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考试题1、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按测角精度分为( C )。
A、±1''、±2''#B、±5''、±10''#C、±7''、±15''#D、±15''、±30'''2、井下采区控制导线按测角精度分为( D )。
A、±1''、±2''#B、±5''、±10''#C、±7''、±15''#D、±15''、±30'''3、永久导线点应设在矿井主要巷道中,一般每隔( D )设置一组。
A、50-80m#B、80-120m#C、300-400m#D、300-500m4、贯通工程两工作面间的距离在岩巷中剩下( C )、煤巷中剩下()时测量负责人应以书面报告矿(井)技术负责人,并通知安全检查和施工区、队等有关部门。
A、10-20m、20-30m#B、15-20m、20-30m#C、20-30m、30-40m#D、15-20m、30-40m'5、矿井基本矿图有几种(C)。
A、6#B、7#C、8#D、96、当巷道开口(B )后,应用经纬仪重新标定一组中线点。
A、3-5m#B、4-8m#C、5-8m#D、6-8m7、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顺序是:( B )A、后-后-前-前#B、后-前-前-后#C、前-前-后-后#D、后-前-后-前8、井下永久导线点应设在(C )。
A、主、副井筒中#B、井下大巷中#C、矿井主要巷道中#D、矿井次要巷道中9、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用DJ2型经纬仪测角时,同一测回中半测回互差应不大于(A )。
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施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施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以下哪种地质灾害最常由暴雨引发?()A. 地震B. 滑坡C. 火山喷发D. 地面沉降答案:B解析:滑坡通常在暴雨后,由于土体饱和、摩擦力减小等原因而容易发生。
2. 地质灾害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确定地下水位?()A. 地质雷达B. 电法勘探C. 钻探D. 遥感答案:C解析:钻探可以直接获取地下水位的信息。
3. 在治理滑坡时,以下哪种措施属于支挡工程?()A. 排水工程B. 削坡减重C. 抗滑桩D. 植树造林答案:C解析:抗滑桩是常见的支挡工程,用于抵抗滑坡的推力。
4. 泥石流形成的必备条件不包括()A. 陡峭的地形B. 丰富的松散物质C. 大量的水源D. 稳定的地质构造答案:D解析:稳定的地质构造不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需要不稳定的地质条件提供松散物质。
5.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以下哪种材料常用于加固边坡?()A. 混凝土B. 木材C. 塑料D. 玻璃答案:A解析: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常用于边坡加固。
6. 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是()A. 地震B. 人类工程活动C. 河流侵蚀D. 风化作用答案:A解析: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容易触发崩塌。
7. 以下哪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范围通常较小?()A. 滑坡B. 泥石流C. 地面塌陷D. 地震答案:C解析:地面塌陷一般发生在局部区域,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8. 地质灾害调查中,GPS 技术主要用于()A. 测量地形高程B. 确定地质构造C. 监测地表位移D. 分析岩石成分答案:C解析:GPS 可以用于监测地表的位移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进行监测。
9. 在治理地面沉降时,以下哪种方法最为有效?()A. 限制地下水开采B. 填土加高地面C. 建设地下储水设施D. 加强建筑物基础答案:A解析: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限制地下水开采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
10. 以下哪种地质构造容易引发地质灾害?()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单斜答案:C解析:断层处岩石破碎,稳定性差,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复习答案

大同大学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复习题填空1、地质灾害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2、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04年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和《地质灾害预案实施规范》。
3、崩塌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4、诱发崩塌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外界因素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5、危岩体上的荷载主要包括岩体自重、地震力以及存在危岩体主控面内的裂隙水产生的裂隙水压力。
6、稳定系数可将危岩稳定性分为不稳定、基本稳定、稳定三种状态。
7、对危岩单体工程防治以避免其失稳的技术类型为主动防治技术。
包括支撑、锚固、封填、灌浆、排水清除等技术类型。
8、危岩主动—被动联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锚固—拦挡和锚固—支撑联合技术。
9、滑坡的形成条件与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营力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10、滑坡按滑动方面穿层分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类型。
11、滑坡野外识别地形地物标志有:等高线中断、坡脚挤占河床、树木出现弯刀树、醉汉林。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提出了防治工程安全系数标准。
13、地质灾害监定处置,要选择避灾场地,撤离路线,预警符号,落实公布责任人及物质储备。
14、滑坡裂隙简易监测方法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等。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为物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
16、泥石流防治工程要区域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安排实施,达到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
17、地质灾害防治发布属于政府行为。
任何监测单位都无权发布。
必须及时上报主管部门,由政府发布。
18、群测群防体系分为区县级监测网、乡镇级监测网和村组级监测网。
19、典型岸坡有土质岸坡、岩质岸坡、崩塌堆积岸坡、岩土复合岸坡。
20、危岩监测对象选择包括群体—单体—块体—面—点系统化的有机选择。
二、回答问题1、列出地质灾害属性特征有哪些?(8种)答:随机性、可御性、周期性、突发性、渐变性、群体性、诱发性、多元性、区域性、破坏性、建设性、复杂性、严重性、显著性、迫切性。
工程地质期末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期末试题及答案1.对地下结构物产生浮力的地下水是承压水或潜水。
2.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是指洞室围岩总应力的重分布。
3.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
4.流纹状构造反映了岩浆岩的喷成相形成环境。
5.该矿物可定名为XXX。
6.沉积岩的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斑状结构及生物结构四种类型。
7.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与在干燥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的比值称为岩石的饱水系数。
