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要点
现代汉语词汇(词汇变化、词汇规范、词义演变)

第四、对生造词的规范 ❖ 新词适应交际需要,表义明确,其构造符
合现代汉语构造规律,是现代汉语词汇中 的重要成员。 ❖ 如果已有的词,可以表达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可以完成或能够基本完成有关交际任 务,就不必另造新词,因为另造的所谓词, 貌似新生词,其实它的表义不明确,不符 合词汇内部结构规律,是生造词。
如:搞 弄 “搞”可以用于表示与工作有关的比
较正式的重要的事情, 如:“搞建设 ”、 “搞思想工作 ”、 “搞改革”等
“弄”经常用于日常生活小事, 表示 轻松、随便的色彩, 不能用于表示与工 作、事业有关的事情。
第二、外来词的规范 1.不要滥用外来词。能用汉语固
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准确、 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 衣裙”不用“布拉吉”,用“发动机” 不用“马达”等。
❖ 如:空调(空气调节器)空姐(空中小姐) 房改(住房改革)电教(电化教育) 影视(电影电视)节能(节约能源)
(二)旧词的退隐与复出 ❖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认识改变,交
际的需求,使得指称旧事物、旧观念的 词逐渐在语言生活中不见了。 ❖ 有的是因为词所指称的旧事物消失了。 如:丫环、童养媳、长工、牙婆等。 ❖ 有的是反映对职业的歧视的旧词被新词 代替。如:戏子(演员)、跑堂(服务 员)、厨子(厨师)。
2.词义的缩小---即缩小词所概括的
对象的范围,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比以前缩
小了,或者原来的某些意义消失了。
虫 大虫 长虫
所有动物
昆虫 臭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各种气味
气味难闻 汤 扬汤止沸 赴汤蹈火
泛指热水
煮东西的汁液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 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如: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女性一方,后转 移指夫妻的任意一方。 安利 美国一所公司的名称。
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规范

系统性
词汇的演变是系统性的,新词的产生 和旧词的消亡都会对整个词汇系统产
生影响。
不平衡性
不同领域的词汇演变速度和程度不同, 有些词汇变化较快,有些则比较稳定。
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习惯用语也会影响 词汇的演变,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02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规范化的必要性
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规范化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减少歧义和误解。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准确、不严谨的表 达方式,可能误导信息的传播和理解。
网络语言的规范与引导
倡导规范使用
应倡导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现象。
强化文化传承
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建立网络语言规范
应建立网络语言规范,明确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和表达方式。
口语化
网络语言通常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 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冲击
传统语言的淡化
语言规范的问题
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得一些传统语言的用法 和表达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网络语言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 如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对语言规范造成 一定影响。
文化传承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误导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传统文化和语言表达方 式带来一定冲击,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影 响。
03
02
媒体传播
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新词的 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书面传播
书籍、杂志等印刷品对新词的传播 也有一定影响。
04
新词的规范与引导
语言规范
对新词进行规范,确保其符合汉语语法和表 达习惯。
社会共识
通过广泛讨论和协商,形成对新词的社会共 识。
词汇发展及规范

对方言词的吸收和规范应坚持 必要性原则。如果现代汉语词汇 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就没有必要 再从方言中吸收同样意思的词。 例如表示“今天”意义的“今儿 个、今朝”等方言说法,就没有 必要被吸收到普通话当中来。
•
对方言词的吸收还应该坚持 普遍性原则。在北方方言区内,“ 蚜虫、腻虫、蚁虫、蜜虫、油虫 、旱虫”等说法并存,从普遍性看 ,应该选用“蚜虫”。
•
关于商业广告套用成语的问题—— “咳”不容缓 “骑”乐无穷 “鳖”来无恙 默默无“蚊” 一“网”情深 “琴”有独钟 随心所“浴” 终生无“汗” “烧”胜一筹 以“帽”取人 好“色”之涂 “快治”人口、 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
“之乎者也”之类,在现代汉语 书面语中因为颇有修辞效果,使用频 率不低。例如: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 于人的可谓少矣!(陶铸《松树的风格 》)
•
恰当地运用古语词,可以使语言 简洁、凝炼、匀称。例如: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 ,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
2.不随意改变原型。成语具有结 构的凝固性特点,一般不能任意改变 或增减其构成成分。例如“胸有成竹” 不能说作“胸有毛竹”,“老马识途”不 能讲成“老马识路”,“画蛇添足”不能 变为“画蛇添脚”,“吐故纳新”不能改 作“吐旧纳新”,等等。
•
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 增强修辞效果,成语也可以活用。例如 :
•
