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书法课程篆书教案模板范文

书法课程篆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篆书书法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艺术特点。

2. 通过学习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篆书的审美能力和书写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篆书为教学内容,选取了《说文解字》中的部分字体进行教学。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通过学习篆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篆书的书写规范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篆书笔画的起笔、转笔、收笔技巧。

2. 篆书字体的间架结构安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展示篆书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笔画教学1. 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

2. 演示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三、结构教学1. 讲解篆书字体的间架结构,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

2. 分析典型篆书字体的结构特点,如“田”、“山”、“水”等。

四、书写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篆书基本笔画和结构。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

二、提高练习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字体,如“天”、“地”、“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提高难度字体。

三、创作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篆书作品。

2.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四、总结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篆书书法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了解学生对篆书基本笔画和结构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篆书作品,关注其书写规范、结构安排和艺术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艺术特点和书写技巧。

《篆书教学教案》

《篆书教学教案》

篆书教学教案【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材料一: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可以称之为""。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

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以前的书法中的,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篆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篆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艺术特点,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进行临摹,初步形成自己的篆书风格。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篆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篆书的临摹技巧。

难点:1. 篆书结构的把握和平衡。

2. 篆书风格的个性化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2. 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让学生对篆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基本笔画和结构讲解1. 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点等,并展示每个笔画的书写方法。

2. 讲解篆书的结构特点,如对称、平衡、疏密等,并结合具体字例进行讲解。

(三)临摹练习1. 分发临摹材料,如宣纸、毛笔、墨水等。

2. 指导学生进行临摹练习,注意笔画的顺序和结构。

3. 针对学生的临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个别辅导。

(四)个性化创作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创作个性化的篆书作品。

2.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形成自己的篆书风格。

(五)总结与评价1.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和风格特点。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资源1. 篆书教材和参考资料。

2. 篆书作品图片和视频。

3. 宣纸、毛笔、墨水等书写工具。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篆书艺术。

篆书毛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篆书毛笔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篆书毛笔书法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特点及书写技法。

2. 培养学生对篆书艺术的审美情趣和书法素养。

3. 让学生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学会临摹篆书作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及书写技法。

2. 教学难点:篆书笔画的起笔、转折和收笔的处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毛笔、宣纸、墨汁、篆书教材、范字图片、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宣纸、墨汁、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本笔画教学1. 教师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折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基本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构教学1. 教师讲解篆书的结构特点,如:对称、平衡、紧凑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技法教学1. 教师讲解篆书的书写技法,如:起笔、转折、收笔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书写技法,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及书写技法。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二、临摹教学1. 教师展示篆书范字,讲解临摹要领。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临摹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创作教学1. 教师讲解篆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篆书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书写技法和创作技巧。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和书写技法。

2. 选择一篇篆书作品进行临摹,并在下一节课展示。

八、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篆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篆书的书法教案

初中篆书的书法教案

初中篆书的书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理解篆书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篆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3. 引导学生通过篆书书法实践,体验书法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篆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篆书的书写工具和材料3.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4. 篆书的临摹和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篆书的临摹和创作。

2. 难点:篆书的笔画顺序和结构安排,书写的流畅性和美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篆书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篆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教师讲解篆书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篆书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篆书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教师介绍篆书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砚等。

4.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教师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如笔画顺序、结构安排等。

5. 篆书的临摹和创作:教师示范篆书的临摹和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6.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要点,进行篆书书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教师通过示范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篆书的书写过程和技巧。

2. 循序渐进:教师从篆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入手,逐步讲解篆书的书写规则和技巧,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篆书书法。

3. 实践操作:教师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篆书书法的临摹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个性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在篆书书法练习中的笔画顺序、结构安排、书写流畅性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对篆书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对篆书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书写规则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

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

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篆书教学教案篆书教学教案【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临摹篆书作品, 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 3,400年前到 2,700年前的 ,可以称之为" "。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

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 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 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古朴厚重, 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 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 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 , 各刻四言诗一首, 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 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 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高中篆书课教案模板

高中篆书课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脉络,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和基本笔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临摹、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篆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

教学难点:1. 篆书笔画的粗细、曲直变化。

2. 篆书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章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篆书历史、特点、基本笔画等。

2. 教学视频:篆书书写演示。

3. 实物展示:篆书作品、篆刻工具等。

4. 学生用品:毛笔、墨汁、宣纸、橡皮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引发学生对篆书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篆书是什么吗?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二、新课讲授1. 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 讲解篆书的特点:笔画简洁、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 演示篆书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等,强调笔画的粗细、曲直变化。

三、实践操作1. 学生跟随教师临摹篆书基本笔画,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并给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书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临摹篆书作品,注意笔画的粗细、曲直变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篆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复习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篆书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章法,强调作品的美感。

2. 演示篆书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选字、布局、书写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创作篆书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书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章法。

2. 布置课后作业:创作篆书作品,注意整体布局和章法。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反思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基本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对篆书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3)篆书的结构规律和特点(4)篆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规律和创作方法。

难点:篆书的书写技巧和创作能力。

1.4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互动法。

1.5 教学准备:教材、毛笔、墨汁、宣纸、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2.2 讲解与示范:(1)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2)示范篆书的书写过程,讲解书写技巧。

(3)分析篆书的结构规律和特点。

2.3 学生练习:(1)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篆书基本笔画的练习。

(2)学生尝试书写简单的篆书作品。

2.4 互动环节:(1)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篆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篆书作品。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3.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篆书名家的作品欣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篆书的艺术魅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书写技巧和创作能力。

3.3 学生反馈: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对篆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练习过程中收获颇丰,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6.1 欣赏与分析:(1)展示更多篆书名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篆书的韵味和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
【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
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时代,可以称之为"甲金时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

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

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

材料二:
【秦代】篆书:(大篆、小篆)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

到商周时期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

整个工作由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
即"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

也称秦篆。

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

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变化,富有图案美。

篆书名作
西周《散氏盘铭》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春秋《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秦《虎符》清邓石如《唐诗集句》
【学习过程】一、导入(仓颉造字的传说)
【讲授新课】
一、篆书概述
结合导学预习小组代表分别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产生的时间特点。

1、古文字时代: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
二、学写小篆
结合学案自学、临摹,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搭笔技巧、笔顺。

教师演示篆书笔法,并讲解书写要领。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
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

最好是一笔完成,
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

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笔画,教师巡回指导。

(二)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

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学生探究搭笔方法,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示。

(三)笔顺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
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

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

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在掌握笔画和搭笔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练习篆书的笔顺。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互帮互助,教师巡回指导。

最终每小组分工合作,争取每个人都到黑板展示本节课学习成果,小组派代表阐述书写要领和书写体会。

教学反思:学生在书写初期用笔方法不对,需要教师反复的演示,强调。

(演示时要保证每个学生是抬头看你书写的。

强调重点时,保证学生是在听你讲的。

)学生感觉篆书比较新奇,都能很认真的在下面练习,基本把每个笔画都能练几遍,但是,学生耐心有限,在笔画掌握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就已经跨到笔顺那一阶段了,急于想写完整的字。

教师要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望特别强,急于到黑板展示,我尽可的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写,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小组分工合作,安排好任务,让组内成员都参与。

看到学生你争我抢的都到黑板上写的时候,看到学生在相互评价作品的时候,看到学生因不懂主动发问的时候,看到学生满足的笑的时候,我心里很满足。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