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孙文垣医案》浅探孙一奎临证遣方用药特色
《孙氏医案》学术思想与价值探析

【引文格式】张宇鹏,郑齐,于峥,等.《孙氏医案》学术思想与价值探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6):63-Ⅱ.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6.016·教育教学·《孙氏医案》学术思想与价值探析张宇鹏,郑齐,于峥,杜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要:《孙氏医案》5卷,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的门人搜集孙氏部分临证医案编纂而成,体现了孙一奎一生的主要临床经验与学术成就。
《孙氏医案》所记录的医案均为精心挑选的验案,其病证与治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书中所记述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包括患者的症状表现、辨证与病机分析、治法与方药的选择等内容,还详细描写了患者患病及诊治过程的诸多细节,极具文学观赏性。
从《孙氏医案》中体现出孙一奎临证最大的特点是其辨证之精准与用药之灵活,有着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孙氏医案》;孙一奎;医案;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6-0063-04Analysis on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Value of Sun Shi Yi AnZHANG Yu-peng, ZHENG Qi, YU Zheng, DU Song*(Basic T heory Institute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With five volumes, Sun Shi Yi An is compiled by disciples of the famous doctor SUN Yi-kui in Ming Dynasty by collecting partial clinical medical cases, while embodies the lifetime main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SUN Yi-kui. The recorded medical cases in Sun Shi Yi An are all carefully selected cases, and the diseases and treatment are with certain representative. The contents in the book are complete, not also including the symptom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athogenesis analysis, treatment and the choice of medicine, but also descriptions of details about the process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ith literary ornament. Sun Shi Yi An manifest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SUN Yi-kui: precic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flexible medication, with extremely high clinical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Sun Shi Yi An; SUN Yi-kui; medical records; academic thought《孙氏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孙文垣医案》[1],共5卷,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之子孙朋来、孙泰来及其门人余煌、徐景奇等人根据孙氏家中所藏医案选编辑录而成。
孙一奎治痹学术思想及验案举隅

孙 一 奎 治 痹 学 术 思 想 及 验 案 举 隅
刘搠 青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础 医 学 院 , 北 京 l 0 0 ( ) 2 9 )
[ 摘 要] 明代新 安 医家孙 一奎 为 温补 学派 的代 表 医家 。《 孙 文垣 医案 》 记 录 了孙 氏 多则 治痹验 案 。 反 映 了具 独
在“ 李 双 痛 ”
案 【 { J , 钊‘ 刘“ 手 足 版 肿
痛, 两跨 亦痛 , 小能起 止” 兼 见“ 六 脉 人 尤 力 ” “ 肌
