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根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的分析,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剩余价值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商品过程中,由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雇主支付的工资,而产生的那部分超出工资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演变规律,分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是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并控制了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分配,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不仅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利润,也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剩余价值论分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
资本家以剥削工人劳动力为手段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是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的不断发生。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常常采取剥削手段,压榨工人的劳动力,而工人则会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而进行抗争。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性,也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由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机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会采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生产商品等手段,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
资本主义根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总结词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的劳动量超过其自身生存所需要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产生的价值即为 剩余价值。当工作日长度超过工人自身生理和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即为绝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总结词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额外收 益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VS
详细描述
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个别企业通过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使其产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这样, 该企业在市场上以低于其他企业的价格出 售产品,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由单个企 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即 为超额剩余价值。
发展。
THANKS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超 过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因为资本家通 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占有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力,因为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 管理方式,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
02
产业资本家将产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获得货币形 式的剩余价值。
03
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获得利润,并参与剩 余价值的分配。
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的关系
产业资本家需要借贷资本家的资 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剩余价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
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
造的价值与自己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家只支付
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来源。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实现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为利润、地租和利
息等形式。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利润。
这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过程。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过程和原因,也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和理解社会历史的方法,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剩余的价值部分被剥削者即资本家所占据。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价值创造的能力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自身工资所得后的剩余部分。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者通过无偿提供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和支配这部分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目的,即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而劳动者则在这种剥削和压迫下,面临着贫困、剥夺和不平等。
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方式。
他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剩余劳动量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条件。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资本家能够更有效地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完全解释经济现象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复杂的市场和政治因素。
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减少了他们所遭受的剥削程度。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重要工具。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的。
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以后,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这一特殊形式,从而剩余价值规律也就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形式,表现为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垄断利润规律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决定垄断资本主义命运的力量。
所以说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的表现。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
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最终崩溃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根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利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生产商品,并通过售出商品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创造了实际的价值,而资本家从中获取了超过他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则追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家试图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则通过罢工、组织工会、争取劳动权益等方式来抵抗资本家对他们利益的侵害。
这种矛盾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时常发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激烈斗争的根源。
剩余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资本家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它既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由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获取和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不断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市场需求又无法跟上生产能力的扩张,导致商品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剩余价值论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态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最终的超越指明了方向。
剩余价值论也为劳动者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鼓舞人们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供 求 价格
市场价格
价值
供 求 价格
供=求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商 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运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方 式。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当其成为生产要素配 置的主导方式时,商品经济不仅发展成为市场经 济,且与计划经济的计划配置的方式相对应。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 重性
商 品 二重 属性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产生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的特征:交换型、开放型、开 拓进取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 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封建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 障碍;
➢ 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 政权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 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 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专题六 资本主义根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基 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 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时间及萌芽:
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 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标志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 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 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 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 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 经济危机的爆发。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 不可避免的。
价值量的决定
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 商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 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中世纪波兰的集市
2、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 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的“圈地运动”— — 羊吃人!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开采金矿、种植鸦片贩卖 奴隶、海外殖民地战争、国家关税保护、发行国债、国际贸 易
第一,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 形式,即交换价值。它主要经历了四个发 展阶段。
第二、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第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
第四、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价格总额= 待流通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 的货币 需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
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 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 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 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 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 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 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 态之间的矛盾。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 动ຫໍສະໝຸດ 具体劳动特定具体形式
不同质 使用价值
商
二 重
商
品
品
二 因
性
抽象劳动 无差别人类劳动
相同质 价值
素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
第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 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 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
解决的途径是交换成功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 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表现: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 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一片混乱。
实质: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 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 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
济
危
机
的
主
要
表
现
30年代美国汽
车工人失业游行
1929年10月华 尔街前惊慌的人群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 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 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 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品
经 社会 济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产
交换
生
成功
条 件
私有 制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私人劳动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商 品 经 济 产
社会 分工
使用 价值
具体 劳动
价值
抽象 劳动
社会劳动
矛
矛盾
生 条
私有
个别 劳动
件
制 时间
社会
盾
必要
劳动
私人劳动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