上述菌液"培养基:5)=浓度调整为>?'@A #!)>?'@A #:5.C 8'I <)C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接种培养"经过若干次培养后"使得菌液中:5浓度接近>?'@A #"最后接种至"***6&锥形瓶中"继续进行扩大培养"得到所需体积的='&菌液"此培养液作为固定细菌的接种液"菌液:5浓度与堆浸采铀:5浓度相近&B O # 生物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采用W $+柱作为外壳"高D D >66"外径D *66"厚度866&生物反应器共两个"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内有三段用酸预处理后的不定形颗粒活性炭作细菌载体"粒度为) >66"充填率为>*^"每段下面安置一个曝气头#非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不安装载体"用W $+多孔挡板将其分成三部分"底部安装一个曝气头"D\培养基从反应器上部进入-底部流出&用两个生物反应器进行对比试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生物反应器中细菌氧化:5)=速率的情况"生物反应器结构见图#&B O P 细菌固定生物反应器用硫酸预处理并洗净后"把菌液按体积#_#接入D\培养基"通气条件下进行细菌固定和氧化"电位超过>>*6$完成第一次细菌固定"按相同接种比例和方法"进行多次接种-固定"当氧化所用时间基本恒定"即认为细菌固定完成&表B !O -培养基成分Q +;3"B F 23,25"1"*)217-16-.".,0(?'@A #!(<8$).C 8\)<W C 8\+&`?.C 8'I <)C :5.C 8'I <)C+3!(C "$)')<)C L 3;Q 3P 51"*'>*'#*'>88'8)*'*##***6&'A B C D ' 第##期 王清良等%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吸附尾液中:5)=的氧化试验图#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结构:F?'# .P10M P015%T;3M N5O75O7F%153M P%1B O R 连续氧化!"#$采用底层通气的方式"以不同流量对两个生物反应器进行:5)=连续氧化试验"对比两个生物反应器的氧化效率&分别采用底层通气和上-中-下全通气的方式"在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不同流量-不同:5)=浓度连续氧化试验"测定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各项参数&B O S 分析方法;<H"+酸度计复合电极测定;<值-甘汞电极H铂电极测量-B"重铬酸钾滴定法分析:5)=" -a L K滴定法分析 :5&) 结果讨论#O B 细菌固定化对氧化!"#$的影响底部通气条件下"以>?'@A#:5)=培养基进行试验"得到不同溶液流量对两个生物反应器流出液的电位影响见图)&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器中菌体密度越大"在相同时间内:5)=的氧化率就越高"流出液的:5"=比例也越高"溶液电位也就越高&从图)可以看出"在*') *'I@'B A#的流量下"固定床反应器流出液的电位始终高于非固定床反应器&对固定床反应器"当流量为*') *'>@'B A#时"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流出液的电位变化规律相图) 细菌固定化对细菌氧化:5)=的影响:F?') -T T5M P G%T='&T F U3P F%2%2%U F O F R F2?:5)=#*;3M N5O75O7F%153M P%1#)*2%2H;3M N5O75O7F%153M P%1似"在开始约#*B后"电位即达到!**6$"根据式!#$-式!)$"计算:5)=氧化率为D8^":5)=氧化速率为*'>?'@A#'B A##当流量为*'I@'B A#时"由于该生物反应器已超过最大负荷"流出液电位呈下降趋势"经过约"B后流出液电位保持在>8* >9*6$之间&对非固定床反应器"当流量为*') *'>@' B A#时"非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流出液的电位基本稳定在>"*6$左右&流量增大至*'I@'B A#时"流出液电位随时间而逐步降低"IB后"流出液电位已降低至>**6$&根据式!#$-式!)$"计算:5)=氧化率仅为I>^":5)=氧化不充分":5)=氧化速率为*'>!?'@A#'B A#":5)=氧化速率基本稳定&E *F);2+:5"F,+:5)F,!#$+:5"=,=+:5)=,b>?'@A#!)$由此说明"非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中的接种细菌"因流量增大而随时间逐步被洗出&所以"对于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保证铀溶浸液满足电位要求的'HACD'化 工 学 报 第!"