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

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作者:李涛郭林雄郑文浩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20期提到长征,人们就习惯性地想起那一个个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
殊不知在他们中间,还站着一群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
她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双重挑战,把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书写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红军。
她们当中既有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妻子,也有普通的女干部、女士兵。
女红军人数最多的要数红四方面军,包括了一支成建制的妇女部队——妇女独立师。
人数最少的是红25军,只有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等7名随军医院的女护士,人称“七仙女”。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女红军一样要面临频繁的战斗、高强度的行军,一样要经受疾病、饥饿,以及雪山草地等严酷环境的考验。
此外,女性生理期痛苦和怀孕、分娩的折磨,又使她们承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
出发的女战士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中央红军当时规定了三个首要条件:第一,是共产党员,政治可靠;第二,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会做群众工作;第三,要身强体壮,能适应艰苦的环境。
符合上述条件的女同志,才能接到体检通知。
共有100多人接受了体检,经过检查选拔出20人。
另外还有10人,因为是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家属,直接列入名单。
最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女同志有32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于1935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参加红军长征的妇女以红四方面军为最多,曾编成妇女独立师,有2000多名红军女战士,其中还有一位受过缠足之苦的王泽南同志,她以“三寸金莲”的一双小脚走完了长征,参加了三大主力会师,成为人类社会史的一个奇迹。
揭秘长征路上的女红军 最头痛的是来“例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长征路上的女红军最头痛的是来“例假”
导语:恶劣的条件使得女红军的性别意识淡化。
她们最头痛的是来例假。
当时在敌人的尾追下部队不停地赶路,尽管腹部绞痛、两腿发抖,但捂着肚子也得
恶劣的条件使得女红军的性别意识淡化。
她们最头痛的是来例假。
当时在敌人的尾追下部队不停地赶路,尽管腹部绞痛、两腿发抖,但捂着肚子也得一步一步往前挪。
2015年2月14日,北京。
漫天纷扬的小雪带来漫漫的哀思。
被誉为“长征英雄,海南女杰”的长征女红军谢飞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谢飞是海南文昌人,是参加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谢飞的逝去,让人回顾起万里长征路上女红军战士的英勇历史与慷慨壮歌。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个刻度,一个瞬间。
但对那些慷慨奔赴万里长征的女红军战士来讲,却是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
当时有2000多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除从江西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的30位女红军外,陆续加入长征征程的其他方面军女战士共2000多人)。
她们与男红军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
一部分女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长征;另一部分女红军却在战斗中、行军中倒在漫漫的征途上。
女红军们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经历了重重磨难,像男人一样战斗,她们为部队筹来了一担担粮食,救助了一位位伤员,唱响了一支支催人前进的战歌,谱下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去与留的艰难抉择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正面临着一道进和退的难题,中国革命也处于危急关头。
与此同时,红军中的女战
生活常识分享。
长征 路上 生活条件艰苦 故事