8.平板载荷试验可用于测定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9.盐渍土在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
10.地下水位的降低可使降水周围的地面上升或下降。
11.纪为地层单位。
12.统为地质年代单位。
13.岩层在空间的位置是由走向、倾向、倾角确定。
14.岩层走向方位角与倾向方位角相差90度。
15.斜坡的变形方式有蠕动和滑动。
16.斜坡的破坏方式有滑坡和崩塌。
17.按滑动的力学性质滑坡可分为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牵引式滑坡和推动式滑坡、张性滑坡和剪性滑坡。
18.下列哪项组合最易发生岩溶:石灰岩、地下水、植被覆盖少。
1.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包括:选择合适的围岩支护方式、加固围岩、减少荷载、降低水位、控制地下水、加强监测等。
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总溶解物质的含量,代表地下水的溶解能力和对地质构造的侵蚀能力。
3.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压力变质、化学变质和接触变质。
4.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包括层理结构、节理、褶皱、断层等。
5.斜坡变形和破坏的方式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6.沉积岩的成因包括物理和化学沉积,以及生物作用沉积。
四、论述题(14分)冲积平原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土壤松散、孔隙水含量高、土壤可塑性大、地面沉降、地震易发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基础沉降、地面塌陷、土壤液化、建筑物倾斜、地震灾害等工程地质问题。
因此,在冲积平原区进行工程建设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和工程措施,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灾害预防试题

地质灾害预防试题100 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30 题)1.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以下哪种不属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A. 台风B. 滑坡C. 泥石流D. 崩塌答案:A2.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A. 重力B. 浮力C. 风力D. 摩擦力答案:A3.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A.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B.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C. 平坦的地形D. 较大的沟床纵坡答案:C4.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
A. 高陡边坡B. 平原C. 低洼地D. 河流中答案:A5.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中,红色代表()。
A. 注意级B. 预警级C. 警报级D. 临灾警报级答案:D6.下列哪项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A. 合理规划建设B. 植树造林C.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D. 建设排水系统答案:C7.一般情况下,在()季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B8.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包括()。
A. 海啸B. 地裂缝C. 酸雨D. 山体滑坡答案:C9.预防滑坡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 削坡减载B. 坡脚加载C. 排水D. 抗滑桩答案:B10.泥石流防治中,生物措施主要是()。
A. 修建拦挡坝B. 种植植被C. 疏通河道D. 搬迁居民答案:B11.以下哪种岩石类型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发生崩塌?()A. 页岩B. 花岗岩C. 黏土岩D. 石灰岩答案:D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为工程选址提供依据B. 预测灾害发生时间C. 评估灾害危害程度D. 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答案:B13.暴雨后山区道路出现裂缝,可能预示着()地质灾害即将发生。
地质灾害期末复习资料

1.煤矿重大灾变事故的特性:__突发性__、__灾难性__、__破坏性__、__继发性__。
2.煤矿应急管理的过程:__预防阶段__、__准备阶段__、__响应阶段__、__恢复阶段__。
3.煤矿应急救援体系:__组织体系__、__运行机制__、__法制基础__、__应急保障系统__。
4.煤矿应急预案体系:__综合应急预案__、__专项应急预案__、__现场处置方案__。
5.实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的要点__迅速反应__、__正确措施__、__积极自救__。
6.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应遵循(1“报”2“抢”3“撤”4“避”)7.矿山救护队的组织结构:__矿山救护大队__、__矿山救护中队__、__矿山救护小队__、__辅助矿山救护队__。
8.事故应急救援的概念:事故应急救援是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9.矿山救护队的管理工作原则: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10.矿山救护装备按用途不同可分为:__个体防护类__、__搜救装备__、__救灾通讯装备__、__环境参数监测装备__、__灭火装备__、__破拆__、__支护装备__等。
11.个体防护类装备包括:__氧气呼吸器__、__自动苏生器__、__自救器__、__冰冷防热服_。
12.填充氧气压力为__18MPa__以上。
13.__矿长__是救灾总指挥。
14.煤矿事故调查程序一般包括:__现场处理__、__现场勘查__、__人证问询__、__物证收集与保护__。
15.4P技术:__人__、__部件__、__位置和文件__。
16.事故原因分析:__直接原因__、__间接原因__。
17.矿山救护队伍系统:__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__、__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__、__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__、__基层矿山救护队__。
响应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特别重大: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重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较大:地区矿山救援指挥部门^一般:事故单位负责启动应急预案1明确责任,严格监管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4限制准入,严格考核(煤矿企业是煤矿事故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2.煤矿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概况2预防程序3准备程序4应急程序5恢复程序6预案管理与评审更新3.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监测监控系统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3紧急避险系统4矿井风压自救系统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6矿井通信联络系统4.处理事故时的特别服务部门:1地面基地2井下基地3通讯工作4安全岗哨5应急气体分析室6医疗站5.煤矿事故现场处理方案的核心内容1事故特征分析2应急救援行动的人员分工3事故现场人员避灾自救措施4处理事故时的具体措施和装备5处理事故时所必需的技术资料6.矿山救护队的特点1矿山救护队是矿山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抢救的主要突击力量2矿山救护队是非生产性单位3矿山救护工作具有明显的紧迫性和危险性4矿山救护队指战员的年龄有特殊要求1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3应急培训和演习;4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5矿井各类安全系统的建设;6应急救援行动;7事故发生后的恢复和善后处理;8事故调查和分析一、判断题1.应急预案是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的。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试题汇总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题库一、单选题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 ) 起施行。