2.统一书写形式。采用通 用式,淘汰其它形式。如用“托 拉斯”不用“托拉思”,用“迪 斯科”不用“的士高”,用“巧 克力”不用“朱古力”,用“高 尔基”不用“戈里基”,用“ 尼龙 ”不用“呢隆”,等等。
•
3.尽量采用意译词。除了人 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 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达 原外来事物意义的以外,应尽量 采用意译,以贴近本民族具象造 词的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如 用“青霉素”不用“盘尼西林” ,用“电话”不用“德律风”, 用“科学”不用“赛因斯”,用 “民主”不用“德谟克拉西”, 等等。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一、词汇进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含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含历时的进展中的变化。
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进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与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与制约。
词汇的进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进展促成词汇的进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进展的影响,词汇的进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
甚至能够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能够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进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与变革是不一致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
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类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比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一致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进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
比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
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一致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一致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类方言词与行业语的汲取。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突出。 例如: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盎司/安士(香港) 做秀(台湾)/做骚 (香港) 新西兰/纽西兰(台湾)
►大量的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 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先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 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处理。
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新词新语新 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 原则: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
表义的需要。 微波炉、扫描仪、磁悬浮 等离子电视、数码相机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 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 简洁明了,于是大量用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
狡奸(狡猾奸诈) 疏薄(稀疏且薄) 生救(生产自救
2、简缩词 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 常会简缩,而且重要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 已经“词化”。例如:
(1)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2)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3)家电(家用电器) 超市(超级市场)
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
在确定一个简缩形式是新词还是生造词,或者说看一 个语言片段是否有必要简缩成词时,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与词语长度成反比。使用 频率越大,词语长度要越短。这是语言发展经济原则的一条 很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
第二,凝固程度。凝固程度与简缩可能性成正比。 词语之间的凝固程度越高,它简缩成词的可能性就越 大。如果几个词语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甚至已经成 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那么它就非常有可能简缩成 一个词。
(四)基本词汇系统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一)成语的特征
1、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 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好吃 懒做”、“无价之宝”、“人杰地灵”、“拾金不 昧”。 有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 人联想的作用,共同表达一个新的整体意义。如“胸 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源 于宋代一画家的故事),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 盘的考虑,不能理解成“胸中长有成熟的竹子”。
行业词语的泛化