系, 以《 内经 》 气 血营 卫立论 , 首倡 “ 营卫论 ” , 提 出“ 渊 补气 血 、 固本 培 元” 的学 术 观点 , 临床 上 善 用 参 l 芪 温
病 。孙 氏先瀹 以“ 养 血疏 筋 、 』 f = i f c 湿 燥 ” , 通 畅经 络 ,
使“ H 叶 t 消 热退 ” , 止其 疼痛 , 治其 标 。继 以滋 清 热利
湿之 品巩 吲疗 效 , 使“ 肿痛全减” 。最 后 以 大 量 补 益 药培 补 下 元 , 仙茅、 鹿角胶 、 桂 枝温 补 阳 气 , 枸杞 子、 熟地 黄滋 阴 养 m, 人参益 气 , 茯 苓健 脾 , 诸 药合用 , 以
具特 色的治痹 思 想和 方法 : 善 用温补之 品 培补 下元 , 活 用四妙散 祛 邪扶 正 , 巧 用二 陈汤加 味化 痰通络 , 注 重 情 志调 养 。
[ 关 键词 ] 孙 一奎 ; 痹证 ; 温补 学派 ; 二 陈汤 ; 四妙散 ; 情志调 养
[ 中图分 类号 - ] R 2 4 9 . 2 [ 文 献标 志码 ] A [ I ) ( )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2 1 9 . 2 O 1 3 . 0 5 . 0 0 6
《孙文垣医案》孙一奎运用二陈汤验案探析

《孙文垣医案》孙一奎运用二陈汤验案探析汪瑶;郭锦晨;胡楠;周瑞【摘要】《孙文垣医案》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系由明著名新安医家孙一奎之子及门人等将其治验按先后顺序汇编而成。
全书五卷共载三百九十八案,其中孙一奎运用二陈汤治验达四十余案。
二陈汤以燥湿化痰为宗旨,孙一奎灵活运用于各种疾病,治多奇效,异曲同工。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孙一奎;医案;二陈汤;运用【作者】汪瑶;郭锦晨;胡楠;周瑞【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孙一奎是明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新安医家,字东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
为明代名医汪石山的再传弟子,是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
孙氏行医,以《内经》、《难经》、《周易》为旨,医案辨证精细,立法组方严谨,用药巧而细腻,临证施治,重视脉诊。
《孙文垣医案》中孙一奎广泛灵活化裁二陈汤运用于手足痛、痞满、胃脘痛、头痛、梅核气、三阴疟等症,效验如神,特色独具。
以下兹就孙一奎运用二陈汤治验探析之,以飧读者。
1 二陈汤方证分析二陈汤始见于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四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右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
方中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橘红之辛,通三焦而消痰利气;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能补先天无形之气[1],渗湿培土;甘草补脾和中;生姜宣壅行滞,除痰止呕[2];乌梅善于止咳化痰,又可佐助君药祛痰而增效[3]。
二陈汤散收相合,体用兼顾,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以燥湿化痰为核心,为治湿痰证之基础方。
2.1 右手疼案“大京兆姚画老夫人”案中患者“年几七十,右手疼不能上头”,因其年老,故时医误以痛风治之,反增口渴烦躁,孙氏据其脉证右手脉浮滑,左平,言其年老湿聚生痰,痰饮久郁而化热,热壅经络,伤其营卫,热极引动肝风,风性善动,善行而数变,阻滞经络,《素问》曰:“痹……其入五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故右手疼而不能上举。
从《孙文垣医案》浅析孙一奎临证辨治规律

“ 查 少川 公 年 四十三 ” 案 患者 “ 脉 浮 大无 力 , 悌 其色 ,白 中隐青 ” ,孙 氏认为此 由气 虚 中满所 致 , 言 “ 下 焦 元气 壮盛 , 斯能 升 降变 化 ” , 立 温 补 下焦 之 法 , 用 附子 理 中汤加 砂 仁 、 补 骨脂 、 赤小 豆 、 桂 心 等 数 帖 后渐 愈 。“ 一 书办年 过五 十 ” 案 患者 “ 忽患 下消 之症 ,
2 温补 之法 , 多法 益气健 脾
“ 陈仰山先生 内人” 案患者小产后出现 “ 五更泄
泻, 面虚 浮 ……左 濡 弱 ” , 此为 大 虚且 瘀 血 不 去新 血
年, 治疾多验 , 医技精湛 , 晚年名振三吴。《 孙文垣医
孙 氏急 用温补 之法 , 用人 参 、 白术 、 茯苓 益气 健 案》 是《 赤水玄珠全集》 之一 , 系门人余煌 、 徐景奇及 不 生 , 佐 以姜 炭 、 粉草 、 香附、 丹参 , 四帖后泻 即止 。“ 臧 其 子泰来 、 明来 将孙 氏治 验按 先后顺 序 汇编 而成 , 反 脾 , 案患 者 “ 患 痢 … …大 便 滑泄 不 固 , 舌 映了孙 氏的临证辨治特点[ 2 3 。从《 孙文垣医案》 探析 七 房二 老夫 人 ” , 孙 氏脉 症合 参 , 立升清 降浊 、 补助元 气 其临证辨治规律 , 对提高临床技能和学习孙氏学术思 干 口燥 生疮 ” 想 与治验 大有 裨益 。
. _ .