卷最大流量介于*'> *'I@'B A #之间&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填充的固定床生物反应器较无填料的流动床生物反应器具有更高的氧化:5)=效率"在满足溶浸液电位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容许更大的流量&#O # 通气方式 溶液流量对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速率的影响 在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中"用>?'@A #:5)=培养基"分别在全通气和仅底部通气下进行试验"得到不同流量-不同通气方式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5)=速率-流出液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情况"见图"&图" 通气方式对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5)=速率的影响:F ?'" ,2T &052M 5%T 452P F &3P F %26%O 5%2%U F O 3P F %213P 5%T T 511%0G F %2G F 2;3M N 5O75O7F %153M P %17V ='&#*452P F &3P F %2T 1%67%P P %6#)*452P F &3P F %2T 1%66F O O &532O7%P P %6溶液流量从*'>@'B A #增加到#'I@'B A #的过程中"两种通气方式下的流出液电位从>>*6$以上逐渐降到>**6$以下"说明流出液中+:5"=,(+:5)=,比值减小":5)=的氧化率也相应从接近#**^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随着流量的增加"单位时间内:5)=和细菌的相对数量比增加":5)=未完全和='&发生作用而直接流出"从而造成:5)=的氧化不充分&从图"中可以看出":5)=氧化速率先快速增大"然后缓慢降低"存在峰值&底部通气状态下"当溶液流量为#'"*@'B A #时"生物反应器氧化:5)=速率最大"达到#')*?'@A #'B A ##全通气状态下"当溶液流量为#'"!@'B A #时"生物反应器氧化:5)=速率最大"达到#'"#?'@A #'B A #&流量接近#'>@'B A #时"氧化还原电位已下降至>**6$以下"再增大流量"会造成大量的:5)=未被氧化&因此"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在>?'@A #:5)=培养基条件下"适宜的培养基流量是#') #'8@'BA #&就通气方式而言"从图"中可以看出"流量不超过#')@'B A #"底层通气时:5)=的氧化速率均大于全通气下的氧化速率"而随着流量的增加"两种通气方式下氧化效果基本接近"当流量超过#'"?'@A #时"全通气状态下的:5)=氧化速率更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低流量状态下"较大的通气会使溶液搅动过大"剪切力增大"影响细菌活性"从而影响='&对:5)=的氧化"致使低流量下底部通气具有更高的氧化速率#低流量下"底部通气完全能满足='&对氧气的需要"全通气还会造成氧气的浪费和能源浪费&而流量增加也会减小='&与:5)=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更大的通气量就更有利于='&的呼吸作用"对:5)=有更快的氧化速率"从而相对于底层通气体现出优势&但考虑到经济成本"分层通气相当于8*X 的空压机对其供气"而底层通气耗能不超过)*X "且基本能完成对98*66高的活性炭载体中='&供气"故无分层通气的必要&综合考虑"针对本次试验"采用底层通气较好"但如果继续增加反应器高度"则可能调整通气方式&#O P !"#$浓度对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速率的影响 参考地浸采铀矿山浸出液中:5)=浓度"选用#?'@A #:5)=培养基"底部通气方式进行试验"得到流量与:5)=氧化速率关系"结果见图8"并与>?'@A #:5)=培养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图8中可以看出"当进入反应器的溶液含#?'@A #:5)=时"流量低于8@'B A #"氧化速率随流量增加而迅速提高"此时:5)=氧化率接近#**^#当流量增大到8@'BA #左右氧化速率增长减缓":5)=氧化率也开始下降#当流量超过>'>@'B A #时":5)=氧化速率从#?'@A #'B A #开始下'I A C D ' 第##期 王清良等%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吸附尾液中:5)=的氧化试验图8 :5)=浓度对固定床生物反应器:5)=氧化率和氧化速率的影响:F ?'8 ,2T &052M 5%T T 511%0G M %2M 52P 13P F %2%2T 511%0G %U F O 3P F %213P F %32O 13P 5%T T 511%0G F %2GF 2;3M N 5O75O7F %153M P %17V ='&#*:5)=%U F O 3P F %213P F %#)*:5)=%U F O 3P F %213P 5降"与此同时"氧化率随之下降#当流量为!