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什么是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古代中國人逐漸發覺宇宙萬物會按著一定規律不斷轉化及演變。

起初,他們用陰陽的邏輯解釋這些事物,其後,這些解釋逐漸發展為另一套新的理論,這套理論稱為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通過研究各種演化過程、功能及自然現象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這套理論認為事物可分為五個類別,稱為五行,每一個類別都有各自的特性及性質,五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

今天五行學說仍然被用作為歸納事物的工具及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

五行學說的起源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有著密切的關係,並經常結合起來,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早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古代醫家已將陰陽及五行學說的理論融合於醫學之中,隨著這些學說的結合與發展,逐漸建立起一個更具系統性的醫學系統,今天這個系統稱為傳統中醫學。

五行學說及其與自然及人體的關係五行與自然界及身體的不同層面相互對應著。

例如木與自然界中的春天、風,及人體中的肝、膽、眼及筋相對應。

表(一) 五行歸類系統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東 南 中 西 北 季節 春 夏 長夏 秋 冬 氣候 風 暑 濕 燥 寒 生長發育 生 長 化 收 藏 臟 肝 心 脾 肺 腎 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肉皮毛骨情志怒喜思憂恐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聲呼笑歌哭呻如上圖所示,五行、自然及人體間有著規律性的關係。

參考表中的分類,每一縱行的不同性質都歸屬於同一五行屬性,每一橫行的不同性質亦會按著特別的秩序規律相互影響,通過這個思想系統,所有事物與自然便有著對應的關係。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所含运动变化之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重新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促进作用则日益强化和注重,逐渐演化成一种紧固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化出,并做为分析、概括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使用冉雍比类和解题川流不息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似、相近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后归为五行之中。

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备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人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蒙也;“直”,晃也。

“曲直”,就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叙述,言其主干伸直向上,树枝坎坷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曲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备生长、升发、杨开第、条达等特征。

凡具备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在曰;“稼”,指植物收割;“穑”,指庄稼斩获。

土地可以可供人类专门从事栽种和斩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指涉为土存有生化、贯穿、滞洪等特征。

凡具备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先民对土的重新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注重,故存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观点。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

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第一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一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相克关系的传变 病

及 子

及 母




侮肺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确定 病位
面青 喜食酸 肝病 面赤 口苦 脉洪 心病 脾虚病人 面见青色 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 面见黑色 肾水凌心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4、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5、指导针灸治疗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

行反向克制。



次序:木→金→火→水→
土→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五行学说
2、五行相侮 形成条件: 所不胜一方太弱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相侮
第二节五行学说
木克 土
10g
10g
(二)五行相乘与相侮
练习题
1、四时季节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2、五行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洪( )
A.肝 B.心 C.脾

五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五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 土→ 金→ 水肝→ 心→ 脾→ 肺→ 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五行学说





(四)知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与调护 疾病的发生常常出现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异常,导致 疾病的传变,所以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可 以指导临床治疗与调护,通过调整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控制疾病传变的目的。 1、控制疾病的传变 在患病时,常常出现一脏之病传 于他脏。因此,要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调整各脏 之间的相互关系,防治疾病的传变,使已病的脏腑尽 快恢复。例如,肝气太盛,常常乘犯脾土,所以在治 疗与调护肝病的同时,应注意健脾益胃,防止肝病传 脾,从而利于肝病的治疗与调护。
(2)实则泻其子:方法有:肝旺泄心法:即通 过清心火来泻肝火的方法,适用于肝火盛且心火 上炎的心肝火旺证。肾实泄肝法:即通过清肝火 来泄相火的方法,适用于相火妄动,肝火亢盛之 证。 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疗与调护的原则和 治法 引气相乘相侮的原因,常常是一脏过强, 机能亢进;或另一脏偏弱,机能不足。因此,治 疗与调护的原则就是“抑强”和“扶弱”。“抑 强”,指抑制机能过亢之脏;“扶弱”,即扶助 虚弱之脏,使其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




