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总结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17(018)009
【摘要】童少伯(1906~1987年),字德渊,江苏人士,年轻时就读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先生自幼喜好中医。
童老熟读中医各家经典,行医济世数载,问道岐黄,名声斐然,为后人留下《随笔录》、《有见必录》等病案总结。
先生临证察病经验丰富,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宝贵经验,同时积极结合西方医学,融入祖国医学之医理中,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
童老内外妇儿之病,皆通其理,尤好肾病。
【总页数】2页(P757-758)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J], 孙峰俐;何立群
2.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病学术思想浅析 [J], 钟利平;麻志恒;余柯娜;何立群
3.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湿热病经验 [J], 袁杭海;何立群
4.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咳嗽验案探析 [J], 陈建;曾莉;何立群
5.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撷萃 [J], 王杰;陈文浩;孙蓓蓓;吉晶;李雨婷;余弘吉;何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朱庆军;袁智宇【摘要】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创制了保元养心方治疗冠心病胸痹病.通过回顾历代中医对胸痹病治疗的理法方药,阐明了保元养心方的创新之处,剖析了保元养心方的方义与用药特点,列举了典型医案2则,说明该方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讨;袁海波;中医师;胸痹【作者】朱庆军;袁智宇【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
袁老自幼随父学医,1967年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研制了防治冠心病系列中药制剂,其中镇心痛口服液和心复康胶囊分别获得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著作2部。
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对机体健康损伤极大。
袁老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刻研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保元养心方。
该方由西洋参 (党参或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黄精、赤芍、川芎、丹参、檀香、砂仁、桂枝、炙甘草等药物组成。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保元养心方所针对的病机与组方用药特点就正于方家。
根据临床表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为了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规律,首先应考察历代中医对胸痹的病机认识。
海派名医童少伯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1 0 . 0 8 2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一 1 0 — 2 2 0 5 - 0 3
吐治 疗奇 与异 人 。童老认 为 脾 胃虚弱 , 中阳不振 , 水 谷 精微 不能 化生 气血 , 以致 寒 浊 中阻 , 胃失 和 降 , 而 引 起 呕吐; 脾 胃虚 弱 F t 久 化 为郁热 , 虚 火 内生 , 故见 身热 、 烦 躁 等症 。此 型呕 吐 , 童 老 立 法 于温 中 和 胃 , 兼清郁热。 方药喜 用炮姜 炭、 灶 心 土 甘 温 和 中 之 品 及 清 郁 热 之
吐、 泄泻 二 证 。故 本 文着重 阐述 以上两种 病 案 。
1 温 中和 胃 , 兼 清 郁 热 而 止 呕
失其 和降 而成 , 治 以扶 正 为 主 , 或 温 中健 胃, 或滋养 胃
阴 。童少 伯教授 在 总 结前 人 治 疗 呕 吐 经验 的基 础 上 ,
结合 个人 多年 临床 经 验 , 针 对 脾 胃 虚弱 兼 有 郁 热 之 呕
治 疗脾 胃病 方 面 颇 有 心 得 。吾 有 幸 拜 读 童 老 《 随 笔
录》 《 有 见 必录 》 , 细 品斟读 , 受益 匪浅 , 然诊 治诸 多 , 乏 于尽 举 , 现结 合脾 胃病 之 验 案 分 析 传 承 童老 之 学 术 思 想 及 临床 经验 。 古人 云 : “ 脾 胃乃后 天之 本 ” , 《 素问・ 平 人 气 象论 》
黄连。
袁海波教授益气养血、化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悸经验

2 治 病 求本调 气 血
袁老根据 本病 气血 虚 弱 、 脉瘀 阻 的病 机 关 键 , 心
治宜 益气 养血 、 化瘀 通 脉法 。益 气 重益 心气 , 心气 充 则血 行有 力 , 道通 利 , 滞 消 心 悸 平 ; 血 重 在 健 脉 瘀 养 脾 , 健血生 , 脾 血载气 运 , 脉道充 盈 , 行接续 , 脉 心悸 可
中 医研 究
2 1 年 9月 第 2 01 4卷 第 9期
T M R sS pe e 2 1 o.4 N . C e.e t mbr 0 1V 12 o9
文章编号: 0 — 902 1)9 06 — 2 1 1 6 1(0 10 — 04 0 0
・名 师 高 徒
・
袁 海 波 教 授 益 气 养 血 、 瘀 通 脉法 治疗 胸 痹 心 悸 经 验 冰 化