@'B A #时"氧化率已下降至I *^&比较图"发现"在>?'@A #:5)=浓度下"生物反应器具有更快的氧化速率"这是由于在:5)=浓度比较低的条件下"流量又大"致使:5)=与细菌的接触概率和接触时间减少"从而降低了:5)=氧化速率&所以较高浓度的:5)=有利于生物反应器氧化:5)=速率的提高&#O R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在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的试验中发现"流出液与流入液的 :5浓度不等"流出液中 :5浓度均小于流入液"说明生物反应器氧化:5)=过程中:5会在生物反应器中积累"试验过程中反应器积累的:5占 :5比例的变化情况见图>&图> 细菌氧化:5)=过程中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内:5的积累:F ?'> :53M M 060&3P F %2F 2;3M N 5O75O7F %153M P %1O 01F 2?:5)=%U F O 3P F %27V ='&从图>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反应器均消耗:5"在试验初始阶段"反应器中 :5的消耗先增大后减小"但随后稳定在)*^左右"当进入液:5)=浓度从>?'@A #调整为#?'@A #时"反应器中:5的消耗比例即减小并稳定在#*^左右&整个过程中都伴随有铁矾+(<8:5"!.C 8$)!C <$!,+#"H #8,的生成"故均存在:5的消耗&改变:5)=浓度对其有较大影响":5)=浓度越低"生物反应器中:5消耗相对较少&这是由于铁矾的结晶与:5)=的氧化速率正相关+#>H #!,"在低:5)=浓度下"一方面:5)=的氧化速率较慢#另一方面"由于流量的增加":5)=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缩短"这也制约了铁矾的结晶&由于:5)=在生物反应器中的不断积累"要求试验后期定期对生物反应器中铁矾进行处理"以保证生物反应器的正常运行&为维持溶液中一定的全:5浓度"需要定期补充:5.C 8&" 结 论!#$用活性炭作载体相对于无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具有更快的氧化:5)=速率&!)$通气方式对固定床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5)=有一定影响"采用底部通气比较合理"一方面空气中的氧气会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底部通气所需总通气量较小"能耗较低&!"$对同一生物反应器"进液:5)=浓度越高"生物反应器细菌氧化:5)=速率越快#>?'@A #:5)=溶液在#'"@'B A #流量下":5)=氧化速率为#')*?'@A #'B A ###?'@A #:5)=溶液在>'8@'B A #流量下":5)=氧化速率为*'D 9?'@A #'B A #&!8$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会不断消耗溶液中:5":5浓度越高":5消耗比例越大#为保持溶液中一定的:5浓度"需要定期补充:5.C 8"并对反应器底部铁矾进行清理#当进液:5)=浓度和通气量一定时"随着溶液流量增大"生物反应器氧化:5)=速率增大"并趋于某一最大值&K "/"5".7"0+#, X 32?J F 2?&F 32?!王清良$"@F 0c 0326F 2?!刘选明$"@F 0d F 2?E F 0!刘迎九$S.P 0O V %273M P 51F 3&53M B F 2?%T0132F 06+/,S 2#(),'()()/',/,J ()*")**8"B P !9$%!)H !8+), @FY 032?V 05!李广悦$"@F 0d 0&%2?!刘玉龙$"X 32?d %2?O %2?!王永东$"a F 2?a 5U F 2!丁德馨$SK G P 0O V %T 5T T 5M P %T G #($>,"(%%4-&*++$$?(0,)-32O G #($>,"(%%4-3#($$?(0,)-%2&53M B F 2?%T [8=+/,S 2#()*-*K $4+),%$&94"%*,+!"(*)"*,)0<)/()**+()/")**9"R %"9#H "98+", X 32?d %2?&F 32!王永莲$"L 32?X 52EF 5!唐文杰$"<0'L A C D '化 工 学 报 第!"卷\3F?032?!胡凯光$SL5M B2%&%?V T%1()H-(34@53M B F2?%T[132F06+`,S+B32?G B3%(3P F%23&[2F451G F P V%Ta5T52G5L5M B2%&%?V W15G G")**I+8, @F.B32?V032!李尚远$SL B5W1F2M F;&5G32O W13M P F M5%T <53;@53M B F2?%T[132F06"Y%&O32O+%;;51C15G+`,Se5F E F2?%K P%6F M-251?V W15G G"#D D I+>, f B32?f3F B3F!