l 刍 学滋学诼 嚣
医 史 文 献
2o 1 4 V o1 . 15 N o. 4
从《 孙文垣医案》 浅析孙一奎临证辨治规律
S u n y i k u i S me d i c a t i v e r u l e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 S u n we n y u a n me d i c a l r e c o r d
孙一奎治痹证验案3则探析

孙一奎治痹证验案3则探析肖书毓【摘要】《孙文垣医案》中记有"嘉善之妓李双"痹证案、"姚老夫人右手疼"案、"族侄孙君实"周痹案3则治痹证验案,效验如神。
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著作对《孙文垣医案》中的痹证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孙一奎针对行痹、脾虚痰痹、周痹等不同痹证分型准确,治法重温补下元,从脾治痹,脾肾同治,且善用古方化裁,多用药对,治疗缓急得当,特色鲜明。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6【总页数】3页(P17-19)【关键词】孙一奎;痹证;温补下元;孙文垣医案;新安医家【作者】肖书毓【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6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家之一。
孙氏治学严谨,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勤于著书立论,著作颇丰,在治疗痹证上颇具特色。
痹证为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湿热痹也是痹证的一种。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证与外感风、寒、湿之邪和素体卫气不足有关。
孙氏认为“风寒湿三气为病之本”,风、寒、湿之邪,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痹证的发病机制不外乎风、寒、湿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不通。
今反复研读《孙文垣医案》中治痹验案,其中3则治痹验案的辨证思路颇具特色,笔者不揣浅陋,探析如下,请诸方家指正。
孙氏认为“痹病因体虚,腠理空疏,受之而成”。
孙氏医德高尚,思想开明,治病识人两不误。
针对行痹,孙氏多以温补脾肾、先后天并治之法,重用参芪温补,兼以活血通络。
《孙文垣医案》中载一行痹医案:“嘉善之妓李双,号素琴,体虽肥,而性冲澹,态度闲雅端重……与予邑程芹溪处厚,患痛风,自二月起至仲冬,诸治不效……遂视为痼疾,不为治。
孙一奎运用健脾化湿法验案浅析

观 其 色 黄 口渴 , 水 短 涩 , 胀 不 可 言 , 膝 之 小 腹 足 下 , 大 不 能 行 。两 腿 肿 连 阴 囊 , 壅不 能 卧。 肿 气 饮 食绝 少 , 脉才 四 至 , 而 不敛 。予 日 : 真 气 虚 大 此
纸 、 桂 , 续调治而收功 。 肉 继 2 泄 泻 之 脾 肾 阳 虚 案
山茱 萸 肉 温 补 下 焦 以 壮 肾 阳 , 参 、 药 、 苓 、 人 山 茯
泽 泻 、 豆 蔻 温 运 中 焦 以 补 脾 胃 。 全 方 以 温 阳 益 肉
气 为 主 , 火 生 土 , 肾 壮 元 , 舞 动 气 , 气 升 补 温 鼓 清
强 , 欲则 脾 土 弱 。肝 强 脾 弱 , 木 必 乘 脾 土 , 多 肝 致
皮 、 仁 、 苓 、 泻 各 八 分 , 煎 饮 之 。 其 夜 小 砂 茯 泽 水
水 稍 利 , 急 稍 缓 。连 饮 五 日, 稍 宽 , 作 皱 。 喘 腹 皮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1 3 2 ; 徽 省 高 国 81 l )安 7 7 等 学 校 省 级 自然 科 学 研 究 重 点 项 目 ( 2 1 A1 4 KJ 0 1 8 )
