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笔记_学习笔记

《旅游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1.3旅游的类型与分类1.4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第二章: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2.1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2旅游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3旅游者行为分析2.4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第三章:旅游资源与产品3.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估3.2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3.3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3.4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4.1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4.2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与结构4.3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4.4旅游业的营销策略第五章:旅游政策与法规5.1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2旅游法规的内容与作用5.3旅游安全与风险管理5.4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第六章:未来旅游发展趋势6.1数字化与智能旅游6.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6.3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6.4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第1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观光、探险、文化体验等目的,暂时离开通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并返回的活动。
旅游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旅游是有明确目的的出行。
过程性:包括出发、旅程和返回的全过程。
临时性: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
动态性:旅游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时间、空间及个人因素影响。
旅游的特征:文化性:旅游活动常常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经济性: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性:旅游活动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休闲性:旅游旨在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旅游者的分类:按目的: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按出行方式:跟团旅游、自助旅游、背包旅游等。
旅游的价值: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增进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旅游形式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人类为生存迁徙,旅游活动以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为主。
旅游学概论——旅游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与阅读书目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的逻辑体系
• 第一单元 总论 • 第二单元 旅游宏观运行 • 第三单元 旅游微观运行 • 第四单元 旅游运行的接待地影响 • 第五单元 定义与学科:旅游现象的学术研究
对申葆嘉学术思想的分析
研究视角:宏观视角,以群体为出发点 基本观点:
(1)旅游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现象。 (2)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3)旅游现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 (4)旅游现象呈现出经济外壳与文化内涵双重 结构,是商品化了的文化。
申葆嘉自述《旅游学原理》
旅游是什么? “旅游是社会现象”,旅游的前身是什么?旅游
,不关注经济
其他著名学者关注的问题及其观点
• 终极之问皆困惑 • 属性体系说不清 • 分支学科都痛苦
终极之问皆困惑——旅游现象的本质
旅游现象是什么:广义与狭义之之争——国际国内皆困惑 广义的定义:艾斯特定义,为国际通用,特点是强调非盈
利,认为旅游本质上是“空间”上的“暂时性”移动,强调 了异地性和暂时性。 代表人物:申葆嘉、保继刚…… 关于异地性与暂时性:概念性定义与技术性定义 问题的症结:旅游与旅行不加区分,于是便有了商务旅游、 探亲旅游、会展旅游、医疗旅游……
于是,旅游学呈 现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或交叉性学科,而不是一种专 门化的知识体系。
旅游学的当前面貌之二:理论严重滞后失真
– 概念匮乏:学界缺乏归纳概念(概念化)的能力,却有硬造概念 的冲动。
– 命题随意:如: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旅游文化可以追溯800 万年的历史;新婚旅游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
旅游学概论(全套课件333P)

二、旅游活动的特征
1、审美性 2、享受性 3、异地性 4、暂时性 5、综合性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 三、按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旅游 国际旅游 洲际旅游 环球旅游
2、按旅行距离划分
短程旅游 远程旅游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3、按目的归属划分
消遣旅游 公务旅游 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VFR)
4、按组织形式划分
团体旅游 散客旅游 包价旅游 非包价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的旅游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1、旅游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 3、旅游是人类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Definitions of tourism given by different authors)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1. 旅游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 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 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强调旅游是人与人的交往 2.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 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一、人类旅行的产生1旅行是人们处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发生的离开其常住地到异地作暂时停留并按计划返回的行为(如游说,经商等),是自愿的。
2产生的时间:人类社会最早的外出旅行活动是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旅行经商活动,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有意识或自愿的外出旅行活动3特征:a人们外出是处于自愿的b离开自己的经常居住地前往另一地,但并不以到另一地居住或生活为目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c人类社会最早旅行活动产生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二、我国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士人漫游(李白,杜甫等),帝王巡游(隋炀帝,乾隆),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宗教旅行(玄奘,鉴真),观光旅行,修学旅行,商务旅行,考察旅行(徐霞客)部分事例简述:1秦汉时期出现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其中以西汉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活动最著名。
此外,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则可以说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
2唐宋时期,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都有记载。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
所谓士人漫游,是指当时以一些名人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处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李白,杜甫,陆游以及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图书代表。
宗教旅行方面,以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的宗教旅行活动最为后人称颂。
同时唐宋时期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也空前增多。
3明清时期,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旅行方面的典型代表。
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十分突出,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徐霞客的地学考察为典型代表三、旅游产生的条件1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旅游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产业革命使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外出旅行的机会3产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加速了西方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从而刺激了旅游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既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资料名词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者: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去异乡访问的人。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
奖励旅游:是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到何处、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旅游资源: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从无到有、逐渐兴旺,然后逐渐衰弱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过程。
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
旅游市场:不仅指旅游产品交换的场所,而且包括购买旅游产品的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及其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可持续旅游:指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经济上可行,但又不会破坏未来旅游将赖以开展的资源(特别是资源环境)和接待地区的社会结构”。
旅游承载力:指一个旅游目的地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引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饭店合作集团:若干饭店为了在物资采购、房间预订、人员培训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而自愿组合建立起来的一种饭店合作组织。
包括:市场营销合作集团、物资采购合作集团、人员培训合作集团、预订系统合作集团。
饭店连锁集团:一些饭店统一于某个集团公司的领导、监督、管理或指导之下,组成强有力的经济实体。
《旅游学概论》课程介绍

