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

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

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同时要求对常见中药材的形态有初步认识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各知识点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计72学时,学分为4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炮制目的及部分常用炮制方法、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及用法等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来源、产地及采集等知识。

2.各论部分掌握22类中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掌握153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重要配伍、性能特点、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某些药物因品种来源不同而存在的功用差异;熟悉159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某些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性能功效及应用相似药物的异同;了解123味较常用药物的主要功用特点、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49味附药与主药性能功用的联系等。

(二)能力目标

具有《中药学》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各章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的能力;分析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的能力;分析各种药物的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性能特点及用法用量的能力;具有辨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具有能用归纳比较法区别性能功效及应用相似药物的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完成各章节药物小结;对常用中药的形态有初步认识等能力。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优秀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

知识要求

1.掌握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症、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2.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能力要求

1.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分析的能力

素质要求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学习内容

1.泻下药

3.祛风湿药

4.化湿药

学习性工作任务

1.掌握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症、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2.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一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布置任务(常见的风湿疼痛症状及常用药物)一课堂讨论一得出讨论结果一引入课堂内容,讲授一课堂练习

教学条件

《中药学》杨德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四版

多媒体课件

中药饮片

考核方式

课堂考核+实训考核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要求中医学学或中药学相关专业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初级中药师及以上职称。鼓励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每两年不少于一个月。具有扎实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能力,能独立担任理论或实践教学。师德高尚、工作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需配套普通实验室、理实一体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较完善,实验配套药品较齐全,以满足学生实验的基本需求。

常用的实验设备应包括:L足够的中药饮片药材;2.足够的中成药包装盒;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如社会药房或医院中药房等。

网络资源建设,如中药学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定位明确,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合理取舍,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突出知识特点,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基本操作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中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中药相关工作。

2.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案例分析等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中药学》,杨德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第四版

2.教学参考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6

②《2018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1,第一版

3.信息化教学资源

①实训操作视频

②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实验指导和大纲、云课堂。

③中药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也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阶段性专业能力,包括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度、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内容;终结性考核为理论和技能考试,重在对专业能力的考核。

2.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实验(实训)、期末考试四部分。平时考试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实验(实训)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满分为100分,占总评成绩的40%。

考核要点

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

①学习状态15%:根据理论和实验课堂表现评分。包括出勤情况、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等。要求听课认真、思维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实验态度严谨、操作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积极;迟到、

早退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旷课三次取消本项成绩,履行请假者不扣分。

②知识掌握度10%:根据课后网络题目测试的正确率计分。考核课堂知识的学习和阐述能力,每题2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按量完成。

③逻辑表达、交流合作、独立分析问题等能力5%:根据独立完成及团队合作完成作业的情况计分。要求按时按量上交、记录准确真实、分析逻辑清楚、结论简洁明了、文字布局清楚合理,鼓励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④知识应用、描述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等能力5%:根据每教学单元结束时的综合案例分析的答题情况评分。要求答题思路清晰、语言组织流畅、分析要点明确、知识应用灵活。

技能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依据技能大赛模块一饮片识别及功效来制定,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来计算评分。统一评分标准,依次考核,逐个进行操作。

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根据期末统一闭卷笔试的答题情况评分。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试卷库中抽题。按照本课程要求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对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类中药材有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名词解释(着重考核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选择题(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判断题(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简答题(着重考查学员对知识的阐述和理解程度)。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药学 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84学时 编写执笔人:蔡纪平审定负责人:丽萍 编写日期:2012-1-23 审定日期:2012-3-6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中药作用。前导课程主要是《中药学》,后续课程有《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及《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围的常见药用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又突出大学生就业的普遍性要求。因此,采取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突出“够用”和“会用”两个原则。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契合,力求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具体思路如下: 定位准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课程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研究者,而是要体现职业性,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增强实效:改变说教式、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程本身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设计学生的实践任务,培养他们认识和分析复杂的药用植物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化为能力和素质。 提升品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广泛学习省级、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容、教学法等面不断提高质量和要求。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野外实习等使学生掌握今后学习相关学科需要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药用植物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2)掌握药用植物重点科的形态特征。

中药鉴定学课程标准样本

课程标准 xx 学院 药学系 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06 月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录 一、课程概述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教学大纲 四、课程项目化总体设计方案 五、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表 六、实训项目单 七、实训报告单 八、实训项目评价表 九、课程实施建议 十、课程教案与课件(举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经过行业调研,《中药鉴定学》广泛应用于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的QA QC、药品验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该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本门课程是在高职药学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中药鉴定技术》是以临床常见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相关问题的应用 性学科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以行业需求及《中国药典》第一部为参考,以校企合作教材为主 需要掌握下列知识 1. 掌握临床常见的350味中药材及饮片性状鉴定。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 掌握临床常见的13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鉴别 3. 掌握临常见的2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显微鉴别。 4. 掌握临床常见的30味中药材及饮片理化鉴别。 (二)能力目标 1. 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 2. 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3. 能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解决中药品种真伪 鉴别和品质优劣评价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药学学科,掌握控制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手段,成为合格的药学专门人才。 4. 能满足并完全胜任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QA QC、药品验 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作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生产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 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标准-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学时:68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临床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定,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各门中医学后续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和诊断提示。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熟悉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常见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 5.了解X线检查、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各系统重要器官X线正常表现和常见疾病X线表现、重要器官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疾病异常声像图,了解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6.了解心电图描记的操作方法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正常心电图,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常见异常心电图、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7.熟悉常用诊断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了解常用诊断新技术的基本知。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 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 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

