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风筝教案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团队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教授学生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风筝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和控制风筝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的体育活动来热身,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讲解。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让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正确地扎好风筝线、如何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等。
3. 实践操作。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和技巧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草地上进行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遍放风筝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并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4. 总结反思。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放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总结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
1. 风筝。
2. 放风筝的场地。
3. 放风筝的线。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听取学生的总结反思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放风筝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放风筝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Flying kites is a popular activity for many children, especially in the spring. 放风筝是许多孩子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在春天。
It is a simple joy that allows kids to connect with nature and enjoythe outdoors. 这是一种简单的快乐,让孩子们能够与大自然联系并享受户外活动。
The process of flying a kite involves patience, perseverance, and teamwork. 放风筝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团队合作。
Children must learn to work together to launch the kite into the sky and keep it flying steadily. 孩子们必须学会共同努力,把风筝放到天空中,并让其平稳飞行。
They also need to adjust the string and angle of the kite to catch the wind and soar high. 他们还需要调整风筝的线和角度,以捕捉风并飞得更高。
Flying kites can be a bonding experience for families and friends, creating lasting memories and building stronger relationships. 放风筝可以成为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活动,创造持久的回忆并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The colorful kites dancing in the sky bring a sense of wonder and awe to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alike. 天空中舞动的五颜六色的风筝给孩子和成年人带来了一种惊奇和敬畏的感觉。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创作与表达,增强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团队合作和共享快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板书准备:放风筝2. 教具准备:课件、打印的《放风筝》诗歌和风筝制作材料四、教学过程导入:1. 启发思考:学生是否喜欢放风筝?为什么?有没有放过风筝?喜欢在什么场景下放风筝?2. 引入诗歌: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入《放风筝》这首诗歌。
呈现:1. 诗歌导读:师生共同朗读《放风筝》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诗歌赏析: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丰富的词汇。
拓展:1. 词汇学习:整理出诗歌中的生词和难词,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
2. 情感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放风筝的经历或感受,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1. 风筝制作:学生分小组制作风筝,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制作风筝来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创作一首与放风筝相关的诗歌,并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分享。
巩固:1. 诗歌背诵:学生个别或集体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要求正确朗读诗歌,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
2. 诗歌演唱:选取一些学生代表,进行诗歌的朗诵或演唱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诗歌的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学会了背诵和朗读诗歌,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诗歌的创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教学
目标
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
准备
准备放风筝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提前安排好放风筝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准备写作素材,如相关的词汇、句型模板等,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通过放风筝活动和作文写作,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感
作文分享
学生进行作文分享和互相欣赏,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放风筝实践和作文训练中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写பைடு நூலகம்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放风筝的场景,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放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放风筝经历或期待
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放风筝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场景
写作指导
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相关词汇、句型结构,引导他们构思放风筝的作文内容
写作训练
学生进行放风筝作文的写作训练,可以从放风筝的地点、天气、风筝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和描写
放风筝认识形状教案

放风筝认识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形状的风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放风筝的活动,认识不同形状的风筝。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描述风筝的形状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的风筝,如菱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 准备放风筝的场地和必备工具,如风筝线、风筝轮、风筝杆等。