益 气 健 脾 , 舞 脾 胃清 阳 之 气 ; 鼓 附子 、 姜 、 心 、 干 桂 破故纸补火助 阳, 火归源 , 火益土 ; 仁 温 中 引 壮 砂 行 气 化 湿 , 皮 理 气 调 中燥 湿 ; 苓 、 泻 利 水 渗 陈 茯 泽 湿 , 白皮 利 尿 消 肿 。 药 后 腹 胀 消 去 大 半 , 伏 桑 能 枕 而 卧 , 步 行 动 。 后 改 以 参 苓 白 术 散 加 破 故 移
《孙文垣医案》中仲景经方验案4则解析

《孙文垣医案》中仲景经方验案4则解析张玲;郭锦晨【摘要】孙一奎为明代著名新安医家,一生潜心医学,医术精湛,著述颇丰,《孙文垣医案》为其代表作之一。
书中记载孙氏活用仲景经方,重视脉诊,擅于临证化裁,运用经方治验颇多,值得后辈探析之。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23-24,100)【关键词】新安医学;孙文垣医案;孙一奎;张仲景;经方【作者】张玲;郭锦晨【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Abstract:SUN Yi-kui,the famous physician of Ming dynasty devoted to medicine all his life and his medical skills was superb.He wrote lots of medicine books and SUN Wen-yuan Medical Records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SUN Yi-kui used ZAHNG Zhong-jing’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flexibly,paid attention to pluse-taking,was good at clinical practice.and lots of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lassical prescriptions.Key words:Xin'an Medicine; SUN Wen-yuan Medical Records; SUN Yi-kui;ZHANG Zhong-j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少年从医,经三十年游学勤访,虚心求教,学验俱丰,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鲜戾,投剂靡乖”。
孙一奎临证治肾用药分析

文章编号:1001-6910(2005)04-0063-02・方药纵横・孙一奎临证治肾用药分析邹 杰1,赵会茹2(11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21河南中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3)关键词:孙一奎 中医师中图分类号:R25615 文献标志码:B 孙一奎(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安徽休宁县人。
因他一生行医注重人体元气之生生不息,故别号“生生子”。
孙一奎系我国明代著名医家,曾师从黄古潭先生,为汪机的再传弟子,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或称《孙氏医案》)等书,后合编为《赤水玄珠全集》。
本文就具体治肾用药要点总结分析如下。
1 注重使用益气温阳药物孙一奎认为温肾阳药有两个目的:一是借温阳药使补益药达病所,回真阳。
如用鹿角胶为补督脉之主药,以人参、附子温下元而补阳气,再加当归、熟地黄、山茱萸等补髓养血,使养血药不凝滞,直达病所,又可回阳;二是借温阳药之宣发使阴血始生,所谓孤阴不生是也。
前代及当时的医生多认为大凡阴虚火动,参芪为当禁之品。
朱丹溪曰:“形瘦苍黑之人不可用人参”[1],王纶在《明医杂著・忌用参芪论》也指出:“阴虚火旺证,若过服参芪甘温之药,则死不可治。
