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2)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
杜甫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旨在通过对这些诗作的学习,让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特点有所了解,加深对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中深沉情感的领悟。
学习者分析:
美术10、15班是文科美术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给他们一些方法性的指导,让他们明白诗歌鉴赏有规律可循,减轻他们对诗歌鉴赏的畏难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
教学建议:
以后应注意: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词语应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由景及情,从浅入深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杜甫诗五首

4、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 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 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湿”,沾湿。“寒”,生出寒意。 夜深露重,雾气沾湿了妻子高高的发髻。清冷 的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她柔润如玉的双臂一定生寒 了。 “湿”和 “寒”可触可感,表现了妻子望月之 久,忆夫之深。更深层的,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历史知识知一点: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汉成帝对她 最为宠幸。汉成帝为了能够时刻与班婕妤 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 车,以便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 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 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 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倖bìxì ng 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 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 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小结第一层
• 第一层,长安沦陷后曲江衰败凄凉的 景象。 (反衬,以美景衬哀情)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 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 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 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长。
——韩愈
杜甫诗五首
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 巩县人。
•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 游梁宋之地。 •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居少陵,自称 少陵野老。 •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 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
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 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 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的舟中。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注重联系诗歌背景——《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诗圣杜甫的诗常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意旨高远,常常有催人泪下的效果,选在教材中的五首诗,其本身就都含有一个“泪”字,如《月夜》中的“双照泪痕干”,《哀江头》中的“人生有情泪沾臆”,《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中的“正思戎马泪盈巾”、《登岳阳楼》中的“凭轩涕泗流”,读起来,一个老泪纵横、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宛然在目。
教授杜甫的诗歌,往往会有些难度,因为学生们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以及生活背景不同,对于杜诗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往往难以理解,很多学生甚至还会问“老师,杜甫怎么那么爱哭啊?”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我认为,在教授杜诗的时候,应多注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多做介绍,并且要慢慢引领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情感。
下面分别谈谈这五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
《月夜》: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
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妙,借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来表达自己这种相同的情感,后世诗人常常模仿这种写法,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
《哀江头》: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高中语文:杜甫诗五首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坠双飞翼
二: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诗句鉴赏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叹。
诗句鉴赏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 以无情衬有情 黄昏胡骑尘满城
忧愤交迫
欲往城南望城北
诗句鉴赏
少陵野老吞声哭 曲江萧条、气氛恐怖、诗 春日潜行曲江曲 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
时间 不幸 地点
江头宫殿锁千门 千门——昔日之繁华 对
锁——今日之萧条 比
细柳新蒲为谁绿 乐景衬哀情
一: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诗句鉴赏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总写往日繁华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用典,暗指唐玄宗不是“贤君”。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 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 深沉感慨。
杜甫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平,是指洞庭湖水平且满,虚,太清,都是指 宇宙。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八月秋水大涨,涵容
着天宇,水天相接的阔大景象。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是极具个性的实写,具体描绘了在洞庭湖湖水的水气笼罩之下 的湖北、湖南低地,一片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力。
诗中的“撼”字充满活力,表现出盛唐的横冲直撞的霸气,这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3杜甫诗五首

名句品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的意思是:那 寡妇疑惑你(吴郎)将不让她打枣,这当然未免出于多虑; 但你一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就使她当真了。“虽”与 “却”构成转折关系,侧重点在后句,委婉地对吴郎提出
了批评。
主旨归纳 《又呈吴郎》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寡妇打枣这样一件小事,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们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揭露了 官府的剥削是导致人民贫穷的社会根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
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
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
词句。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提示
所谓“诗眼”是能统领全诗一诗,字字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
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
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 。芙蓉苑里,春
光融融,花草生辉,霓旌迎风招展; “ 白马黄金勒 ” 的才人, “明眸皓齿”的贵妃与大唐天子,其乐何极!
诗人把长安的“今”之凄凉景象与“昔”之欢乐景象,放
在一起描写,加以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以乐 景反衬哀思,哀思更哀。让人倍感“今”之萧瑟更萧瑟,今之 凄凉更凄凉。
名句品评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品评 这一句写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
情。“亲朋无一字 ”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 来,既“老 ”且“病 ”,漂泊于江湘一带,以舟为家,前途渺 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 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
译诗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 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 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 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 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 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 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 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 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 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 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 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3杜甫诗五首

思考1、开头两句对高大茂密的翠柏的描写有 什么作用?
2,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为什么?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赏析全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寻——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 锦官城——成都。 柏森森——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 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种肃穆、安谧 的气氛。
从内容和形式上赏析颈联
内容上: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 禁不住泪湿衣襟.本联通过对美丽的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 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悲伤之情。形式上,运 用想象,语词清丽。 根据参考答案归纳类似问题的答题思路 步骤1、意译诗句
主题(主旨)
步骤2、点明写法及作用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之情。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凭吊先贤的名诗。
思考1、开头两句对高大茂密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肃穆安谧的气 氛; 二是衬托诸葛亮如松柏般高峻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 的崇敬之情。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 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 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 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对家事、国事 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 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 著名的一首。
杜甫诗五首

课后练习案
1、《春望》和《月夜》都写了诗人对家的思恋,请比较两首诗 在表达这种感情时的角度有何不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从自己的视线着笔,直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 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表 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炼字
• 2、前两联有3个字用得极好,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好处。 • “自”和“空” • 都带有无人之意。 • 碧草映阶,是因人迹罕至;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欣
赏。一代贤相的祠堂却冷落凄清至此,让人不胜唏嘘。
手法
• 3、从第二联中你看出了什么手法,请分析。 • 以乐景写哀情: • 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婉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
• 二、这首诗歌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 分析。
• 这首诗歌借看月抒离情。借助想象抒 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 对妻子的思念。
• 通过对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 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 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 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
•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 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诗句含 蕴无穷。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 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 迹。
• 一、作者在第一联中使用了那些意象? 第二、三联写了那些内容?
• 1、意象:月亮
杜甫诗五首(1《月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作(பைடு நூலகம்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知识迁移
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诗中一、二两句写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寒灯伴 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悱 恻凄然。】 答:诗人采用想象,从对方设想的手法,以虚写实, 曲笔抒情,三、四两句撇开自己,不说自己思念亲人, 却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比直写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更为婉曲含蕴。
拓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拓展迁移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 乡怀人之感
月 夜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 安史叛军破潼关,接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 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 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 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 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 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 下这首诗。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 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