张在海$"J F0Y032R B%0!邱冠周$"<0 d05B03!胡岳华$"X32?a F32R0%!王淀佐$S L B5F245G P F?3P F%2%T P B5M%&%2V F G%&3P F%2%T G#($>,"(%%4-&*++$$?(0,)-+/,S'4%3(M4+M$-*53(%(J,3($)$&'()*+,%:*-$4+"*-")**#"B%##D H#))+!, X32?X5F6F2?!王炜铭$"X32?d F2??32?!王英刚$"X32?@F2T32?!王林芳$SW1F631V G P0O F5G%2P B5?1%Q P BM%2O F P F%2G%T G#($>,"(%%4-&*++$$?(0,)-+/,S9$)H&*++$4-'()()/,)0'*3,%%4+/7")**8"#T!>$%>8H>!+I, `3R05&%G K"+31132R3:"W3&52M F3,"g%651%g'<F?B 5T T F M F52M V153M P%1T%1P B57F%%U F O3P F%2%T T511%0G F1%2G+/,S870+$N*3,%%4+/7")***"S U!"$%)!D H)I>+9, Y1F G B F2.,"L0%4F252C<':3G PN F25P F M G%T:5)=%U F O3P F%2 F2;3M N5O H75O153M P%1+/,S=M M%'<)6(+$)''("+$>($%'"#D99!>8$%"*D)H"#**+D, f B52?<0F E F5!郑辉杰$"+B52c02!陈洵$"a F/F2G B52 !邸进申$SC U F O3P F%2%T:5)=7V F66%7F&F R5O G#($>,"(%%4-&*++$$?(0,)-F2;3M N5O75O7F%153M P%1+/,S.*3+$"#*N(",%G*"#)$%$/7")**9"P V!!$%!9)H!")+#*, C Q52:g%Q5"e311F5/%B2G%2a'+%6;31F G%2%T T511F M F1%2 ?52513P F%27V O F T T5152P G;5M F5G%T3M F O%;B F&F M73M P51F3F66%7F&F R5OF2;3M N5O H75O153M P%1+/,S!7-3*N,3(",)0=M M%(*0'("+$>($%$/7")**9!"#$%!9H I I +##, f B%0/F N0F"J F2?X52Z F2?"(F0d F2E F32':511%0G F%2 %U F O3P F%27V G#($>,"(%%4-&*++$$?(0,)-F66%7F&F R5O%23M P F43P5O M317%2+/,S9$)&*++$4-'*3,%-!$"(*37$&2#(),")**!"B W%D I)H D"*+#), X32?J F2?&F32?!王清良$"<0\3F?032?!胡凯光$"@F0d F2?E F0!刘迎九$".B FX52?5!史文革$"<0.B F B5!胡士河$"<0d F2M3F!胡银才$":32?J F0!方遒$S.P0O V%273M P51F3F2G P53O%T<)C)T%1()@-(34&53M B F2?0132F063P(%'>#)O5;%G F P%T d F2F2?0132F066F25+/,S5+,)(4N'()()/,)0'*3,%%4+/7"#D D D"B U!8$%)!)H)!I+#", X32?d32E F2!王艳锦$"f B52?f B52?!郑正$"W52?c F3%M B52?!彭晓成$"f B%0W5F?0%!周培国$"@FW5F;5F!李培培$S.P0O V%2P B5F G%&3P F%232O?1%Q P B M B313M P51F G P F M G%T G#($>,"(%%4-&*++$$?(0,)+/,S<)6(+$)N*)3,%.+$3*"3($)!"(*)"*")**I"P P!8$%"#H"""#*"+#8, <5@F32?E0!何良菊$"@F c F0V32!李秀艳$"f B%0/F326F2 !周建民$"X5Fa5R B%0!魏德洲$S-T T5M P%T:5)=32O(<=8%2%U F O F R F6?;V1F P5%T G#($>,"(%%4-&*++$$?(0,)-+/,SO$%0K$4+),%"#D D D"B!8$%)I9H)9*+#>, f B%0.B02?0F!周顺桂$"f B%0@F U F32?!周立祥$"<032?<032R B%2?!黄焕忠$Se F%G V2P B5G F G32OM B313M P51F R3P F%2%TE31%G F P5+/,S!M*"3+$-"$M7,)0!M*"3+,%=),%7-(-")**8"#R!D$%##8*H##8"+#!, f B0+B32?E F32!朱长见$"@0/F32E02!陆建军$"@0c F32M3F!陆现彩$"@F0c F32O%2?!刘显东$"X32?g0M B52?!王汝成$"@FJ F!李奇$"c0f B3%Q52!徐兆文$S.-`G P0O V%2E31%G F P565O F3P5O7V G#($>,"(%%4-&*++$$?(0,)-+/,S O*$%$/(",%K$4+),%$&2#(),5)(6*+-(3(*-")**>"B B!)$%)"8H)"9'DACD'第##期 王清良等%固定床生物反应器模拟溶浸采铀吸附尾液中:5)=的氧化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