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导学案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搜集整理有关孝的名言名句。

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④“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⑤“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 (《劝孝歌》)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险衅()行()年四岁祚()薄()应()门之僮猥()以微贱床蓐()陨()首责臣逋()慢日笃()拔擢()宠命优渥()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臣以险衅()(2)慈父见背()(3)舅夺母志()(4)门衰祚薄()(5)终鲜兄弟()(6)形影相吊()(7)而刘夙婴疾病( )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9)寻蒙国恩( ) (10)则刘病日笃( )(11)听臣微志( ) (12)过蒙拔擢(zhuó)( )(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3、通假字(1)夙遭闵凶( ) (2)臣今年四十有四( )4、一词多义(1)以: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③谨拜表以闻()④猥以微贱()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臣具以表闻()(2)见:①慈父见背()②二州牧所见明知()③欲予秦,秦恐不可得,徒见欺()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3)当:①当侍东宫( )②死当结草( )③一夫当关,万人莫开()(4)薄:①日薄西山()②门衰祚薄()5、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则病日笃 ( ) (2)夙遭闵凶()(3)猥以微贱()(4)谨拜表以闻()6、古今异义词(1)至于成立(2)至于成立(3)九岁不行:(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5)则告诉不许(6)臣之辛苦7、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急于星火(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则告诉不许8、【名句填空】1、【2009山东卷】【2009四川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复习课教案

《陈情表》复习课教案

《陈情表》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

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慈父见背4、舅夺母志5、祖母刘愍臣孤弱6、终鲜兄弟7、门衰祚薄8、晚有儿息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0、茕茕孑立11、形影相吊12、而刘夙婴疾病13、拜臣郎中14、除臣洗马15、猥以微贱16、当侍东宫17、臣具以表闻18、责臣逋慢19、则刘病日笃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21、且臣少仕伪朝22、历职郎署23、不矜名节24、过蒙拔擢25、但以刘日薄西山26、臣之辛苦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三)虚词用法1、臣以险衅2、逮奉圣朝3、寻蒙国恩4、急于星火5、则刘病日笃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四)课内外名句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

(《登科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4、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5、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礼之用,_________。

(《论语》)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五)翻译训练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必修五《陈情表》复习学案

必修五《陈情表》复习学案

必修五《陈情表》复习学案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当侍东宫臣具以表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听臣微志谨拜表以闻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三、虚词练习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主旨和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复习<陈情表>,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记忆。

2. <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陈情表>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陈情表>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陈情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陈情表>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提高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时中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其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讲解: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懂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欣赏并学会运用。

5. 历史背景讲解:讲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复习<陈情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学案复习目标:丰集高中语文组武婷2011.10.161.常见的文言现象。

2.课文素材运用。

一、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5、则刘病日笃。

( )6、夙遭闵凶。

( )7、猥以微贱。

( )8、臣少多疾病。

( )9、具以表闻。

( )二、一词多义(一)虚词“以”1、用作介词猥以微贱。

( )臣具以表闻。

( )汾阳王以副元帅( )(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用作连词夫夷以近( )谨拜表以闻( )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1、当(1)当侍东宫。

(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 2、命(1)辞不赴命。

( )(2)人命危浅。

( )(3)更相为命。

( )3、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 )(2)无以终余年。

( )(3)愿乞终养。

(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熟练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知识链接】(一)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陈情表复习学案 教师用

陈情表复习学案 教师用

《陈情表》(李密)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学习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课时安排】3课时一、翻译《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文言通假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高中语文】《陈情表》复习导学案

【高中语文】《陈情表》复习导学案

《陈情表》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动手做笔记;2、重点句子翻译;3、情景默写训练;4、课本素材提炼,理性分析“忠”和“孝”的含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第一段)臣密言:臣以.( )险衅..( ),夙.( )遭闵.( )凶.( )。

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行年..( )四岁,舅夺.( )母志。

祖母刘愍.( )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 )孤苦,至于....( ),晚有儿息..( )成立..( )。

既无伯叔,终.( )鲜.( )兄弟,门衰祚薄( )。

外无期功....( ),形影相吊.( )。

而刘..[ ]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夙.( )婴.( )疾.( )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第二段)逮.( )奉圣朝,沐浴....( )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

臣以.( )供养无主.( ),辞.( )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 ),寻.( )蒙国恩,除.( )臣洗马..( )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 )。

猥.( )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闻.( ),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 )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 ]不许.( ):臣之..( ),则.( )刘病日.( )笃.( );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进退,实为狼狈..( )。

(第三段)伏惟..(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 )..(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臣少仕伪朝,历职..( )。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 )郎署过蒙拔擢..( )。

但.( )以( )刘日薄西山......( ),有所希冀..( ),岂敢盘桓..( ),宠命优渥( ),气息奄奄..( )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 ),朝不虑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熟练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知识链接】(一)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二)文中成语1、孤苦伶仃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急于星火 5.日薄西山 6.气息奄奄7.人命危浅8.朝不虑夕9.结草衔环10.乌鸟私情11.皇天后土【复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背诵默写课文2、解释加点字词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翻译下列句子(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茕茕孑立,相影相吊。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二、拓展延伸1、高考所考查本课名句(1)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密《陈情表》)(2012山东卷)(2)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2012湖北卷)(3)__________,终鲜兄弟,__________,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2011江西卷)(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2010四川卷)(5)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2010安徽卷)(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2010山东卷)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2008江西卷) (8)祖母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2007湖南卷)(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2007江西卷)2、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芮伯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复习学案(二)【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熟练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知识链接】虚词“以”的用法小结:【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墓碑记》)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2、把……作为或制成。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一、重难点突破(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4、常在床蓐(二)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1、行:(1)行年四岁(2)九岁不行(3)余嘉其能行古道(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涕落百余行(6)琵琶行2、见:(1)慈父见背(2)二州牧伯所见明知(3)臣诚恐见齐于王而负赵(被)(4)项伯即入见沛公(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当:(1)当侍东宫(2)死当结草(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当是时,商君佐之(6)不久当归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