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专语文第二册 《诗四首》教案1

合集下载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欣赏与创作》,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四首古典诗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背诵四首古典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和解读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的欣赏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引导下,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诵读:带领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课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另一首课外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首诗歌的题目,标注重点词汇和诗句。

2. 在黑板上展示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课外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要求: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文字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为下一节课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设计了一堂《诗四首》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能够:1. 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3.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卡片、挂图等;2. 学具:古诗卡片、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孩子们观察、欣赏。

然后,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四首古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 学习古诗:(1)展示古诗卡片,让孩子们认读生字,理解古诗大意;(2)分组进行古诗接龙,加强记忆;(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互动环节:(1)分组进行古诗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受古诗的美;(2)开展“古诗知识问答”,检验孩子们对古诗的掌握程度;(3)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创作环节:(1)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古诗中的景色;(2)鼓励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创作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清照的《如梦令》。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2. 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每首诗所表现的意境;3. 能够分析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诗;描绘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四首的全文;3. 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引子,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

进而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他三首诗,按照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7.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之情。

2.《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忧虑。

4.《商山早行》——唐代诗人温庭筠作品,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家乡情、国家命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体会四首诗歌的意境,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诗人简介: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作者、背景。

2. 诗歌意境、情感表达、表现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示例:(1)比喻:《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拟人:《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对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已田园之乐。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进入大漠,展现在他跟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色?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轻车简从,被排挤出朝庭。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比喻。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诗四首》。

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4.《夜雨寄北》李商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四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哀愁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诗人简介、诗作背景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诗作分析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四幅与四首诗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2. 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a. 朗读四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分析四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作背景。

c. 逐句解析《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夜雨寄北》四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选取一首诗,分析其韵律特点。

b. 选取一首诗,解析诗中的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分组,根据诗作分析表,分析另外三首诗的韵律和意象。

5. 小结(5分钟)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b.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a. 四首诗的题目及作者b. 诗作背景及基本内容c. 韵律特点及意象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取一首你喜欢的诗,分析其韵律和意象,并写下你的感悟。

b. 比较四首诗的情感表达,结合诗作背景,分析诗人情感差异的原因。

2. 答案:a. 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作业,无标准答案。

b.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建议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

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冰心诗四首《繁星》《母亲》《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星空《天上的街市》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1、字音字形模2、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2、再读课文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四、分析课文1、比较三次看星空的感受为何会不同?明确: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与感知逐步深入。

2、研究三次写观察星空感受的句子及情感。

感受及情感见上面表格。

3、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4、明确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一句,直抒胸臆)五、体会语言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和作用。

比喻: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说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联想:实———————实想像:实——————虚联系点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观看星空,展开想像或联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3、理解精妙的语句微小无处不在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会觉得微小的星光中光明无处不在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有暗示船在前行,也表现了作者的激情。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课时一、《归园田居》情景导入我们刚刚学过一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

2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四、品读鉴赏,领悟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和心情)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教案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背诵这四首诗。

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

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

《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