患 者 , , 3岁 ,0 1年 3月 1日初 诊 。 主诉 : 男 6 21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9月 第 2 4卷 第 9期
T M e . e tm e 0 1V 12 o 9 C R s S pe b r 1 o. 4 N . 2
发作 性胸 痛 、 心慌 乏力 四个 月余 , 重 1个 月 。患者 加
补气养血 , 活血 。赤 芍、 行气 川芎 为对药 , 芍 清血 中 赤 瘀血, 川芎 行 血 中之 滞 , 用 活 血 祛 瘀 ; 味 子 敛 心 共 五
气, 摄精 固元 , 宁心定悸 ; 砂仁 理气 醒脾 , 中和 胃, 宽 疏
畅气 机 ; 四味 共 为佐 药 , 君 臣疏 畅 气 机 , 血 通 上 助 活
和 胃, 为佐 药 ; 木 香 下 气 宽 胸 中 , 三 焦气 分要 共 广 为 药 , 管一 身 上下 内外 诸 气 , 推 其 功 , 甘 草 补益 统 独 炙 心脾 、 和诸 药 , 为 使 药 。 以上诸 药 , 奏 益 气 养 调 共 共 血 、 瘀 复脉 之效 。本 案证 虽属 本虚标 实 , 化 然袁 老补 气养 血为 主 , 以 化 瘀 复 脉 , 气 血 充 足 则 瘀 血 自 辅 故
观耳廓 知肾虚

健康博览·2010/09编辑/左佰常
在影视剧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中医
闭目养神,静静地搭着病人的脉搏,片刻后对病人
说,脉象显示,你最近肾气虚弱,需注意补肾调养。
其
实,很多人不知道,中医师还能通过看耳廓知肾虚。
33岁的秦先生刚走进针灸科的诊室,医师一看
就说:你肾虚。
秦先生纳闷了,说:“你这还没诊脉呢!
咋就说我肾虚?”医师笑着说:“你看看你的耳廓,都
已经干了,这就是肾虚的表现。
”
接下来秦先生自述头顶疼痛、头局部沉闷不适,
胁痛,心烦,医师观其舌红,舌体瘦小,苔稍黄,脉弦
细;耳廓色青黑,且耳轮干枯,更是确定其肾阴亏耗。
人体一旦出现肾阴虚表现,则水亏不能制火,阴不利
阳,肝气旺于巅顶,故而患者出现头顶闷胀不适。
由
于患者属典型阴虚肝郁的表现,于是医生决定给秦
先生使用滋水清肝饮。
此方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柴胡、当归、白
芍等疏肝类中药组成。
服用此方能起到滋阴养血、清
热疏肝的功效。
方用:熟地16克,当归10克,白芍16克,
山茱萸8克,茯苓3克,山药8克,柴胡8克,丹
皮3克,泽泻3克,黄芩3克,栀子9克。
将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饮用。
为使病情尽早好转,医师还一再提醒秦先生,傍
晚时分约5点左右应尽量开始入睡,因为5点钟左
右肾经当令,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此时不宜做
剧烈运动,使心神安宁。
此外要多吃黑五类食品,如
黑木耳、黑豆、紫菜、海带、黑米、黑芝麻等,此类黑色
食品皆有补肾之功效。
19. All Rights Reserved.。
丁氏内科:从脾治肾见真知

丁氏内科:从脾治肾见真知历史渊源丁氏内科传人童少伯(1906~1987年),其父童伯笙为原籍眼科名医。
童少伯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济万,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授、上海华隆中医院医务主任,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读西医。
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肾炎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为该院肾脏病学科创始人,长期致力于肾脏病研究。
* 童少伯主编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 童少伯手稿《有见必录》、《随笔录》后继有人对童老思想有代表性传承的老一辈专家有钟宝人、钟念文、蔡淦和黄吉庚。
目前,童少伯临床研究基地在曙光医院肾病科由何立群教授带领。
蔡淦,早年跟随童少伯、程门雪开展慢性肾炎的科学研究,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擅从脾胃湿热论治慢性肾病。
其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黄吉赓,上海市名中医、第二、三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科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童少伯先生指导下,对慢性肾炎、尿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研究。
何立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诊疗特色童老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临床经验,根据慢性肾炎其病位在肾,病本在脾,与肺密切相关的理论,认为脾脏功能失调,下不能助肾利水,上不能散精于肺,故从脾论治慢性肾炎这一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肺脾肾三脏功能。
其病之本应在脾,从脾论治符合中医的治病求本。
因此,童老在治疗慢性肾炎过程中着重从脾论治,健脾气温脾阳,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基地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肾内科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肾病专科之一,于2004年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肾病研究所,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其特色和主攻方向是慢性肾脏病(CKD1-3期)、慢性肾衰、IgA肾病、慢性尿感、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糖尿病肾病、血尿、蛋白尿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