A.2004 年3 月1 日B.2010 年3 月1 日C.2003 年11 月19 日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 ) 的原则。
A.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B.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C.指导与管理相结合3、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 ) 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A.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B.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C.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4、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 ),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A.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B.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天气条件C.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5、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 第一方面是( ) 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第二方面是( ) 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A.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人为建设活动B.自然因素、工程建设C.自然灾害、人类活动6、发生滑坡、崩塌时应尽快向( ) 跑离危险区。
A.两侧B.沿滑坡、崩塌主方向上方C.沿滑坡、崩塌主方向下方7、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 ) 内的泥土及痰、血等。
A.口、鼻、咽喉B.口、耳、咽喉C.口、眼、咽喉8、受地质灾害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 ) 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元以下的,为小型地质灾害。
A.100 人(含),500 万元以下B.200 人(含),300 万元以下C.500 人(含),100 万元以下9、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 ) 组织治理并承担治理所需经费; 造成他人损失的,责任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A.责任人B.当地人民政府C.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10、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 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 ),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模拟试题(带答案)

地质灾害与防治模拟试题(带答案)地质灾害与防治1.关于地震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的地震只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地质构造⽆关B.⽇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C.板块内部不会发⽣地震D.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 B.我国东部⼈⼝稠密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 D.我国西部⼈烟稀少3.对我国影响最⼤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 B.⽕⼭喷发 C.滑坡 D.泥⽯流4.容易爆发泥⽯流的地区是()A.陡峭的沟⾕⼭区B.平原地区C.我国西北⼲旱地区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5.泥⽯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候特征往往是()A.终年⾼温多⾬B.终年⾼温少⾬C.四季分明,降⽔均匀D.⼲湿季分明,暴⾬集中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丰富,年际变化⼤③地表基岩⼴布④地表岩⽯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植被覆盖率②修建⽔利⼯程③修建护坡⼯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8.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发⽣地震灾害的频度不⾼,范围较⼩、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充沛,地下⽔位⾼,⼟壤盐碱化⼗分严重C.滑坡、泥⽯流多发⽣在东部平原区D.植被破坏和⼤规模⼯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流趋频发⽣的重要原因读“我国特⼤、较⼤型⼭崩、滑坡和泥⽯流分布直⽅图”,回答9—11题。
9.我国六⼤区中,出现特⼤、较⼤型⼭崩、滑坡和泥⽯流最多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10.六⼤区域中发⽣⼭崩、滑坡和泥⽯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A.⼭地 B.丘陵 C.平原 D.⾼原11.针对这种⾃然灾害的措施是()A.植树造林 B.开垦梯⽥ C.增加城市建设 D.减少降⽔当地时间(东经100度)2004年12⽉26⽇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公⾥)发⽣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测得震M为8.9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7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措施的指定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指定,就是根据灾害发育特征和受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经 济合理和技术可行角度,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优选最佳方案和 措施组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通常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质体产生的已经或可能对人类生命财产 安全、生存环境,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造成破坏或损失的不良地质作用或不良地质现象。 2、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先关的所有的地质条件,统称为地质灾害 的形成条件,又称为地质灾害的控制条件。