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雅尔塔体系及其影响
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这一体系对于战后世界的重建和国际秩序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雅尔塔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的影响。
一、全面评估1. 深度评估雅尔塔体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层面,雅尔塔体系决定了战后德国的分割和管理,形成了四个占领区的格局,并导致了冷战的形成。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东西方之间的对立持续存在,直到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系还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这一国际组织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层面,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框架。
盟军同意在战后充分合作,重建战争受损的国家,并实施了驱逐德国的政策,促进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
雅尔塔协议还涉及复兴日本经济,并为日本走向和平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在军事层面,雅尔塔体系确定了战后欧洲的军事安排和削减德国军事能力的计划。
这些举措旨在确保战后欧洲的稳定与和平,并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
雅尔塔体系的一项重要成就是将军队从民主控制下,并确保战争不再成为国家间解决争端的手段。
2. 广度评估雅尔塔体系的广度体现在其影响范围的全球性和长期性。
雅尔塔体系通过确立国际秩序的原则和规则,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国际关系。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国际秩序也发生了调整,但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如领土不变、不干涉内政等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雅尔塔体系对于后来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的设立以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都与雅尔塔体系密切相关。
这些组织和机制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观点和理解对于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存在争议。
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稳定和重建做出了贡献。
它确立了一个基于规则和合作的国际秩序,避免了战后国际关系再次陷入冲突和对立的局面。
雅尔塔体系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的现代意义是什么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
雅尔塔体系的现代意义是什么?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雅尔塔体系的现代意义,希望对你有用!雅尔塔体系的现代意义这是继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
这次会议的结论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会议就有所争议。
许多人批评此次会议使苏联以及各国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因为在会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英国首相邱吉尔都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的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苏、美、英三国首脑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温斯敦·丘吉尔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关于联合国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关于和平时期保持并加强在战时所实行的合作以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
会议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娅声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转变,而且发生于二战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电子信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将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是怎样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次坦会议上确定的。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什么?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势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的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
雅尔塔体系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1. 引言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于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召开的会议,由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参与。
该会议决定了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战后世界秩序,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雅尔塔体系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 雅尔塔体系对国际安全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在国际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划定德国、日本等战败国的势力范围和占领区域,确保了二战后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稳定。
其次,建立了联合国作为一个多边机构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推动了核不扩散问题的解决,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奠定了二战后全球秩序的基础。
3. 雅尔塔体系对国际经济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在国际经济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通过确定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重建方案,促进了这两个国家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其次,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了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为战后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奠定了欧洲联盟的发展框架。
4. 雅尔塔体系对国际法律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对国际法律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会议上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成为二战后全球治理的基石,并确立了联合国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地位。
其次,通过成立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雅尔塔体系推动了人权和战争罪行审判机制的发展。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为后续建立其他国际法律机构如国际法院等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5. 雅尔塔体系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在国际政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通过划定势力范围和占领区域,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国、苏联和英国作为战后世界的主要大国,并奠定了冷战格局的基础。
其次,通过分割德国和柏林,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期间东西方对立的局势。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为后续建立北约、华沙条约组织等军事同盟提供了框架。
6. 结论综上所述,雅尔塔体系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雅尔塔体系的看法

对雅尔塔体系的看法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对于两极格局有着重大的影响。
美国在战后成为了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也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也确立了美国队资本主义和金融的领导地位。
苏联在战后由于政治和军事的大大加强,成为了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德意日法西斯被打垮,英法经济后退,这样除了美苏两国外,没有能够与美国和苏联抗衡的第三个国家,这就形成了苏美两国的两极格局,有利于和平。
当然在雅尔塔体系下也产生了许多强权主义,如我国的外蒙古被强行画出等等,虽然没有带来大的战争,但是局部战争无数,如现在还没解决的朝鲜半岛的战争等等。
所以我认为雅尔塔体系是个为美苏控制全球的工具,是不合理的。
雅尔塔体系

Unit4雅尔塔体系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1)1945年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立和争斗直至瓦解。
2)1945年8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雅尔塔体系形成和两大阵营形成对峙局面、美苏“冷战”对峙时期。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形成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国际局势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2.形成: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等雅尔塔会议决议的实施,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开始建立。
随着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北约、华约的先后建立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积极方面: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与合作,要用民主方式解决政治和经济问题等。