3.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形状的风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风筝的视频或者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风筝产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筝有哪些形状吗?”2. 活动一:认识不同形状的风筝(1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风筝,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点。
比如,菱形风筝有四个角,三角形风筝有三个角等。
3. 活动二:放风筝(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形状的风筝进行放风筝活动。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风筝在空中的飞行状态,让学生发现不同形状的风筝在飞行时的表现有何不同。
4. 活动三:总结形状特点(10分钟)放风筝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到教室,共同总结不同形状风筝的特点。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不同形状风筝的特点,如菱形风筝更容易上下飞行,三角形风筝更容易左右飞行等。
5. 活动四:展示成果(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放风筝的过程和成果,并邀请学生对其他小组的风筝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加深对不同形状风筝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不同形状风筝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物体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描述和比较。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堂课,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不同形状的风筝,还能培养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由来、制作方法和风筝的飞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放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放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方法。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乐趣,并谈论放风筝的由来和意义。
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放风筝时的气氛和风筝的种类,并解释风筝的飞行原理。
3.制作风筝(20分钟)准备麻绳、纸、竹子等材料,让学生分组制作风筝。
老师给学生讲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4.飞行示范(15分钟)教师示范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飞行练习。
5.回顾总结(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讨论风筝的飞行情况,总结飞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6.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结合当天的活动,写下自己对放风筝的体验和感受,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飞行时的愉快。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放风筝这项传统活动非常感兴趣。
他们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制作的能力。
但是在飞行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风筝无法顺利起飞。
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飞行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爱护,不要让风筝飞到禁飞区域或是对他人造成伤害。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教育资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育资料】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区广场放风筝。
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
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
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
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
(李传睿认为是文章的第一段,张复臻认为是文章的第二段,李成坤认为是文章的一、二段。
)李传睿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张复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大蜻蜓飞上天了没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包括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按照同样的办法,同学们明白了大蜻蜓飞上天之时、之后包括的部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说明原因。
李泽齐: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
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好,用了比喻,好像把这些风筝都写活了似的,跟真的一样。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也觉得作者好像把这些动物风筝都写活了似的,但你读出逼真的语气了没有?(摇头)。
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看脑子里是否有这些动物的形象。
(重读)师:这次你读得不错,同学们肯定也感到那些小动物就好像在眼前浮动。
谁再来读读这段,比她读得更好?(夏婷婷读),这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请同学们学着她俩的口气,自己练读一下这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放风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fly a kit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放风筝教案示例1、放风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的好季节。
你们喜欢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
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仙鹤(h8):一种腿很长、嘴巴很尖的美丽的大鸟。
(鹤:读音(h8):分析字橘(j*)红:像橘子一样红的颜色,红中带黄。
(分析字形:右上是“矛”,一撇不能丢;右下是“冏”,“八”不能少。
)斑(b1n)纹:“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突出中间的“文”。
缓(hu3n)缓:慢慢地。
(指导写好右半边。
右上是“爫”;右中是“一”,不是“冖”;右下是“友”。
)翘(qi4o)着:教学字形:左上不能写成“戈”;左下是“兀”,竖弯钩要写得宽一些,才能包住“羽”。
拽(zhu4i):左右结构。
右边是“曳”,最后一笔是“撇”。
这个字是“拉”的意思。
(2)多音字。
“骨”是多音字。
在文中“骨碌碌”一词中“骨”应该读“g&”。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
“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
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
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
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
(由点到面)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谁来说说?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的!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谈话:课文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情景?课文中这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的情景。