(二)五行的特点 五行的特性是在古人对这五种物质普遍认识的基础上, 抽象、推演而逐渐形成的。其中,水具有滋润、下行 的特性,凡具有润滋、寒凉、向下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归属于水;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凡具有温热、 升腾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火;金具有能揉能刚、 变革、肃杀的特性,凡具有长养、变化、承载特性的 事物或现象归属于土。因此,在中医学中,五行是木、 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性概括, 具有更广泛、更抽象的含义。 概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2、乘侮(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一种是一方的力量过强,而 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克伐;另一种是被克的一方本身虚 弱,不能承受对方的克伐,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如 以木和土的相克关系而言,前者称“木乘土”,后者为 “土虚木乘”。相克太过的原因不同,结果均可导致一方 太过和一方不及。临床上常见的肝气犯胃、犯脾,均属于 相乘致病的范围。 (2)相侮:即反克而致病。一种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 受克己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对克己的一方经行反克;另一 种是由于一方的虚弱,丧失克制对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 克一方的克制,导致反克的病理现象。相侮的原因虽然不 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方不足和一方太过。临床上常见的 “木火刑金”肝火犯肺,就属于反克的病理变化。

五 行 学 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

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五行学说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具有唯物观,而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中医学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哲学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上,五行有两层含义:1、常识性概念五行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但其“五行”之义,今已无从可考。

五行学说详解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马淑然写在课前的话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掌握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以及五行学说在人体中医藏象中的应用,以及其中相关联系。

一、基本概念(一)定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五行学说就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的属性来分析归纳认识自然界当中所有事物和现象当中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来说明物质世界变化根源的一种理论和学说。

(二)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原义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指火具有炎热升腾的作用,引申为自然界事物中凡是具有温热上升这样的特点事物或现象。

土曰稼穑,稼,播种。

穑,收获。

土曰稼穑是指的土的特点能播种又能收获,后引申为凡是具有收纳升华承载这样的特性事物现象。

因此说“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

金曰从革,革,变革,变化。

后世引申为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这样的特点事物和现象。

水曰润下,水的特点是滋润、向下,后延伸为寒冷、滋润、下降这个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我们是怎样将大自然中的万物,或者是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五行分类的呢?(一)五行归类用五行对自然界的万世万物进行归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取象比类方,另一种叫做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是指根据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所具有的不同属性与五行属性的相似性而划分不同类别的方法。

推演络绎法是指根据某事物与五行的相关性,间接推论另一些事物也与五行具有相关性的方法。

取象比类法,如日出东方和日落西方,日出东方是和木的升华条达的特点类似,所以东方属木,而日落于西方,这个日落于西方是和金的肃降特点相类似,所以西方属金。

而南方和北方这两个方位的五行属性正如水和火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的润下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温热升腾的特点类似,故归属于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吃什么水果好


秋天按自然之气属于收敛之气 ,水果自然配合季 节应运而生的就是秋天的果实 ,如苹果、 葡萄、 石榴、 柿子等性 收敛的水果 。 但也有与季节之气相背的应劫而生的, 比如鸭梨 , 鸭梨有润肺止咳通便的功效, 秋天燥气重 ,人容 易上火咳嗽, 大便干燥 ,吃鸭梨 正好缓解 。
夏季吃什么水果好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
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属性的归类 其一,直接的取象比类法。
——《素问· 宝命全形论》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煦、向上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等性质或作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谢谢指导
春天吃什么水果好
干燥咳痰多吃梨。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 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 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干燥上火吃香蕉。中医认为香蕉性味甘寒微涩、 无毒,具有清热止渴、清胃凉血、润肠通便、降 压利尿等作用。防治感冒吃苹果。 春季气温不稳定,易患感冒,吃红色的苹果 能使人体抗病组织产生一种热能,同时所含的特 殊物质——抗感冒因子直接抵抗感冒病毒,加速 康复。生吃或榨汁饮用效果较佳。
五方——五行
五脏——五行
其二,间接推演法。
五志——五行
五窍——五行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人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体

