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
大风歌刘邦古诗原文及翻译

大风歌刘邦古诗原文及翻译
1、《大风歌》
刘邦两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3、写作背景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黥布(也叫英布)的叛乱。
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第 1 页共1 页。
《大风歌》原文及赏析

《大风歌》原文及赏析《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原文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这家伙,原本就是个亭长出身,没啥高贵的血统,可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一帮兄弟打下了天下,成了皇帝。
你说厉害不厉害?咱先来说说这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想象一下,那呼呼刮着的大风,把云彩都吹得四处飘散。
这景象多壮观啊!就好像刘邦在回顾自己起兵反秦,一路走来,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
那风啊,云啊,其实就是他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和波折起伏。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在说自己的威风传遍了天下,现在终于能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啦。
这感觉,就像是你在外面打拼多年,终于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多有面子啊!他心里那叫一个得意,恨不得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刘邦出息了。
我记得我有次参加同学聚会,之前在班里成绩不咋样的一个同学,后来自己创业成功,那在聚会上昂首挺胸的样子,就有点像刘邦这时候的心情。
再看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享受胜利的同时,也有了深深的担忧。
他知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
所以他渴望能有勇猛的将士来帮他守住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
这就好比你好不容易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可总得有人看家护院不是?刘邦写这首《大风歌》的时候,那心情可复杂了。
他既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又为未来感到忧虑。
整首诗气势豪迈,短短三句,就把刘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再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语言简洁明了,直抒胸臆。
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修饰,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有力量。
就像一个豪爽的大汉,拍着胸脯大声说话。
而且啊,这诗歌还特别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感受到刘邦那澎湃的心情。
回过头来想想,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为皇帝,写下这样豪迈的诗歌,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学学刘邦那股子勇往直前的劲儿,说不定哪天咱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呢!总之,《大风歌》这首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刘邦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大风歌古诗

大风歌古诗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注释】①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
六县(今安六安)人,因受秦律被,又称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
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③“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④“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⑤安得:怎样得到。
【大风歌古诗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腾奔涌啊!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大风歌写作背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布(也叫英布)的叛乱。
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大风歌印章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
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
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
在古代时期的汉高祖:刘邦有一枚“大风歌印章:有古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时候刘邦的大风歌印万世传诵,熟知并且能背诵下来的人多了,但后世人却还是让人难以琢磨。
有关此印的记载出自清代王士的笔记《池北偶谈》。
书中说道,顺治十七年,富阳典史孙某解饷北上,穿过高邮时,见湖中夜间有光,命人在水中搜索,得玉玺一枚。
玉玺方四寸六分,盘龙双钮,辨其文,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印。
孙某高兴地将其献于朝廷。
这方印不仅精致绝伦,富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印文可与文献中的《大风歌》相互参照印证。
康熙四年十月初八,水县一农民耕田,也得一玉玺,被献于朝廷。
大风歌的诗意及解析

大风歌的诗意及解析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汉沛郡丰县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风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原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
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
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诗意: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赏析:《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
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
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
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
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刘邦《大风歌》诗词原文及赏析

刘邦《大风歌》诗词原文及赏析刘邦《大风歌》诗词原文及赏析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下面为大家带来刘邦《大风歌》诗词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后汉书·廉范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译文] 大风猛烈地吹袭,白云四处地飞扬。
在声威遍及四海、天下归服以后,我回到故乡来。
[出自] 西汉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
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
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安得:怎样得到。
译文1: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译文2:大风猛烈地吹袭,白云四处地飞扬。
在声威遍及四海、天下归服以后,我回到故乡来。
希望能有英雄豪杰,来帮助我保卫天下四方。
赏析: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刘邦)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正是记载了这段历史。
刘邦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气壮山河,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安德猛士兮守四方的意思

《大风歌》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赏析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原文大风歌刘邦〔两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创作背景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注释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
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
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鉴赏《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
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
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
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
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大风歌赏析

大风歌赏析大风歌赏析大风歌赏析1大风歌大风歌原文作者: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注释⑴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
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
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
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
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大风歌赏析《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
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
“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
“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
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
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
故当以作“雄”为是。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大风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大风歌》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大风歌》原文翻译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1《大风歌》诗歌赏析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
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
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
在此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幺《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大风歌》【赏析】注解+译文_古诗大全
《大风歌》
朝代:两汉
作者:刘邦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因此,
顽强的抵抗。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
“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
“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
;
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
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
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
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
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
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
到扞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