一部分行业语在发展过程中,既保留其特定学科和 行业的精确含义,又出现了转义。这种转义现象一 般通过引申、比喻等方法使其语义泛化,具有了一 般语文词语的性质,而且更具生动性、形象性、科 学性和时代感。 如“手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在病人的身体上进 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现在常用来指要对某事物、 某机构进行大的改造、重组。 “诊断”原只指“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的病 症及其发展情况”,现在常用来指对某种复杂情况的 分析、咨询,拿出解决的办法。“手术”“诊断”都 成为来自医学领域专门用语的普通词语。
汉族人民在同国内其他民族和外国民族的交往中, 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这早在汉代就出现 了。“胭脂、骆驼”借自匈奴,“葡萄、苜蓿”借自 西域,“佛、袈裟、忏悔、塔 ”源自梵语佛教用词。 2、外来词的几种类型
(1)纯粹的译音: 巧克力(chocolate) 咖啡(coffee) 夏威夷(Hawaii) 迪斯尼(Disney) (2)音意兼译: 马克思主义(Marxism) 新西兰(New Zealand)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北卡罗来纳(North Carolina)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 天、地、风、云、水、火、电 有关生活、生产资料的: 米、面、菜、布、车、船 有关人体各部分:心、头、牙、手、脚、眼睛 有关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有关动作行为的: 走、想、跑、吃、学习、喜欢 有关性质、状态的:大、小、好、坏、苦、甜 有关指称、代替的: 你、我、这、谁、什么、怎样 有关数量的:十、百、千、万、斤、两、尺、寸 有关程度、范围、关联、语气的: 就、很、最、都、把、和、因为、但是、吗、了
词汇—词汇的规范化(现代汉语课件)

词汇的发展变化
(3)词义的转移
也包括感情色彩的转移。 ①“下流”:原指“地位低下或指处境不好”,为中性色 彩;后指“品德恶劣”,转为贬义。 ②“爪牙”:原指“勇士、卫士”,也形容“勇武”,具有 褒义色彩;后指党羽、帮凶,转为贬义。 ③“奇葩”:原指奇异美丽的花卉,比喻优秀的作品、事 物或人,为褒义色彩;后来用来形容奇怪、让人难以理解 的事或为极其荒诞、怪异的人,偏贬义色彩。
历史词
词汇的发展变化
换用新说法
洋火(火柴)、火水(煤油)、万兽园(动物园) 拘票(逮捕证)、邮差(邮递员)、原子笔(圆珠笔)
重新复活
大户、当铺、倒闭、股票、彩票、 股份、大亨、艺人、交易所
词汇的发展变化
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扩大:即词所概括的对象、 范围扩大。
①“包装”:原指“用纸、盒等把商品包 起来”或“包裹商品的东西”,现还指 “企业、演员等的形象塑造”。
词汇的发展变化
(3)吸收方言词和外来词。例如: 方言词:忽悠、宰人、托儿、火爆、碰瓷 外来词:克隆、卡通、黑客、的士、达人 旧词产生新义,也可以看做是广义的新词。 例如: 充电(新义: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 高技能等) 病毒(新义:计算机病毒)
词汇的发展变化
旧词的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词 的使用范围缩小了,使用频率 大大降低,有的甚至逐渐消亡。 例如: 宾天、驾崩、科举、乡试、元宝、 驸马、巡捕
前加式
~奴:房奴、孩奴、卡奴、车奴 ~族:蚁族、追星族、上班族、工薪族、月光族
后加式
零~:零距离、零接触、零污染、零增长、零容忍 软~:软文、软广告、软处理、软包装、软饮料
词汇的发展变化
(2)使用缩略方式创造新词。多音 节的新词语往往会减缩为双音节词。 【例如】 网络红人——“网红” 节约能源——“节能”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 高速铁路——“高铁”
当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当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越好,建立起的语言大厦也就越雄伟越辉煌。
不过,话要说清楚,就真正的建筑材料而言,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也有过时的“秦砖汉瓦”,如果在建房的时候,不加选择,不看场合,胡乱地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与过时的“秦砖汉瓦”混在一起使用,那么,建起来的就会是不伦不类的东西了。
当然,也不是说“秦砖汉瓦”就绝对不能用,假若是在仿古建筑中,或者是在某些作为点缀的地方,适当用些古代的材料也可获得很妙的效果。
语言运用也是如此,如果把古往今来四面八方的词语都不加选择地混用在一起,那么得出来的也不会是好东西。
试想一下,我国历史那么悠久,幅员那么辽阔,方言又如此众多,如果我们现在推广的普通话用词没有一定的标准,那将出现多么麻烦的混乱局面。
普通话定义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这个定语,主要是确定了普通话词汇取词的基本范围——北方话。
但北方方言区本身范围就很大,其中次方言的词汇差异也不算小。
如果对北方方言区内使用的词汇都不加选择、不分雅俗地拿来作为普通话的词汇,那么普通话的词汇规范就建立不起来。
因此,必须确立普通话的词语规范,必须确立普通话规范词的选择标准。
普通话规范词汇的选择,首先是选取北方方言通用的词汇,剔除其个别方言偏用的词语。
比如,大多数北方话都称小孩为“孩子”,四川等地则称为“娃儿”,广西桂林叫作“小把爷”;大多数北方话表示赞同用“可以、好、行”,而河南等地则用“中”;大多数北方话说“借、买”,而大连等地则说“求”,等等。
对于这些,普通话都是取其前者,而后者则作为方言词。
其次,要选取比较文雅的词语,舍弃过于土俗的词语。
比如,下面是北京话中雅俗不同的几组同义词:太阳-老爷儿,小-一丢丢儿,跑-颠儿、撒鸭子。
普通话都是选取前面的,舍弃后面的。
第三,如果几组同义词都是普通话词汇的规范形式,那么就要确立同义词的使用标准——使用的语体和语境等。
例如,“诞辰”与“生日”,“夫人”与“妻子”,两组都是同义词,但它们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前者一般用于严肃的场合和庄重的语体,后者一般用于比较随便的场合和口语语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汇系统本身的问题 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客观地存在着不少异形词。 所谓异形词,是指语音相同、语义相同然而词形(汉 字书写形式)不同的词。 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同素颠倒词,即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的词。例如: (1)蔬菜/菜蔬 士兵/兵士 健康/康健 直率/率直 (2)响声/声响 讲演/演讲 力气/气力 忌妒/妒忌 伤感/感伤 山河/河山 离别/别离 代替/替代 (3)裁剪/剪裁 路线/线路 负担/担负 和平/平和 发挥/挥发 感情/情感 计算/算计 语言/言语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突出。 例如: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盎司/安士(香港) 做秀(台湾)/做骚 (香港) 新西兰/纽西兰(台湾)