【名医经验】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

【名医经验】海派名医童少伯论治肾脏病经验撷要小 e 说:⊙作者:麻志恒,钟利平,余柯娜⊙编辑:精诚君童少伯(1906—1987),字德渊,江苏溧阳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上溯《内经》、仲景之说,近承丁济万之学术思想和经验,在临证中崇尚阴阳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相关理论,长期致力于肾脏病的治疗和研究,著有《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随笔录》、《有见必录》等。
近年来,笔者有幸在导师何立群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童老相关学术思想的学习及继承工作,现将童老治疗肾病的部分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1和调阴阳,肺脾肾三脏兼顾童老在临床诊治中主张寻本溯源,并勤于思考,他遵循《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之论,治疗疾病,坚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在诊治过程中注重阴阳的调和,特别是在肾脏病治疗方面,他认为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治疗过程中务必要注意阴阳的平衡。
具体表现为:一是用药方面多使用性味较为平和之药,比如他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时,主张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能套用古方,泥于成方,特别是攻泻剂的应用,必须慎重,只有在标急于本,万不得已时,才考虑使用猛烈的攻泻剂,并且多次告诫中病即止。
复习童老的处方,如治疗外感水肿,大都是用清水豆卷、防己、荆芥、防风、浮萍等,治疗内伤水肿多用茯苓皮、桑白皮、干姜皮等。
二是治疗原则方面,童老更是注重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气血同补,阴阳共调,痰瘀共化为治疗原则,比如童老在治疗慢性肾衰时黄芪和当归的配对使用,具有气血双补之功,菟丝子和枸杞子的配对使用,具有阴阳共调之意,薤白头和丹参的配对使用,具有痰瘀共化之用。
其传人何立群教授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组成了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药对,如寒热相制的黄连和肉桂,刚柔相济的知母和黄柏,动静相随的益智仁和粉萆薢,补泻兼施的生地黄和牡丹皮等。
另外,何师根据童老的经验,总结出慢性肾炎的常用药对,如风药类的荆芥、防风,清热解毒类的金银花、连翘,利水渗湿类的车前子、牛膝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何立群治疗肾小管损伤经验

何立群治疗肾小管损伤经验
袁杭海;何立群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7(37)7
【摘要】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
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总页数】3页(P1179-1181)
【关键词】肾小管损害;脾肾阳虚;何立群
【作者】袁杭海;何立群
【作者单位】上海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26
【相关文献】
1.宋立群教授治疗药物性肾损伤的经验 [J], 伍小华
2.肾小管1号方治疗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疗效及对尿RBP、NAG、β2-MG的影响[J], 赵俊;徐业;黄科;王力勇;娄成利;徐秀琴;王向晶
3.潘立群教授以升阳举陷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腹泻经验 [J], 周国威;吴蓓蓓;郭顺;李铭
4.童少伯治疗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经验 [J], 袁杭海;何立群
5.贾立群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J], 袁菊花;贾立群;娄彦妮;张锂泰;梁婉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在坚持,打消患者顾虑,鼓励患者重建治愈的信心。
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疗法通过打破情感与肠功能的负反馈环而减轻症状,主要有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松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其中,催眠疗法不仅可改善IBS患者近期症状,对远期预后仍有良好的控制效果[6]。
4病案举例张某,女,37岁。
反复腹痛、腹泻4年,大便4 5次/d,大便稀溏或夹完谷。
平素抑郁少言,每因情绪不畅或进食油腻后加重,脘腹冷痛,得温则减,形瘦,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多次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腹部B超未提示明显异常。
黄德铨教授分析此患者平素久思过度,耗伤脾阳不,温运失司,故大便溏泄,脘腹冷痛。
土虚木乘,故情绪不畅时病情加重,脉弦。
