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律诗五首精选教学PPT课件4 人教版

杜甫律诗五首精选教学PPT课件4 人教版

纵观全诗说说诗人因何而“凭轩涕泗流”
登楼远眺的他想到了北方的战事,又 想起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 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 老泪纵横,久久低回。
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 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 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 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 的土壤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危樯独夜舟。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星垂平野阔,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月涌大江流。 大江奔腾向前,明月在江中滚涌。 名岂文章著,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文章而显赫? 我的官位,倒是因年老体弱罢退。 官应老病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飘飘何所似, 就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天地一沙鸥。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 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 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 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 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 巨万。”
杜甫律诗五首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樽酒家贫只旧醅。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正要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个痛快! 隔离呼取尽余杯。


再 见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 5 人教版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 5 人教版
• 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 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 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 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人尊为“诗圣”?
• (1)读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京就选,“举进士不第, 困于长安”。求官失败,父亲又死,家庭困难到 “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的境地。
诗人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 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 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 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苦难根源的根源是什么?
5.
•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 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 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 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 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 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 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
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
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
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
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 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 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 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 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 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 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 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 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杜甫诗五首》上课课件

《杜甫诗五首》上课课件
1、借景抒情 2、对比:早年抱负满志,暮年壮志难酬, 今昔对比,抒发了心中抑郁之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鉴赏: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
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 题思想。
(1)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 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 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 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2)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 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 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 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 主题。
杜甫 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象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叫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象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适当的载体, 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园。
杜甫 黄灿然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余光中
家书无影,弟妹失踪 饮中八仙都醒成了难民 浣花溪不是曲江 却静静地为你而流 更呢喃燕子,回翔白鸥 七律森森与古柏争高 把武侯祠仰望成汉阙 万世香火供一表忠贞 你的一炷至今未冷 如此丞相才不愧如此诗人
草堂祭杜甫
草堂简陋,茅屋飘摇 却可供乱世歇脚 你的征程更远在下游 滚滚大江在三峡待你 屈原在喊你,去湘江 一道江峡,你晚年独据 高栖在白帝的雉堞 俯听涛声过境如光阴 猿声,砧声,更笳声 与乡心隐隐地相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律诗五首》课件

《杜甫律诗五首》课件

五首诗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前途
《 春
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表达了杜甫对贫苦人民
《 登
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

公的批判。

表达了杜甫对权贵生活 的讽刺和对社会风气的
批评。
《茅 屋为 秋风 所破 歌》

表达了杜甫对人生苦短

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悲

愤。



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控
杜甫的律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在 内容上则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种 严谨的格律和深刻的内容对后世的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深受杜甫影响 ,效仿他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发展了中国 古代诗歌这一优秀传统。
杜甫律诗的鉴赏与学习
总结词
鉴赏和学习杜甫的律诗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 古代诗歌的韵味和技巧。
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 词藻,描绘了长安城中 贵族女子的美丽和奢华 ,表现了诗人的讽刺和 批判精神。
03
《杜甫律诗五首》逐篇解析
《春望》解析
总结词
描绘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 情怀。
详细描述
诗人通过描绘长安城破败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和对家人安危的牵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 的深刻思考和悲愤之情。
的观察力。
语言精练
杜甫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 沉的情感,使得其律诗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情感深沉
杜甫的律诗中充满了对国家、 人民、社会的深沉情感,反映 了其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技巧娴熟
杜甫精通各种诗歌技巧,如平 仄、对仗、韵脚等,使得其律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23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23
2、“曲”字重复运用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纡曲难伸 的感觉。这两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 的恐怖,因为当时江山易手,安史叛军已掌 控长安。
3、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 景象?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 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 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又是 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 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 衬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 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 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
诗句鉴赏
少陵野老吞声哭
行人少
三层意思 行人哭 吞声而哭
此二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 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春日潜行曲江曲
既交代时间、地点、又 写出诗人情态——潜行 (不幸)
诗句鉴赏