《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标准

《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405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48学时(32理论:16实验) 总学分数:3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医药市场营销学》主要讨论营销基本理论、医药市场分析、医药营销策略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完成分析调研医药市场;策划医药营销方案;实施或管理医药营销方案等工作任务,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该门课实践性极强,是培养医药营销专门人才的重要技能基础,对学生医药营销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4.课程作用: 该门课的开设能为学生提供较全面的营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营销理论架构,有助于培养既懂营销又懂医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营销实战技能。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简练、生动的教材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获得专业能力和实战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医药营销各项工作任务的程序、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据学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模式体现了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行为特征,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有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等。本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模拟教学和实战教学。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地教学法、实地调查法、培训法、实战训练法等方法开展教学,使“教、学、做”为一体。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80(理论54:实验26) 总学分数:4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中药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它是以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要求,用现代化制剂的手段,将药物制成符合医疗需要的剂型,再将其安全、有效、稳定的用于临床。 中药制剂技术在药物研究和新药成果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新药成果快速转化、促进药物基础研究至关重要,已成为药物基础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之间的联系人和指导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药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同时兼顾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兼顾用人单位招聘考试以及初、中级卫生技术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4.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研究开发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适当兼顾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兼顾用人单位招聘考试以及初、中级卫生技术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数,构建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021中医学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介于中医基础与中医临床 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之间的一门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 程是《中医基础》的后续课程。由于中医理论体系统一而完整,所有的中医理 论都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中药学》无疑对中医基础理论起着巩固与加 强作用,这是本课程的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中药临床应用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基础性支 撑作用,且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中药学》主要包括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解的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等。各论部分主要 讲解各种中药的床应用、用量用量、使用注意等。其中,中药的功效及临床应 用是重点教学内容。 通过《中药学》的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诊疗工作岗位的辨证思维,使学生 掌握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适应在中医临床岗位一线的实用性技能 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与无毒、配伍、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及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应用 技能;9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 意义);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功效类似药物的异同点。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中药的剂量和服法等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34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中草药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中草药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中草药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38299 〕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制定〔〕制定日期〔2022.10 〕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 批准〔二级学院(部)〕批准日期〔〕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质检岗位从事中药分析与检验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中草药分析与检验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后续课程有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品营销等。 2.学习目标 学生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知识的了解的基础上,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依据,应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全面学习并掌握检验和控制质量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最终使学生具备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事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岗位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质检岗位上与同事相处、合作、交流及协商的能力,并养成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品格,为从事中药分析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和储备技能。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分析的含义、分类、任务及发展概况及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的情况,理解分析的特点及影响中草药及其剂质量的因素。 (2)了解药品标准的定义、分类及特性,了解《中国药典》的沿革及现行版特点,掌握现行版《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和重要名词术语。 (3)理解分析的依据,掌握分析的程序及数据处理方法。 (4)理解鉴别技术的作用和分类,掌握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的内容和方法。 (5)理解常规检查技术的作用和分类,掌握水分、相对密度、pH、乙醇量测定法和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代码:B13900408D4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考核类别:13考试□考查 授课专业:中药学 2023年2制订 修订日期:2023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任务 (2)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 (一)课程目标 (2) 1.总体目标 (2) 2.素质目标 (2) 3.知识目标 (3) 4.能力目标 (3) (二)课程要求 (4)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 (一)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 (5)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8)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7) 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17) (一)教学团队 (17) 1.专任教师 (17) 2.兼职教师 (17)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8) (三)教学资源 (19) 1.教材资源 (19) 2.数字化教学资源 (19) (四)实训条件 (19) 1.校内实训条件 (20) 2.校企合作相关企业 (20) 七、授课进程与安排 (20)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把书本上学到的中药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知识、中药药物制剂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控制方法等应用于工作实践中,是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为学生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管理、检验、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中药药用技术专业群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在各级医院中药药剂部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等领域从事处方调配、制剂制备、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和药事管理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中药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力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剂型与制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今后从事中药药剂学工作,合理制药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效,更好地为医药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素质目标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素养: (1)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中药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学等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他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属于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能力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中药的基础知识理论和453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药理作用。学生能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基本的处方分析,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中药学》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常用中药为引导,与企业

