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杜甫《春夜喜雨》的教学设计(5篇)

杜甫《春夜喜雨》的教学设计(5篇)

杜甫《春夜喜雨》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杜甫《春夜喜雨》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根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的情感倾向。

3、学习“想象”“比照”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比照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作品说明,信息简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成都。

在朋友的帮忙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

这样,一家人最终有了安家之所。

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夫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安静。

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最终得到了极大的劝慰。

这首诗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盼望享受美妙生活的良好祝福,反映了喜雨降落时极为开心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详细表现:“知季节”写出其布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悄悄无闻。

3、感受的情感倾向:“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妙春天,对这场春雨的宠爱之情;前两联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妙景致,表达了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的确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人教版《杜甫诗三首》

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人教版《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人教版的)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律诗音律优美、节奏鲜明、表意细腻的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三首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2.通过对杜甫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的比较鉴赏,从更深层次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的风格,体悟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3.鉴赏杜甫诗的艺术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一代诗圣杜甫,见证唐朝盛衰,抒发社会巨变。

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

他一生坎坷,生活艰辛,壮志未酬,仕途抑郁,却始终忧国忧民,生命竟如此厚重。

却始终胸怀国家与人民!他是诗国天空里的一颗恒星,是中国史册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二、诵读指导1.教师进行诵读点拨,学生反复诵读背诵。

(1)个体学生朗读。

(2)教师予以具体指导该怎样读,停顿,节奏,声调,语气,等等。

师:①格律诗诵读时应注意节奏的整齐匀称。

七言诗每句一般可分作“二、二、三”三个语节来诵读,语节和语节之间通过适当拖音加顿息的方式连接,通常七言句第二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

如《秋兴八首》其一首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②格律诗押韵和谐。

通常双句押韵,首句也可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诵读时韵脚应适当加以强调,读得响亮突出一些,给人和谐优美、委婉动听美的感受。

如《咏怀古迹》的韵脚是“门、村、昏、魂、论”。

③诵读格律诗,更应注意诗的意境,尽可能准确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情怀。

如《登高》,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再次朗读这三首诗。

生朗读。

2.整体把握三首诗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师:这三首诗中蕴含了杜甫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要给足学生时间考虑。

30、《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30、《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学案姓名:编写时间:编写者:宗丽课型:新授课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自学指导:(小组长合理安排学习过程,8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小组内同学朗读课文,互相评议: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评价。

3、小组内同学齐读,读出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

4、记忆文学常识,自测:《望岳》选自《》,作者,字---------(朝代)(身份),因做过校工部员外郎,故世人称之为“”他与齐名,世称“”,他著有《》,被称为“”,他的诗作号称“”。

写出你知道的他的比较著名的作品名称: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杜甫诗五首之《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之《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之《月夜》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杜甫诗五首之《月夜》一一走近忧国忧民的“情圣”杜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版本】粤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其人;能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由点带面,学习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时局动荡中思念家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值点】疏通字词,品读诗歌,感受作者在时局动荡中思念家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从对方设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质疑探究;讨论法;联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激兴导入1、激兴导入设置疑问:杜甫“情圣”的外号是梁启超为他取的。

但是估计,杜甫的夫人杨氏有话要说:“我嫁的是一个假诗人”,为什么?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入蜀后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

公元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卒年59岁。

诗歌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那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邮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杜甫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对照注解,试读试背1、注释邮州:现陕西省富县。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诗歌并会背诵和准确默写全诗。

2、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二、学习《望岳》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2、诗人望见了什么?“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3、你觉得诗人当时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决眦入归鸟”中“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写作背景介绍杜甫20—35岁时曾漫游各地,饱览山川美景,结交知己好友。

这首诗就是他24岁时写成的。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手段运用 PPT课件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明确:3.品“妙字”的步骤(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杜甫诗风初探”主题学习课〔创意说明〕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本课集中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反映了他的不同的诗作风格。

教学本课时,不妨以“杜甫诗风初探”为主题,带领学生踏上唐诗之旅,去探寻去发现。

〔教学步骤〕一、导入,竞背学习过的唐诗。

二、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dài)决眦(zì)簪(zān)逾墙(yú)邺城(yè)老妪(yù) 幽咽(yè)三、比读,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1.比较角度:抓住一个“望”字。

2.明确:(1)《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此诗时诗人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2)《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

(3)《望岳》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4)《望岳》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抒发了战火之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小结:分析诗歌风格可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诸方面入手。

4.自读《石壕吏》,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几方面分析此诗的写作风格。

明确:《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60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诗中记叙了县吏夜晚捉人的事,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歌风格是含蓄的、深沉的。

四、链接延伸。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和自己课外背诵的杜甫诗。

2.将这些诗作按诗歌风格归类,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如雄阔高昂、深沉含蓄、清丽温馨等。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范文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四、初知意象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五、置身诗境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
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为大家分享了《杜甫诗
五首》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学习体会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手段
运用 PPT课件
进度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
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同课异构设计构想及思考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
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 《月夜》
关键词 老病、孤舟、
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 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 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
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
“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
“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
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
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
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
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
“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
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登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浑之景,表达了对战火不息的忧虑以
及自己孤苦无依、报国无门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月夜》通过写诗人望月思亲、想象妻子孤清独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
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离散之苦的忧国伤时之感。

五、课堂背诵
通过重温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巩固已经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感情倾向,继而抓
住关键意象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鉴赏步骤反复重温,强化诗歌鉴赏的
思路。

在大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诗眼”,进
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品鉴诗中“妙字”的方法。

理科班的学生,需要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他们按部就班的去领会学
习,才能把抽象的诗歌鉴赏变成有规可循的知识。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
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应该把
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
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

总结 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应
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由景及情,从浅入深的目的,利于学生
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