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诗词曲五首》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掌握《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静夜思》和《登高》五首作品的诗义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常见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等。

3.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和掌握五首诗词的意义和诗歌特征。

2.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3. 教学方法1.导入法:运用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诗词朗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诗词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

4.诗词辨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诗词,教导学生掌握诗词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雕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步:引入《诗词曲五首》1.通过辨析五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进行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分析《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分析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每首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如意境、音韵、押韵、修辞等。

第四步:进行诗词鉴赏1.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模仿,以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第五步: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5. 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五首诗词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1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

《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

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

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

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

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完成《杜甫诗五首》教学任务后,总觉意犹未尽,有收获,亦有遗憾。

现将得失陈述如下:一、设计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诗文,并分享他们的解读和他们的思想火花,是我一直以来的做法,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培养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并促使他们重视语文积累。

这堂课上,江玮珊同学代表所在合作小组展示了她积累的佳句和感悟,足以说明这项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设计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开始,我借用网络流行语“杜甫很忙”挑逗起学生走近杜甫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古诗文教学中出现课堂环境的沉闷。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上课看成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于是,课堂就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甚至“观众”。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合作小组,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够展示自己。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同样,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特别是下课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没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第1 篇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

今日,我们将观赏两首古诗,连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游山西村》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方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消失的好形势。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

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2、展现自学,夯实基础1)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训练。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与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见抗战,政治上常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但他坚持抗金主见,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忱,布满收复失地的信念。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主动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心情,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盼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注重联系诗歌背景——《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诗圣杜甫的诗常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意旨高远,常常有催人泪下的效果,选在教材中的五首诗,其本身就都含有一个“泪”字,如《月夜》中的“双照泪痕干”,《哀江头》中的“人生有情泪沾臆”,《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中的“正思戎马泪盈巾”、《登岳阳楼》中的“凭轩涕泗流”,读起来,一个老泪纵横、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宛然在目。

教授杜甫的诗歌,往往会有些难度,因为学生们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以及生活背景不同,对于杜诗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往往难以理解,很多学生甚至还会问“老师,杜甫怎么那么爱哭啊?”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我认为,在教授杜诗的时候,应多注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多做介绍,并且要慢慢引领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情感。

下面分别谈谈这五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

《月夜》: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

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妙,借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来表达自己这种相同的情感,后世诗人常常模仿这种写法,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哀江头》: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杜甫(教学反思)

杜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之十一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反思之一
今天开始学习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今天上的是《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课时,现反思如下: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这节课的重点是阅读与分析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的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然后学习杜甫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兵车行》。

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研读课文,互相讨论。

通过学习《兵车行》,学生们更加理解了杜甫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状态。

不足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当,对《兵车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刻。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明确:1.不能。

“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

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 教案(教师中心稿)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杜甫五首诗歌,使学生了解杜甫的背景、生平和创作特点,培养对杜甫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背景和生平;2.分析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3.理解并欣赏杜甫五首诗歌。

三、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庐山和少林寺等地的山水之灵感影响。

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代动荡、民众困苦的关怀和思考。

2. 杜甫诗歌特点杜甫的诗歌以豪放、激情和深人民间生活为特点,笔触丰满,内容充实,表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切。

他的作品多写人民的苦难和奋斗,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 杜甫五首诗歌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家庭的世态炎凉,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思考。

3.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寄托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3.3《旅夜书怀》这首诗是杜甫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由衷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家园的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展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3.4《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和思想境界。

3.5《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喜悦的情感,寄寓着诗人对社会和人民的美好期望。

四、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意图。

2.朗读演绎: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或演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3.文学赏析: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诗歌演绎和作业评阅等方式,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参考资料1.《杜甫全集》2.《唐诗三百首》3.《杜甫研究》以上是《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杜甫诗歌的教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
完成《杜甫诗五首》教学任务后,总觉意犹未尽,有收获,亦有遗憾。

现将得失陈述如下:
一、设计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诗文,并分享他们的解读和他们的思想火花,是我一直以来的做法,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培养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并促使他们重视语文积累。

这堂课上,江玮珊同学代表所在合作小组展示了她积累的佳句和感悟,足以说明这项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设计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开始,我借用网络流行语“杜甫很忙”挑逗起学生走近杜甫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古诗文教学中出现课堂环境的沉闷。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上课看成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于是,课堂就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甚至“观众”。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合作小组,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究,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够展示自己。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同样,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特别是下课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没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中
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