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四首 教案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程为语文必修二。
本教学内容为杜甫诗四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杜甫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竹枝词》四首杜甫诗的基本意思;(2)熟悉杜甫的笔法、语言风格、意象等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登高》教学教学内容:《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对壮丽山河的景色的赞叹。
主要通过对写景的手法来表现杜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的热身知识问答,引入《登高》的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然后利用PPT进行课文的呈现和讲解,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对比其他古代诗人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与杜甫的不同之处。
接着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己的感悟。
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方式交流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思乡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家乡的想念之情,诗句中充满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与怀念,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介绍茅屋这一环境背景,从而引入杜甫的诗歌内容。
之后依次介绍诗歌的前两节、后两节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梳理文意,熟悉杜甫的情感和思路。
最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本文的感人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春望》教学教学内容:《春望》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们生活的诗歌,旨在表现春天的景色和生活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高》:分析诗人豪情壮志,体会其意境之美。
2.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景象,感悟诗人敬畏之情。
3. 《春望》:描绘战乱年代春天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与关怀。
4. 《赤壁怀古》:回顾历史,抒发诗人对英雄人物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体会其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这些插图对应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背景介绍:介绍四首诗歌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解析:分别对四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意、意境、修辞手法等。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望岳》意境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8.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四首诗歌作者、诗题、重点词语、意境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诗四首》。
(2)分析《春望》意境和修辞手法。
(3)根据《赤壁怀古》内容,谈谈你对英雄人物看法。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年代春天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与关怀。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3)示例:英雄人物具有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脍炙人口诗歌,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歌意境体会及背景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部分名句。
2.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生字词。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这些图片与哪首古诗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适时给出答案。
2. 朗读与生字词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四首古诗,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词义。
过程细节: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诗句解析:针对四首古诗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例句、图解等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诗句解析,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6. 诗歌背景了解:简要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登高:生字词、名句、意境望岳:生字词、名句、意境春望:生字词、名句、意境赤壁怀古:生字词、名句、意境七、作业设计朗读并背诵《登高》全诗。
解释《望岳》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仿写《春望》中的名句,体现春天的特点。
谈谈你对《赤壁怀古》中诗人情感的理解。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清照的《如梦令》。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2. 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每首诗所表现的意境;3. 能够分析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诗;描绘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四首的全文;3. 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引子,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
进而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他三首诗,按照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7.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诗四首》。
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2. 难点:理解诗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国家命运的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和简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四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针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2.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对某一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
2. 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绘制一幅能够表达诗歌意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和目标本课教学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授四首不同风格的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结构和韵律,提高其阅读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结构和韵律。
2.掌握四首不同风格的诗歌,分析其文学性质和意义。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效果并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四首不同风格的诗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将进酒》、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重点:1.区分不同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文学性质。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感。
难点:1.感受诗歌的情感效果。
2.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简要介绍诗歌的起源、基本元素、结构和韵律,并提问如下:1.什么是诗歌?它有什么特点?2.你们读过哪些诗歌?有什么感受?2.讲解诗歌和韵律(15分钟)结合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句式,并引导学生分析四首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理解四首诗歌(50分钟)1.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听朗读,理解诗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分析李白写诗的角度、情感和文学性质,强调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和情感美。
2.杜甫的《将进酒》。
–听朗读,理解诗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分析诗人的情感、热情和豪迈,强调诗歌的写实主义特征和审美主张。
3.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听朗读,理解诗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分析白居易的叙事手法和情感,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和叙事技巧。
4.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听朗读,理解诗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分析诗人的文化背景、情感和文学性质,强调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四首教案杜甫诗四首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初读诗歌,把握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板书设计:、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3、悲惨生活“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已”四、诵读指导、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试读、齐读。
4、理清思路,背诵诗歌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第二课时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讲解: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共6句,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
、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二、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朗读诗歌的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明这一事实。
由点到面。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
(3)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