江头宫殿锁千门 千门——昔日之繁华 昔
锁——今日之萧条 对 比
此二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凄凉、伤心。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 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 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 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 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 《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 人教版

杜甫诗五首 PPT课件 人教版


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9、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70、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7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72、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3、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有一个表现是他还是有点怕你。

61、在清醒中孤独,总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

62、心里的感觉总会是这样,你越期待的会越行越远,你越在乎的对你的伤害越大。

63、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4、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65、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

66、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杜甫诗五首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 阁夜 登岳阳楼
制作 民勤一中 刘忠泉
自读赏析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诗五首ppt实用课件33

杜甫诗五首ppt实用课件33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月夜
杜甫
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 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 经忧患。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忧 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 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 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 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wéi )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 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对写法(转换叙述的角度)
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 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 境生死难卜的处境;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楼对今 时照昔 的,的 喜强心 悦调情
登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 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 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杜甫律诗五首 PPT课件 9 人教版

杜甫律诗五首 PPT课件 9 人教版

写 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
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
角暗示战局紧张。
后一句写三峡的景象,雪止天清, 故三峡中群星参差,映照峡江。 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 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欣赏有机的结 合,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 入深深的夜景之中。
夷野 歌哭 数千 处家 起闻 渔战 樵伐
涌澎湃,奔流不息。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其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诗人没有说出是因为
他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只能采 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乃 自伤漂泊之意。
名句赏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 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壮阔,有人认为是写出了 诗人“喜”的感情。实际上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
是徒然的了——这句除讥讽昏庸的 统治者外,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 土之思。
分千 明载 怨琵 恨琶 曲作 中胡 论语
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 从琵琶弹奏的《昭君怨》歌词里
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
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
她的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
幸。
主题:
诗人和昭君的遭遇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
但不料第二年严武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
成都草堂,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写这首诗时杜
甫已经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
生活又没有着落,因此心情十分沉重。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
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
人家简直冷寂得很。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 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
明。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 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
中“独”看呢?
•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 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 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 字,又进一层。
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
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
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 离散之痛,对吗?
•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 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 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 性。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不休”
——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苦吟
—炼字— 贾岛
• 月夜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
1.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 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 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 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 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 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品诗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 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 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 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 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 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 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 葛亮的崇敬之情。
②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 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 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 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 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哀江头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 当时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 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名诗。
2、初步感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请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 分为三个层次 • 一、(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 二、(五至十二句)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
曲江的繁华景象 • 三、(后四句)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②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具体分析。
情感:全诗抒发了诗人自己在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
的博大情怀。
分析: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
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
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 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 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 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 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 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 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 3、探究: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作者是如 何展开的?
• 诗眼:哀
• 分析:开篇第一句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 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 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 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 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 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 忧民的文人。
《又呈吴郎》
• 请说出这首诗的主旨。
• 这首诗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 妇人打枣这件小事,表达了诗 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 和诚挚的同情。
登 岳杜 阳甫 楼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 吴楚东南è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 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 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 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 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 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 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 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 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 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 禁涕泪交流。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 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一、炼字
1、概念: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 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 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 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 “推敲”的典故 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问题探究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 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 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 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 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 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 例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
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
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
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
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 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 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 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 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 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 借题发挥。
• ①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 和寂寞荒凉;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 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 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 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蜀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雄捷济繁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这首诗中一、二两句写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寒 灯伴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 得悱恻凄然。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撇开自己,由侧面 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全诗虚实结合,情景相生,传达出普天之下的天伦之情。
采用对写法
杜甫诗五首
知人论世
杜甫,字 子,美河南巩县人,自 号 少陵野,因老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是部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 、“三吏”,真“三实反别映”了唐朝
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
被称为“ ”,他与诗李史白齐名,并称 “ ”,被李人杜誉为“ ”。 诗圣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 杜甫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