通常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水温地质条件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和 作用机理不同。 3、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通常,将能够影响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特征、规模、发生地点、试件 和灾害强度的所有因素,包括:活动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因素等。其中, 活动地质因素指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类地质灾害,如常见的地震、火山等。任何一类地质灾 害都能可能成为另一类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4、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又称触发因素,指短时间作用、并导致即将 出现的不良地质作用发生破坏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相同,但是,其 作用体现在促使灾害一触即发。 5、地震: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一起察觉到的地面震动。地震(构造地震)是地壳表层岩石 破裂、滑动后,释放的弹性波在地壳表层传播所引起的震动作用或现象。 6、震级:震级为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有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大小决定。能 量越大、震级越大。对于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数值,没增高一个震级,其释放的能量大约是 前一震级的 31.7 倍。 7、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也就 是地震波波及的各个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即地震的破坏程度。 8、地震区划:地震区划是地震区域划分的简称,地震区划就是研究区未来可能遭受的地震 影响按强弱程度进行分区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9、基本地震烈度:被定义为未来 50 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 10%的地震烈度。是一 个地区地震烈度的平均值。 10、设防地震烈度:又称设计烈度,是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通常根据建筑物的社会、 经济重要程度等的需求,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2、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相互关系? 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之间,通常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灾
害类型相互转化、一种在还有发另一种灾害以及两类以上灾害相互伴生等三种形式。无论哪 种形式,都会进一步加剧灾害发生地区的受灾程度。比如,山坡上正在发生的滑坡或崩塌灾 害,在暴雨中可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当一类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时,被诱 发的地质灾害通常称为前者的次生灾害。地震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沙土液 化、海啸等次生地质灾害;矿山采空地面塌陷可诱发地裂缝、滑坡、崩塌等灾害。不同类型 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越接近,这些灾害越容易相伴而生。 3、 简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的基本任务?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重点是,充分论证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内某个危险的单体地质灾害 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初步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工程方案进行分解,完成分项工 程设计、编制设计图,指定工程概算等。
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任务是,对初步设计的确定工程设计图进一步细化,编制以结 构为主体的细部放大图及其说明、指定详细工程概算、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随后展开地质灾 害防治工程施工。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 地震: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察觉到的地面震动。 2、地震波类型及基本特征 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根据传播方式地震波可分为在介质内 部传递的体波和在两种介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1)体波是一种可以通过地球本体的波,三维空间中向任意方向传播,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 介质中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4)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措施的实施 非工程方案中的搬迁避让措施,通常有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测措施,由主管部门 组织或委托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对于工程方案,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组织具有地质 灾害防治工程实际和是工资制度单位分别进行设计和发区内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工业与民 用建筑、水利水电等工程以及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时,对地质灾害可 能危害和影响进行概略评价和预测。
论述简答 1、 简述地质灾害防治阶段及其基本任务?
通常,将地质灾害多发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为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 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
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区域、 危险灾害点。规划的区域可以有不同层次,如全国、省级、县、市、乡镇等,或一定区域, 如一个水库库区、一段公路、铁路等。
准确判定地质灾害成因、危害程度、制定和实施对症下药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是地质灾 害分析防治的基本任务。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将地质灾害造成的 人员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的。具体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的任务通常包括四项:第一,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潜在灾害体的分布范围、 规模、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第二,分析地质灾害的原因和形成机理,评估或评价地质灾害 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特征;第三,指定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措施;第四,实施地质灾 害的减灾防灾措施。 4、 简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的基本方法?
