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四首》表格教案

《古诗四首》表格教案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布置作业
优生作业
中等生作业
差生作业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意思,掌握重点词语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

(3)分析诗歌意象,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魅力。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

(3)分析诗歌意象,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春望》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望》,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

(3)分析诗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欣赏与创作》,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四首古典诗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背诵四首古典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和解读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的欣赏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引导下,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诵读:带领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课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另一首课外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首诗歌的题目,标注重点词汇和诗句。

2. 在黑板上展示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课外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要求: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文字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为下一节课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表格教案
⑤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深层探究。
1、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①学生齐读老师出示的课题和引题的诗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老师板书课题。
②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准备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老师出示的几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③找出5名学生,每位学生说出一个词语的意思。
④明确词义后全体学生齐读词语,每个词两遍。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a.“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次北固山下》。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诗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课时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 ,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 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word 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 3 课时课型新授知识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品味诗歌凝炼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者生活情趣的。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句子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学会体味诗歌的意境的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1 .朗读法。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妙的语言美。

2.联想想像法。

学习课文,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匡助他们理解画面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感美,启示对美的感悟。

3 .探索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散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启示对美的感悟,追求夸姣人生。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品味诗歌凝炼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者生活情趣的。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作家作品简介三、朗读感知体味诗歌的意境。

比较鉴赏诗歌。

多媒体、教案合作探索,导读教学教师活动第一课时:诗歌是凝炼的艺术,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

一、《观沧海》(一)作家作品简介(二)题解:汉代乐府诗普通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之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节奏、重音、语速。

先范读再由学生调整与思量(一)、(二)、资料助读,学生补充作家作品、背景。

(三) 、学生先听读再由课题学生活动教学流程四、文本解读探索质疑一、作家作品简介二、朗读感知三、文本解读探索质疑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势
“春行〞的诗句是
十、板书制定: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同学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课题
教〔 知 识
学、 能 力
目、 品 德
标〕
教〔 重
材点 、
分难 点
析〕
时序
语文
年级
古代诗歌四首
班级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诵、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间
年月
教学重点 1. 朗诵、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够,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行〞的诗句是
景,借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操作过程制定〔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 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罗列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 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 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马上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 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 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 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正确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 200 字左右的小文章。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诗四首》。

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4.《夜雨寄北》李商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四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哀愁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诗人简介、诗作背景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诗作分析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四幅与四首诗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2. 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a. 朗读四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分析四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作背景。

c. 逐句解析《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夜雨寄北》四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选取一首诗,分析其韵律特点。

b. 选取一首诗,解析诗中的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组,根据诗作分析表,分析另外三首诗的韵律和意象。

5. 小结(5分钟)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b.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a. 四首诗的题目及作者b. 诗作背景及基本内容c. 韵律特点及意象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取一首你喜欢的诗,分析其韵律和意象,并写下你的感悟。

b. 比较四首诗的情感表达,结合诗作背景,分析诗人情感差异的原因。

2. 答案:a. 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作业,无标准答案。

b.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建议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诗四首》。

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2. 难点:理解诗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命运的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和简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四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针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2.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对某一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2. 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绘制一幅能够表达诗歌意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小结。
1.指名朗读四首诗,体会诗人语言的精妙与凝练。
2.试背诵四首诗。
第2课时
1.学生自由组合读诗。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背诵。
(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再次进入情境,深入体会诗意,强化内化积累。)
1.比较四首诗的异同,交流咏物诗的共同点,试着思考其规律。
2.总结。
(1)咏物诗往往是借往。
授课时间
2015年月日
第2节
教学内容
诗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借助注释,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四首诗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这些诗歌;初步学习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德育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诗的感染。
教学重点
3.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互读,注意倾听,指出同桌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4.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诗的读法。
1.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解诗题,知作者。
(2)品词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2.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作者借梅花的高洁孤傲来象征自己孤高耿介、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性格。整首词都在咏梅,其实处处是在言志。
2.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叙写了诗人寻找早梅的过程,并借不畏严冬、迎寒先发的早梅形象,反映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文章或诗歌,品味它们的深刻含义。
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背诵四首诗。
教学难点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赋予四种植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训练重点
朗读
教具
课件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学活动内容
教学随笔
一、情境导入,整体诵读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一、复习巩固,朗读背诵
二、辨析古诗,掌握学法
三、认读、书写生字
四、拓展学习
5
20
10
5
15
10
5
第1课时
1.导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素有“四君子”之誉的梅、兰、竹、菊的图片。
(力求在上课伊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看似朴素的“四君子”为何让作者赞叹不已。)
2.读题、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结合学生介绍的关于作者和梅、兰、竹、菊的资料,师作适当的补充。
(1)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总结自学方法:了解字、词意思后逐句连起来理解。
(2)重点理解“凌”“幽”“馨香”“隅”“破岩”“坚劲”“尔”“秋”“篱”“斜”等字词的含义。
(3)试着说说诗意,解决不了的作上记号。
(引导学生在读诗、解诗的过程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同伴读诗、品诗,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讨论。
(5)结合注释,与同桌说说四首诗的大意。
重点:比较完整地表述诗意。
(6)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句作重点指导。
预设需要指导的有:
咬定:形容竹根牢牢扎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日渐斜:太阳渐渐地落山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意思是它的芳香让寻访的人踏遍深山的每一个角落。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炼,它愈发坚韧,决不惧怕来自任何方向的狂风。
(7)讲述各首诗的意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诗中借物所要言的志是什么。鼓励学生谈出个性理解,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肯定。
(将四首诗所勾勒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了梅、兰、竹、菊所代表的高尚正直的人坚定的人生志向和高贵的品格。)
(2)表达诗人内心思想和志向的这类诗,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
(3)常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1.认读生字,并鼓励学生交流各种识字方法。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幽”的笔顺是:丨幽;“菊”的写法:下边的“米”字左下方伸出包围框一些才美观;注意“篱”的最后两笔是厶。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板书
诗四首
梅兰竹菊
花中四君子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