长征路上生活条件艰苦故事示例文章篇一:《长征路上的艰苦生活》嘿!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那可是一段超级厉害又超级艰苦的旅程!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长征路上那些让人惊叹的事儿。
长征的时候啊,战士们的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苦!吃不好、睡不好,还得不停地赶路、打仗。
就说吃的吧,他们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
有时候只能挖野菜、吃草根,甚至把皮带煮了吃!这难道不令人震惊吗?这要是咱们,估计早就哭天喊地了,可战士们没有!他们咬着牙坚持。
我就想问问,咱们现在要是一天没好吃的,能受得了吗?再说说睡的地方。
没有温暖的被窝,没有舒适的床,很多时候就是在野外找个能避风的角落,直接躺在地上睡。
要是碰上下雨下雪,那可就惨啦!这跟咱们现在每天睡在软软的床上,能比吗?我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战士们走了好几天的路,又累又饿。
到了晚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村子,想找点吃的。
结果村子里也没什么粮食,大家只能凑合着吃了点野菜汤。
睡觉的时候,因为房子不够,很多战士就睡在外面的草堆里。
有个小战士叫小李,他年纪特别小,走了一天路,脚都磨破了。
他躺在草堆里,冻得直发抖。
旁边的老张叔叔看到了,就把自己的衣服盖在小李身上,说:“孩子,睡吧,明天还得赶路呢!”小李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说:“张叔叔,你自己不冷吗?”老张叔叔笑着说:“我这身子骨硬朗,不怕冷!”这一幕,多让人感动啊!还有啊,长征路上要翻山越岭,过河蹚水。
那些山又高又陡,路还特别难走。
战士们背着重重的装备,一步一步往上爬。
这就好比咱们爬几十层楼梯,还背着大书包,能不累吗?想想咱们现在,出门有车坐,饿了有各种美食,冷了有厚衣服穿。
再看看长征路上的战士们,他们什么都没有,却依然坚定地向前走。
长征的战士们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的坚持和勇敢难道不应该被我们铭记吗?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放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长征这段历史,学习战士们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示例文章篇二:《长征路上的艰苦生活》嘿,你知道吗?长征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惊叹不已的历程!我从课本上、从老师的讲述中,了解到了好多好多关于长征路上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别提有多艰苦啦!想想看,他们要走过那么长那么长的路,翻山越岭,穿过荒无人烟的地方。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中感人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中感人的故事。
篇一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一位女战士,她的名字叫李坚真。
1935年2月,她加入了红军,并被分配到干部休养连担任指导员。
在长征途中,她以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坚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加入红军后,她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在长征途中,她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走在革命的前列。
在抢占沪定桥时,红军面临着敌人的顽强抵抗和险峻的地形。
李坚真毫不畏惧,带头冲锋陷阵。
她不仅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还要忍受着疲惫和沉重的工作负担。
尽管如此,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鼓励战士们坚定信心,为胜利而奋斗。
在翻越夹金山时,空气稀薄,道路崎岖,许多马夫、运输员都晕倒了。
李坚真和战友们不顾自身安危,跪着爬行,用尽全力将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
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为红军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凭着这股蛮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她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表现,赢得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
李坚真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激情、勇气和奉献精神的传奇。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毅力和不屈精神。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李坚真这种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像李坚真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才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学习李坚真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表现,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篇二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人,这个村子承载了我童年的回忆,也充满了红色文化的气息。
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长征中的衣食住行作者:徐焰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01期红军长征时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衣食住行几方面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付出的代价通常不亚于征途中的战斗。
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
不过农村根据地多靠民众手工制衣,样式、颜色不完全规范。
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3个月转战多已磨损。
红军占领遵义后休整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行军9个月未能更换,到达陕北时多数人已衣衫褴褛。
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后,进入荒凉的川康边藏区达一年多时间,布匹难得,指战员们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各部队人员服装颜色杂乱,但唯一统一的标志是仍戴着一顶红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红军帽就是自己在长征路上做成的。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
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
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长征中最缺粮的时期,是进入人烟稀少的川康少数民族地区这段时间,部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许打土豪,主要是通过土司购买粮食。
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为供给前后在此过往的10万红军的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到延安后曾说过,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红军征途中的宿营,在有老百姓的地区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老百姓缸满院净。
在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只得野外露营。
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
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
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
十送红军故事

十送红军故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军的长征是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而其中,十送红军的故事更是让人铭记于心,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5年,红军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难险阻,千里跋涉,风餐露宿,饥寒交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送红军的故事便发生了。
第一送是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在红军急需粮食的时候,壮族同胞伸出了援手,为红军送去了大米、干粮等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难关。
第二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瑶族同胞。
瑶族同胞热情款待红军,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三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苗族同胞的帮助。
苗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四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侗族同胞的支持。
侗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第五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帮助。
彝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六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藏族同胞。
藏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七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哈尼族同胞的支持。
哈尼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第八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布依族同胞的帮助。
布依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帮助,让红军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温暖和支持。
第九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土家族同胞。
土家族同胞为红军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资,让红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第十送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壮族同胞的支持。
壮族同胞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这十次送红军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了红军的长征,为红军提供了无尽的力量和帮助。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在心,感激不已。
长征乐于吃苦的小故事

长征乐于吃苦的小故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将士们面临着极端的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关于长征中乐于吃苦的小故事:1. 草根充饥: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们经常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挖野菜、啃草根等来维持生计。
其中最著名的是“草地夜餐”。
当时,红军将士们在草原上露营,没有食物可吃,只能依靠野菜和草根来充饥。
尽管这些食物非常难以下咽,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下来。
2. 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们需要翻越许多高山和大河。
其中最艰难的是过草地。
由于缺乏足够的装备和物资,红军将士们只能在泥泞的沼泽地中行走。
他们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敌人的追击和攻击。
但是,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3. 不怕牺牲: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们面临着巨大的牺牲和危险。
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还要承受着身体上的疲劳和伤痛。
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
4. 团结协作: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们之间的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互支持、鼓励和支持。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帮助他们战胜了困难和敌人,也让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 乐观向上: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们面临着极端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他们相信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坚信自己能够胜利完成使命。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鼓舞着他们自己,也激励着其他红军战士们继续前行。
总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光辉历程。
它展示了红军将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
红军长征途中吃什么东西

