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

合集下载

关于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关于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关于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是指中共红军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长征中通过各种困难险阻的草地地带。

红军过草地的具体历史事件,主要发生在1935年的长征中。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艰险的行军,最终成功突围,到达目的地陕西延安的一次重大战役。

红军在长征中穿越了许多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草地地带,这其中的草地地带成为当时红军生存与行军的重要环节。

红军过草地的过程十分艰难。

由于草地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红军士兵要面对高寒、饥饿、缺水等各种困难。

在行军路上,士兵们只能以草根、野蔬果等为食,并遭遇了很多危险的野生动物等。

由于草地地带地勢平坦开阔,红军难以隐蔽,易成为敌人的目标,红军在草地上行军和隐藏时需要特别小心。

为了顺利地穿越草地地带,红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他们加强了巡逻防范,设立了报警哨,以及进行夜间行军,避免被发现。

红军还将草地地带作为训练和战斗实践的场所,使红军士兵具备在战斗中发起袭击和迅速躲避的能力。

红军勇敢地战胜了草地上的各种困难,通过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红军过草地的经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象征。

三位老红军讲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三位老红军讲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三位老红军讲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夜过鬼门关[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

1918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

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

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

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

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

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

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

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

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

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

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

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

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

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

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

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的缩影,也是长征中最艰难、最漫长的旅程。 我们重新回顾历史,要继续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 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
1-2.爬雪山过草地路线图和时间表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路线图和时间表 红军进入四川后的爬雪山过草地是最艰苦的行军路段。 渡金沙——1935年5月初
抢渡金沙——1935年5月初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到5月9日 飞夺泸定——1935年5月25日
爬雪山——1935年6月8日到12日 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到27日
-3-
2-1.为什么要爬雪山
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走西面,从雪山西坡绕过去。这条路在当时是 商队走的小路,通往川北的阿坝地区。 二是走东面,走东侧的大路,沿途都是人口较多的 城镇可以通往成都。 三是走中间,直接翻越大雪山,克服低温低氧,高寒 高冷的气候环境。 红军选择的是第三条:爬雪山 翻过大雪山,中央红军成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爬雪山也是“出其不意”的决定,才收到了奇效, 成功保存住了中央红军的主力。
-11-
4.爬雪山过草地的人员损失
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 员在万人以上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年6月,近2万人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 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一、三军团只剩8000人, 在左路的五、九军团剩下约5000人,中央红军减员约7000 余人;1936年7月,二方面军过草地之前有1.6万人,走出 草地时为1.3万人,减员约3000人。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 最大,仅第三次过草地即损失近7000人。
-13-
谢谢聆听!
-14-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关于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故事

关于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故事

⽼红军刘运坤话⾳悲壮―――当年就快⾛出草地了,⼈却到了极限,怎么也挪不动步,摇摇欲坠,幸亏战友⾼⽟明⼀把扶住,架着左臂,⼀边⿎励⼀路同⾏。

可在出草地前夜,⾼⽟明⾃⼰却不⾏了,临终前,拼⼒抖索着双⼿捧出他负责掌管的团部军旗,闭眼前最后喃喃⼀句:“团旗,不能倒!” 在茫茫⼤草地上,英勇红军,意志如钢…… 噙着泪深鞠⼀躬 浑⾝的热⾎,刹那间都沸腾了起来! 红四⽅⾯军战⼠宋云鹤悲愤⼼痛:“重返草地时,每⾛不远,就有⼀具红军战⼠的遗体―――那都是第⼀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全保持着当初的样⼦。

”⽼红军张毅亲见:有的,两三个⼈倒在⼀起;有的,呈往前爬⾏的姿势;有的,⼿⾥还攥着泥⼟和青草。

三过草地,⽼红军张明汉印象最深的不是危险的沼泽,⽽是遍地的忠⾻。

⼀次⼀次,战⼠们每当看到战友遗骸都会噙泪驻⾜,深鞠⼀躬。

那天⾼秋悲,那四望⽆涯,那英风烈迹。

只有草地上的草⾃茂盛着,只有草地上的风⾃吹拂着,⼀年⼜⼀年。

这些事,⽼红军陈⾏庚不愿提,就是因为“⼼⾥难受。

” 七⼗载,往事仍清晰。

中央红军万⾥长征,历经艰⾟终与红四⽅⾯军在懋功会师,正要展开北上⼤计,却被张国焘分裂,令红四⽅⾯军孤军南下,甚⾄⼀度另⽴中央,与北上的中央红军正确⽅略南辕北辙,直⾄⼀年后难以为继,才再度北上。

