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

《诗四首》教案1中职教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欣赏与创作》,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四首古典诗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背诵四首古典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和解读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的欣赏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引导下,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诵读:带领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课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另一首课外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首诗歌的题目,标注重点词汇和诗句。
2. 在黑板上展示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解读一首课外诗歌,要求不少于200字。
2. 答案要求: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文字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为下一节课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泊船瓜洲》——宋代诗人王安石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4.《长相思·山一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作品,描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主题思想,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诗词诵读:让学生集体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读: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形象、语言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讨论。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诗歌及作者3. 诗歌主题思想4. 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写出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提到的理解并领会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教学过程中的诗意解读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学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隽美,⽽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古代诗歌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体会作者⽤凝练的语⾔描写出的⼀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培养学⽣赏读诗歌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古诗⽂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
2、引导学⽣进⼊诗歌意境,运⽤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种⽂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
师:的确,中国⾃古就是⼀个诗的国度,以古⽼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脍炙⼈⼝的诗篇。
⼆、学习《观沧海》 1、⾛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亲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誓师北伐,七⽉出卢龙寨,临竭后⼭。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当秋风萧瑟之际,⼼潮像沧海⼀样难以平静,触景⽣情写下这⾸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听准字⾳、停顿 (2)⽣齐读,师指导其不⾜之处 (3)⽣⾃读,读出⾃⼰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写景抒情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歌意境体会及背景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部分名句。
2.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生字词。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这些图片与哪首古诗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适时给出答案。
2. 朗读与生字词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四首古诗,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词义。
过程细节: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诗句解析:针对四首古诗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例句、图解等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诗句解析,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6. 诗歌背景了解:简要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登高:生字词、名句、意境望岳:生字词、名句、意境春望:生字词、名句、意境赤壁怀古:生字词、名句、意境七、作业设计朗读并背诵《登高》全诗。
解释《望岳》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仿写《春望》中的名句,体现春天的特点。
谈谈你对《赤壁怀古》中诗人情感的理解。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诗四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清照的《如梦令》。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2. 能够理解并描绘出每首诗所表现的意境;3. 能够分析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诗;描绘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四首的全文;3. 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引子,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
进而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壮阔的景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其他三首诗,按照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诗意、描绘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7.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8篇

《诗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习《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
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五,完成练习一六,拓展延伸:《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之情。
2.《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忧虑。
4.《商山早行》——唐代诗人温庭筠作品,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家乡情、国家命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体会四首诗歌的意境,学会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诗人简介: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三首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作者、背景。
2. 诗歌意境、情感表达、表现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示例:(1)比喻:《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拟人:《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对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研讨意见
实际课堂操作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拓展《归园田居》(其一)
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赏读《使至塞上》
.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知诗意。
()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诗四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梁映心复备人: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诗四首
学情
教材
分析
古诗讲究的是意境美,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领会诗词的意境没、语言美,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在读背当中品味其中的意境。
教学
目的
要求
.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