2)消极方面: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上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包含着美苏互相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强权政治。
4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两极格局出现新的特点。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事实说明,两大阵营分裂了,三个世界的分化初露端倪。
•其次,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争霸局面。
随着它们力量对比的变化,历经美国占优势、苏攻美守、美国强硬苏联收缩三个阶段,是当时世界形势不稳定的根源。
•再次,广大的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组成了第三世界,作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它们反殖、反帝、反霸,冲击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5.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阶段及特征•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1945年2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苏、美、英三国的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苏联雅尔塔聚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再加上此前分别于1943年11月举办的德黑兰会议的铺垫和此后于1945年7月举办的波茨坦会议中对雅尔塔会议决议和规定作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最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
三次会议内容共包括:一、协调同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理原则问题;三、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确立的雅尔塔体制,就笔者看来,还是弊大于利,尽管它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
同时,它对当今我们如何缔造世界和平新格局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缓和了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协同作战;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战后如何惩处战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雅尔塔体制对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辟,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点来讲,它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表面上是苏、美、英三国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互相权衡利弊得失、互相妥协的结果。
但实质上它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依据实力对比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一、在雅尔塔协议中,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
苏、美、英“一致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
从而认为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的占领区,法国也应有自己的占领区,应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
这一条表面上看无懈可击,然而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拥有军队并不意味着战争。
雅尔塔体系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由美国、苏联和英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镇达成的一项协议,它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根据协议,德国被分为四个占领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各占一个,同时德国被迫赔偿战争损失,这些措施奠定了战后欧洲的基础。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规定了联合国的组成和职责,这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雅尔塔体系对于东欧国家的影响尤为显著。
根据协议,苏联在东欧国家拥有影响力,这导致了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进程,这一进程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同时,雅尔塔体系也为东欧国家的分裂和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三,雅尔塔体系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协议中规定了美国和苏联在战后的利益分配,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直到苏联解体才逐渐结束。
最后,雅尔塔体系对于国际法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协议中规定了战争罪和人权问题的处理,这为二战后的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此外,雅尔塔体系还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原则,这对于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雅尔塔体系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影响了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进程,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上实例可以看出,雅尔塔体系所带有的这种强 权政治的烙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有共 同之处的。它极大地伤害了当事国的民族感 情, 埋下了以后不和的种子。 但是,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 平安排,雅尔塔体系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它 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的最直接最有影响的后果, 却是美、 苏对峙下的冷战。它持续了四十多年, 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 旋律。 二战结束前,确信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 大国家的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考虑,是以美国 为首的 “ 四警察 ” 思想, 即希望把美英苏中的战 时同盟关系发展为战后由美国领导的大国合 作关系, 以维持世界和平。这在 !#)* 年 ! 月 ! 《 日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 时就表现得很明显, 第 一步是先由美、 英、 苏、 中四国签署, 第二天再 交由其他 ** 个国家签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罗斯福并不主张划分势力范围。然而在雅尔塔 会议前和会议期间,正是苏联的军事地位和政 治威望处于反法西斯战争以来的顶峰期,使苏 联成为惟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而社会 主义越出一国联成一片的前景也已十分明 显。因此罗斯福在设计战后的世界蓝图时,就 决不能无视这一他并不愿意看到的严酷事 实。由于他把战后的美苏合作看成是落实战后 世界安排的关键,于是他愿意作出一些让步, 当然主要是以其他国家的利益作交易,以换取 苏联的合作。苏联要求的最关键部分就是要在 它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东欧建立它的 “ 安全 带” ,也就是要明确地划分属于苏联的势力范 围。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最后达成的妥协就是 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苏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在西 方, 它从卢卑克到的里亚斯特; 在南方, 到外蒙 古(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 ) 与中国东北地区; 在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号: 2009017017本 科 毕 业 论 文试析雅尔塔体制及其影响程星宇系 别:法律与政史系学 科:历史学专 业:历史学专业贵州 ● 铜仁2012年12月TONGREN UNIVERSITY历史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贵州 ● 铜仁 2012年12月Tongren university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II)一、雅尔塔体制 (1)(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二)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2)二、雅尔塔体制的特点 (2)(一)雅尔塔体制的适应性和历史进步性, (2)(二)雅尔塔体制具有正义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2)三、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 (3)(一)联合国的建立 (3)(二)看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消极影响 (5)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6)试析雅尔塔体制及其影响法律与政史系历史学专业学生程星宇摘要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是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反法西斯国家间联盟的形成发展的结果。
在二战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
它是战后世界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新变化而建立起来的,随着世界政局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来,雅尔塔体制日益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浅析雅尔塔体制(包括形成、内容)及其影响。
