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8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9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9课题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学习目标1.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2.掌握气温的变化重点难点气温的变化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导入气温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自主学习一.气温与生活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大气_________的程度2.气温的单位:_______,记做_______3.观测时间:北京时间2时、_____、14时、_______4.观测求值:_________气温、月平均气温、_________气温二.气温的变化(书本图3.12,3.13)1.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最高气温午后____左右陆地_____月陆地1月海洋_____月海洋2月最低气温_____前后陆地_____月陆地7月海洋_____月海洋8月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_________的差(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________的差学生自己完成团队合作1. 完成书本P51 活动12.读甲、乙两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⑴甲地最热月是月;最冷月是月。
⑵乙地最热月是月;最冷月是月。
⑶甲、乙两地,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小结提纲思维导图测定:日变化:最高出现在_______,最低出现在_______ 气温气温变化陆地: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年变化(北半球)海洋:最高____月,最低____月反馈练习1.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A.6月B.7月C. 8月D. 9月2. 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A.1月B.4月C. 7月D. 10月3. 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A. 30.7°CB. -4.7°CC. 21.3°CD. 22.3°C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 12时左右C. 14时左右D. 2时左右上元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C、16°C、14°C、4°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8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8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重点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自学过程(一)自学49—50页“气温与我们”部分内容。
1、自学50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你能描述什么是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吗?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字条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字条1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2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3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4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5说明气温与的关系;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 (二)自学“气温的变化”部分内容1、读51页上面文字,气温的日变化是以;气温的年变化是以。
2、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
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高气温出现在。
3、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4、读图3.12右边的文字,完成右表:5、处理教材51页活动1 读图3.14完成下列要求: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化,年较差(大或小)。
6、处理教材51页活动2,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人教版)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课标与教材(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活动时评价个小组的参与度。
2、采用当堂提问的形式,观察学生的听课认真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表面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规律。
为后续学习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但气温分布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和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图,提取有效信息。
3.提高观察、分析、讨论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2.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3.气温的地形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表和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温分布的图表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的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分布的纬度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展示气温分布的海陆规律,让学生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最后展示气温分布的地形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例和图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展示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8 人教新课
标版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自学过程
(一)自学49—50页“气温与我们”部分内容。
1、自学50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你能描述什么是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吗?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字条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字条1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2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字条3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4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字条5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
(二)自学“气温的变化”部分内容
1、读51页上面文字,气温的日变化是以;气温的年变化是以。
2、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日较差约 ℃。
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高气温出现在 。
3、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年较差约 ℃。
4、读图3.12右边的文字,完成右表:
5、处理教材51页活动1 读图3.14完成下列要求: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3)气温年较差为 ℃;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 夏 ,季节变化 ,年较差 (大或小)。
6、处理教材51页活动2,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
五、学效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它是位于 半球(南、北)的 上(海洋或陆地)。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右表, 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
A 、10℃
B 、11℃
C 、12℃
D 、13℃
10
20 30 -10 -20 -30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化,年较差(大或小)。
学用方法指导
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阅读
(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功能:
①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②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2)等温线图的判图
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等。
a.等温线稠密,气温差异大;反之,气温差异小。
b.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c.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d.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地势高低影响。
②在气温分布图上,比较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的高低。
如图3.2-12,同纬度上的A、B两点,A点气温小于10℃,B点气温大于10℃,可知在这一纬度,海洋平均气温高于陆地,为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3)从等温线的排列状况可以判断南北半球。
如图3.2-12,由于等温线由南向北数值递减,结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变化规律,可知这是北半球。
(4)若陆上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月份应是1月份前后几个月,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如图3.2-12)。
若陆上等温线向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月份为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等温线、高温中心、低温中心等概念。
2、记住气温的三个分布规律。
3、会计算关于气温垂直变化的有关习题。
重点
1、气温的三个分布规律。
2、计算关于气温垂直变化的有关习题。
自学过程
(一)自学52页“气温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52页图3.15及文字,完成下列要求
⑴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⑵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高,表示这里是。
⑶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接受的多少不同。
⑷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⑸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2、读52页3.16图,根据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你能计算出山顶的气温吗?写出解题过程。
—————————————————
——
(二)、读53页图3.17, 或读图 3.2-17回答: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
是。
(2)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同五带中
带的范围大体一致。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洲,最冷的地方位于洲。
(3)图中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地区主要是。
(4)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②。
③。
(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学效检测
1.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59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约低()
A.30℃
B.18℃
C.20℃
D.25℃
2.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C.中纬度气温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3.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因为()
A.所处纬度高,气温低
B.靠近海洋,降水多,气温低
C.地势高,气温高
D.气压低,空气上升,降水多所以气温低
4.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同纬度地区气温都相同
B.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C.气温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同纬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人教新课
标版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2、能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和海峡。
3、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特点,明确亚欧、亚非、亚洲、北美洲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具
多媒体:七大洲、四大洋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在大空看到的地球的情况是怎么样?
[媒体展示一] 多幅地球的航片。
[自学释疑]
1.地球上海陆比例是多少?
2.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怎么的过程?
3.地球上的海陆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二] 海陆比例图
[媒体展示三] 图2。
5: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和海峡
[媒体展示四]
1、六块大陆
2、七个大洲
3.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
4.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
[课堂练习]:见附表。
[课堂小结]
一、71%海洋,29%陆地------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位置
[课后作业]
《课时达标》:P21---22 1、4、6、8、9、12、13、14、17、18
P23---24 1、2、3、5、11、12、14、20、21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所以课堂的设计以练习为主,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附:课堂练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1)对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被赤道横穿的
大洲有:
(3)纬度最高的大
洲和大洋分别是:
(4)跨经度最多的
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5)面积最大的洲
和面积最小的洲分别是:
(6)面积最大的洋和面积最小的洋分别是:
2.图2中,
(1)A是山脉
B是河流(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3.图3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
B
C
D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