红军长征途中吃什么东西漫漫长征路,红军吃什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天行军打仗,供给完全自筹。
几万人马吃什么?毫无疑义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一些老红军的回忆,店铺搜集整理出一份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曾吃过的部分东西。
红军长征途中吃什么据当时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长征途中,只有李德有专配的炊事员,其他领导人与士兵吃的都一样。
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
周恩来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
有一次,杨成武上将所在的红四团到毛儿盖附近山里去挖野菜,偶然发现了在绿荫树下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蘑菇,有碗口大的,有铜板大的,有白的,有灰褐色的,有的上面还有花纹。
红军战士把蘑菇采回来后,用水洗净煮着吃了。
谁知吃完后许多战士上吐下泻,经卫生队医生检查,才知道是吃了毒蘑菇。
杨成武还在《忆长征》中写道:红军在毛儿盖筹粮时,还曾用喇嘛寺用面粉做成的泥塑烙过饼充饥。
黄克诚大将回忆说,红军进入黑水、芦花等藏民居住地时,由于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当时设法弄到了一批青稞,但没办法磨面,就只好发动战士们用手搓脱粒,然后把青稞粒炒干了吃。
郭林祥上将在回忆录中记载:“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带的干粮就吃完了,肚子饿急了。
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队杀牦牛吃后丢下的一块皮,我捡起来,把毛烧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边咀嚼还一边吱吱地响,靠这块牛皮维持了一天。
”1936年四五月间,部队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部队供应困难,富有野战经验的朱德总司令询问当地的翻译和老百姓,获知了许多可吃的野菜的形状和名称,亲自炊事员、警卫员等共十余人去采野菜。
老红军赵德仁是草地行军时朱德的警卫员,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只知道饿,有天晚上,我偷来朱司令的皮带跟几个警卫员一起吃掉了。
味道还不错,烧起来有点香。
只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朱德知道后,等出了草地,就把他那匹跛马杀了,几十个人吃了七天。
后来,有战士回忆,红军到达遵义时,每个战士都发了一两块银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12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
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
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
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
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
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
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
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
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
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出现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时,一方面军买下了往来新疆的商旅运送的7万套冬衣,这才使全军在严寒来到时顺利补充了服装问题。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
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
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
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
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
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
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做补偿。
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
喝。
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准备三过草地。
朱德请来当地的老百姓,询问这一带有哪些可吃的野菜,获知了许多野菜的形状和名称。
朱德甚至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10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野菜。
红军内部的官兵一致,是艰难长征中战胜缺粮的首要保证。
多数指战员宁愿自己吃野菜、草根和树皮,也要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伤员和体弱者。
靠着团结协助的精神,红军各主力部队终于能战胜了饥饿通过西部缺粮区,到达了筹粮相对容易的人口稠密区。
住──民宅荒野皆宿营
红军长征万里,沿途宿营方式只能因地制宜。
进入有村落的地区,部队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扫净,多年后在各地群众中还留下一片赞誉。
红军在行进中开展了评比模范的活动,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能否“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为评判标准,红军还要求战士们进出要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用许多细节去塑造文明之师的形象。
到了较大的镇子里,红军为避免扰民,便尽量找政府机构、逃亡的土豪官僚的住宅或学校、祠堂等公共场所作为宿营地。
被人们视为畏途的广西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第一座难行的大山,部队在仅有
一人宽的崎岖小道上白天行军,晚间因走夜路危险只好就地野营,个别人在睡梦中翻身幅度过大还掉下了山崖。
红一、二、四方面军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大都野外露营,在帐篷极少的情况下采取搭草棚、生篝火驱寒。
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行进在水草交织的这块半沼泽地带时,一些当事者回忆感觉是“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
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
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行──人人磨出铁脚板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
经过考验的红军指战员都明白,练出一双“铁脚板”是征战的基本保证。
据中央红军统计,一年长征期间平均每天行军70华里。
长征期间,不少部队为了抢时间完成重要任务,经常实行急行军或强行军。
例如红一军团第四团为了在援敌到达前夺占泸定铁索桥,“要桥不要命”。
红四团强行军,创造过在崎岖山路一天一夜强行军240华里的纪录。
此间部队没有睡觉,干粮也是边走吃。
有如此惊人的行军速度,后人称其为“飞夺泸定桥”实不为过。
在这种长途行军中,胶鞋是很难得到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带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
国民党军追击红军最鲜明的标识物,便是路途边触目可见的一双双丢弃的烂草鞋。
在红军的队伍中,通常只有少数师或团以上干部才配备有马,可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挥员用来驮伤病号或枪支,自己同战士一起步行。
如当时年过半百的朱德总司令,长征途中多是徒步,把乘马用来拖拉体弱的战士,极大地激励了部队指战员。
“红军都是钢铁汉”。
红军万里长征的过程,不仅是对敌人进行战斗,也是向自身的生命极限挑战。
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各种因陋就简的方式,克服衣食住行医方面的物质困难。
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支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磨炼出的钢铁军队,这是长征最重要的胜利成果之一,同时也昭示着今后必定赢得全国的胜利。
(责任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