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2015高考古诗鉴赏加赏析

2015高考古诗鉴赏加赏析

十、(2015全国1卷,8-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上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十一、(2015全国Ⅱ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祖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十二、(2015北京卷,16-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唐代)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注释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应:一作“来”。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创作背景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

这是一次唱和,他得到“飞”字韵,因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

赏析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

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注释赏析《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品介绍《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00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原文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者:唐·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注释①天宝十三载(754)赴北庭途中作。

②连年:整年。

③曾:乃。

④疏勒:《通鉴》卷四五:“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

”胡注:“此疏勒城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也。

”按:汉车师后部治唐庭州金满县(北庭节度使治所),疏勒城即在其附近。

⑤敢:岂敢。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作者介绍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繁体对照卷200_94發臨桃將赴北庭留別(得飛字)岑參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发临眺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阅读理解

发临眺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阅读理解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唐诗赏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

唐诗赏析-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习题答案及赏析'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精品文档】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二)(答案)

【精品文档】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二)(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二)(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案】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

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尾联“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尽力王事怎么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但想到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岑参《发临沸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发临《兆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兆: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兆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兆,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译文及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译文及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译文及赏析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⑴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

一说指临洮*,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创作背景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

这是一次唱和,他得到“飞”字韵,因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

赏析《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年)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前三联写景,尾联点明主旨。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

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盛唐时代,岑参是写作边塞诗最多、成绩也最突出的一个诗人。

岑参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能够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形成对边塞诗发展的又一次新开拓。

诗人的出塞之地是安西、北庭,这就是边塞诗反映的地域,由局限于长城内外,扩展到了天山南北;使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于诗中,并成为抒写出塞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的有力衬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就景物描写方面来看,写到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以及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此时的岑参身为北庭都护府判官,诗是在庭州送别其同事所作,因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均为实写。

但试题中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则不然,从题目可知,作者此时身在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东部,距离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尽管此前作者已经有了一次出塞的经历,对边地风物有一定知晓,但这次笔下描绘的景物绝不可能是出于亲眼所见,而是有相当大的想象成分。

因此不管是春风不度、汉使稀见的艰苦生活环境,还是白草连天、青山逶迤的自然风貌,都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并透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获得。

诗的第一句中闻说两字透露出诗中的描写也来自于听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凭听闻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无法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岑参的边塞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征戍诗多写边地苦寒、士卒辛劳的格局,大大地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与内容范围,举凡军旅生活,征战场面,边塞景物,异域风情,诗人从戎入幕的情怀、感受与多方面的见闻,都在诗中加以表现。

众所周知,征戍、行旅是中国诗歌一个源远流长的抒情主题,其中所贯穿的情感常常是征人的辛劳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凄绝哀婉的牵挂,其感情基调是悲苦的。

从《诗经》的《东山》到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从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到沈佺期的《独不见》,大体皆然,鲜有例外。

但是到了盛唐,这一主题的情感基调有所改变。

这个时期士人辞亲远游,奔赴边塞,很少是一种违背自身意愿的被动行为,而是在一个空前强盛的伟大帝国不断扩大其自身影响力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体自身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

所以,盛唐的边塞诗尽管也保留
了一些诸如反映征戍劳苦、亲爱仳离的传统情绪,但更多的是将自身追求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昂扬气概,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都已经超越了悲苦,俊爽豪迈,英气勃发。

岑参的这首诗也是如此。

起、承部分的塞外景物描写不可避免地会带给读者肃杀凄凉的印象,但在尾联作者扭转了这一情感流动方向,强调此行的目的在于勤王,是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作为理性支撑的。

这里有必要对唐王朝经营西域作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从史实来看,作为被周边各民族公推为天可汗的大唐帝国,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强权一样奴役西域各部族,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为了维护中华先进文明的影响力,也是为了维护东西方贸易之路畅通等唐帝国的核心利益。

因此,岑参诗中的爱国情怀有着道义上的正确出发点,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不折不扣的正义之举。

简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前三联写景,尾联点明主旨。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