”又说:“火盛而阴血不宁,纵火上升,治宜滋阴泻火,忌用人参等补气之药”。
[2]孙一奎在《医旨绪余・王节斋本草集要参芪论》中分析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临证用药经验时指出:“仲景治亡血脉虚以人参补之,取其阴生于阳,甘能生血,故气虚血弱以人参不惟补气,亦可补血。
况药之为用,又无定体“可见孙一奎认为人参功兼补血,性味甘温,并非辛热之品,用之得当不仅不灼阴反能济阴。
如果稍用寒凉药物作为佐药,可以起到补血而不助火的功效。
他临证常重用大补阳气的参、芪,治疗中风,认为“中风口开、手撒、遗尿者,为阳暴绝,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
”[3]除了中风,孙一奎还用人参、黄芪来治疗其他众多的疾病,并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孙一奎, 字文垣, 别号生生子, 安徽休宁人 。 自 “舍业而事方术 ” , 幼习儒, 后 求道于汪机弟子黄石潭,
并挟医术游历于庐山、 三吴等地, 师法各大名家, 经 30 , “耳目渐广, ” 年的博采兼收 故得于心者, 津津渐融。 《孙文垣医案》 为孙氏之子根据其临床经验编辑而成, 根据孙氏临证区域不同而分为三吴治验 、 新都治验、 宜 兴治验, 共计 398 案。 其书论病详确, 临证精思, 论证 [2 ] 有独见, 治病有特色 , 常给人以启发。 现仅就其医 案遣方用药特色浅探之。 1 六经辨证, 活用仲景之经方 孙一奎临证辨证重视六经辨证, 并善于化用仲景 [3 ] 经方, 结合临床而验证理论 , 尤擅少阳经小柴胡汤 证, 载有数十案, 强调临床治疗中理、 法、 方、 药一贯性, 。“万历甲戍沈中丞案 ” 可见其对仲景思想之推崇 患 “偶冒风, ,孙 者 头痛倦怠, 发寒热如疟, 脉弦浮而数 ” 氏诊断此为少阳经证, 即以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 。“蔡中林内人 ” 之, 一剂而瘥, 效验如神 案患者“发热 , 口渴, 舌上燥裂, 小腹痛, 呕吐 ” 孙氏诊为阳明少阳合 病, 邪热壅于上焦, 用仲景大柴胡汤加减, 和解少阳、 内 。“琼兄内伤饮食 泻热结, 煎服后药入不吐, 热痛减半 外感风邪” 案患者少阳阳明合病, 孙氏先后治以济生 竹茹汤、 竹叶石膏汤、 栀子豆豉汤等, 诸症悉安, 后又因 “发热口渴, 进食出现 舌上苔黄 ” 之症, 孙氏认为阳明 。“予弟叔南 ” 余热复萌, 用白虎汤加减热退而痊愈 案
收稿日期: 2014 - 04 - 09 修回日期: 2014 - 05 - 08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安徽省中医院中医肺病学科 开放基金项目( 编号: 2011fbxk 004A ) ; 安徽省教研项目 ( No. 20100555 ) 新安医学。 男, 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医学、 作者简介: 郭锦晨( 1990 - ) , * 通讯作者: 刘兰林 ( 1957 - ) ,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 女, 博士, 方向: 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 。
“遍身发黄 ” , 。“王文川令郎” 案患者 市医 从温补入手 : “草头药性多寒, 议以草头药进, 孙氏止之曰 用之损 , 其脾土而益其疾” 遂立健脾之法, 用温暖之剂调中丸 。“舜田臧公 ” 服一月, 黄退步履如飞 案患者胸 膈 痞 胀, 时医非消导则淡渗, 惟孙氏以温补之剂人参、 白术、 炮姜、 回阳、 肉桂等切中气虚中满病机, 清浊分痞胀愈。 “大宗伯懂浔老 ” 案患者“有脾胃疾, 翁以过啖瓜果而 , 胸膈胀痛” 诸师予二陈平胃散消导之不愈, 孙氏从辛 温治寒淫入手, 用高良姜、 香附、 肉桂、 麝香酒调下, 胸 。“吴鹤洲先生 ” 次便宽 案患者“素有痰火 …… 肠鸣, , 脐腹膨胀” 诸医妄以平胃散加黄连等苦寒之剂投进, 孙氏言此由寒湿之痰凝滞所致, 立温补下元之法, 用补