关键词:雅尔塔会议西欧东欧第二次世界大战W.k.che Yalta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Department of legal and political historyIdeological and history educationchengxingyuABSTRACTthe Yalta system formation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it i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n antifascist victory in the war against fasc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nation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 world war ii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e., the Yalta system. It is the post-war world powers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strength contrast set up, with the political changes constantly update and development.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since upheaval, Yalta system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the authors, the paper aims at Yalta system (including form, content, scope) and its influence.Keywords: Yalta conference;Western Europe;eastern Europe; the second world war一、雅尔塔体制(一)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1943年底,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有利于反西斯阵营的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美、英、苏三国领导人以及各自外长和顾问,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称为德黑兰会议。
历时4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讨论军事问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讨论盟国战略及战后和平问题的第一次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在战后建立国际安全组织机构;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等问题。
1945年2月3日中午12时10分,一架名为“圣牛”号的美军C-54型大型运输机,载着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在6架战斗机的护航下,降落在苏联克里米亚萨基机场上,20分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专机“空中霸王”号也在机场降落。
他们此次前来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是出席三巨头首脑会议,即雅尔塔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德国败局明朗化之际召开的。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三巨头首先讨论了分割德国问题。
斯大林表示希望能在雅尔塔解决分割德国的方案与措施,罗斯福则表现得模棱两可。
丘吉尔立即表示强烈反对,最终决定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理委员会。
第二,波兰问题,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
其中,苏联和英国、法国的争论最为激烈,几经较量,才达成协议。
第三,三国领袖讨论了联合国问题,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交换了意见,达成妥协:美国同意乌克兰、白俄罗斯可以单独加入联合国,苏联也同意对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加某种限制。
它在确定会议程序的表决中不享有否决权,但对安理会通过的任何非程序决议,仍享有否决权。
这一协议的达成,为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召开扫清了最后障碍。
第四,远东问题,在会上,苏、美首脑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时间及政治条件进行秘密谈判。
紧接雅尔塔会议之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波茨坦会议,针对雅尔塔会议之前的决议和规定,进行补充与完善。
在这次会议上,为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快更早地胜利结束,并且可以尽早对战败国进行处置,维护与构建战后世界的和平,同盟国家间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签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条约。
就加快结束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战后新秩序等问题作安排。
像对人一样,我们必须对这三次会议进行“论功行赏”,很多的重大事件及重大问题都是在雅尔塔体制上得以确立和解决的,所以自然就要由它冠名,雅尔塔体制就此便形成了。
(二)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彻底打败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建立民主政治;迫使德国尽最大可能以实物赔偿盟国所受损失,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德国由四国分区占领,一段时期内德国不设中央政府,由四国共同处理有关全德事宜并对柏林实行共管。
第二、规定了美英联军和苏军在欧洲分别占领的区域和抵达的边界线。
第三、建立联合国组织以在大国间起缓冲作用。
第四、三巨头签署的《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中,外蒙古之现状应予维持;南库页岛归还苏联;千岛群岛交给苏联;中国大连、旅顺被出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长春铁路也没有逃出魔掌,而被苏美两国一起经营。
[1]二、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关于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有关论述不多。
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一切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由大国说了算,特别是美苏两家,从而形成两极格局。
[2]这也是普遍被认同的观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是东西两极对立,华约与北约对峙,以冷战为主要形式,重点在东欧。
有学者认为“强权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以欧洲为重点”是雅尔塔体制的三个特征。
[3]本人同意这些观点,除此之外,作者将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体系做了简单的比较,将雅尔塔体制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一)雅尔塔体制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历史进步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战后的世界格局并非一开始就是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的构建者们曾设想过三极或四极格局,随着战后国际格局的不断转化、变化发展,是雅尔塔格局变成了两极格局。
若不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超强的生命力,它不可能存在,也许早就崩溃、灰飞烟灭了。
与凡尔赛体系相比,凡尔赛体系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已经被世界发展的潮流拒之门外,消亡瓦解也就无可厚非,而雅尔塔体制做到了这一点。
它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它反对武力解决问题的原则,基本上保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虽有美苏的冷战,但并没有产生热战,没有硝烟和伤亡,至今为止也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或是大规模的战争。
(二)雅尔塔体制具有正义性和民主性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之战,雅尔塔体制为二次大战的产物,也具有其正义性。
它主要表现在:处置战败国宽严相济,与凡尔赛体系形成反比。
在战争赔偿问题上,雅尔塔体制仁慈宽厚,以德报怨。
使战败国没有理由产生报复的心理。
凡尔赛体系也没能做到。
不可否认,雅尔塔体制也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它毕竟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蓬勃的的情况下产生并存在的,所以,我们也不可否认它的时代进步性、正义性和民主性。
三、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雅尔塔体制自然也不能列外,分析雅尔塔体制对战后当代世界格局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积极影响,又要分析消极影响。
(一)联合国的建立。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隆隆炮声,宣告了国际联盟的寿终正寝。
国联的解体引起了反法西斯国家领袖和人民的深刻反思,他们日益感到,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际正义,促进国际合作。
1945年4月25日,巴顿所率领的美军先头部队和朱可夫指挥的苏军士兵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会师,同一天,4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
当人们欢庆联合国即将诞生之时,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已付出艰辛的努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首脑已将联合国的建立提上了议程。
最早的设想是由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的《大西洋宪章》和同年12月4日发表的苏波友好互助联合宣言中提出的。
丘吉尔提到“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1942年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就有“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设想。
并按罗斯福建议首次使用“联合国家”概念,这成为未来国际组织的名称。
《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宗旨作了主要说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还确立了联合国各国应遵循的原则为:会员国主权平等;禁止会员国使用武力威胁侵害其他会员国;不干涉各国内政。
这些宗旨、原则上基本反映了世界人民的爱好和平的心愿。
它吸收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许多民主与平等的原则,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尽管联合国建立过程中有分歧也有阴暗面,但它毕竟是一个有权威、有影响的崭新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挥着独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