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题精选精炼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附参考答案(一)零度绽放①娇艳美丽的玫瑰,清新淡雅的百合,芬芳宜人的莲花……,似乎太多的花儿都是开放在温暖的春夏。
特别是那些野外的花,经霜耐寒凌风而开的,除了寥寥的几种,人们也不会想到更多。
一如生活中,在最艰难的境遇里,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的,都是那些坚强的人。
②而在这个极北极远的山区城市,一年中有七个月的寒冷天气,那肃杀的冰封雪盖,似乎已将一切美好冻结。
曾问过一个远方的朋友,在零度的天气里,会有什么花儿开放。
她想了想,告诉我,是雪花!的确,在我们这里,有时九月末就开始飘雪,那时夜里的气温,就是在零度左右。
在她的印象中,那样的环境里,只能有雪花盛开,虽美丽,却寒冷。
一种没有温度的绽放,只能点染眼睛,却无法温暖心绪。
③只有那真正有韵味的绽放,才是真正能勾人心魄,摄其心魂的。
④我有个朋友,也许你一眼看不出她的能量,只是小小可爱,平淡无奇。
可她却总是有种让人敬佩的韧劲富含其中,觉得她是那样一个美丽有内涵的女子。
让人在众多娇艳美丽的玫瑰中,才觉得她是最美丽的那株。
因为她的心,她的气质使她周身都散发着光芒,那无穷无尽的力量把人深深地吸引住,让人不觉赞叹不止。
要把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也许你一时只是一颗花苞,不能像其他花朵一样为人称赞,可你慢慢的积累天地之精华,慢慢等待,终有一天,你的绽放,会夺得所有人的目光,会是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香飘十里,让人难舍难忘。
⑤在小兴安岭,每年的深秋,在寒冷初临的时候,入目的便是缤纷的五花山。
远远望去,山披彩衣,红枫青松,黄杨白桦,还有各种成熟的野果,就如在山上开了大朵大朵的花,而且愈冷颜色愈是清艳。
这是比雪花更早开的五花山,直到第一场雪到来,山岭才渐渐素淡起来。
⑥作为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开始,这种绽放是极动人心魄的。
而想起我们面临生活中即将到来的种种艰辛坎坷,却常常彷徨犹疑,就算有信心度过,也是心绪沉重。
而我的一位朋友,却是不同。
她早就预见了自己未来生活的苦难,也知一切终不可避免,却是依然微笑如初,仿佛要到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XXX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
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XXX,从XXX 诞生地XXX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XXX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他比XXX年长82岁,比XXX年长124岁,XXX年长167岁。
这意味着,中国的XXX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XXX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
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XXX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________,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________,XXX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XXX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XXX、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
“XXX”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XXX叩教。
XXX是人类的XXX。
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孔子师先儒而有初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其后,XXX、XXX、汉唐经学、XXX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
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XXX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XXX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XXX、XXX的碰撞中自创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汉文明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 专题训练 共32篇 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共32篇参考答案(一)答案:1、①交假币自责愧疚,②表心意深受教育。
(意近即可)(2分)2、不能。
这一段交待假币来历和辰的经济状况,(1分)为后文辰自责、赎罪埋下伏笔。
(1分)(意近即可)3、①老教授穿着寒酸;(1分)②收到钱后被小偷偷走;(1分)⑧收到假币却不知道学生在欺骗他(1分)。
这三张假币来历不寻常,留下它是为当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行为留下见证和纪念(2分)(共5分,意近即可)4、示例: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
(2分)免得内心长时间受到良心谴责。
(1分)(言之有理即可)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代交学费,(2分)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5、示例:(1)题目:“泪流满面”写出了辰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答案:写出了辰明白真相后内心的震撼,激动。
(2)题目:辰决定还要向老师再学习几年,他还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呢?(二)答案:1、(1)wéi(2)zài(3)jiù(4)chù(共2分,每小题0.5分)2、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1分)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分)3、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
(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4、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共3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一、(16分)(2023·江苏南京·模拟预测)阅读《第一次吆喝》,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次吆喝金佩庆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
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一修雨伞!”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
我大吃一惊。
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
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
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
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
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
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
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
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
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
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
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
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
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
赶紧落荒而逃。
⑪“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
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
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2024中考散文阅读经典题归纳

散文阅读经典题归纳(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啊,黄河母亲①孩提时代,就听大人们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气势壮怀激烈,铿锵雄浑,耳边犹如响起黄河澎湃的浪涛。
后来又听老人们常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心中窃想,黄河一定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一定比我邻近的运河还要长,还要宽,如若不然,怎么不唱运河在咆哮呢?黄河也一定离我家很远,不然为什么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呢?②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山西吉县。
朋友告诉我,这里离壶口瀑布不远了,劝我去看看。
我想,不就是瀑布么,有什么好看的?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诺日朗瀑布,千溪万壑争风流;云台山瀑布,水落银丝绣碧潭。
黄河,以它那混浊的面目,难道瀑流还能比得上这些地方的壮观和神奇么!③怀着这种疑问和不屑,我来到了壶口。
一下车,便触到了黄河的气息。
静静的鹅卵石,静静的大山,不规则地排列在河床上,排列在蓝空中,像是守卫着黄河母亲,又像是随时接受母亲的洗礼。
④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路风尘从青海高原走来,经过九九八十一曲,磨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陕晋相交的一处峡谷。
⑤但见两岸苍山竞秀,巍峨峥嵘,在两山夹持下,黄河那宽大的臂膀突然被聚拢起来,收束为一个拳头,仿佛砸开一个豁口,汹涌的洪流,像一条庞大的黄龙,鼓舞澎湃,奔腾呼啸,一头扎进深潭!那气势,那声色,真有万夫莫挡、千军难阻之雄,吞星衔月、遮天蔽日之概!⑥我沿着新修的扶梯下到谷底,只见河道至此形成30多米的落差,向上仰望,一线蓝天,人如在一个巨大的壶中,显得格外渺小,飕飕凉风不寒而栗。
黄河巨浪凌空而落,撞击在石床上,又飞溅在半空中,激起一团团云雾,霏微霞雯,红黄蓝绿,斑斑驳驳,恍惚中,晴空现出道道彩虹。
水珠迸在脸上,清凉如洗,让人怀疑:这就是那混浊的黄河水么?谷底如飞壶倒悬,真不知天公什么时候煮开了一壶沸汤,热浪冲腾,未曾饮,每个人的心扉已然升腾了,飘飘欲仙。
唯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来之笔!冲浪发出隆隆巨响,像晴天霹雳,像隆隆战鼓,又把人从梦幻中唤回人间,催人奋进,催人猛醒,如饮醍醐,一切都变得那么高昂、那么振奋、那么热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第一篇:《草地上的旋律》题目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小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草丛,里面藏着许多生物。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发现了哪些生物?2. 这些生物是怎样的?3. 小明对这些生物的感受是怎样的?答案1. 小明发现了青蛙、蝴蝶和蜜蜂。
2. 这些生物都充满生机活力,各有不同的特点。
青蛙在草地上不停跳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采集花蜜。
3. 小明对这些生物感到惊叹和欣喜,觉得它们在草地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她心情愉快。
第二篇:《童年的小乐趣》题目这篇文章描述了童年时代小明的一些乐趣。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提到了哪些乐趣?2. 这些乐趣给小明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3.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乐趣?答案1. 文章提到了放风筝、骑自行车和玩泥巴的乐趣。
2. 这些乐趣让小明感到自由、快乐和无忧无虑。