2014 年 12 月第 42 卷第 6 期 Vol. 42 , No. 6 , Dec. 2014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 43·
从《 孙文垣医案 》 浅探孙一奎临证遣方用药特色
郭锦晨, 张浩, 高婷, 刘兰林
*
(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8 ) , 《孙文垣医案 》 要: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 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其一生临床实践经 验的总结。对其医案加以浅析, 可以了解其六经辨证, 活用仲景之经方; 丸汤并调, 或因病先后汤丸; 用 摘 药轻灵, 多用单方创新方; 气血之虚, 化用四君四物类; 药多温补, 承东垣忌用寒凉; 治痰理气, 仿丹溪二 陈加减等遣方用药特色。 关键词: 孙一奎; 医案; 遣方用药; 特色 中图分类号: R24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392 ( 2014 ) 06 - 0043 - 02 , “发热, 为三阳合病暑证, 孙 患者 额痛……遍身又痛 ” 、 、 , 。 氏以小柴胡加石膏 白芷 竹叶等 少顷汗出热退 2 丸汤并调, 或因病先后汤丸 孙一奎在施治过程中, 每多考虑患者体质, 注意固 护脾胃, 保护元气, 惯用丸汤并调疾病, 或依病情先用 。“张文 汤剂峻除其疾, 再以丸剂缓而治之, 断却病根 学子心病虚弱 ” 案患者“咳嗽 …… 面色青, 形羸气促, , 多梦遗” 孙氏用调肝益神汤服二十剂而病起, 以大龟 板、 熟地、 枸杞、 人参、 麦冬等蜜丸, 服三月, 神健肌完。 “王敬泉内眷” “ , , , 案患者 痰嗽 腹饱满 泄泻肠鸣 ” 孙氏 用六君 子 汤 加 减 与 香 连 丸 煎 服, 两 剂 后 气 舒 嗽 减。 “上舍张怀赤 ” 案患者晨泻, 孙氏认为此由中焦有湿 痰, 君相之火不足所致, 以六君子汤加破故纸、 桂心等 。“臧 煎服, 即泻减, 又用前方加杜仲为丸, 服之而愈 七房二老夫人” 案患者痢疾, 元气大虚, 孙氏先用四君 子汤加减补助元气, 生津止浊, 后在原方上加白扁豆、 神曲为丸, 调理而安。 3 用药轻灵, 多用单方创新方 新安医家素来以用药轻灵著称, 孙一奎亦是如此。 其医案中所用方药剂量较小, 多则钱计, 少则以分。不 但继承前医名方, 还大胆创制新方, 如金花丸、 端本丸、 。“王祖泉乃眷 ” 断下丸方等, 并时用有效单方治验 案 “朝饭后稍寒……汗大出不止 ” , 中患者 孙氏用白芍五 钱、 白术二钱、 桂皮、 黄芩各一钱、 甘草八分, 二帖而汗 。“亮卿令爱” 止 案患者因疳积虚寒致右目红肿, 孙氏 以夏枯草二钱、 甘草、 谷精草各一钱、 香附一钱五分煎 。“张二娘子 ” 服, 四帖而安 案患者“妊七月而呕吐不 , 。“王敬泉头 晕 且 止” 孙氏自创新方金花丸以止吐 痛” 案孙氏认为患者因痰饮挟木火作晕, 用单方吴茱 。“文学程道 萸为末, 以鸡子清调涂两足心, 引火下行 “传尸嚓症” , 吾先生” 案患者为 孙氏知其不易治, 乃自
[4 ] 多承李东垣补土思想 热、 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 ,
骨脂、 肉豆蔻、 益智仁温补脾肾阳气, 佐以白术、 杜仲、 茯苓、 泽泻、 陈皮等四帖大便即实。 6 治痰理气, 仿丹溪二陈化裁 对于痰证, 孙一奎遵朱丹溪之言“治痰先理气, 气 , 。“周芦汀乃眷 胃 腕 顺则痰消矣 ” 多用二陈汤化裁 痛” 案患者痰积甚固, 孙氏以丹溪二陈汤燥湿化痰加 枳实、 姜黄、 香附、 山栀、 黄连治之, 服后胃脘之痛即止。 “张净宇发热腹痛泄泻呕吐 ” 案诸师难辨, 或曰寒, 或 , 曰热, 或曰伤食, 惟孙氏言其乃“疫泻 ” 以二陈汤理气 和中倍白术, 加青蒿、 葛根、 酒芩、 白芍、 猪苓等一剂而 。“姚老夫人右手疼 ” 案患者因湿痰生热, 热生风, 安 故右手疼不能上头, 孙氏立清热化痰、 疏通经络之法, 用二陈汤倍加威灵仙、 酒芩、 白僵蚕、 秦艽, 四剂而病 。“姚牟山内人胸胁痛” 愈 案患者因湿痰凝滞, 却误用 “时常胸胁作痛 ” , 补剂, 故而 孙氏以二陈汤加苍术、 黄 柏、 威 灵 仙、 五 加 皮、 生 地 黄、 白 芥 子 等, 两贴即胸胁 。 痛止 《孙文垣医案 》 所载病例, 大多疗效显著, 且案中 多夹议论, 阐发证治, 蕴含着孙氏丰富的学术思想与辨 证遣方用药特色, 启迪后人。 在治学上孙氏能博采众 家之长, 而避其偏颇之处, 间出新意