►大量的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 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先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 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处理。
2、简缩词 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 常会简缩,而且重要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 已经“词化”。例如:
(1)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2)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3)家电(家用电器) 超市(超级市场)
(1)类简缩词已经定型,基本上可以当作一个词来用。 (2)类词的组合还比较新鲜,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原 有短语的形式。 (3)类词则更是近期才出现的,还只是在一定的场合 中使用。
第八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 学习要点 1. 对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有全面、辩证的认识。 2. 正确掌握判断异形词(包括同素颠倒词、异形等义词 和异形外来词)、生造词以及误用词的标准。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的词汇系统本身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这样或 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比如异形词、异读词。 2、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使用 者本身语言素养不够所造成的,比如生造词和误用词。
也有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了。例如: 路线:①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 ②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 或基本准则。 线路:电流、运动物体等所经过的路线。
2、异形等义词。即其中一个语素字形相同,另一个不同的
词。例如: (1)工夫/功夫 师傅/师父 融化/溶化 统帅/统率 笔画/笔划 本分/本份
(2)人才/人材 制服/制伏 跟斗/跟头 词典/辞典 风韵/风韵 红运/鸿运 红装/红妆 美元/美圆 原配/元配 把势/把式 马虎/马糊 腻味/腻歪 黑糊糊/黑乎乎/黑忽忽 含糊/含胡/含乎/含忽 滴答/嘀嗒/的答 呱呱叫/刮刮叫 气呼呼/气乎乎 红彤彤/红通通
(1)类词实际上已经有了分工,因此,两种词形都可以保 留下来。例如: 师傅: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师父:①师傅。 ②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2)类词则需要进行鉴别、取舍,其原则主要有三条: 从俗: 选择“思维”、“保姆”、“按语”、“悲痛” 舍弃“思惟”、“保母”、“案语”、“悲恸” 从简: 选择“人才”、“暗淡”、“恶梦”、“舢板” 舍弃“人材”、“黯淡”、“噩梦”、“舢舨” 词义明确: 选择“盯梢”、“吩咐”、“筹码”、“酒盅” 舍弃“钉梢”、“分付”、“筹马”、“酒钟”
三、词语的发展与规范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 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发 展的历史进程中,词汇中的一般词汇对客观现实的各种变化 最为敏感,新事物的出现,原有事物的变化以及旧事物的消 失,都通过一般词汇反映出来。 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新词新语新 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简缩,要有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词义要明 确,不会引起误解。例如下面的减缩就显然不合适: 越迷(越剧迷) 容色(容貌颜色) 遗物(遗失物品)
3、误用词 词语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由于对词义、词的色彩义 不太理解,或受到词形或字音的影响而误用,造成搭配不 当。例如: 母亲年轻时有一头丰满的黑发,面容清秀,心灵手巧。 世界强队秣马厉兵觊觎桂冠。
同素颠倒词的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有三种类型:
(1)A形词保留下来了,而B形词则逐渐消亡,已经不 用,或开始从现代汉语使用范围中退出。 (2)A形词和B形词,目前都通行,还很难决定选择哪一 个,放弃哪一个。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3)A形词跟B形词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有的除了某 个义项相同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个义项。例如: 裁减: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开。 剪裁:①缝制衣服时把衣料安好一定的尺寸剪断 裁开。 ②比喻做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 原则: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 表义的需要。 微波炉、扫描仪、磁悬浮 等离子电视、数码相机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 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 简洁明了,于是大量用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 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
3、异形外源词,这有两种情况: A、采取音译或意译不同的引进办法。例如: 德律风/电话 司的克/手杖 扩音器/麦克风 太妃/奶糖 维他命/维生素 盘尼西林/青霉素 镭射/激光 幽浮/飞碟 派对/晚会 的士/出租车 现在基本上以意译词占优势,音译词已经或者正在淘 汰。
B、从不同的地区引进,即使都是音译,也可能采用不同 的字形。例如: 爱滋病/艾滋病 迪斯科/的士高 桑那/桑拿/桑纳
二、词语使用中的问题 词语使用中也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生造词 语言中的词汇系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新词产生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生造词”。
生造词——就是指这些新造出来的词语,既没有表示新 事物或新概念,也没有表达社会变革、社会心理的特殊 效果,而且词义含糊不清,纯粹是个人的一种标新立,例 如: 狡奸(狡猾奸诈) 疏薄(稀疏且薄) 生救(生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