2 、同桌两个同学按照学习前面自然段的基本步骤,合作学习: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
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的过程,边演边说。
3 、表演复述: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才收住脚拿拉停(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 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4 、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准确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1 、读中理解:默读这两段,思考这两段分别抓住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2 、读中感悟:①文章第四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高?(借飞机来赞扬风筝飞得高,抓重点词“仿佛”,“嚷”,“仿佛”说明“大蜻蜓”并没有比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嚷”大声叫,充分表现了“我”欢快的心情。
)②文章第五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美?(借小鸟来衬托它的美),练习用“缓缓”造句。
③ 想象说话,你是只小鸟,看到旁边飞起的这只美丽的“大蜻蜓”会围着它说些什么?3 、朗读打擂:① 体会感情,看到自己的“大蜻蜓”飞得这么稳,这么高又这么美?你心里感受怎样?怎样表现出来?② 听范读,再自由试读。
③ 比一比,赛一赛,朗读擂台赛正式开幕。
(选手两名,其它同学听读、评介)四、学习第六自然段1、理清层次:① 自主学习这一段,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这一段共四句,先写天空中风筝越来越多,再分着具体地描写了“小蜜蜂”风筝、“大金鱼”风筝、“小卫星风筝”。
② 小老师串讲,汇报学习心得。
2、质疑启思:这一段具体地描写了三种风筝,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呢?颜色美:金黄色、绿色、鲜红色、金姿态美:翘、飞、摆、游、闪、飞行、想象美: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在水里游好像在宇宙中飞行3、想象续说: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出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具体描述一下。
(“仙鹤”风筝:那洁白的仙鹤,张开双翅,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多么高贵迷人!“鹦鹉”风筝:那小巧玲珑的鹦鹉,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嘴巴一张一合的,正热烈欢迎着春姑娘的到来。
“燕子”风筝:那活泼可爱的“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风筝”盛会,它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剪得桃花红,剪得柳叶翠,剪出……)4、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5、扩展练习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生先讨论说说)提示:(1)今天的学校可真热闹......(2)这棵树可真高啊......五、学习第七自然段(齐读这段)体会情景:飘荡的风筝,在蓝天衬托下,给我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的享受。
六、总结全文。
升华中心:这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美,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采的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眼里的、心中的那份美丽,让我们共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教案在突出课文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逐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以“画”代文来突破难点,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来解决难点。
探究活动“ 做风筝”一、探究目的:怎样使自己所做的风筝,能顺利升空,并在空中保持平衡。
二、探究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做风筝。
2、竞赛。
3、评选出飞得最高、样子最漂亮的风筝。
三、下面介绍几种风筝的制作方法:一、蝌蚪风筝图一所示为蝌蚪风筝的骨架图及拴线图。
这种风筝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按图制作均能达到放飞的目的。
该风筝所用竹条骨架只有横竖两根,风筝的制作尺寸一般宽在450毫米左右为宜,太大太小均不适宜。
以宽450毫米为例,横竹条宽度和厚度分别为3毫米,若为减少些自重,在边梢部位可以对称地削到宽厚均为2毫米。
由于这种风筝在结构上属于半硬拍子类风筝,放飞时需要的风力一般在3级左右,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不必对竹条的宽厚顾虑太多。
若结构重一些,放飞时需要的风力稍大一些而已。
竖竹条的宽厚均为3.5毫米,长为620毫米。
将横竖竹条十字绑在一起,蒙面材料可以采用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等均可,若采用纸质的话,在边线处应用细线包边,以防止扯裂。
将蒙面材料和竹条粘在一起,在尾部粘上宽40毫米,长1500-3000毫米的用与蒙面材料相同或是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尾巴(特别提醒:严禁使用金属膜及其他导电材料制作蒙面和尾巴),按照图示比例拴上提线。
对于初学者,刚开始绑放飞提线时,由于没有经验,总是担心绑不好,其实,只要注意观察学习,很快就会掌握的。
为了便于放飞时进行调整,一开始可以将放飞线的长度留得长一些。
对于拍子一类的风筝,由于其放飞结构的特殊性,您在绑放飞线时,如果拴的长短不合适,也只是影响放飞的角度而已。
这时反而有利于您学习和掌握提线的调整。
由于这种风筝的平衡主要是靠长长的尾巴,所以对风筝制作过程中的骨架要求并不是很高,是一种适宜初学者制作的风筝。
放飞时将横条背面用细线拉住,使风筝变成弧形面,在风的作用下容易泄风,使得风筝飞行稳定。
关于蝌蚪风筝的蒙面绘画比较简单,相信青蛙蝌蚪您总是见过的,如果想省事的话,可以将整个风筝以墨色染黑即可,放飞到天空中的效果也是有趣的。
为了突出蝌蚪风筝摇摆的放飞效果,在风筝放飞起来以后,只要增加或减少尾巴的长短即可。
如果飞行中的风筝特别平稳,可以逐渐减少尾巴的长度以增加风筝的摇摆,不过,这是以牺牲风筝的稳定为代价的。
二、王字风筝王字风筝,由于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北京人所称“屁帘儿”即指它。
在各地均可见到这种风筝的影子,是许多喜欢而又没有专业制作经验的朋友都能制作放飞的一种“大众风筝”,如图二所示。
同蝌蚪风筝一样,这种风筝的制作尺寸也不宜过大,宽度在550毫米左右为宜。
总共4根竹条组成骨架,骨架竹条尺寸同上边的蝌蚪基本一样,对竹条的制作精度要求不是很严,风筝的飞行稳定同样也是依靠长长的尾巴来平衡的。
以550毫米宽的风筝为例,三根横向竹条的长宽可以一致短的一根也可略为小一些宽厚度均为3.5-4毫米蒙面及两根尾巴的材料同上。
同蝌蚪风筝一样也是拴两根提线。
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画、人物绘画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
您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
三、八卦风筝八卦风筝是传统的中国风筝,在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一般来讲,八卦风筝适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放飞。
放飞的经验表明:风力越大,风筝的放飞角度越大。
因为属于硬拍子类,没有泄飞的地方,所以风筝的飞行状态和风力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风力大小不稳定的话,八卦风筝在飞行的时候,一扬一落,非常有趣。
图三是八卦风筝的骨架图,八卦风筝制作简单,对制作的材料,绑扎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按照下边的要求去做,一般都可以达到放飞的目的。
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谓八卦,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
八卦的骨架由两个正方形的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毫米之间。
只是两个正方形的。
图一图二图三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