《旅游学概论》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述《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旅游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旅游的定义、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以及旅游市场的特点等内容。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日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旅游概念与发展:介绍旅游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分析旅游对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影响。
2.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解析旅游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讨论旅游对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的影响。
3.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组成、运作机制和特点。
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决策过程,包括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产品购买等方面的因素。
4.旅游规划与管理:探讨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介绍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等内容。
5.旅游文化与社会:研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旅游现象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讨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6.旅游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旅游研究的能力。
包括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三、教学方法1.授课:采用讲解、示范、举例等方式,讲解旅游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研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较小的团体中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实践活动:组织旅游实地考察和实践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同时,学生也将利用实践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探讨旅游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综合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实践作业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小组研讨和实践报告等。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旅游学导论》周恩来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年版2.《旅游经济学》王庆华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年版参考书目:1.《旅游学理论与实践》王宏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2.《旅游规划与管理》罗伟杰中国出版社2024年版3.《旅游市场学》王刚暨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六、预期成果通过学习《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1.理解和运用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概念:1.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长期定居,也不会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1942)。
3.影响旅行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旅行目的,旅行距离,运输价格,旅行偏好和经验。
4.客观条件: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
5.闲暇时间: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可由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6.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7.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8.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现象的综合体现。
性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9.旅游活动内容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体系构成要素: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
10.旅游活动基本测量标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
1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或非就业性。
1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型、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13.季节性:人们外出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
14.地理集中性: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特点。
15.按旅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度假、观光、文化),因公旅游(会议、公务),其他旅游(修学、探亲等);按组织对象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驾旅游。
16.消遣旅游的特点: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有较大程度的自由度;对价格敏感。
旅游学概论

答: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到了公元前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这些主要反应在:第一,由于各地间贸易量的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二,由于不再有人管理和维护,道路日渐毁坏;第三,由于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1845年开始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其特点是: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的团体旅游。这次活动在巴黎停留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
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5.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
6.大众旅游:(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民众。(2)大众性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
7.奖励旅游:旅游度假不仅是一种流行的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的为公司、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用来激励员工的手段,这便是所谓的奖励旅游。
4.奴隶社会时期旅行的性质?
答:(1)就整个世界的情况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2)旅游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校考专业课:旅游学概论)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旅游学的形成背景(理解)
二、旅游学的界定(识记)
三、重视研究旅游学的原因(理解)
四、如何去研究旅游学(理解、应用)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19世界以前的旅行活动(理解、识记)
二、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识记)
三、现代旅游的兴起(识记)
第二章旅游活动
一、旅游活动的概念(理解、识记)
二、旅游活动的要素与特征(识记)
三、旅游活动的类型(识记、应用)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理解)
五、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识记、应用)
第三章旅游者
一、旅游者的界定(理解、识记)
二、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理解)
三、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理解)
四、旅游者的分类
第四章旅游资源
一、认识旅游资源(理解、识记)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识记、应用)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理解、应用)
第五章旅游业
一、认识旅游业(理解、识记)
二、旅行社、住宿业与饭店(理解)
三、旅游交通、旅游景点(理解)
四、旅游产品(理解、识记)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国家旅游组织(理解)
二、我国的旅游组织(理解)
三、国际旅游组织(理解)
第七章旅游市场
一、认识旅游市场(理解、识记)
二、全球国际旅游市场概况(理解、应用)
三、我国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市场(理解、应用)
四、我国旅游业的国内旅游市场(理解、应用)
五、我国旅游业的出境旅游市场(理解、应用)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理解)
二、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根据(理解)
三、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理解、应用)
四、旅游的环境影响(理解、应用)
五、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解、应用)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使用答题卡答题。
二、知识内容比例:
1.旅游基本概念………………约占20%
2、旅游基础知识………………约占25%
3.旅游基本理论………………约占35%
4.旅游观点思想………………约占20%
其中识记部分约占25%,理解部分约占40%,应用部分约占35%。
三、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25%
中等难度题…………………约占45%
难题…………………………约占30%
四、试题题型及赋分:
1.单项选择题…………………约占20%
2. 判断题………………………约占10%
3.名词解释题…………………约占20%
4.简答题………………………约占25%
5.观点分析题…………………约占10%
6.论述题………………………约占15%
Ⅳ. 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B.政治游说C.学术考察D.士人漫游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国际旅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旅游乘数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观点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与其他物质消费企业相比,旅游活动主要是旅游者的视觉消费、感觉消费,因此旅游业不存在污染问题。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论述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
你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国的海外旅游市场?
Ⅴ. 参考书目
1.《旅游学》,李天元主编,(2011年,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旅游学概论》,李天元主编,(2009年,第六版),南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