a 纵波又称 P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或涨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 方向一致,在固体、液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
b 横波又称 S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或畸变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
向垂直,传播时改变介质形状,但不改变介质体积,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通过 对切变没有抵抗力的液体,传播速度较慢,周期长,振幅大。 2)面波是在介质界面附近,只能沿着界面传播,离开界面便很快衰减的波。 面波的传播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使地表做横向的剪切运动。面波能量 最大,传播速度略小于横波,周期大,振幅大。 面波最主要两种类型:瑞利波、勒夫波 A 瑞利波又称 R 波,在地面上滚动的传播,质点在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作椭 圆运动,长轴垂直地面,与纵波辐射有关 B 勒夫波又称 Q 波,在地面上作蛇形运动的,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作水平 振动,最具破坏性,常具有很大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之下造成水平剪切。 勒夫波波速与横波近似或稍小于横波,较瑞利波稍快。
3、地震震级及烈度概念、差异,常用震级类型,适用条件 概念: 震级为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大小决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也就是地震波、波及 的各个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即地震的破坏程度 差异: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概念。震级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震级越高能量释放越大 (单位是级)。烈度表示某一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强度(单位是度)。 地震烈度是震级 和相对于震中距离的函数,震级直接影响震中烈度,地震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烈度与同距离 呈递减函数,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各地不同。 地震震级类型及适用条件 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矩震级 MW,近震震级(ML)、体波震级(Mb 和 MB)和面波震级(MS)。
矩震级 Mw,它的适用范围从>3.5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
近震震级 (ML)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 400 km,ML 的应用范围界于 2-6 级,最多不能到 6.8 级,否则就饱和了。
体波震级(Mb 或 MB),深源地震(<300 km)的面波不强,故体波震级更适用于标量深源地震 的震级。
面波震级(MS)从7.25就开始饱和,到了8.0级一般就会完全饱和。所以,面波震级的应用范 围界于5-8级,Δ界于20º-180º。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5级的地震。 4、强震发生的条件 (1)、多发强震的活动断裂部位 A、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两组或两组以上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包括不同级次、不同 方向断裂带的在地表或深部的交汇部位,派生断裂与主断裂交汇部位 B、活动断裂带曲折或转弯最突出部位:一个大型活动断裂带的突出或转折部位(拐点) C、活动断裂带的端部和闭锁段 D、活动断裂带的错列部位:活动断裂呈雁列分布时,在断裂的雁列接头点附近部位 (2)、岩石介质条件 坚硬、脆性岩石能够积聚很大的弹性的应变能,应变能一旦超过了岩体极限强度,就会导致 突然脆性破裂释放大量应变能产生强烈地震。
在地质灾害的分析及其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监测、防治措施的指定与实 践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1) 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 地质灾害勘察,就是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 素、潜在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致灾对象和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 机理、控制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等,为地质灾 害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地质依据和所需要的所有地质资料。地质灾害评价就是根据勘 察获取的资料、数据,采取确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方法,评价勘察区地质灾害分布、 发育规律,或单体地质灾害的稳定现状和地质灾害稳定性的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 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5、 截止 2012 年 4 月,今年我国发生了哪些地质灾害,在什么地区、灾害类型、危害程度。
并举出每类地质灾害的 1~2 个典型事例。 2012 年 1-4 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631 起,其中滑坡 320 起、崩塌 223 起、地面塌陷 73 起、地面沉降 7 起、泥石流 5 起、地裂缝 3 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25 起,48 人 死亡、5 人失踪、3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1.45 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贵州、云南、 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共发生地质灾害 585 起,占总数的 92.7%。 (未完待续) 6、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什么? 根据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可分为三大区域、五个亚区域: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区:主要为地面沉降、地面坍塌和地裂缝灾害,部分地区滑坡、 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大部分煤矿有突水、瓦斯突出等灾害,局部沿海有海水入侵灾害; 东南区:部分地区地面塌陷和崩滑流灾害以及矿井灾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少数城市 发生地面沉降,一切矿山矿井灾害严重; 中部区:崩滑流和水土流失灾害特别发育,部分地区矿井灾害、地面塌陷灾害也比较严 重; 北方区:主要为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部分地区有崩滑流和冻融灾害; 青藏区:主要为冻融灾害,部分地区有崩滑流灾害和水土流失。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印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挤压和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等地质作用,加之气候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 的交叉,是我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受其控制,我国 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也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 7、 控制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地质构造因素: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太平洋板块向 西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是我国大陆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我国西部,印 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青藏高原;我国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致 使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了华北、东北沉降平原。两个大地构造带的汇聚和西升东 降的地势反差,是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气候因素: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并且具有较明显的纬 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山区局地气候随地形变化更加复杂,因此,暴雨、洪水、干旱等许多不 良气候非常频繁,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人为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 增长,各种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强度随之加剧。因此,近年来有人类经济工程有法的地质灾害 也是的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