治拟温运中阳,抑木扶土,药用:党参20g,黄芪20g,白术20g,茯苓20g,白芍30g,收稿日期:2015-1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9);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YJXYY)作者简介:袁杭海(1990-),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肾脏病。
通讯作者:何立群(1959-),男,上海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肾脏病临床研究工作。
肉桂20g,干姜10g,高良姜10g,加山楂15g,蒲公英15g,防饮食日积化热。
黄德铨教授嘱患者平素多与家属亲友交流,外出散心,保持心情舒畅。
考虑“怒胜思”,建议患者可多观看国外警匪、动作等题材电影。
患者服药14剂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每日大便次数减少,粪质渐成形,且观察患者开始主动与医生沟通,情绪好转不少。
但诉夜间不易入睡,多梦。
保留原方剂量,加用安神15g,养血之夜交藤15g,当归15g,酸枣仁15g,仍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服药。
三诊时,诸症皆轻,大便成形,2 3次/d,可见患者面露微笑。
守方化裁服药30余剂,大便调,1 2次/d,腹痛未再发,体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1]王佳薇.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5(4):56-58.[2]熊炳成.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2,27(1):87-89.[3]李亚.试从中医五脏情志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29-130.[4]朱传伟.朱鸿铭治疗顽固性五更泻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9):709-710.[5]王建康.《伤寒杂病论》中白芍双向调节作用浅议[J].河南中医,2005,25(8):9.[6]李金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416-418.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6.06.014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袁杭海,何立群(上海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摘要:海派名医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
童少伯先生一生临证讲求治病求本。
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
治疗上讲求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大法。
疾病初期也必当扶住正气,以防疾病传变,伤及根本正气。
童氏临床积累大量用药经验,尤善用清热补写之品,疗效卓越,其经验可供从医者研习。
关键词:名医经验;海派名医;湿热病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6)06-1166-02童少伯先生师从丁济万先生,深受孟河丁氏医派的影响,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
海派中医近现代自成一派,深受西方医学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先驱典范,对于先辈遗留大量宝贵精神遗产,及时的挖掘、传承海派中医精髓,同时发扬创新海派中医临证经验,对于当代中医诊治具有时代意义。
童老先生前临证医案手稿《有见必录》《随笔录》,吾等后辈细品读之。
童老先生在识病辨证、组方用药独树一帜,各具特色,不拘泥于经方、验方,可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今试述童老先生之临证经验,以启后学研读先生理法菁华之门牖。
1童少伯中医临证理论浅析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追根溯源,对于患者的诊疗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加以辨证论治。
中医诊病用药灵活多变,可同病异治,亦可异病同治。
证候分析乃中医治病之本。
童老先生治病,讲求“证随法出,法随证立”“以法潜方”。
通过四诊合参了解疾病本质。
同时童老治病很讲究遵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讲求“天人合一”,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对于疾病产生发展的机理,用药也多选用当地特有药材。
童老先生居于江南,深知江南地处南方,属火,其性炎上,久居此地居民,素体易气虚,阳虚,部分患者气阴两伤,所以用药上不可过用大寒大热之品,以护其正气,以求其生。
2童少伯临证探幽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
其中各医案,所收录患者大抵正虚邪凑,“湿热羁留为患”,经曰:“正气寸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湿热之邪患者,大体素体阳虚,虚实夹杂,湿热蕴结,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难去除,如若不加以审证分析,易导致阴阳俱损,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复杂。
南方潮湿闷热,患者本身素体偏气虚阳虚,经中有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互根,患者多阴阳俱虚,实为难治。
3童少伯医案四则3.1湿热崩漏-当清补并重童老先生生一直强调,治病求本,不可一为对症治疗,对于实邪患者,不可一为功邪,即使在邪病初期,也不能“急则治其标”,此法过于急功近利,实乃医生大忌。