火 土

心 脾

小肠 胃

舌 口

脉 肉

喜 思

笑 歌

忧 哕
金 水
肺 肾
大肠 膀胱
鼻 耳
皮 骨
悲 恐
哭 呻
咳 栗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 五行 然 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青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 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 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 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 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 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 料,所以冬属水.
四季应吃什么水果

虽说水果要多吃,但是依照中医的看法, 人体质分为寒、热、虚、实。水果也有水 果的性质,一不留神,错吃水果也会让人 不舒服。
冬季应吃什么水果


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 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 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冬季 发热和内热的病人食用。 甘蔗滋补清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 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 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劳累过度或饥饿头晕的人,只要吃上两节 甘蔗也会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
水 火


相生 相克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
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 虚之补、盛之泻:虚者补其身,实者泻其盛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喜、怒、忧、思、悲、恐、惊 ,称为 “七情” ――是五脏功能活动之一

五脏存在这种生克制化的关系, 情志活动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体育保健与健康

五行学说
体教四班 40810063 李锋
第一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 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 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 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 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赤 黄

火 土

徵 宫

苦 甘

长 化

暑 湿

南 中

夏 长夏












西



五行与身体的内脏像对应
五脏:木性为肝脏;火 性为心脏;土性为脾 脏;金性为肺脏;水 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 代表红色;土代表黄 色;金代表白色;水 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冲
夏天的水果多属于寒凉性的,比如梨、 苹果和各种瓜类。一般来说,实热体质的 人夏天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占优势,出汗 多,经常脸色通红、口干舌燥、易烦躁、 容易便秘,夏天特别喜欢吃凉东西。所以, 热体质人群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寒凉性的水 果。

虽说夏天寒凉性水果比较多,但在众多水 果中,像荔枝、桂圆、杏等属于温热性也 是相当受人们欢迎的。尤其对于虚寒体质 的人来说,他们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 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 冷的。相较而言,这类人群的面色比常人 白,而且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 西,包括进空调房间。所以,这些人多吃 些温热的水果无疑是补寒佳品。
3、五行起源于古代的“五方”“五才”观念。古
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生产资料
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认识到木、火、土、金、水
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
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水能使草木生长,叫作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 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火生土:金石 等各种矿物多蕴藏在土中(地下),故曰土生金:金属 在冶炼过程中,先是以“水”的形式存在,所以称金生 水。这一类的关系就是相生关系。又如水能灭火,称为 水克火;火能使金属熔化,故曰火克金;金石能制刀斧 砍伐树木,所以叫作金克木;树木的根茎能深入泥土中 (一说古代用木犁翻地),因而称为木克土;土能筑堤 堵水,故曰土克水,这种关系就叫相克关系。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 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一,不可胜竭”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 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顾的 说是迷信,有人还穿凿附 会说是五种物质,对应大 自然的金属,树木,流水, 烈火,土壤,其实五行乃 是五气,比喻为五种物质, 乃形象描述。当然化气为 物,说是五种物质也有道 理,但不能偷梁换柱,五 气乃是根本。五行属性归 类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1、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 动变化。
2、较为成熟的“五行”概念记载于《尚书》。
该书《洪范》篇载有武王访问箕子,问安民之术,
箕子认为鲧用堵塞法治理洪水,搅乱了五行,使人
民不得安宁,并详细论述了五行及其属性。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 涵及其形成
根据情志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可以“以情治情”―用情志活动来治疗情志疾病
怒为肝志,属木, 木能克土,思为脾志,-- 怒能克思 喜为心志 思为脾志 木(怒) 水 (恐) 火(喜)



(悲忧)金 悲为肺志 恐为肾志
土(思)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 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 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 属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