3. 是的,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乐趣,比如和朋友一起玩捉迷藏,追逐彩色气球。
第三篇:《春天的美景》题目这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里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色?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3. 你最喜欢春天的哪个景色?答案1. 文章提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绿树成荫和小溪流水的景色。
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舒适的感受,让人心情愉快。
3. 我最喜欢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色,花海绚烂多彩,令人陶醉其中。
第四篇:《友谊的宝藏》题目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和小刚之间的友谊。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和小刚是如何成为朋友的?2. 他们之间是如何支持和帮助对方的?3. 友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答案1. 小明和小刚是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相识的,彼此产生了兴趣和好感,从而成为了朋友。
2. 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时光,互相帮助解决困难和烦恼。
3. 友谊为他们带来了真挚的情感和无尽的快乐,在彼此的陪伴中成长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散文阅读题精选精炼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0分)生活如椅子王清铭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
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
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
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
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
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
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
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
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
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中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
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3期,文字略有删改)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2、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2分)答:。
3、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分)答:。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15分)我看到了一条河[英] 理查德·布兰森王悦译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的父母总是不断让孩子接受挑战,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独立精神。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送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
虽然那次探险,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
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一起在德文郡度假。
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
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
“没关系,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
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就起程了。
乡间的道路很窄,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
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
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
“请停车!”我大叫起来。
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最后试一次游泳。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
但离河边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
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巨大的响声,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
爸爸、妈妈、朱迪斯姑姑都站在河边看我的表演。
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
妈妈一如既往地向我投来鼓励大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
不久,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
慌乱中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
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
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
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水面。
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赢得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意识到我成功了,我终于会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
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到大家拍手欢呼声。
…………我终于游会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
我拨开带刺的荀麻,向他们跑去。
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荀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
”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
我从没有见国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抱住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
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自《环球时报》,文字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文章主要通过“我”学游泳的时,表现了“我”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使“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第一自然段中的叙事,为下文写“我”敢于在湍急的河流中学游泳作了铺垫。
文章重点刻划了“我”父亲的形象,突出他对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叙述了“我”在回家途中学会游泳的事。
2、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最准确地一项是()(3分)A、“我”冒着危险一定要赢得打赌的10先令,说明“我”是个贪心的小男孩。
B、母亲增让四岁的“我”在离家几英里的地方下车,然后自己找路回家,刻画了母亲不溺爱孩子的性格。
C、看着“我”走到水比较深的地方,爸爸“看上去毫不担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漠不关心。
D、朱迪斯姑姑见“我”到最后一天还没有学会游泳,说“没关系,里克,明年再来。
”说明她对“我”失去了信心。
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几个词语突出水流湍急的特点?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答:。
4、请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我”在下水前、游泳中及学会游泳后的心理状态。
(3分)答: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给你的家人说些什么?(不少于30个字)答: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2分)①去年的一场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
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②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
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快至每小时800公里。
这么高的“前赴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危害。
去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危害。
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也难以招架。
③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④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
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
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地方,这就像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⑤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其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波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原作者阿迪,有删改)1、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3分)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3.根据文意,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形成过程。
(3分)4.请细读选文,概括出“海啸”的特征。
(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读诗与识法林岫①年轻人差不多都爱读诗。
拈几首有兴趣的,譬如喝水,三下五除二,咕嘟几下,解渴了事,这是一种读法。
另有一些人,古代有欧阳修、苏东坡,近代有康有为、梁启超,当代有钱钟书、程千帆等,他们年轻时读诗,“灯下读诗兼品味,识来妙法与甘辛”,譬如饮茶,慢斟细啜,品出滋味,直欲舌夺精髓,这也是一种读法。
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但能知其妙,还能知其所以妙,所以,有些评论家将这两种读法分别称作欣赏和鉴赏。
②识法,就是知其方法。
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使读者真正读进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
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了。
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
这就是诗歌刨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③十四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
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