童老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童老提倡的主要治疗手段。
如:“胡右,崩漏淋漓不药愈,身着腰筋酸痛,崩漏不止,舌苔黄腻,脉弦数”,此按中,患者崩漏不止,腰膝酸软,舌苔黄腻,此乃虚实夹杂,患者当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湿热未标,迫血妄行,阴虚为本,阴火暗耗,下劫肾元之火,相火妄动,乃成不药逾,急则治标当先固崩止漏,同时有当注意不可过用收涩之药,避免关门留寇,同时还应固护其正气,当清补为妙,不可滥用滋腻之品,使得湿热加重。
童老先生治以清热化湿,同时又补虚培元。
方用四物打底,归身行气补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使新血得以化生。
将熟地巧妙换用生地,其滋阴之力不如生地,但究其证型,下焦肾元亏虚,但湿热之邪为患,但先以清热化湿为主,生地清热滋阴,且不会过于滋腻。
白芍酸甘敛阴,滋肝肾之阴,且酸收之性较强,肝肾互滋。
佐以杜仲、桑寄生,以达滋补肝肾,强壮腰膝之功效,从而可固崩止血。
同时针对主要下血症状,以蒲黄炭,炒丹皮,黄芩,炒蓟,藕节等凉血化瘀止血,以达祛瘀生新止血之效。
童老先生在治疗湿热出血疾病之中除了加入收涩止血药以外,还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药,如藕节丹皮。
童老认为出血疾患不可一位收涩,所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一位收涩,新血无法化生,且湿热之邪易积聚体内。
童老先生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乃对证治疗而非对症治疗。
3.2湿热腹痛-清热利湿,补泻并重童少伯先生认为阳明湿热证,对于南方患者,过用承气之品只会徒增正气损伤,加重症情,后期会伤阴化燥,久病成习惯性便秘。
又如:“杨右,伏温挟瘟热蕴结肠府,湿遏热伏,发热七天,有汗不畅,口干引饮,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患者湿热为患,下迫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肺部也受到影响,所以会有二变不爽与上焦症状同时表现的情况。
童老先生对于此患者拟清热淡渗利湿为治疗大法。
此患者证候因上下二焦症状具显,童老在潜方用药,更加倾向于清下焦湿热,以赤茯苓,飞化湿,桔梗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从二变中走。
同是加以广藿梗,陈佩兰等芳香类药物,一则是选其芳香化湿,二来则是取其“辛能散能行”以开宣上焦之气,以发汗液。
经中有云:开鬼门,洁净府。
经中云:“上焦之热当发汗乃逾,下焦之热当利小便乃逾。
”对于本案,很多医师受现代医学影响,之诊病治疗过程中,常常不是辨证论治,而是辨病论治,对症下药而非对症下药。
喜好用龙胆泻肝汤,苦寒直折,苦燥湿热之邪气亦或是承气汤类峻下,殊不知,患者素体正虚存内,这样可能会造成正气虚损,不利于康复。
童老先生在中医治病中当如孙氏所云:“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对待疾病,要审因论治,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3.3筋脉拘急-从本论治如“孙左,发热,胸闷,纳食减退,不便,大筋软短,小筋尺长”。
患者初看症状,一派热像,同时兼见脉道不利,筋脉拘急不利。
但看童老先生开出方药,威灵仙,牛膝,当归,药多偏温热之性,且方中无甘寒之药以制约其甘寒之性。
并且童老首要治疗的就是筋脉拘急,但是筋脉拘急实乃湿热热邪所迫,应当清其湿热为先。
再在细读之下,患者筋脉拘急,湿热下注,用全当归,威灵仙,牛膝是因其药别的特性,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全当归乃行气补血要药,药量一钱,实乃配伍之用,方用云茯苓,茵陈乃清其湿热,童老在对待湿热上更倾向于清热化湿,而非清热燥湿,苦寒直折之法。
用木瓜,威灵仙,丝瓜络,秦艽均为通利洛道,以缓解筋脉拘急之症。
总体说来对患者治疗上还是遵循清热化湿,舒筋缓急之法。
3.4湿热吐泻-从脾论治,扶正祛邪又如:“曾功,两揖连理汤加味,呕吐泄泻的止,身热退而自汗出,舌厚腻,脉象濡滑,今拟和胃宣化。
”此案中患者乃疾病后期转归,正胜邪退,邪正交争,汗出热退脉静。
疾病预后可。
患者目前有自汗,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状,表明热势随退,但是正气已虚,无法固摄津液,迫津外泻,同时患者湿邪为患,此乃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但是此处脾胃虚弱乃是湿热困扰所致,应当与素体脾虚做区分,《脾胃论》中曾有论述:“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所以在潜方用药时当固护卫气,运脾化湿,使得湿热去而自汗止。
童老先生以白术为君药,以生气,固护卫表,同时可以补气运脾化湿,配以薏苡仁,云茯苓等淡渗利湿之品,以醒脾化湿,佐以陈皮半夏等燥湿之品以辛温枯燥而祛湿建脾。
童老方中用了灶心土,灶心土又名伏龙肝,乃收涩之药,湿热病后期,如过用收涩之品,易闭门留寇不说,灶心土性温,易与体内之湿相互结合,使得湿热之邪留恋机体。
在《本草便读》中对伏龙肝是这样描述的:“具之土质,得之火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
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在此病案中,童老考虑患者脾虚自汗,当用灶心土以温云脾阳而止汗,此处乃佐药,温热之行不会太过。
同时还用芸曲做使药,一则固护卫气,二则健脾消失,达到以食养胃只说。
4总结童少伯先生临证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所录医案有古人遗风,耐一时无法悉知,不能妄加陈述,还待日后勤加苦学,慢慢体悟。
古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悟”字用的极好,中医当悟,医学当悟,“读经典,做临床”。
从前人经验走出去,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医。