[5 ]
。 孙氏用药还
因地制宜, 选择当地特色药材, 如萝卜汁、 大力子、 白螺 丝壳、 槐角子等。值得一提的是, 其书载有少量不治之 案, 存为舌鉴, 足见孙氏治学为医之精诚, 值得后代医 家学习与揣摩。 参考文献: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 [ 1] 张玉才. 孙一奎生平、 著作及学术思想初探[ 1986 , 5 ( 2 ) : 16. 报, .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 20 [ 2] 许霞, 刘健. 孙一奎治痹验案浅析[J] ( 6 ) : 550.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3] 朱鹏.《赤水玄珠》 对积聚病证的认识[J] 2012 , 28 ( 5 ) : 759. J] . 北京中医 [ 4] 王玉凤, 黄学武, 张晓军. 孙一奎辨治痹证特色浅析[ 2008 , 27 ( 12 ) : 948. 药, [ 5] 张宇鹏. 简述孙一奎临证施治思想[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13 , 19 ( 1 ) : 24. “命门动气学说 ” [ 6] 刘志. 孙一奎 的形成与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3 , 33 ( 9 ) : 955.
· 44·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2014 年 12 月第 42 卷第 6 期 Vol. 42 , No. 6 , Dec. 2014
制壮神补养剂太上浑元丹与霹雳出猎丹相兼服 , 半月 。“族侄文学明之 ” 后精神大好 案患者“痰火上逆, 大 , 吐痰沫, 因而呕血 ” 孙氏言其内有木火上冲, 外有暑 气所迫, 故以单方白丸子三钱解暑气消痰饮 。 4 气血之虚, 化用四君四物类 孙一奎在治疗元气大虚、 心脾血虚、 气血两虚等病 证时, 多用四君四物类方剂, 如四君子汤、 四物汤、 六君 。“予有表嫂小产后 ” 子汤、 香砂六君子、 八珍汤等 案 “腹痛晕厥……左脉绝不应指 ” , 此由小产后虚极 患者 所致, 孙氏用四君子汤倍加黄芪益气生血, 佐以当归、 。“屠学恒先生乃眷 ” 香附、 川芎等行气养血 案患者因 产后缺乏补养, 脾胃虚弱以致出现“腹中间作痛作泻 ” 之症, 脉诊皆濡软无力, 孙氏用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加藿 。“一仆发热头痛 ” 香、 砂仁、 香附等, 调理而愈 案孙氏 先以清热之剂治之, 一帖后诸症皆减, 但仍“小水赤, , 头晕, 脚膝无力 ” 此由病后血虚引起, 孙氏用四物汤 。“潘景宇 补血调血加青蒿、 酒芩、 薏苡仁, 服之而愈 内人” 案患者头痛作泻, 孙氏脉诊合参, 认为此由脾虚 兼肝心二经火盛所致, 先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酒连、 柴胡等泻火, 服八日后痛减, 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 秦 艽、 黄柏等痊愈。 5 药多温补, 承东垣忌用寒凉 在用药时, 孙一奎既反对滥用寒凉, 认为纯阴苦寒 之剂不但可致脾胃虚弱而且损耗元气, 又指出过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