合作设计典型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就业创业能力。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习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理论、技能同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一类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现代药理作用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二类中药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了解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能力。 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简单的处方分析能力。 3.教材中增设了指导自学内容,通过指导自学,以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和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毕业后,通过自学及时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能力,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 (三)素质目标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道德。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一览表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制剂技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将中药材加工制成适宜剂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中药制剂常见剂型的制备与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技术,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对学生药物制剂生产能力、药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提供支撑。 《中药制剂技术》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执业药师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考科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考虑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中药制剂常见剂型的制备与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技能,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关键支撑作用,为毕业后能在医药卫生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从事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检验等工作所必须的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 1.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开发课程标准;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以生产过程为主线,重组序化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

融合,技能培养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2.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药学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生产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解→模拟职业岗位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教学方案→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无缝对接”。 (2)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同时融合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如执业药师、药师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与医学基础知识、药学服务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并及时补充和完善。 (二)课程内容确定依据 1.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制剂技术基础、制药卫生、制药用水的制备工艺、粉碎筛分混合操作、提取分离精制操作、蒸馏蒸发与干燥操作等10类典型中药剂型的生产工艺等17个学习项目。 2.以现行版药典制剂通则中的剂型为线索来设计,项目的确定以行业专家对药学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 3.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4.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典型剂型处方设计和制备工艺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5.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6.根据学生成长成材需求,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课时安排 1.总学时112学时 2.理论与实践课安排 (1)理论课56学时,实践课56学时。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基本具备岗位所需技能,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1: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概述能力要求(教学目标)

安排 1 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精气、阴阳、 五行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 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 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4 3 第二章藏象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 6.掌握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 4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 精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依据,应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检验和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 它要以分析化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真伪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知识与技术,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检验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并树立药品质量意识,同时也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 1.紧扣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医药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更好的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等岗位工作。 2.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中药学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生产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解→模拟职业岗位工作情景→设计学习情境教学方案→实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无缝对接”。 (2)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医药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同时融合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如执业药师、中药检验师)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将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分析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并及时补充和完善。 (二)课程内容确定依据 1. 根据专业调研和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2. 根据中药学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3.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业资格如中药检验师、医药商品购销员,执业资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与定位 (一)课程简介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开发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课程,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制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师、执业中药师资格)的必考内容。本课程主要学习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等相关知识,并培养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的核心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药用植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实用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知识与技能,具备鉴别常用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胜任中药提取、中药饮片和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一)设计思路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与当前的中药中药质量把关密切相关,依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药材实物及药材典型图片,强化实践教学,及时将临床常见的伪劣药材引入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培养职业核心技能。本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强调中药鉴定基本知识的获取和初步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能力;线下突出中药鉴定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并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依法鉴定”的职业规范及“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二)课程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具备敬畏生命、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良心制药的医药道德,倡导学生熟悉中药药品法规、熟悉中药制药技术规范与标准,拥有良好的中药生产质量意识与质量规范素养,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基本知识,具备鉴别常用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为中药生产企业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岗位胜任度高、富于创新精神、并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能力目标 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150种以上;

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20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相关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生、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病、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

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等);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理解临床常见微生物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有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军事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阅读国外专业书籍和杂志论文,提高专业外语的阅读能力,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能够打牢专业理论基础,感受医学免疫学知识构成和逻辑体系,同时获取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课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师、学生的双边互动,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养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拓展、创新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严谨求实、自律、吃苦耐劳、热爱专业的优良品质和细心、耐心、克服困难的良好职业素养。使其具有医学道德责任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在实训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401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48理论:24实验) 总学分数:4学分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课程简介: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2.课程性质: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核心课程 4.课程作用: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中药专业中药鉴定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与中药相关的职业有12类,涉及20多个工种。这些工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定技术就成为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本课程在中药类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课程设计理念 中药鉴定技术是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中药品质真伪优劣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中药调剂员(四级)、中药购销员(四级)的要求。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鉴别常用中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药调剂、中药购销等工作奠定基础。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标准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4000062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学时(理论36:实验18)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药事管理学科是研究药事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学科,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该学科以药品质量管理为重点、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应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监督管理等活动或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其基本规律,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 2.课程性质:①药事管理学科是药学的二级学科;是一个知识领域,它不同于药剂、药化、药理等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②该学科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③该学科研究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中非专业技术性方面的内容。④该学科研究环境因素(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技术、伦理)和管理因素(管理者理念、管理职能、管理者水平)与使用药品防病治病、维护人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4.课程作用:①改变药学生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职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习药事管理学,将改变药学教育模式造成的重自然科学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文和社会科学传授;重智能素质培养,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协调发展,成为一个认真负责、对社会有用的高级药学人才,并具备完成药学社会任务的能力。②学习和研究药事管理学有助于制定和完善国家药物政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药事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中国药事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③提高医药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合理用药。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方剂学》课程标准

《方剂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Z2431509 适用专业:中医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学时 总学分数:4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方剂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临床各科知识,充分展现了辨证论治的丰富内容,对临床遣药组方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方剂学还以其独特学科功能,在沟通多个学科联系和促进多学科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学习方剂学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复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关系。要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和主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深刻理解功用,牢固堂握主治病证是本门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等。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随着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现方 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等,已成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4.课程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