万⾥长征两年,中央红军⾛了⼀年,这⾥⼜耗了⼀年。

战⼠们三过草地,在茫茫原野上,以⽣命书写忠诚坚定。

⽽三过草地的转战,也让⽼红军蒲润三负重伤:第⼀次被⼦弹打断⼿腕,⽩⾻森森,⼀咬⽛捏着继续打,战⽃结束再包扎,居然三⽉⾃愈;第⼆次伤在头上,昏死两天两夜后,突然⾃⾏醒转;第三次伤在左脚,⾎流如注,直到现在⾁还长不起来。

三过草地,⽼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次⾛迷了路,⾛了两天怎么也⾛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

可藏民⼀听惊恐瞪眼:“要过草地?那是魔⿁居住的地⽅!” 三过草地,战⼠们是⽆畏的、英勇的。

⽼红军李哲民记得,南下的红军⼗多天连克绥靖、丹巴、东化,在雅安⾦鸡关以机枪击落了⼀架敌机,飞机坠落后机尾还挂在电线杆上。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故事:过草地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

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

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

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

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

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

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红军过草地是指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大片的草地地区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这一事件的相关资料:
1. 时间:红军过草地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是长征的重要阶段之一。

2. 背景:红军在长征途中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严重进攻,并面临着围剿的威胁。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和围堵,红军被迫选择通过草地等复杂的地形进行躲避。

3. 目的:红军通过穿越大片的草地地区,以迷惑敌人,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寻找适合的休息和补给地点。

4. 经过:红军在草地地区行进时,需要面对草丛密布、地形复杂、视野受限等困难。

他们使用了各种掩护手段,如掩护巧妙地利用草丛躲藏、采用变换行进方向等方式。

5. 困境:红军在草地地区行军往往遭遇恶劣的天气条件、缺乏饮水和粮食等困境。

同时,由于敌人的围堵,红军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躲藏和行军,造成了相当大的疲劳和伤亡。

6. 影响:红军通过成功穿越草地地区,成功迷惑和躲避了敌人的追捕,最终实现了红军的成功撤退和生存。

7. 纪念:红军过草地成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被人们广泛纪念和传颂。

许多红军过草地的地方也建立了纪念碑
和纪念馆,以保留和传承这段历史。

以上是关于红军过草地事件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旅程——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旅程——爬雪山、过草地

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旅程—爬雪山、过草地秦为胜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旅程,那么红军长征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是什么山,经过的充满死亡陷井的草地又在哪里?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叫夹金山。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

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

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夹金山位于四川雅安市宝兴县,这里是通往著名的四姑娘山的必经之路,说来也巧,夹金山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大雪山,平均海拔4500余米,主峰高达4930米,山顶终年积雪。

当地流传“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的歌谣。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

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

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雪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和雪的世界。

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在这样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又缺医少药,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在长征期间,夹金山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看夹金山风景,恶劣的气候让国名党军队的飞机大炮在此都无用武之地,“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就是夹金山留给红军最深刻的感受。

不过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座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茂密的原始森林,旖旎的自然风光,晶莹的雪峰,构成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水画卷。

,主峰海拔为4930米,是青衣江的发源地,逆流而上,两岸悬崖陡峭,谷幽峡深,湖泊明净,瀑布飞溅,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如今大雪山早已没有当年那般令人胆寒,很多游客对夹金山的美景倒是赞不绝口。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

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

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

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

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

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

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

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

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

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

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二怕下雨。

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

三怕过河。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

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

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

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

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

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

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

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

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

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

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

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

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

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

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

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

”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

”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

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

”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

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

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再次是御寒难。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

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

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

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

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

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

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

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还有宿营难。

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

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

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

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

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

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

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

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

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

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

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

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

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

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

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

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

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

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

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

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

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

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